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我继续遵从安排完成了所有小睡,而且没有睡过头的情况。但今天要比先前一天困难得多。
我目前状态最佳的一个小睡间隔期,是昨天下午5点到晚上9点。我在那段时间意识放松,但几乎没有心思杂念。也许是我的大脑疲劳得没劲思考了… 甚至没劲去思考疲劳。但在能感知到脑中毫无想法的情况下,我仍感觉清醒警觉。我唯一能专注的事情就是当下时刻。 继续阅读多相睡眠日志 — 第2天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我继续遵从安排完成了所有小睡,而且没有睡过头的情况。但今天要比先前一天困难得多。
我目前状态最佳的一个小睡间隔期,是昨天下午5点到晚上9点。我在那段时间意识放松,但几乎没有心思杂念。也许是我的大脑疲劳得没劲思考了… 甚至没劲去思考疲劳。但在能感知到脑中毫无想法的情况下,我仍感觉清醒警觉。我唯一能专注的事情就是当下时刻。 继续阅读多相睡眠日志 — 第2天
我已按照多相睡眠的安排,每隔四小时小睡20-30分钟,过完了这项试验的第一天。从上次整晚睡觉后醒来到现在,几乎已有36小时。“天”的概念在这种睡眠安排下只是个相对术语,因为此时的白天睡眠安排和夜间睡眠安排并无不同。我不确定要把今天想成“第1天”(剥夺夜间睡眠第一晚之后的白天),还是“第2天”(正式开始这种睡眠模式的第2个白天)。我选择把它叫做“第1天”。
除了有些疲劳感,注意力降低,以及偶尔的睡意,自己目前还没遇上什么严重问题。我一直坚守着计划,在预定小睡时间开始后10分钟内便能进入睡眠周期,而且从未睡过头。 继续阅读多相睡眠日志 — 第1天
几天前,我在LifeHack.org网站上看到一篇关于多相睡眠的文章。从那之后,我也一直收到有关这个话题的电邮,很可能是因为我此前写过关于成为早起者的文章。
多相睡眠是指在一天里进行多次短时间睡眠,而非让全天睡眠在一长段时间中完成。一种颇受欢迎的多相睡眠安排,就是每天进行六次20-30分钟的小睡,等于每间隔4小时小睡一次。这意味着你每天只睡2-3个小时。我以前听说过多相睡眠,但直到现在也没见人们报告过结果有趣的实用睡眠安排。
在多相睡眠安排下,你的睡眠时间可能位于凌晨2点、早晨6点、上午10点、下午2点、傍晚6点和晚上10点。每次你只睡20-30分钟。这种安排挺不错,因为无论睡眠是在前半天,还是后半天,各个半天的时间点是相同的。而且每天的安排始终如一,这样尽管睡眠形式非常不同,你仍可保持一种有规律的日常安排。
这种睡眠安排如何可行?据推测人们要花大概一周适应这种睡眠模式。正常的睡眠周期是90分钟,而且REM(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发生在这种周期的靠后阶段。REM是整个睡眠的最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你会体验到梦境。当REM睡眠被剥夺太久后,你会遭受严重的负面后果。多相睡眠能训化你的身体在开始睡觉后立即进入REM睡眠,而非在睡眠周期的很晚阶段才开始REM睡眠。当身体学习适应较短睡眠周期之时,你在头一周将体验到睡眠被剥夺的感受。但这段适应期过后,你便会感觉良好,甚至可能比以前感觉更好。
要成功转变到这种睡眠周期不仅需要一些自制力,还要有允许它实现的灵活日程安排。虽然你会睡得更少,但显而易见,根据要求按时睡眠,不错过各个小睡会非常重要。
