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决定停止使用Facebook。我已关闭自己账户的个人页面和粉丝页面。 继续阅读离开Facebook
作者: Steve pavlina
灵感触发的交往关系
最近我一直在使用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关系模式,来思考人们之间的交往,而且这种关系模式应用起来非常有效。只是它看起来可能有点不同寻常。:) 继续阅读灵感触发的交往关系
你的模拟现实
昨晚我体验了一个极酷的清醒梦境。它是从一个普通梦境开始,梦中有一帮从一栋大房子里偷窃物品的强盗。我当时正试图挫败这帮强盗的计划。在某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并在梦里变得清醒起来。之后我便忽视掉那帮强盗,决定尝试一些有趣事情。 继续阅读你的模拟现实
在资源有限世界中的富足心态
当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资源匮乏的世界中时,如何能谈论创造富足心态?这两者不是彼此冲突吗?此时的富足心态,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的练习吗? 继续阅读在资源有限世界中的富足心态
放弃我的版权
对于以下所有创作内容,我特此放弃个人版权,将其放入公版领域: 继续阅读放弃我的版权
应对难处亲人
写完《应对难处之人》那篇博客后,有人在评论里跟着询问该如何应对难处的亲人,比如专横的父母或亲戚。我先前那篇文章所讨论的对象,是与你有着职业关系的难处之人,例如老板或同事。但若出现问题的人士是亲人,双方关系属于私人范畴,而非职业范畴,这种问题就是一头完全不同的野兽。 继续阅读应对难处亲人
克服嫉妒
克服嫉妒已成为人们要求我写新文章时最频繁提及的话题,但过去我总是回绝这种要求,因为自己在此领域没有太多个人体验。我没有嫉妒倾向,所以无法从个人体验视角来解释如何克服它。尽管如此,鉴于大家对这种文章的强烈要求,我就冒险分享些自己关于克服嫉妒的想法。
在我看来,嫉妒是匮乏思维心态的副作用。嫉妒情感源于那种认为他人的成功或幸福不知怎地会减少我们自己成功或幸福的观念。若你从富足视角而非匮乏视角审视整个世界,自己便很难变得嫉妒他人。
从我的立场而言,他人的成功和幸福是非常好的事情。你甚至可以说那就我经营这个网站的目的。当我周围的人幸福快乐和心满意足时,他们自然会将那些美好感受传播给别人。这是一种令人渴望的情形,而非需要避免的状态。
我宁愿身边都是在某方面比自己杰出的人们,而非那些不幸福快乐的人们。看到有人超越我的能力水平,自己并不会因此感到嫉妒。它反而会激励鼓舞我。
我有不少才华横溢的朋友,自己很难想象能达到他们那种能力水平。但我可以完全诚实地说,自己从未对他们的成功和成就有丝毫嫉妒,即使在他们的技能水平令我完全无地自容时。原因就是我看待现实世界的方式,我会把他人的幸福快乐,直接看作自己幸福快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嫉妒是种非常以狭隘自我为基础的观念。若你想感受嫉妒,就必须先采纳一种匮乏思维心态,认为人们在彼此竞争。现实世界必须缩减到非此即彼的程度。如果某人拥有那份绝好工作,那位美妙女友,或那栋崭新房子,就意味着你没法得到这些结果。他们赢了。你便输了。
嫉妒中不仅包含匮乏元素,还包含依附元素。若你想变得嫉妒,只用在情感上变得对某种并非永久的事物依附不放,然后在自己失去后被别人得到。
你可能还未意识到的是,嫉妒心理其实有创造力。若你对匮乏信念紧抓不放,便会吸引许多反映出那种思维心态的匮乏情形:比如因为有人晋升导致你错过晋升,失去的女友却选择了自己最好的朋友,父母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表达了更多关爱。鉴于嫉妒心理的创造性本质,我对你有嫉妒倾向毫不怀疑,你自然会找到大量觉得嫉妒的理由。我并非说那些理由无效或你应该直接假装自己并无损失。我肯定你遭受过不公待遇。但你是否意识到这种事为何老发生在自己身上?在抵达那种意识觉悟前,你还将继续重复这种不断找到嫉妒理由的生活模式。
我当前看待现实世界的视角几乎不可能出现嫉妒心理,因为自己并未抱有人们是相互竞争的单独个体的信念。与之相反,我把所有人看作包含一切的意识存在的投射结果。这种说法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我通常不把自己想成单独存在的人类个体。我认为狭隘的自我意识不过是种观察视角 —— 一种意识存在得以透过它观察自身丰富内容并与之互动的视角。但狭隘自我本身并无真正的实质内容。
这与你在做梦时可能有的思维心态挺相似。若你会做清醒梦(即身处梦中的同时能清醒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便知道你梦里扮演的角色并非真正的你。那个角色只是虚构事物,并非真实存在。在现实世界里,你是做梦人,整个梦境都包含在你意识之内。你暂时以为是自己的梦中角色,其实和梦里的其他人和其他事物完全一样,都是虚构存在。
若你保持这种意识觉察水平,知道自己是做梦人,而非梦里的人物角色,自己还会对梦里的其他角色产生嫉妒心理吗?很可能不会。事实上你还可能把那些角色的成功和技能表现当做梦境世界的强化提升,感受为一件好事。拥有一个超能力人士遍布的梦境难道不更好玩有趣吗?让身边围绕着超越自己能力水平的神奇角色,而非总是不如自己的无能角色,难道不好吗?我们为何不在现实生活中也持有同样的心态?生活在一个其他人都比你富裕优秀的世界里,难道不美好吗?
