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触发的交往关系

最近我一直在使用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关系模式,来思考人们之间的交往,而且这种关系模式应用起来非常有效。只是它看起来可能有点不同寻常。:)

当考虑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模式时,比如专一伴侣模式,连续型的专一伴侣模式(例如有过多次婚姻,每次婚姻只忠于一个伴侣的关系模式。译者注),多元之爱(同时和不止一位伴侣保持亲密关系,而且交往各方都认可这种关系形式,例如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等。译者注),等更多类型的交往关系,我很快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体验的关系模式,与我所知的任何现存关系类型都无法很好匹配。我不想使用任何旧的关系标签来定义自己渴望的交往模式,因为在我眼中,它们没有一个讲得通。它们看起来都太狭隘和充满局限。

在2009年,我写过一篇关于《没有标签的交往关系》的文章。这种努力避免给自己和他人交往关系,打上任何固定标签的思维心态,就是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一步行动,但它还远远不够。

得以帮自己采用了一个不同生活视角的事情,就是我在去年对主观现实做出的进一步探索。我琢磨着,假如人生就是一场大梦,那么与其他人(梦中人物角色)拥有交往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反正在一场梦中,我们都是内在相连的。根据你和其他梦中角色的交往方式,对这些交往关系进行分类可能仍有道理,但应该给各种关系打上何种标签在此并非真正重要的问题。

更大的问题在于你和这场梦本身的关系如何 — 即你与自己人生的本质关系。显而易见,与你和其他梦中角色的个体交往关系相比,存在一种意义更加宽广和重大的彼此关系。那些低层级的交往关系依然重要,但仅仅专注于它们,看起来就太过局限。

尤其考虑到清醒成长的需要,我开始探索退后一步来思考的想法,暂时不处理自己和梦中角色这种个体层面上的交往关系。与思考和X、Y与Z等人的交往关系,并琢磨自己如何能让这些个体交往关系继续成长和进化不同,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和生活本身的整体交往关系。

我开始思考,若大家都是内在相连的,那么只专注于个体交往关系可能就显得太细碎了。

假设你正和一位女士有份交往关系,但与将她视作一个完整的人来交往不同,你大多数时候都专注于和她胸部的交往关系。当然,你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很享受这种交往,但最终你将迫使这位女士指着你说道:“哎… 醒醒… 我不只有胸,好吗!”而且这还是相当温和的一种反应。她当然还可能开始冲你喊叫,让你把注意力从她胸部转开一段时间。:-)

请将此种情形看作与生活本身的类比。

假设当你过于专注和单个人的交往关系,生活终会开始指着你说道:“哎… 醒醒… 我不只有这一个梦中角色,好吧!”再次重申,这还是一种温和反应。当你的专注力过于局限时,生活还可能轻易向你发出喊叫,比如让你必须面对撒谎、欺骗等体验。这些事情并非对你的惩罚。它就是个醒悟信号,帮你看清与自己以前意识到的相比,在生活和交往关系的世界里还有更多内容。

这种看法倒是挺有趣的一种理论,但它在实际应用时又会怎样?

好吧,我就是那种喜欢一头扎入其中勇敢尝试的角色,所以决定对此想法尝试一番,看看它的实际感觉如何。我还不能说自己在此方面走了很远,但到现在测试这个想法至少一月有余,而且我真的爱上了这种生活。

与将太多注意力放在个体交往关系上不同,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与生活本身的相互关系。其实我也不敢说自己体验的层次有多高。自己当前思考这件事的方式,就是想象我与生活里所有人的总体交往关系,如同和一个单独实体间交往关系的不同方面。希望我这种理解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得通。

从这种视角出发,我在交往关系上的需求可以被任何人满足。它们不必只由某个特定人士满足。

例如,若我感到有进行交谈的渴望,便可跟一位亲密朋友拥有这种体验,或者和某个我刚遇见的人士交谈。与要求任何特定的交往关系来满足这份渴望不同,我只用允许生活本身来满足它,不必限定交谈对象来自哪里。

同样的理念也适用于我想对外给予的内心渴望。我不必担心自己在任何特定人选身上给予得太多或太少。我只用专注于向生活本身给予。再次说明,我的给予对象是一位亲密朋友,还是个彻底的陌生人,都无关紧要。令我感到满足的,就是给予行为本身。

