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中的喜悦

昨晚拉斯维加斯迎来了一场暴风雨。由于雷声太大,闪电太亮,我根本没法入睡,所以决定起床呆上一会儿。半夜3点左右,我到楼下吃了根香蕉,喝了杯花茶。然后自己走到门外,坐在后园观赏这场暴风雨。

风暴是从南面袭来,每分钟我都能看到不远处落下几根闪电,随后便是让窗户嘎嘎作响的隆隆雷声。随着云团越来越近,强风乍起,大雨也倾盆而下,但周围温度一直保持在24度左右。我安全地坐在门廊屋檐下,并不会淋到雨水。

我在屋外坐了大概一小时,像自己经常喜欢做的那样,思考着存在的本质。当时尤其琢磨的是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不同情绪感受。有些人感到悲伤。另一些人感到快乐。有些人感到愤怒。另一些人感到恐惧。有些人心如死灰。另一些人满怀希望。但它们都只是暂时存在 —— 没有情绪感受能永远持续下去。

我注意到这些情绪感受会在人们回应特定事件的同时出现。在某些事发生后,我们便有特定的情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情感反应是自动发生和不知不觉的。

情感反馈

有些人很享受自己的情感反馈,甚至期待它的出现,因为那种反馈对自己来说通常是积极体验。例如,陷入爱河或处于激情状态的人很可能对自己的情绪感受充满感恩。

另一些人却讨厌他们收到的情感反馈。一些人把自己的情感反馈视为问题,甚至用药物阻隔自己与情感间的联系,另一些人却用心体会那些反馈信息,意识到它是自己需要做出改变的信号。

我就把自己的情绪感受看作电脑游戏里的反馈显示板。这种显示板上可能包含像弹药,健康,地图位置等游戏角色的状态信息。下面就是我对个人情绪感受的类比解读:

  • 当我感到快乐时,那意味着我的游戏角色弹药充足,健康良好,进步稳定。
  • 当我感到困惑时,那意味着我的游戏角色可能已经迷失,或他仍未弄清游戏的运转方式。
  • 当我充满压力时,我的游戏角色可能弹药不足和/或健康不佳,并未感到对前方的挑战做好准备。
  • 当我感到害怕时,我的游戏角色可能需要在应对下个挑战前,更多练习一会儿。
  • 当我感到沮丧或不堪重负时,我的游戏角色可能需要其他游戏角色的帮助,或直接放慢一点脚步。
  • 当我感到充满动力时,我的游戏角色正处于最佳挑战状态。
  • 当我感到悲伤或失望时,我的游戏角色是时候舍弃各种依附物(比如自己刚失去的炫酷装甲),并向新的体验敞开自我。
  • 当我感到厌烦或漠不关心时,或许我的游戏角色已经搞定当前的难关设置,他需要一个全新的,更有趣的挑战… 甚至可能需要换个游戏。

当这些情绪感受出现时,它们有时看起来就像昨晚隆隆作响的风暴。但即使身处这种风暴,我们仍能在其中找到平静位置。虽然你的情绪感受是出现在个人意识中,它们却并非你的意识,你可以自由地停下来,从容呼吸,并超越那些感受。这样做并不会消除情绪感受 —— 它们仍将存在 —— 但你会开始从旁观者视角审视它们,而非把它们与自我认知混淆在一起。与之相似,当我坐在闪电,雷声,强风和大雨中时,自己平静地观察着它们的存在,但没有选择把自我与风暴等同看待。我观察着风暴,却并未变成风暴的一部分。

观察你的情绪风暴

当经历强烈情绪感受时,你会观察情绪风暴,还是会成为风暴的一部分?你是否会在快乐,悲伤,愤怒等情绪涌过个人思维时,见证体验它们?还是会停下来记住这具肉身并非真正的你… 它只是你在这个实体世界的游戏化身?

我并非暗示你可以控制情绪风暴,或暗示你需要这样做。风暴就是风暴。当你观察到它时,它已经出现。但通过转变个人视角,你不必再把自我认知与情绪风暴混淆在一起。你可以直接在一旁观察它。

当你玩电脑游戏时,就像任何老玩家可以证明的那样,也许会不时体验到强烈情绪感受。那些情感可能包括恐惧,悲伤,沮丧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把那些情绪感受看作消极负面体验,而在玩游戏时,它们却被视为乐趣的一部分。怎么会这样?你能在玩一款让自己感到恐惧的惊悚游戏时,实际上无比享受吗?完全可以,因为你知道自己并非游戏里的虚拟角色。你意识到那是种模拟体验,游戏角色的命运并非你的真实命运。

你可以把同样的视角转换做法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你的肉身就是自己在实体宇宙里的游戏角色。现在请转变个人视角,让它超越你的肉身,进入正在体验这个现实世界的意识层面。允许自己享受乐趣,即使在体验到看似消极负面的情绪感受时也能享受乐趣,不让自我认知与那些情绪感受混淆在一起。去观察那些情绪风暴,而非成为风暴的一部分。