请记住梦终会结束。整个梦境都根植于幻象。为那些你知道并不永久的事物激动生气毫不值得。你会发现世间没有长久的安全感。相反请专注于享受不断展开的人生故事,让自己沉浸于有趣的人生体验。这远比过于依附你暂时拥有的财产或地位好玩有趣得多。
生命的每时每刻都无比精彩迷人。我们一同分享着对意识存在的持续探索过程。某个人(或某个角色)的经历体验,只会强化提升人类整体的经历体验。
当我看到别人成功时,会把它当做自己的成功来庆祝。若看到某人做着自己名叫Steve的局限个体似乎无法做到的事情时,那无关紧要,因为我庆祝更宏大的意识存在能做到此事,反正意识存在才是真正的我。
我从未登顶珠穆朗玛峰,但因为有人登顶过,我感觉就像更宏大的自己(现实世界在其内展开的意识存在 —— 真正的做梦人)做过此事,所以我允许自己把它作为个人成就来体验。若你非常依附于用客观视角看待世界,这种主观视角听起来很可能挺奇怪,但我发现它是种极富力量的视角。
有趣的是,我发现在此思维心态下,现实生活似乎并不会引发令自己感到嫉妒的情形。这种结果并非因为我非常善于管理情绪感受 —— 而是我找不到任何会让自己嫉妒的事情。也许那是因为我觉得不管想要什么,只要自己下定决心,基本上都能得到。但我认为更大的原因是自己并不会对已有事物死抓不放,因为我知道人生注定要失去一切。我发现通过接受所有事物都是暂时存在,自己反而更能享受已有财物和经历体验。
虽然看起来我的财物能被拿走,自己的地位会被削弱,但那些事情反正都是虚幻和无实质的,没有任何与生俱来的价值。真正的价值在于经历体验本身。
我记得在Carolyn Myss的一场讲座上,她说人们通常愿意帮助别人追上自己,却不愿帮助别人超越自己。这在你身上是否真实?
在《悲伤中的喜悦》里,我解释了当你能超越狭隘自我的视角,从更高意识存在视角看待现实世界时,甚至各种消极负面的情绪感受也能转化为积极正面的情绪感受。从这种视角出发,嫉妒行为就像是让你的左手指责右手偷戴了它的戒指。那种指责显得滑稽可笑。自己双手间彼此争斗有何意义?从单只手的视角来看,嫉妒行为确实有些意义,但从更大层面的身体视角来看,那样做毫无意义。
因此,若你感到嫉妒,就是因为把自己想成了单只手,忘了你其实是整个身体。你看到和体验到的一切都是你本身。所以在此意义上,倘若任何人拥有任何事物,那么你也拥有了那样事物。
我知道这种视角挺难理解。我并不认为你能一夜间领会它。请先琢磨把玩它一番。允许自己想象现实世界里的一切事物其实都是你本身的可能性。你并非只是有个大脑的身体。你其实是整体的意识存在,正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经历体验现实世界。这个世界是你的梦境,你的真实身份是做梦人。这里没有过往和未来,只有当下时刻。从这种视角出发,便无法产生嫉妒心理,因为在你之外并无可以嫉妒的事物。
所以上面就是我对如何克服嫉妒的尝试解释。别再把自己看作现实世界里如此渺小局限的个体,请将你的意识存在拓展到包含所有存在事物。那听起来可能像是怪异的解决方案,但我能证明它确实管用。当你知道自己是做梦人时,又如何对梦里的某个人物角色产生嫉妒?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9.06
查看原文:
悲伤中的喜悦