这种思维心态真正改变了我和人们交往的方式。当涉及自己与任何一人的交往关系时,此时的我便不再忧虑最终结果。当我和某人在一起时,我感到非常放松专注,因为自己不需要从他们那里获取任何东西。我无需那份特定交往关系来满足自身需求,因为我能轻松通过其他某个人满足这些需求。至于哪些人可以满足自己哪些需求,我会授权生活来做出这些决定。

这种视角也让我对每份个体交往关系的本质,以及这份交往与整体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到非常好奇。与试图领导某人,或允许自己被他人领导不同,我把交往关系看作一种没人需要领导的流畅舞蹈。我会自问:“这份交往关系想要往何处发展?”与它非常相似的问题是:“生活又想让这份交往关系往何处发展?”

我想说自己发生的最大转变,就是我和女人们的交往方式,尤其是我和女性朋友们的相互交往。当我去思考每份个体交往关系会如何进化时,事情看起来就显得十分复杂。但自己新的交往模式,则简化了一切事情。我不再试图从个体层面搞懂这些交往关系,相反,我专注于自己和女性整体间交往关系的宏大图景… 而且超越其上,更加关注自己和生活本身的相互关系。

在现实层面,这意味着当我和某人交往时,自己不会担心将跟此人产生何种交往关系,我也不会尝试给它打上标签。我允许这份交往关系去它想去的任何方向,用自己的直觉引导个人当下选择。

为了避免对一份特定交往关系可能向何处发展,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我喜欢有意设置显得模糊的交往方式。我会避免那些看起来像传统约会方式的做法,因为这会预先假设渴望和某人拥有特定类型的交往关系。当我和某人交往时,自己喜欢向所有可能性敞开大门。大家只会聚在一起聊聊天吗?还是会成为好朋友?我们最终会一起上床吗?一同做生意?还是成为活动伙伴?面对每一份个体交往关系,我会保留它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当一份新交往关系随着时间过去不断进化和成形,我可以尝试回顾以往的那些首次交往,追溯它们的性质并说出:“那是次生意见面”,或“那是次约会”。但这种做法似乎也不起什么作用。交往本身确实有太大的易变性和灵活性。

我更愿不对事情会出现什么结果提前抱有期待。我发现自从这样做以来,自己和人们的交往关系进入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丰富和复杂层次。我所指的复杂,并非是说这些交往关系过于繁复难懂,而是更像去享受一名专业厨师创造出的精巧美食那样的复杂感受… 或者像品尝一瓶绝佳美酒,体验它的所有微妙口感。

在过去,如果要和一位吸引自己的女士交往,我可能会用特定交往方式来思考和她的关系。我甚至可能试图将双方关系导向特定道路。但现在我真的看不出这样做有何意义。我发现对一份交往关系的结果不抱任何欲望,会让人更享受其中 — 我把自身欲望保持在更高层次,专注于自己想在总体层面上体验的结果,避免把那些欲望维系于任何具体对象。我只管放松下来,享受双方自然流动的交往,看它想把我们带往何处。这样做让我感觉舒服自然得多。我知道不管自己有什么需求或欲望,无法被这位特定交往对象所满足,那些需求仍将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实现。

我更为喜欢这种与人生活相处的方式。它让我感到非常自由和舒畅。

你基本上总会被人群所环绕,因此无需将自己锁定在特定个体那里,要求或期望对方成为你各种需求的主要满足对象,或你想在某些领域给出礼物的首要接收人。让自己直接允许生活本身,通过它认为最好的各种渠道,来满足你的种种需求,难道不是更好结果吗?生活其实非常善于此事,只要你给它机会去证明自己。

为了进一步敞开自己,获得与生活的更佳关系,我已经彻底放松个人意愿,不要求获取特定结果。我只坚守着那份意愿,相信生活会带给我自己需要感到幸福和满足的一切事物,而且它也将收到我的礼物作为报答。之后我便会享受那种美妙的神秘感,心中好奇这种意愿将如何变成现实,对出现的任何机会保持专注状态,并随着它们的变化自然行动。

