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损边缘

当你知道某些事情不太奏效,比如一份工作,一个创意项目,一个生意点子,或一段交往关系,这时应该怎么做?你如何将那种缺乏和谐一致的内心感受,转变成实用的成长体验,以便自己终能创造或发现更好的匹配对象?

我将分享在这些情形下自己使用的一个直截了当的做法,这个做法很多年来都效果良好,并会继续如此。我还将带你演练一个具体例子,以便你能从现实层面看出如何应用这些点子。

识别出破损边缘

第一步是审视你的问题领域并不奏效的那些部分。很有可能某些部分运转良好,而其他部分看起来与你想要的结果并不一致。请将个人注意力放在那些破损边缘。是什么地方出现破损?你如何描述那些主要问题领域?你对它们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

请从思维层面把问题置于自己之外,把它当做要解决的一个数学问题,或需要修理的破损物体。你此时要采用的态度,就是觉得作为一个人,自己绝对没有问题,只是关于那个问题领域的某些事情出现破损。你将只在自己脑中私下做此事,所以若有其他人涉及问题部分,你肯定无需和对方挑起争执。即便你在内部感到沮丧、愤怒、怨恨、压力重重、担忧、焦虑等,也请允许自己将问题看成出现破损的某样外部事物。

我经常是通过针对问题领域写日记,并列出各个破损边缘的方式,来做到此事。有时我会从列出对问题领域依然喜欢的地方开始做起,之后审视破损的地方。但我一般不会麻烦去列出感觉好的地方,自己发现这种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毫无必要。若我把某个情形当做数学问题对待,自己并不需要从写出喜欢数学的地方,或是这个特定数学问题的本质开始做起。我可以直接去处理那个问题。但若你在问题上缠绕了许多负面情感,也许会发现先专注于好的方面挺有帮助,这样你便可让自己足够平静,更客观地去审视问题情形。

无论有多少破损边缘进入你的脑中,都请把它们写下来。我每次这样做时,一般会想出3-5个破损边缘。不过你只想识别出主要的那些。假如你想出了20多个破损边缘,很可能就做得有点过度。

再次强调,请一定把自己的破损边缘定义成外部问题。不要从内部视角定义它们。所以请别将问题写成,你觉得自己在感情关系上有索求感。觉得有索求感是内部问题,它只是你对外部问题做出的反应表现。那个外部原因可能是什么?也许是你的感情伴侣对你的触摸不够,或是说“我爱你”不够。也许是你的伴侣不太有趣,没法让你获得足够多的欢笑。出于完成此步做法的目的,去责备他人完全没问题。

若能做到,请详细具体。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具体是什么地方让你讨厌?是你的同事们无聊乏味吗?还是你的老板没能给你足够多的赞扬?或是你的工位闻起来古怪?

一个破损边缘,就是在自己身上不奏效的一种模式。那种模式也许是非常狭窄和具体的某样事物,也可能是极其宽泛和笼统的某样事物。所以请在那种模式以狭窄状态实际出现时,做出狭窄具体的定义。但如果它是相当笼统的某样事物,比如你老板整体性的负面态度,保持笼统定义也没问题。

向宇宙发出抱怨

接下来的一步完全是可选做法,但若你对主观现实感兴趣(即认为这个现实世界是梦境或模拟环境的视角),你也许会想采用这种做法。

请想象你身处一个梦境世界,自己可以创造出想要的任何东西,而自己遇到的问题就是梦境世界给予你的东西。现在请直接向整个宇宙发出抱怨。

这个梦境世界有何不足?你认为它能做得更好吗?请告诉它在哪里搞砸了事情。真正把这些话大声说出。

“你给了我一个性情冷淡,情感受损的感情伴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你给我的雇主,竟然期待我在一个枯燥乏味的工位里对保险工作充满动力。你是严肃认真的吗?”