昨晚拉斯维加斯迎来了一场暴风雨。由于雷声太大,闪电太亮,我根本没法入睡,所以决定起床呆上一会儿。半夜3点左右,我到楼下吃了根香蕉,喝了杯花茶。然后自己走到门外,坐在后园观赏这场暴风雨。
风暴是从南面袭来,每分钟我都能看到不远处落下几根闪电,随后便是让窗户嘎嘎作响的隆隆雷声。随着云团越来越近,强风乍起,大雨也倾盆而下,但周围温度一直保持在24度左右。我安全地坐在门廊屋檐下,并不会淋到雨水。
我在屋外坐了大概一小时,像自己经常喜欢做的那样,思考着存在的本质。当时尤其琢磨的是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不同情绪感受。有些人感到悲伤。另一些人感到快乐。有些人感到愤怒。另一些人感到恐惧。有些人心如死灰。另一些人满怀希望。但它们都只是暂时存在 —— 没有情绪感受能永远持续下去。
我注意到这些情绪感受会在人们回应特定事件的同时出现。在某些事发生后,我们便有特定的情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情感反应是自动发生和不知不觉的。
情感反馈
有些人很享受自己的情感反馈,甚至期待它的出现,因为那种反馈对自己来说通常是积极体验。例如,陷入爱河或处于激情状态的人很可能对自己的情绪感受充满感恩。
另一些人却讨厌他们收到的情感反馈。一些人把自己的情感反馈视为问题,甚至用药物阻隔自己与情感间的联系,另一些人却用心体会那些反馈信息,意识到它是自己需要做出改变的信号。
我就把自己的情绪感受看作电脑游戏里的反馈显示板。这种显示板上可能包含像弹药,健康,地图位置等游戏角色的状态信息。下面就是我对个人情绪感受的类比解读:
- 当我感到快乐时,那意味着我的游戏角色弹药充足,健康良好,进步稳定。
- 当我感到困惑时,那意味着我的游戏角色可能已经迷失,或他仍未弄清游戏的运转方式。
- 当我充满压力时,我的游戏角色可能弹药不足和/或健康不佳,并未感到对前方的挑战做好准备。
- 当我感到害怕时,我的游戏角色可能需要在应对下个挑战前,更多练习一会儿。
- 当我感到沮丧或不堪重负时,我的游戏角色可能需要其他游戏角色的帮助,或直接放慢一点脚步。
- 当我感到充满动力时,我的游戏角色正处于最佳挑战状态。
- 当我感到悲伤或失望时,我的游戏角色是时候舍弃各种依附物(比如自己刚失去的炫酷装甲),并向新的体验敞开自我。
- 当我感到厌烦或漠不关心时,或许我的游戏角色已经搞定当前的难关设置,他需要一个全新的,更有趣的挑战… 甚至可能需要换个游戏。
当这些情绪感受出现时,它们有时看起来就像昨晚隆隆作响的风暴。但即使身处这种风暴,我们仍能在其中找到平静位置。虽然你的情绪感受是出现在个人意识中,它们却并非你的意识,你可以自由地停下来,从容呼吸,并超越那些感受。这样做并不会消除情绪感受 —— 它们仍将存在 —— 但你会开始从旁观者视角审视它们,而非把它们与自我认知混淆在一起。与之相似,当我坐在闪电,雷声,强风和大雨中时,自己平静地观察着它们的存在,但没有选择把自我与风暴等同看待。我观察着风暴,却并未变成风暴的一部分。
观察你的情绪风暴
当经历强烈情绪感受时,你会观察情绪风暴,还是会成为风暴的一部分?你是否会在快乐,悲伤,愤怒等情绪涌过个人思维时,见证体验它们?还是会停下来记住这具肉身并非真正的你… 它只是你在这个实体世界的游戏化身?