阅读尝试过这种睡眠周期的人们所写的一些文章很有趣。他们报告自己有了更高的警觉状态和精力表现,更多的生动梦境和清醒做梦体验,当然还有大量额外的空闲时间。我还读到一些失败案例,但那些失败人士都没有严格遵守睡眠安排,而且偶尔会睡得过头。这种睡眠安排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你需要吃得更多,因为你要花更多时间四处活动。看起来这种睡眠模式的长期健康影响并不广为人知。不过这对我来说并无太大关系,因为自己发现,身为长期性的纯素主义者,我反正不能过多依靠针对非纯素人士所做的长期性研究。有些人说动物食品中的荷尔蒙物质会对人们的睡眠模式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上完成进步提升后,人们才经常报告拥有更充分放松的睡眠。所以从个人角度讲,针对吃着普通饮食的人们所做的长期研究,对我而言并没多大用处。
这种睡眠安排的不利一面在于它可能不够灵活。我读到过若有必要,你可以推迟小睡一个小时,但错过一次小睡便会迅速造成身体疲倦,要花些时间才能从中恢复。这意味着你在两次小睡之间仅有大概3.5小时的清醒时间,如果被迫推迟的话最多能有4.5小时。所以这对你的生活选择可能造成一点限制。当然,对于自己所做的牺牲,和你每天积累而来的许多额外时间,你必须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多么有趣的权衡交易…. 它让我想起了人们在The Book of Questions(《问题之书》)中会发现的一些内容。
此外多相睡眠本身就十分古怪。所以我自然而然地想要尝试一番。:-)
由于我在家工作,可以掌控自己的日程安排,我决定亲自测试多相睡眠,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已很擅长迅速入睡(在几分钟之内),自己在15-20分钟的小睡里也经常做梦,所以我很好奇自己是否已被部分训化成能快速进入REM睡眠阶段。这种测试显然需要自己做些生活调整,但我已和妻子协商好此事,从而让这次试验实际可行。鉴于自己阅读得知,试验头一周的个人能量和警觉表现都会骤然下降,我已让下周日程安排保持非常轻松的状态(没有会面、演讲或重要工作项目)。根据自己在调整适应期的身体状态和条理性,我大部分时间都会做像整理车库之类的家庭事务 — 而且不涉及任何电动工具。:-)
我将在今天开始这次多相睡眠试验,所以昨晚就是我在一段时期内“正常”睡眠的最后一晚。今早我仍在5点起床,然后从下午开始,每过4小时进行一次小睡。我将用倒计时闹钟完成30分钟睡眠,这样就不会睡过头。我决定自己睡眠时间点会在凌晨1点,清晨5点,上午9点,下午1点,下午5点和晚上9点。我的目标是继续这次试验到万圣节(10月31日)… 或与世长辞,看哪个日子先到吧。假如这个试验进展顺利,我能保持基本的身体状态,自己便会决定是否想继续下去。
我尝试此事的主要动力就是好奇心,而且它看起来像是对自制力的一次有趣测试。此外这种试验还与我整个人的古怪性格融合得很好。不管这次试验成败与否,它都应当是次有趣的学习体验。
当然,我肯定将在博客中写作这次试验经历,但若我开始写作关于见到亡灵的文章,你就知道我因为睡眠剥夺问题而变得充满幻觉了。;-)
若你每周有30-40小时的额外空闲时间,你会做什么?
你还可以在维基百科上阅读更多关于多相睡眠的信息。
在此文中,我们将更深入地审视效率概念。
这是我对效率的个人定义:
效率 = 价值 / 时间
(效率等于价值除以时间)
鉴于这种定义,我们有两种提高效率的主要方式:
1)提高创造的价值
2)减少创造价值需要的时间
你可以通过包含精力和资源等因素,让这个定义更加复杂。但我更喜欢只用时间的简单性,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精力和资源等因素都可以缩减为时间。通过时间,我们也能很容易比较效率的不同水平,比如每小时或每天的输出成果。 继续阅读什么是效率?