“我的同事在进入办公室后不断散发出烟臭味。这太让人恶心了 — 他闻起来就像只烟灰缸。我们能舍弃这种家伙吗?”

你会在自己对宇宙发出的抱怨里包含什么内容?那些破损边缘又是什么?

将破损边缘变成真实欲望

能识别出问题领域很好,但你当然不想困于那个阶段。包括整个宇宙在内,没人喜欢持续不停的抱怨者。因此下步行动就是用这些破损边缘,来定义你的真实欲望。

这一步通常挺容易。你只用审视每个破损边缘,写下当它修好后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不再有那些破损边缘,你又将获得什么体验?那就是你的欲望所在。

现在你便有了一份表达自己想要事物的列表,而非沉溺于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你可以开始致力于具体的转变行动,既能做些小的调整来修理破损边缘,也能对当前情形放手,开创某些新的事物。现在你已知道该着眼于什么行动方向。

示范演练 — 打造社群

我想如果能为大家示范演练一个具体例子,这件事将更容易理解。

当12多年前开始写博客时,我的重大欲望之一,就是打造一个强大且联系紧密的社群,人们在其中可以相互鼓励和支持。社交支持是强大的成长加速器,我预想帮人们创建更好的社交支持氛围,会是自己事业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的确如此。

我也知道自己的许多读者,在实现个人目标上只有很少社交支持。对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我的作品(通常还有其他网上资源)便是他们进行个人成长探索的主要社交支持。许多人并没有和其他追求成长人士所建立的强大社交关系,自己无法向他人寻求帮助、建议、监督和鼓励。

对我来说,拥有追求成长的朋友很正常。我沉浸在一个广阔的社交圈里,其中的人们会付诸大量行动并分享个人成果。那对我而言十分平常。但我必须不断提醒自己,对许多读者而言,这种社交支持氛围绝非平常体验。而这就是非常拖累他们的某种因素,通常导致他们在致力于实现延展目标和去冒风险上过于犹豫不决。

帮那些追求成长的读者享受强大的社交支持,一直都是我的优先考虑目标。多年来我在此领域付诸了大量行动,确实帮人们得到一些原本无法获得的社交支持,但每次尝试都遭遇过一些明显的破损边缘问题。然而,在自己应当追求何种解决方案上,每次尝试也给了我更多清晰感。

让我们看看为帮读者彼此建立联系,我以前做过的一些尝试。

博客评论

自己是2004年开始写博客,由于评论功能属于WordPress博客网站的一部分,我从最开始便默认启用了评论功能,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博文下方发布评论。在博客上线头一年,评论功能运行的效果还不错,但在帮助读者彼此建立联系上,评论功能并没有任何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下面是一些我体验到的破损边缘:

  • 除非针对彼此的评论进行评论,否则读者们无法相互建立联系(太有限制性)
  • 垃圾评论(那时还没有好用的自动过滤器)
  • 煽动捣乱者(有些人会诱导其他评论者去做毫无意义的争论,浪费大家时间)
  • 数量过多的低质量评论(太多空洞言语,而非深入讨论)
  • 人们无法发起针对不同话题的个人评论(仅限于针对我的文章做出评论)

请注意这些破损边缘都跟我自己特定的愿景和价值观相关。即使面对相同类型的问题,你的破损边缘也可能和他人的并不相同。

见面会

我想是在2006年左右,自己开始组织见面会活动,大多是在旅行时。我已在拉斯维加斯、洛杉矶、纽约城、多伦多、温尼伯、埃德蒙顿、伦敦、巴黎、柏林、阿姆斯特丹、圣何塞(哥斯达黎加),可能还有其他几个城市,组织过见面会。一场见面会通常持续大概两小时,它能把有着共同交流兴趣的本地人士聚在一起。这些人一般都很有互动积极性,大家在一起会分享大量拥抱。

下面是我针对见面会所发现的破损边缘:

  • 时间太短,规模太小,建立不起社群
  • 只是一次性活动,没有持久性
  • 活动过后没有真正的跟进交往,除非主动付出努力,人们将很难保持联系
  • 在规模较大的见面会上,大家没有足够时间和每个人交谈
  • 提前通知的时间一般都很短(经常不到48小时)
  • 无法预测有多少人会出现

Twitter微博

接着我尝试了社交媒体。让我们从Twitter微博开始说起。我多年都有个非常活跃的Twitter账户,粉丝数量超过3万。下面是些我能记起的破损边缘:

  • 字数限制(Twitter每条微博有140字的字数限制)对肤浅交往没问题,但不适合深入交往
  • 社群成员彼此间很难发现对方和进行互动
  • 最活跃的参与者也是最大的网络上瘾者,他们通常并非最爱追求成长的人士
  • 闲聊太多,并非行动者们的良好聚集地(没有相互监督)
  • 整个社区属于Twitter,将社群成员转移到其他地方并不容易(位置锁定)

尽管有时存在系统过载问题,我仍喜欢Twitter的高度扩展性,它是个充满生气活力的地方。但交流内容的肤浅,使它在作为打造社群的工具上并无太大意义。我在2014年7月删除了自己的Twitter账户,从那之后便没再登录。后来有人冒用我的名字注册了一个新账户,并放上我的名字和照片,开始在假装是我的同时胡说八道。人们向Twitter举报了这件事,虽然这种做法违反了Twitter的服务条款,更别提假冒一个活人是非法行为,Twitter却无动于衷。因此这个问题成了另一个破损边缘。我真的很高兴生活中不再有Twitter,自己对以前在它上面投入了那么多时间还感觉有点蠢,但它至少是个学习体验。

Facebook社交网站

在Facebook上,我的个人账户已超出5000人的最大朋友数限额,随后我创建了一个粉丝页面,又得到成千上万人的关注。大家在那里有个积极活跃的社群,但这种社交网站也有些与Twitter相似的破损边缘:

  • 最活跃的参与者也是最大的网络上瘾者,他们通常并非最爱追求成长的人士
  • 闲聊太多,并非行动者们的良好聚集地(没有相互监督)
  • 用户界面的设计看起来就像为了让人分心和上瘾
  • 无法禁止捣乱和垃圾言论,因为人们可以关注一个粉丝页面,发表垃圾言论,然后取消关注,而这种行为根本没法阻止(至少在我使用Facebook服务的时候)
  • 整个社区属于Facebook(位置锁定)
  • 强迫你额外拥有一个收件箱,以便接收私人信息,而且没法将其关闭

我多年前就已删除Facebook账户,后来只是为了和朋友们保持联系,又尝试过一个限制功能更多的私人账户。结果我再次碰上同样的问题,并在2014年7月删除了那个账户(与舍弃Twitter的时间相同)。

在2016年10月,我决定创建一个新的Facebook账户,只是用它加入一些私人的创业群体。其中一个社群,我要花每月1000美元,才能拥有成员资格。我在那个账户上一个朋友都没有,自己设定了最严格的隐私设置(这样即便人们试图发送朋友添加请求,也没法做到此事),而且我只在私人群体里发布信息。这种做法的效果挺不错,我已经在那些群体里和某些人建立了很好的交往关系。拥有朋友数为零的Facebook账户感觉很不一样;这样做其实解决了我以前在社交网站上遇到的许多问题。我能和一些非常热爱追求成长的人们,参与某些高价值的私人讨论。其缺点在于,这些社群在专注领域上非常狭窄,所以我只能用它支持个人目标的一小部分。不过,这种做法向我展示了一种与自己想要创建的社群十分接近的可行模型。

交流论坛

从2006年到2011年,这个博客网站上有过交流论坛。由于我会从自己博客引入流量,那个论坛迅速变得热闹起来。大家一般每天能看到500到1000条新发言,最终发布的信息条数超过百万,注册成员也超过5万。我们做了许多正确事情,才让论坛顺利运行了数年。下面则是论坛存在的一些破损边缘:

  • 管理论坛社区要付出大量工作(至少需要十几位管理员)
  • 一些论坛成员产生权利感,把网站变成了他们在网上私人闲聚的场所
  • 起初论坛成员还有些挺好的积极行动,最后大多渐渐沦为无意义的讨论(监督责任感很低)
  • 频繁受到垃圾发言者的攻击,其中包括一些受雇去损害个人成长论坛的家伙
  • 由于论坛软件的脆弱性,会受到黑客攻击
  • 增大了服务器的加载负担,需要更昂贵的硬件支持

工作坊

从2009年到现在,我一直在拉斯维加斯举办三日工作坊(到目前为止已举办16次)。这些工作坊非常有利于打造社群,因为在这些活动上见面的人们,经常紧密团结在一起,并在活动结束后多年保持联系。不过下面是工作坊存在的一些破损边缘:

  • 人们不得不旅行前来,所以那些无法参加工作坊的人们,便被留在社群层面之外
  • 工作坊的举办频次并不高
  • 活动举办时间相对而言较短(只有几天)
  • 工作坊结束后没法保留正式的社群组织(尽管有些非正式的保留形式,比如WhatsApp交流群)。

我知道人们参加工作坊的原因不止是社群层面,所以我在此只陈述社群层面的问题。对许多人来说,社群体验就是他们参加活动的主要原因。

其他想法点子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做法,我多年来还考虑过其他不少想法点子,其中有很多都在想法阶段被我排除。它们倾向于出现和以上做法相同的破损边缘。

理解破损边缘

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破损边缘结合到一份列表中。我还将简化这些问题,以便大家能看出我们要应对处理的具体对象:

  • 面对捣乱行为的脆弱性(垃圾言论,煽动言论,黑客行为)
  • 低质量的互动交流(交流过程太短,内容太肤浅)
  • 低可用性(在时间或空间上都太有局限)
  • 不灵活性(仅限于针对博客内容发表评论)
  • 低可达性(需要旅行前往,只在特定日期才有活动)
  • 只有很少或没有监督责任(大家互不相干)
  • 没有持久性或长期留存度
  • 无法预测(不知道多少人会现身)
  • 难以使社群成员彼此互动
  • 太多互动都发生在网络上瘾者之间,而非付诸行动者之间
  • 其他人拥有整个社群(位置锁定)
  • 糟糕或令人分心的用户界面,被迫面对各种杂乱画面(针对网上社区)
  • 存在维护或管理成本(要花费时间,金钱)
  • 社群会有失去专注主题并变得越来越没用处的风险
  • 太多闲聊,社群成员落实的成长行动不够

创建出这种列表,可以让人对什么地方不奏效获得大量清晰感。但重要的是别止步于此。

发现真实欲望

每个破损边缘都指向一种更深的内心欲望。所以这些真实欲望都是什么?

让我们从欲望层面,而非抱怨层面,重新整理这份列表。基本上列出每个问题的相反结果,便可完成此事:

  • 对捣乱行为(垃圾言论,煽动言论,黑客行为等)免疫,或至少没那么脆弱
  • 高质量的互动交流(要长而深… 那可是“她”说的)
  • 高度的可用性(能满足那些想要每天互动的人士)
  • 灵活性(支持范围宽广的个人成长挑战)
  • 高可达性(无需旅行前往,任何地方都能触达)
  • 高度的监督责任(社群成员会彼此关照)
  • 高持久性和长期的留存度
  • 容易让社群成员彼此互动
  • 偏爱并奖励实际行动者,而非网络上瘾者
  • 避免位置锁定(保持让整个社群从一个网络服务转移到另一个网络服务的可能性)
  • 干净,不杂乱的用户界面(针对网上社群)
  • 容易管理和维护
  • 是个能为自身成员保持长期价值的专注社群
  • 社群成员有许多实现目标的行动,而非进行太多闲聊