我并非暗示你可以控制情绪风暴,或暗示你需要这样做。风暴就是风暴。当你观察到它时,它已经出现。但通过转变个人视角,你不必再把自我认知与情绪风暴混淆在一起。你可以直接在一旁观察它。
当你玩电脑游戏时,就像任何老玩家可以证明的那样,也许会不时体验到强烈情绪感受。那些情感可能包括恐惧,悲伤,沮丧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把那些情绪感受看作消极负面体验,而在玩游戏时,它们却被视为乐趣的一部分。怎么会这样?你能在玩一款让自己感到恐惧的惊悚游戏时,实际上无比享受吗?完全可以,因为你知道自己并非游戏里的虚拟角色。你意识到那是种模拟体验,游戏角色的命运并非你的真实命运。
你可以把同样的视角转换做法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你的肉身就是自己在实体宇宙里的游戏角色。现在请转变个人视角,让它超越你的肉身,进入正在体验这个现实世界的意识层面。允许自己享受乐趣,即使在体验到看似消极负面的情绪感受时也能享受乐趣,不让自我认知与那些情绪感受混淆在一起。去观察那些情绪风暴,而非成为风暴的一部分。
你不必相信什么神明,不朽事物,灵魂或任何类型的更高自我,才能超越游戏角色所属的意识层级。你只用设想一种更高层级的观察视角。请注意你能在玩游戏或看电影的同时,理解其中人物角色的观察视角;即使那个角色是虚构的,它的观察视角仍会对你产生情绪影响。你不必改变精神信仰才能享受游戏或电影,也不必改变信念才能让个人视角超越肉身自我。
喜悦
当经历这种视角转变时,你便会开始注意到某种微妙的背景感。我仍犹豫是否该把它叫做情感体验,因为你无法在体验其他情绪感受的同一层级上感受到它。我能给出的最好类比就是想象去玩恐怖电脑游戏或看场恐怖电影。在现场体验里,你可能有紧张,焦虑或不安的感受。但在那些感受背后,是一种更微妙的感受体验,你可以把它叫做好玩,享受或愉悦感。你正享受着游戏或电影带来的更宏大体验,但与当前屏幕内容给你的低层级体验感受相比,那种体验享受属于完全不同的层级。
与之相似,当你感到悲伤,愤怒或沮丧时,也可以停下来注意到那些情绪背后的不同层级感受。为观察到这种感受,你必须走到暂时存在的情绪风暴之外,直接见证旁观它一小会儿。我倾向于把这种背景感受想成喜悦感,但你也完全可以给它打上其他标签。它是种快乐舒畅,不断拓展,抚慰人心的感受。有些人可能把它叫做入定,神明意识,或全然一体感。再次强调,我仍犹豫是否该把它叫做情感体验,因为它并非能在普通情感的层级上被感受到。它更像是一种意识存在的状态。
情感演变
这种意识状态很有趣的地方,就是它能把看起来消极负面的情绪感受,转化为更积极正面的体验感受。例如,假如感到悲伤,我就会停下来,让个人意识升到悲伤情绪之上,直接观察它一会儿,那种情感便会转化为被我称作美妙忧伤的体验。我知道若你从未有过这种体验,此事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悲伤确实可以变成一种非常令人愉悦的情绪感受。悲伤开始让人感到无比美妙,自己对它充满深深感恩。我只想尽情吸收并充分享受它。
请想象观看一部令人伤感的电影,或许是让你潸然泪下的那种。一方面,人们可能给伤感打上消极情绪的标签,但若你舍弃内心对伤感的抵触,它其实可以成为积极正面的体验。看部伤感电影事实上能带来强烈的愉悦感,但那种愉悦感并不属于和伤感相同的感受层次。它就像位于伤感舞台背后的一块喜悦幕布。
这种令人喜悦的演变对其他情绪感受同样适用。这类情感状态无法仅用词汇标签便获得足够表达;但我常用的一些词汇标签,也许能帮你体验到那种情感状态上的升华转变:
- 悲伤变成美妙的忧伤
- 愤怒变成滑稽的发火
- 沮丧变成孩子气的期望落空
- 冷漠变成宽慰人心的完美感受
- 内疚变成灵魂深处的宽恕行为
- 恐惧变成不可阻挡的勇气表现
- 孤独变成平和宁静的万物一体感
- 困惑变成巨大的好奇心
- 失望变成充满爱的感恩体验
将个人意识提升到超越当前情绪风暴的状态,是无比美妙的转化体验。与抵制个人情绪感受不同,你完全彻底地接受它们。这就让体验到那些令你不悦的情绪状态背后的喜悦感受成为可能。
当个人意识提升到情绪风暴之上时,你仍能读取那些情绪背后表达的信息。但现在你将处于更强大有力的意识状态,能清醒选择自己的回应方式。你可以对风暴做出明智回应,同时不受风雨的影响。
接受你的情绪向导
很可能因为昨晚风暴所致,我们街区的许多交通灯今早都出了故障。在我看来,这是对人类情绪所扮演角色的绝妙隐喻。没有情绪提供的指示信号,我们便缺少需要前往何方的向导。我们会困在原地,停滞不前。当我们对情绪感受不理不睬,便失去了对内在向导的联系,每处交通灯都会变成停止标志。