正因如此,自己似乎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几个月之前收获了快得多的进展,但我并未感到做过太多事情。事情总在不断发生,但我并不觉得那些结果都该归功于我。在某种程度上,那种感觉就像,我正允许生活通过我来展现它自己。我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站在一边,允许生活掌控我这个“阿凡达”,自己只需放松下来,追随它流动前进的方向。

许多年来,我在写作时都有这种流畅感受。我并未努力或挣扎着去写作;文字会毫不费力地自行流出。我不会提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我只是感觉脑后被“敲”了一下,接着我便能看出有份信息准备通过我的双手流淌而出。我只是灵感的打字员而已。:)

如今在和其他人交往时,我也拥有了相似体验。我并未努力变得爱社交。自己只是收到了某种共鸣响应 — 感觉是时候外出和人们以某种方式交往联系。我感觉有股特定能量需要通过我流淌而出,而且它想用和其他人沟通交流的形式展现出来。

当我坚守这种思维心态时,自然出现的那些交往关系,似乎都具备某种特殊美感。就像我感觉一篇由灵感而发写成的文章是件美妙作品一样(只要我不阻碍那份灵感的表达),我对和其他人由灵感触发产生的交往关系也有着同样的感觉。我没法提前预知它们会如何进化,但这些互动交往对我而言都无比美妙。

有趣的是,显然生活确实给我带来了自己在此领域真正需要的结果,因为自己现在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我此刻并未感觉缺失任何东西,自己对这部分生活的意愿,就是去维持那种精彩美妙的自然流动状态。

我还感到生活也在用让我觉得非常满足的方式,给我带来向外给予的新机会。正如我在上篇博客中提到的,自己新的工作坊正在筹备举办当中。但在很大程度上,这就是追随自发行动的流畅状态带来的结果。

几周前的一天,我正走在拉斯维加斯大道上,自己突然感觉有种强烈冲动,想要查看一家酒店的会议中心。于是我这样做了。转过街角后,我便看到有位酒店雇员从对面向我走来,自己当时就有种直觉感应,想询问他是否知道我该和谁沟通预订会场的事情。自身疑虑试图阻止我上前询问,但我在心里告诉那些疑虑都先闭嘴。结果对方十分热心,给我指出了去往销售部门的方向。几分钟后,我便发现自己在询问接待人员是否可以和会议策划人商谈。很快,我就在跟某个人讨论预订工作坊场地的事情。对方为我预约了晚点再来查看具体房间的时间(当时这些房间都正被占用)。

请注意这件事完全是自发产生的。我只是在几分钟前有这样做的冲动,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为何要去会议中心。自己根本没有做过这样的计划。它就是自己感觉应当去做的正确事情。

为更好理解这种自然顺畅的行动之流,通过主观现实的视角看待此种体验会很有帮助。我的穿着当时很不正式,自己穿着一条牛仔裤,一件T恤,一件旧连帽衫,还有一双旅游鞋。但对是否要去行动感到犹豫时,我提醒自己一切都只是梦境而已。我也许不能给会议策划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我知道自己可以充满自信和热情地交谈,无需顾忌自己的外在穿着。感觉自己需要穿得更好看一点,不过是会切断自身流畅行动状态的懦弱拖延手段。立刻采取行动才是更为有趣的选择。

这就是我在生活其他领域,如何追随灵感之流去行动的一个例子 — 而非只在写作博客时。

当然,我也不是总能做对。有次我和一位女士首次见面,只和她聊过很短一段时间后,我就开始对她有非常温暖的感觉。我感到有种强烈渴望去握住她的手,并在我们交谈时依偎在一起,但那样做看起来进展太快,而且会脱离我们的交谈内容,自己大脑就是觉得这种做法行不通。我阻止了自己顺着那种感觉去行动,最后失去了那种流畅感应状态,即便双方仍在一起保持着美妙的交往关系。另有一天,我和她分享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和感受,很想知道如果我顺着那些感受行动,她会有何反应。结果证明我的直觉感应的确是对的。唉!这便是另一次教训,告诉我确实需要信任那些直觉反应,在大脑还挣扎着想让事情合乎情理时,直接去冒更多“风险”。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即使她当时和我谈了许多主观现实方面的内容,我却忘了提醒自己正身处那种现实里。这种事情真叫人大伤脑筋。:-)