通过审视自己遇到的破损边缘,并考虑与之相反的真实欲望,我们便能创建出一份实用的检查表,以用来评估实现理想结果的其他可能性。这种做法能帮助缩小搜索范围,这样我们就知道该去哪里寻找更佳解决方案。

看到宏大图景

当你为自己生活的某一领域创建出这样一份列表,请仔细回顾所有条目,以获得对宏大图景的更好理解。看清各部分欲望需要如何拼凑在一起。若你现在就想要一种可行解决方案,请对它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拥有更好感知。

这个社群的愿景其实挺简单。我想促成(并归属于)一个强大的个人成长社群,与单靠自己相比,其中的成员会互相帮助,去付诸更多实现目标的行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正确态度,以有用和现实的做法,帮助正确人士彼此建立联系。在成员数量上,这个社群要比小型策划团体更大,但与我过去体验的那些较大社群相比,又会更小一些,并且更以行动为导向。

我那份欲望列表上的许多条目,都暗示一个私人的付费社群会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任何人都能加入的开放社群,很可能会遭遇监督责任低的麻烦,导致诸如垃圾言论,煽动言论,以及吸引来更多上瘾者,而非行动者的问题。开放社群在某些事情上很有优势,但总体而言,不论是作为建立者,还是社群一员,我对它产生的长期结果一直有着半失望的感觉。若你想吸引大量人士,拥有一个免费社群会很好。但若你想和一群更加专注与投入的人士共同努力,开放社群就不是太好选择,除非加入社群需要其他资格,比如需要参与某个开源项目的编程技巧。

多年以来,我付费加入过一些与个人成长或创业相关的私人社群,入群费用从每月5美元到1000美元不等。标明价格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社群体验,尤其是在和乐于行动的人们建立联系时。一般来说,入群费用越高,社群成员就越专注投入和热爱行动。能交些新朋友挺不错,但如果我为参与某个社群付了一大笔钱,自己也想在个人生活或生意事业上,看到来自这个社群的一些积极成果。

我的欲望列表也暗示,一个网上社群,是比亲自见面的社群更好的解决方案。理想情况下,只要社群成员选择如此,他们就能在网上某个地方每天互动。一个私人论坛或私人的Facebook群组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只是那样并不足够。

整个社群应当更专注于行动,而非只是讨论问题。这个社群的存在目的,将是帮助其成员积极致力于个人成长转变,而非只是做些热闹空洞的闲聊。它需要有明确节拍,能让社群成员与行动导向保持一致,使之不会沦为另一个社交闲聚的场所。实现此事的一个方式,就是提供定期的团体培训或网络授课,这样整个社群能不断和鼓励行动的想法点子保持同步。

我在2017年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更强劲的尝试行动,打造这种强大社群。合适的人选已等候在外,你可能就是其中一员。我们只是需要将各个部分拼在一起,这次让它变得更加可行。

我现在已致力于这个想法数周时间,并会在未来几周分享更深入的更新信息。我很难预测这个社群何时发布,因为其中很多地方都涉及调查研究不同的可能实施方案(这需要花时间),但若你订阅了我的新闻邮件,就会在社群打造完毕时最先得知信息。这次我尤其想致力于可靠监督和行动层面。所以它肯定会是付费的私人社群。它也将在线运行,全年24小时可用。其中还将包括大量直接指导,以帮助社群成员向着个人目标取得更快进展。

我还想防止出现过度设计的问题,所以像我以前尝试过的解决方案一样,自己并不期望这个社群会完美无缺。此次尝试的最重要优先考虑之一,便是灵活性。那意味着不过于依赖任何服务提供商或配套软件。自己希望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即使我们会随着时间不断让此社群发生进化,它也可以保持不受外界因素损害的状态。