当我望向此刻的窗外,风暴已经过去,太阳重新照耀万物。没有风暴能永远持续。当然,你仍可以通过把自我与风暴混淆在一起,对它紧抓不放,跟随它四处活动,从而延长风暴的存在时间。很多人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情绪风暴。但若你保持静止,只是观察风暴本身的活动,风暴便将很快自行远去。
当你出门尝试与风暴搏斗时,自己是否胜利过?当然没有。你会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被雨淋得全身湿透。风暴只会让你看起来愚蠢无比。但当你直接坐下,静观风暴时,也许就能意识到风暴看起来很好玩。我们并不需要抵制那些情绪风暴,更不需要把自我与它们混为一谈。它们就是实体宇宙中生活的自然一部分。
拓展情感智慧
要让人们接受自身情感状态看起来与周围人完全脱离一致的事实,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你的情感反馈独一无二,因为你的人生道路也独一无二的。或许你周围的所有人看起来都活得十分满足,自己却总感到郁闷压抑。或者你周围都是冷漠麻木的人们,自己非常沮丧失望。即使感到与生活里的其他人并不和谐一致,你也必须学会信任自己的情绪感受。
当你审视人生道路,看到的只有一路红灯时,断掉那些信号灯的电源并非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也许是你正困在错误道路上,需要做出重大改变 —— 比如找到新工作,新感情关系,新思维,新灵感,和新环境。不管你用多少药品,甜品,酒精或其他改换心情的物质麻醉自己,那些情绪感受都会长久伴随着你。我知道短期来看吃几片药是更轻松容易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自己信任的人们递来那些药片时。但请停下问问自己那些药片是否真有必要,对自己是否合适。你是否花了时间退后一步,静观情绪风暴,以便看它是否包含你还未准备好倾听的真相信息?
当我注意到自己有摄入大量甜品,咖啡因,或做无聊娱乐活动的冲动时,便能追踪到自己正难以应对的某个情绪风暴。那便是我必须提醒自己退后一步,静观风暴,接收其背后信息的时候。我经常因为恐惧那些信息对自己可能提出的要求,而抵制听取信息。但当我最终倾听它时,信息内容总是比我想象的更加温柔与宽容。我在听过后常有无比感恩的感受。
当我们与实体世界的肉身角色关联太深时,很容易对经历的情绪风暴感到不堪重负,以致于会直接阻断它们背后传达的信息。但请记住你的肉身角色并非真实的自我。你的意识存在能接受多种观察视角,而肉身角色这种低层级的第一视角只是其中之一。我常发现更富力量的做法,就是设想拥有意识存在的视角,它能包含实体世界发生的一切 —— 若你喜欢也可叫它上帝视角。从这种视角出发,我能看到肉身Steve只是我在实体宇宙的游戏角色,对于他个人经历的现实体验,我感觉并不需要抵制或过于依附。所以即使肉身Steve可能会不时经历情绪风暴,更高层级的观察者却好玩有趣地看着那些经历体验的发展变化。:-)
我注意到过去几年,尽管自己在让个人生活与自我最深层,最真实的欲望相一致上取得良好进展,我经历的情绪风暴却未停止。但我应对风暴的能力变得更强。不过因为能力更强,新的风暴也会以不同级别出现在自己面前。它们几乎总会在我最虚弱的时候出现,攻击我生活中与内心向导最脱离一致的部分。在成功幸免于一次风暴后,内心向导会再次引导我进入另一场狂风暴雨。那种状态就像玩游戏时你的游戏角色会不断上升到更高级别,但所有怪兽也会同样升级。不过,这正是游戏好玩刺激的地方。我感觉取得真实进展的生活领域,都是自己愿意主动拥抱人生游戏,不断面对全新挑战的领域,即使那些挑战会引领我直面更大“怪兽”。与五年前相比,我可能有了更强大的游戏角色和更多可用资源,但自己的挑战也在同步增长。尽管我的游戏角色经历着情绪旋风,自己却更享受那段生活旅程。这种旅程可能不时让人感到害怕,悲伤,沮丧或失望,但它也不可思议地好玩有趣。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8.27
查看原文:
更好的生活
想法只能在当下时刻形成。想法也只能在当下时刻施加影响。若你能理解这两个概念,便可抛弃某些妄想,构思出有效得多的意念。
下面的例子将有助于你辨清此事:假设你喜欢把自己收入10%捐给某项崇高事业的想法。但个人财务状况太紧张,现在对捐献收入感到不舒服。不过,你告诉自己等未来变得更富有时,就会开始捐钱。所以你在承认当下现实状况的同时,对未来也持有积极意念。这看起来很合理,不是吗?