你不必相信什么神明,不朽事物,灵魂或任何类型的更高自我,才能超越游戏角色所属的意识层级。你只用设想一种更高层级的观察视角。请注意你能在玩游戏或看电影的同时,理解其中人物角色的观察视角;即使那个角色是虚构的,它的观察视角仍会对你产生情绪影响。你不必改变精神信仰才能享受游戏或电影,也不必改变信念才能让个人视角超越肉身自我。

喜悦

当经历这种视角转变时,你便会开始注意到某种微妙的背景感。我仍犹豫是否该把它叫做情感体验,因为你无法在体验其他情绪感受的同一层级上感受到它。我能给出的最好类比就是想象去玩恐怖电脑游戏或看场恐怖电影。在现场体验里,你可能有紧张,焦虑或不安的感受。但在那些感受背后,是一种更微妙的感受体验,你可以把它叫做好玩,享受或愉悦感。你正享受着游戏或电影带来的更宏大体验,但与当前屏幕内容给你的低层级体验感受相比,那种体验享受属于完全不同的层级。

与之相似,当你感到悲伤,愤怒或沮丧时,也可以停下来注意到那些情绪背后的不同层级感受。为观察到这种感受,你必须走到暂时存在的情绪风暴之外,直接见证旁观它一小会儿。我倾向于把这种背景感受想成喜悦感,但你也完全可以给它打上其他标签。它是种快乐舒畅,不断拓展,抚慰人心的感受。有些人可能把它叫做入定,神明意识,或全然一体感。再次强调,我仍犹豫是否该把它叫做情感体验,因为它并非能在普通情感的层级上被感受到。它更像是一种意识存在的状态。

情感演变

这种意识状态很有趣的地方,就是它能把看起来消极负面的情绪感受,转化为更积极正面的体验感受。例如,假如感到悲伤,我就会停下来,让个人意识升到悲伤情绪之上,直接观察它一会儿,那种情感便会转化为被我称作美妙忧伤的体验。我知道若你从未有过这种体验,此事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悲伤确实可以变成一种非常令人愉悦的情绪感受。悲伤开始让人感到无比美妙,自己对它充满深深感恩。我只想尽情吸收并充分享受它。

请想象观看一部令人伤感的电影,或许是让你潸然泪下的那种。一方面,人们可能给伤感打上消极情绪的标签,但若你舍弃内心对伤感的抵触,它其实可以成为积极正面的体验。看部伤感电影事实上能带来强烈的愉悦感,但那种愉悦感并不属于和伤感相同的感受层次。它就像位于伤感舞台背后的一块喜悦幕布。

这种令人喜悦的演变对其他情绪感受同样适用。这类情感状态无法仅用词汇标签便获得足够表达;但我常用的一些词汇标签,也许能帮你体验到那种情感状态上的升华转变:

  • 悲伤变成美妙的忧伤
  • 愤怒变成滑稽的发火
  • 沮丧变成孩子气的期望落空
  • 冷漠变成宽慰人心的完美感受
  • 内疚变成灵魂深处的宽恕行为
  • 恐惧变成不可阻挡的勇气表现
  • 孤独变成平和宁静的万物一体感
  • 困惑变成巨大的好奇心
  • 失望变成充满爱的感恩体验

将个人意识提升到超越当前情绪风暴的状态,是无比美妙的转化体验。与抵制个人情绪感受不同,你完全彻底地接受它们。这就让体验到那些令你不悦的情绪状态背后的喜悦感受成为可能。

当个人意识提升到情绪风暴之上时,你仍能读取那些情绪背后表达的信息。但现在你将处于更强大有力的意识状态,能清醒选择自己的回应方式。你可以对风暴做出明智回应,同时不受风雨的影响。

接受你的情绪向导

很可能因为昨晚风暴所致,我们街区的许多交通灯今早都出了故障。在我看来,这是对人类情绪所扮演角色的绝妙隐喻。没有情绪提供的指示信号,我们便缺少需要前往何方的向导。我们会困在原地,停滞不前。当我们对情绪感受不理不睬,便失去了对内在向导的联系,每处交通灯都会变成停止标志。

当我望向此刻的窗外,风暴已经过去,太阳重新照耀万物。没有风暴能永远持续。当然,你仍可以通过把自我与风暴混淆在一起,对它紧抓不放,跟随它四处活动,从而延长风暴的存在时间。很多人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情绪风暴。但若你保持静止,只是观察风暴本身的活动,风暴便将很快自行远去。

当你出门尝试与风暴搏斗时,自己是否胜利过?当然没有。你会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被雨淋得全身湿透。风暴只会让你看起来愚蠢无比。但当你直接坐下,静观风暴时,也许就能意识到风暴看起来很好玩。我们并不需要抵制那些情绪风暴,更不需要把自我与它们混为一谈。它们就是实体宇宙中生活的自然一部分。