当我写作时,身处灵感之流会十分轻松容易;它现在就像我的第二本能一般。你也许认为把同样的行动理念应用在交往关系上,应该是非常直截了当的做法。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这种情形更具挑战性。首先,我们有太多要摆脱的社会教化思想。其次,当我正与某人交谈时,提醒自己用主观现实的视角进行思考,似乎要更有挑战得多。我仍致力于穿越需要提醒才知道自身所处现实的行为阶段,并奋力抵达无意识行动状态,使自己不必过多考虑便可自然做出反应。

但我肯定在取得进展,而且自己无比享受这个过程。

我知道从客观视角来讲,在和其他人交往时,把我们都视作梦中世界的人物角色,听起来完全滑稽荒唐。但在你做出这种评判前,请允许我询问,你是否严肃认真地尝试过这种做法至少30天时间?若你不愿测试自己对现实本质的推断,又何以真正宣称自己是客观的?那并非客观态度;那只是顽固而已。

在更宏大的层面上,我开始好奇假如每个人都把彼此当做梦中角色来交往,又会是什么样子。我已经注意到,当自己在谈话之中跳进主观视角模式时,双方的互动会发生极其迅速的转变… 经常在30-60秒钟内就会转变完毕。我很难描述那种状态,但它感觉就像双方的交往关系变得更加明朗真实。这份交往关系在之前通过客观视角观察时,令人感到约束和窒息的地方,现在便彻底敞开并流动起来。

我打算继续探索这种思维心态,因为自己发现它令人无比着迷。这种做法不仅更起作用,而且也充满乐趣。最棒的部分是,其他梦中角色看起来也确实喜欢我这样做。当我告诉某人自己正用主观视角思考,并把对方看作一个共享梦境的人物角色时,他们并未给出负面回应。据我回想,自己每次和某人当面这样做时,对方总会很享受和我一起玩这个游戏。他们的心理戒备会降下,而非升起。我只是给予他们许可,和我一起加入一个充满喜乐和创意的空间,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我也会移除自己对互动交往持有的一切评判观念。因此,从这种思维心态流淌而出的互动结果,与你试图在客观视角下交往时可能经历的体验相比,会有更加轻松容易的感觉。

当我处于这种思维心态时,即使不告诉对方自己在做什么,其他人物角色也更有可能自动和我充满喜乐地互动交往。而且这些互动交往可能出现各种奇怪的迂回曲折。

两天前我在一家杂货店结账时,排在身后的那个人对我说道:“嘿,我知道你是谁。你就是那个新闻里的家伙。”我暂停下来,很好奇他指的是什么“新闻”,还以为他肯定是认出了我。我以前在公开场合也被认出过几次,所以对这种事情并不感到惊讶。但那人接着说道:“你就是那个装扮成大猩猩的人,是不?”我瞄了一眼货品传送带,上面堆满了我刚买的几十只香蕉,于是看着他笑起来,然后说道:“没错,我总会买很多香蕉。”他告诉我他以为这个玩笑很聪明。我回复说:“是挺聪明… 只是不够原创。”由于我喜欢买很多香蕉,自己常会从人们那里得到我是只猴子或大猩猩,或者家里养了这种宠物之类的评价。:)

快结完账时,收银员告诉我最近真有人穿着大猩猩样子的外衣,跑进商店里偷取一大堆香蕉。收银员说那肯定是某个恶作剧。显然,那只大猩猩还成功逃脱了。

这简直就是个梦中世界嘛。;)

客观视角会让我们彼此分离。主观视角则让我们融为一体。与从彼此分离的立场进行沟通相比,从万物一体的立场出发来沟通是种极其不同的体验。主观视角下的交往会更加鲜活、生动、自发和有趣。

我仍要将这种主观型的思维心态融入自己生活的其他部分。那种感觉就像我正一点点升级自身的大量旧代码。不过我很享受这种逐渐展开的进程。我很喜欢不知道下个弯道后将有什么景象的神秘感。我不认为若自己马上清除所有旧教化思想,并以全然融入的方式落入新思维心态中时,还能获得如此多的享受。随着自己在非常细碎的层面上不断做出微小转变,我也从体验客观和主观视角间的反差对比中,收获了大量经验教训。

你是否也在此方面有过任何经历体验?你又是如何理解它们的?

你最近有没有看见任何大猩猩呢?;)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