但实际上,这属于自我挫败类型的思维方式。
请考虑你给出的那些想法/意念:
1. 捐钱的意念(属于未来)。
2. 财务状况有限的意念(属于现在)。
3. 不捐钱的意念(属于现在)。
4. 体验富有的意念(属于未来)。
现在把上面所有意念都投射到现在,因为属于其他时间的意念只能算作幻想。我们便有了下面这些结果:
1. 捐钱的意念(现在)。
2. 财务状况有限的意念(现在)。
3. 不捐钱的意念(现在)。
4. 体验富有的意念(现在)。
这些意念彼此和谐一致吗?显然有冲突,因为意念1会抵消意念3,意念2会抵消意念4.
遗憾的是,这就是大多数人形成和持有意念的方式。难怪他们的意念没法变成现实。若你持有上面那样的意念,便可能投入大量精力却成果甚微。
让意念基于当下
那解决方案是什么?解决方案就是若想为了未来持有某个意念,你其实必须基于当下持有那个意念。个人积极期待的专注点必须基于现在 —— 而非以后… 或明天… 或未来某天。
你又该如何持有一个让未来情形比当下现实状况更好或不同的意念呢?你该如何承认当下的现实状况,并构想一个比现在更好的未来呢?最准确的回答是,你不这么干。那种意念不可能实现,因为未来只是一种幻想。不过,我们可以另辟蹊径。
创造性观察
你要做的就是应用“创造性观察”原则。彻底忘了过去和未来,只完全专注于当下。但请给当下状态一个速度方向,而非把它看作固定不变的点。你的当下状态并非一帧静止不变的图像 —— 而是一部动画片的一部分。无论何时持有某个意念,你都是为了改变那部动画片的发展方向。
让我们回到捐钱的例子上。若你承认当下状态就是唯一的现实,那么新意念看起来就像这样:
1. 你的捐献收入在持续增长的意念(现在)。
2. 你的富有体验在持续增长的意念(现在)。
所以与突出A点(当下现实状况)与B点(构想的未来)间的差异不同,这种做法正将两点间的现实融合起来。
对数学爱好者而言,我们可以说自己的意念应当专注于A点到B点线段的斜率,而非两点的距离。B点严格来讲只是虚构想象(属于实际并不存在的未来投射),A点和它的斜率却是当下的现实存在。所以我们能通过专注于A点的斜率,在有效持有B意念的同时不陷入对它的妄想状态。
这种做法看起来可能差别甚微(甚至毫无意义),但在现实实践里十分重要。若你想让自己的意念变成现实,就必须停止强化它的缺席。但与此同时,你无法逃脱要对当下时刻进行观察的必然性。所以无论如何,请继续进行观察,但观察时要怀有朝着你渴望方向持续改变的意念。让你想要的现实转化为持续的行动状态。
例如,若你想成为更积极的思考者,就请想象自己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积极 —— 而且是在此时此刻。不要担忧明天或下周。请让自己以当下时刻为中心。
一次过好一天
“一次过好一天”的理念就与这种思维模式相一致,因为“一次过好一天”本质上便是让注意力回归当下的口头禅。与其担忧一个看起来令人怯步的长期目标,不如专注于当下时刻的改进提升。这种理念常用于克服各种上瘾行为,因为你没有屈服于上瘾问题的每一刻,都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有力一步。
无论你何时观察现实状态,都请朝着渴望的改变方向观察它。把你的当下现实状态看作能画出更美好图景的一块画布。随着你对那种美丽景象的意识觉知不断增强,生活也会越变越好。
这种思维模式的好处在于你能随时应用它,即使身处看起来消极悲观的境地。你始终可以发出改善提升的意念。你始终能专注于怀抱希望。
若你当前的现实体验在从1到10的程度上只有1分,请别马上想获得10分,8分,甚至是2分。请转而去想实现那种分数的速率。创造当下时刻的改善行动。不管你对当前的现实状态有多不悦,自己始终可以暂停片刻,去构想此时此地的改善行动。
在经历每天的生活时,无论你脑中何时产生想法,都请暂停片刻,发出改善提升的意念。例如:
1. 你的财务富有状态正在增长。
2. 人们正对你越来越好。
3. 你正为他人提供更多价值。
4. 你正感到更有精力,更敏锐,更快乐。
5. 你正更加享受自己的生活。
6. 你正更积极地思考。
7. 你正感到更放松。
8. 你正感到更强大。
9. 这个宇宙正谋划给你带来自己想要的更多东西。
势头的惊人力量
正如我在自己第一个播客音频里讲述的那样,自己的清醒成长之路就是很多年前从坐在牢房里开始。我对那时人生境况的评分不会高过2分。但在牢房里,我看出了积极势头蕴含的强大力量。我依然可以想象事情正变得越来越好。