从破损到修理

识别出破损边缘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困于破损阶段。请像解决一个数学或科学问题那样,解决你的个人成长问题。当人们陷入受困状态太长时间,便倾向于内化各种问题,将那些问题带入自己无法再轻松解决的层面。但检查审视某个情形的破损边缘,会帮你从客观角度看待问题。之后你便可采取行动,去修理破损部位,继续向前行进。此外,这些修理工作干得越多,你就会越擅长修理破损边缘。

查看原文

里宽,里深

你有没有听说过“寸宽,里深”这句话?它是指为你的教育、职业、网站、生意等方面,挑选一个专注研究的领域。这个观点认为你应当缩小个人专注范围,集中力量成为特定子领域的高技能人士。之后你便可在所选行业里开拓个人领地,变得有足够能力参与竞争… 同时希望自己因此过上美好生活。

你可以采用这种做法。它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管用。但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是你也许不想这样去做的原因。 继续阅读里宽,里深

通过责备他人解决问题

许多时候,当人们在致力于自身成长的某个方面上感觉受困,就是源于他们定义自己核心问题的方式,导致那个问题没法真正得到解决。

这种情形的最常见形式之一,就是有人将自身问题定义为思维或心理问题。从那些试图克服拖延问题的人们身上,我总会看到这种事情。他们通常把拖延问题定义为缺少激励、动力、自律、激情等因素。有时他们还将它看作缺乏清晰感或专注力。另一些时候则归咎于有太多分心事物。但归根结底,他们相信自问题源头是个人思维模式,于是解决方案就是用某种方式升级个人思维。换句话说,他们需要致力于改变自己的思维、心态、想法、感受、信念,等等等等。 继续阅读通过责备他人解决问题

将弱势转变成优势

我那些最有收获感的个人成长探索经历,都涉及将个人弱势转变成优势。想到曾让自己感到虚弱、胆怯、无知、无能或无力的生活领域,如今变成我能轻松利用的优势领域,没有比这更能证明在个人成长上进行投入所带来的价值了。

我现在经常使用的一些技能,曾经都是个人弱势,尤其是写作和演讲。自己还年青时,并非天生擅长它们 — 事实恰恰相反。我下定承诺要用多年时间实现改善提升,而这让我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应用自己曾有意回避的生活领域里的技能,还有些额外的特别感受。由于某种原因,为使个人弱势变成优势,自己必须克服的所有障碍和限制性信念,甚至会让应用那些技能的过程更加有趣和令人满足。当自己年青时,演讲台曾是叫人害怕的地方。只是在脑中想象站上演讲台,都会让我紧张不已。现在我则把演讲台看成一个能量高涨的地方,便于自己与人们建立联系和享受乐趣。 继续阅读将弱势转变成优势

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21天

由于从客观视角看待的迪士尼体验已变得毫无新鲜感,最近我一直在通过主观视角审视它,用更多象征意义琢磨各种活动事件。当这样做时,我常会对出现在脑中的任何想法都额外留意。

破损系统

过去几天,我和Rachelle遇到游乐项目出现的大量故障。昨天有段时间,好像加州冒险乐园几乎一半的游乐项目都没法运转。可能周末假期的巨大人流让整个系统承受了比平时大得多的压力。

在迪士尼乐园完整度过三周后,自己看到这个系统的人员层面也经常出错。昨天我观察到一位游玩Tower of Terror(惊魂古塔)的游客无比沮丧,因为运营人员不断给他指出相互冲突的排队方向(当时排队人群在乘坐游乐项目前要分成两队)。我简短和那人聊了两句,以安慰他显而易见的沮丧情绪和遇到的麻烦。他说那里看起来就像没人负责一样。这是个能用主观视角进行解读的有趣观察结果 — 缺乏领导者的破损系统。 继续阅读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21天

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20天

昨天我非常享受在迪士尼生活的第20天(周日)。我和Rachelle玩得很开心,尤其是晚上,当我俩自拍一些搞怪视频时,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但我不怎么享受周四、周五和周六的体验。自己不禁思考,为何在有些日子要比另一些日子更享受游玩体验。