我在先前文章中提到,实现目标有意念变现这种模式。像其他许多应用过这种模式的人们一样,我在应用它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当自己处于最清醒状态时,我能和谐一致地专注于自身意念,个人目标也能相对轻松地开始变成现实。然而,我有时会落入低水平意识状态,屈服于那些彼此冲突的想法,随后又必须应对各种想法要变成现实的问题。因此我面对的限制性因素,似乎就是让个人想法一直专注于我所想要的结果,而非把思维精力浪费在思考自己不想要的结果上。你可以将此事想成学习管理思维上的因果报应。
我很好奇它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于是几周前,我放出要获得这个问题答案的意念。我经常利用专注个人意念的做法,来获得各种问题的答案,而且效果很好。我不会盲目接受得到的答案 — 自己把它们用作思考方向的指针,一切答案都要经过个人智慧的过滤,以看其是否合情合理。 继续阅读将意念变成现实
实现目标的重要模式之一,就是因果效应。这种模式说个人目标是要实现的结果,你的任务则是识别并创造出自己所渴望结果的成因,从而实现个人目标。
听起来足够简单,对不?
然而,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就是几乎每个人对它都有严重误解。而误解源于不知道“成因”真正到底是什么。 继续阅读因果效应 vs. 意念变现
为阐明我为何关闭博客评论,这篇文章还有些额外信息:
对我来说,关闭博客评论的决定与垃圾留言没有太多关系。恰当的过滤系统足以解决垃圾留言问题,所以它只是个小因素。
主要问题在于机会成本 — 自己处理博客评论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在投入那些时间精力上,我还有其他什么选择。几个月前博客留言超过每天10条后,我就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自己的长期时间投入。当留言评论达到每天100多条,我便意识到需要在此领域做些最终决定。若留言评论永远都是每天10-20条,我可以毫无问题地处理它们,那种水平的互动交流也有可持续性。但随着网站流量继续快速增长,我不想推迟到被逼入墙角的程度,再做出这个决定。 继续阅读博客评论续篇
我到现在关闭博客评论已有两周时间,而且决定继续这种做法。我以为它是个艰难决定,但在测试过一段时间后,做出这个决定其实一点儿都不难。虽然评论能提供很棒的互动体验,还有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我发现它其实并不值得那些个人付出,尤其是在流量增长方面。我可以用其他方式获得这些好处。首先,我已通过电子邮件收到大量反馈,所以自己仍有接收反馈的渠道。反正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我的批评言论早已冗余。其次,若想针对单篇文章获得反馈和/或进行讨论,我随时可以重新启用评论。第三,我保留了trackback(引用通知)功能(至少对新博客文章是如此),所以在其他博客上继续讨论我文章的沟通机制依然存在。 继续阅读博客评论
你相信生命在死亡之后还会存在吗?
在死亡主题上,我常发现人们在说到它时都带有愚蠢的推测,顽固的狭隘思想,或彻底的恐惧与回避。让我们绕过那种“对傻瓜解释死亡”的做法,更深入智慧地审视死亡,更好理解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如何活着方面,它能教会我们什么。
就身体存在而言,死亡终将捕获我们所有人。据我所知,还没人能永远活着。即便人们进化获得全新硅基身体,找到将思维意识转移到其中的方法,我们也没理由相信那种身体可以不朽(即使它能频繁更新)。我们也许能推迟死亡,甚至推迟很长时间,但自己的实体存在终会在某一时刻结束。作为实体生命,永远对我们而言过于长远。没有后备系统能做到万无一失,尤其当它的对手是无穷时间之时。 继续阅读亡后生活
我们为何应当研究清醒意识?
作为人类一员,你的力量蕴藏在自己的清醒意识之中。它是个人自由意志,还有你选择能力的所在地。如果提升自己运用清醒意识的能力,你便能实现根本性改变,收获更佳人生体验。事实上,我想说的是,与其他任何你可以拓展的技能相比,长远而言,拓展清醒意识将为你带来多得多的好处。 继续阅读为何要研究清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