自己有那种想法后不久,虽然仍身处牢房,狱警却送来了更换衣物。我的狱友,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小青年,拣走他的新衣服,开始逐件打开。忽然他停了下来,拿起一只袜子,一只仅有一寸长的小袜子!它看起来就像给脚趾头戴的小帽子一样。尽管我和狱友之前基本没说什么话,但在那一刻,我俩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牢房里的紧张氛围也随之放松下来。在看着令人畏惧的背景情形中,这个搞笑时刻也帮助我将自身想法重新引导到更积极和建设性的方向。
即使遇到挫折,也请尽最大努力,重新让想法专注于自己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期待方向上。不是越来越糟,也不是完全一样,而是越来越好。如果做到那样依然太难,就请好好嘲笑一番你的生活咋这么惨不忍睹。我们都会时不时面对一只给脚趾头戴的小帽子,承认并嘲笑这种事情,能让我们朝着拥有一只完整袜子更近一步。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8.22
查看原文:
如何停止抱怨
对于戒掉抱怨习惯,或许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断开这种不良行为与个人身份认知间的关联。长期性抱怨者犯的一个常见错误,就是把流经脑中的消极负面想法与自我身份认知混淆在一起。这样的人可能会承认:“我知道要对个人想法负责,但不知如何阻止自己频繁出现消极想法。”那种说法看起来像是朝着正确方向走出了一步,某种程度上而言的确如此,但它也是个陷阱。为个人想法负责是件好事,但你不应把这些想法与自我身份等同起来,最后达到自我责备和对自己感觉更加糟糕的程度。
更好的说法可以是:“我承认这些消极负面想法正流经自己大脑。但那些想法并不是我。随着提升个人意识觉悟,我能用积极正面的想法替代它们。”你拥有重新训化自身想法的力量,但诀窍在于让个人清醒意识远离自我责备的泥沼。请意识到虽然这些想法正流经你的大脑,但它们并不是你。你只是那些想法流过的意识通道。
思维训化
尽管个人想法并不代表你,但若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想法,它们会在很大程度上训化你的思维。我们会成为自己的主导想法几乎是众人认可的准确说法,但我认为那样说有点偏离事实过远。
请想象你吃的食物对自己身体的作用影响。你并非真会成为自己吃下的肉类,但那种肉食会影响你的身体机能,若你一遍又一遍地吃相同肉食,随着时间过去,它们便会对你的身体产生主要影响。你的身体将渴求并期待去吃同样的食物。不过,你的身体会与自己吃的食物彼此分离和有明显区别,你依然能自由改变自己吃的食物,而新食物将逐渐影响你的身体机能。
这也是消极负面思维为何如此令人上瘾的原因。若你不断持有消极负面想法,个人思维便被训化成期待甚至渴求持续输入消极想法。你的神经细胞甚至将学会预料消极刺激的重复出现。你实际上就会变成一个消极事物的磁吸石。
消极思维的陷阱
正如任何困在消极思维里的人非常明白的那样,这是很难逃离的一种情形,因为那种状态能自我持续下去。消极体验会喂养你的消极期待,消极期待又会接着吸引新的消极体验。
事实上,大多数陷入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们,一生都从未逃离过那种状态。想成功逃离就是那么难。甚至在他们抱怨自身消极状态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延续着自己是消极人士的身份认知。若你总是为自己太过消极而自我打击,便是在强化那种思维模式,而非挣脱它的束缚。
我认为大多数困于这种思维陷阱的人将一直深陷其中,直到自己经历意识觉悟上的改善提升。他们必须看出自己正落入陷阱,把消极想法当做个人身份认知的同时继续与之抗争,是场他们永远无法取胜的战争。请好好想想,如果你因为太爱抱怨而自我打击管用的话,那样做难道不是很久前就该管用了?你在这种攻击策略上投入的所有努力,让自己更接近某个解决方案了吗?