这周末遇上“老兵节”假期,周四到周六的人群是我在整个迪士尼生活体验期间,见到的最大人群。那几天里,两个乐园到处都挤满了人,热门游乐项目的等候时间经常要1-2个小时。 继续阅读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20天

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16天

我们终于过完了一半天数。我俩就像在很久之前便开始这个试验,似乎已在迪士尼生活了一个月时间。

巴斯光年星际历险

我进一步优化了玩“巴斯光年星际历险”的策略,打破自己以往的最高分,两天前突破了762500分。取得这个分数时,我独自坐着双人车,而非和Rachelle一起乘坐。这样我就不必担心她挡住我的射击线路,两个人在控制车向上也不会产生冲突(每个玩家都能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向)。 继续阅读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16天

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14天

我们到目前已在迪士尼过完两周生活。由于大量的行走和游玩体验,我确实感到身体有了些僵硬感受,不过做些拉伸运动对此帮助很大。在过去一周,我们走了不止75英里,平均到每天的路程要比10.5英里多一点。

我们仍在进行间歇性断食,但非每天如此。大多数日子里,我们直到下午才会吃第一餐饭。但有两天我们到Whole Foods(全食健康超市)吃了早餐,部分原因只是想吃些更健康,非迪士尼提供的饭菜。我在迪士尼乐园仍未发现任何有机类型的餐食。

各种游乐设施最近老是出问题。我们过去两天已看到大概五次停机故障。由于游乐项目无法运转,我们拿着“快速通行证”去往某个游乐项目时,就没法游玩。幸运的是,这种事情发生时,迪士尼乐园在设施正常后仍会接受那些“快速通行证”。我还注意到许多较小的故障问题,有些游乐项目的组成元素并未像它们应该的样子运转。 继续阅读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14天

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11天

我和Rachelle在迪士尼度过的日子开始模糊到一起,它们好像成了连续不停,永不终结的迪士尼生活之流。有时我们都很难想起一周半前做了什么。我认为这是由于自身专注力完全扎根在当下时刻。

我很惊讶自己还没有对各种游乐项目完全厌倦。即使过了11天,我们依然没有玩完所有游乐项目,看完全部演出节目,或参加完所有体验活动。考虑到此地有两个能来回游玩的主题乐园,其中确实有太多能看和能做的事情。昨天我们玩了几个还没体验过的游乐项目,为当天生活增添了不少多样性。因为是周五,乐园挺拥挤,但我俩在任意游乐项目上的排队时间都不超过15分钟。对“快速通行证”系统的使用经验驾轻就熟,确实很有帮助。

对于那些花50分钟排队等候的游客,我经常感觉很遗憾。他们本可领取“快速通行证”,完全省掉排长队的麻烦。另一方面,我对迪士尼没花额外努力,去教育新游客了解“快速通行证”系统的运作方式,也半怀感恩。因为若那样去做,这套系统使用起来就没现在这么高效。本质上来说,新游客们通过更长一点的排队时间,为有经验的老游客们提供了便利。这样经验丰富的老游客就能绕过他们,无需长时间排队。 继续阅读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11天

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10天

难以置信我们已在迪士尼连续过完10天生活。回头看去,这些日子似乎像旋风般的活动经历。

过去两天,我们和其他人在乐园相聚玩耍 — 周三是和另外两人,周四是和一个人。加入社交层面是我们生活步调的挺好变化。

典型一天里,我们会在迪士尼花上大概11小时。昨天我俩走了12.2英里,所以每日行走里程也在不断增加。

总体而言,我们在生活节奏上控制得不错。来自游乐项目的所有颠簸体验,会给身体造成大量紧张感,尤其是在背部和肩部,所以每天做上5-10分钟的拉伸运动确实很有帮助。

到此刻,在迪士尼继续生活20天看起来好像挺容易。我们只用每次过好一天便可。 继续阅读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