因此,我最喜欢的解决方案就是停止抗争,直接臣服。与迎头抵制各种消极负面思维不同,请承认并接纳它的存在。这样做其实能起到提升个人意识觉悟的作用。
克服消极思维
你其实可以学会拥抱流经大脑的消极想法,从而彻底超越它们。允许消极想法的存在,但不把它们与个人身份认知混淆在一起,因为那些想法并不是你。开始像个局外观察者那样与它们互动。
有人说思维就像一只极度活跃的猴子。你与猴子纠缠得越多,它会变得越活跃兴奋。所以请直接放松下来旁观那只猴子,直到它自己变得筋疲力尽。
另外请看出这也是你存在于此的根本原因,作为人类一员过好自己的眼前生活。你存在于此的原因就是要不断拓展提升自身意识水平。若你陷入消极思维的沼泽,自己要做的就是拓展提升意识水平,让它达到能学会专注于自己想要事物的程度,去积极创造而非自我毁灭。
清醒自主的创造
若你需要更多宝贵人生来解决消极思维的问题,请自便。清醒自主的创造是个重大责任,也许你还未感到做好准备。所以在做好准备前,你都会让消极思维模式长久持续下去,以便使自己远离那种意识领悟。你不得不承认,成为自己当前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的主要创造者,是个有点令人畏缩的想法。你打算用自己人生做成什么事情?假如你搞砸了该怎么办?假如你让所有事情变得一团糟该怎么办?假如你尽了最大努力依然失败又该怎么办?那些自我怀疑会让你一直陷入消极思维模式,将它作为回避责任的一种方式。
遗憾的是,这种逃避主义有其不良后果。创造者拒绝承担个人创造责任的唯一方式,就是相信他们其实并未创造任何事物的幻觉。这意味着你必须把自身的创造性能量转向抵抗自己。你就像个利用自身神力变得毫无力量的神明。你在用自己的优势强项把自己变得虚弱无力。
你当前困于消极思维模式的真实原因,就是在某个时刻,自己选择如此。你猜想对自己现实世界一切事物完全负责的做法会更糟。那种责任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于是你让个人想法转向抵抗自己,以回避那种伟大责任。除非准备好了开始接纳那种责任,你将继续陷在消极负面的思维模式中。
消极思维无需成为永久性的生活状态,你仍有做出其他选择的自由。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意识领悟通常体现为多层展开的意识觉醒。你会开始接纳并拥抱越来越多的人生责任。
承担起全部责任
你瞧… 停止抱怨的真正解决方案就是负起责任。你必须对整个宇宙说(而且真心诚意):“我想为自己现实体验中的一切事物承担更多责任。”
下面就是我所指承担责任的一些例子:
- 如果我不快乐,那是因为我在创造不快乐。
- 如果世上有令我感到烦扰的问题,自己对解决它便负有责任。
- 如果某人需要帮助,我便有责任帮助对方。
- 如果我想实现某种结果,能否实现将完全取决于我。
- 如果我想要某种人出现在自己生活里,就必须能吸引和邀请那种人与自己在一起。
- 如果我不喜欢当前的生活状态,就必须自己结束那种状态。
另一方面,对于出现在生活里的所有好事,将其归于自己的责任也很有益。好事并非凭空出现在你身上。是你创造出了它们。是你干得漂亮。
请对出现喜欢的结果给自己鼓励,但不用觉得必须假装享受你明显不喜欢的事物。但在准备好承担责任的能力范围内,一定要负起出现这一切结果的责任。
抱怨就是拒绝负责的表现。责备行为则是另一种让自己逃脱责任的做法。但这种拒绝行为仍会施加属于自己的创造性力量。
清醒主动的创造的确是种伟大责任。但在我看来它是人之为人最美妙的部分。没有什么能替代创造一个喜悦人生带来的体验,即便它需要你对目前为止变现出的所有垃圾结果负起完全责任。
当你发现自己在抱怨时,请停下来自问,你是否想继续拒绝对个人现实世界负有的责任,或拒绝让更多一点责任回归自己身上。你可能准备好了承担更多责任,也可能没有,但请尽最大努力清醒主动地做出那个决定。你是想让人们同情自己创造出了并不想要的现实结果,还是想让人们祝贺自己创造出了真正想要的现实结果?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8.20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8/how-to-stop-compl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