拓展情感智慧

要让人们接受自身情感状态看起来与周围人完全脱离一致的事实,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你的情感反馈独一无二,因为你的人生道路也独一无二的。或许你周围的所有人看起来都活得十分满足,自己却总感到郁闷压抑。或者你周围都是冷漠麻木的人们,自己非常沮丧失望。即使感到与生活里的其他人并不和谐一致,你也必须学会信任自己的情绪感受。

当你审视人生道路,看到的只有一路红灯时,断掉那些信号灯的电源并非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也许是你正困在错误道路上,需要做出重大改变 —— 比如找到新工作,新感情关系,新思维,新灵感,和新环境。不管你用多少药品,甜品,酒精或其他改换心情的物质麻醉自己,那些情绪感受都会长久伴随着你。我知道短期来看吃几片药是更轻松容易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自己信任的人们递来那些药片时。但请停下问问自己那些药片是否真有必要,对自己是否合适。你是否花了时间退后一步,静观情绪风暴,以便看它是否包含你还未准备好倾听的真相信息?

当我注意到自己有摄入大量甜品,咖啡因,或做无聊娱乐活动的冲动时,便能追踪到自己正难以应对的某个情绪风暴。那便是我必须提醒自己退后一步,静观风暴,接收其背后信息的时候。我经常因为恐惧那些信息对自己可能提出的要求,而抵制听取信息。但当我最终倾听它时,信息内容总是比我想象的更加温柔与宽容。我在听过后常有无比感恩的感受。

当我们与实体世界的肉身角色关联太深时,很容易对经历的情绪风暴感到不堪重负,以致于会直接阻断它们背后传达的信息。但请记住你的肉身角色并非真实的自我。你的意识存在能接受多种观察视角,而肉身角色这种低层级的第一视角只是其中之一。我常发现更富力量的做法,就是设想拥有意识存在的视角,它能包含实体世界发生的一切 —— 若你喜欢也可叫它上帝视角。从这种视角出发,我能看到肉身Steve只是我在实体宇宙的游戏角色,对于他个人经历的现实体验,我感觉并不需要抵制或过于依附。所以即使肉身Steve可能会不时经历情绪风暴,更高层级的观察者却好玩有趣地看着那些经历体验的发展变化。:-)

我注意到过去几年,尽管自己在让个人生活与自我最深层,最真实的欲望相一致上取得良好进展,我经历的情绪风暴却未停止。但我应对风暴的能力变得更强。不过因为能力更强,新的风暴也会以不同级别出现在自己面前。它们几乎总会在我最虚弱的时候出现,攻击我生活中与内心向导最脱离一致的部分。在成功幸免于一次风暴后,内心向导会再次引导我进入另一场狂风暴雨。那种状态就像玩游戏时你的游戏角色会不断上升到更高级别,但所有怪兽也会同样升级。不过,这正是游戏好玩刺激的地方。我感觉取得真实进展的生活领域,都是自己愿意主动拥抱人生游戏,不断面对全新挑战的领域,即使那些挑战会引领我直面更大“怪兽”。与五年前相比,我可能有了更强大的游戏角色和更多可用资源,但自己的挑战也在同步增长。尽管我的游戏角色经历着情绪旋风,自己却更享受那段生活旅程。这种旅程可能不时让人感到害怕,悲伤,沮丧或失望,但它也不可思议地好玩有趣。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8.27

查看原文:

The Joy of Sadness

更好的生活

想法只能在当下时刻形成。想法也只能在当下时刻施加影响。若你能理解这两个概念,便可抛弃某些妄想,构思出有效得多的意念。

下面的例子将有助于你辨清此事:假设你喜欢把自己收入10%捐给某项崇高事业的想法。但个人财务状况太紧张,现在对捐献收入感到不舒服。不过,你告诉自己等未来变得更富有时,就会开始捐钱。所以你在承认当下现实状况的同时,对未来也持有积极意念。这看起来很合理,不是吗?

但实际上,这属于自我挫败类型的思维方式。

请考虑你给出的那些想法/意念:

1. 捐钱的意念(属于未来)。

2. 财务状况有限的意念(属于现在)。

3. 不捐钱的意念(属于现在)。

4. 体验富有的意念(属于未来)。

现在把上面所有意念都投射到现在,因为属于其他时间的意念只能算作幻想。我们便有了下面这些结果:

1. 捐钱的意念(现在)。

2. 财务状况有限的意念(现在)。

3. 不捐钱的意念(现在)。

4. 体验富有的意念(现在)。

这些意念彼此和谐一致吗?显然有冲突,因为意念1会抵消意念3,意念2会抵消意念4.

遗憾的是,这就是大多数人形成和持有意念的方式。难怪他们的意念没法变成现实。若你持有上面那样的意念,便可能投入大量精力却成果甚微。

让意念基于当下

那解决方案是什么?解决方案就是若想为了未来持有某个意念,你其实必须基于当下持有那个意念。个人积极期待的专注点必须基于现在 —— 而非以后… 或明天… 或未来某天。

你又该如何持有一个让未来情形比当下现实状况更好或不同的意念呢?你该如何承认当下的现实状况,并构想一个比现在更好的未来呢?最准确的回答是,你不这么干。那种意念不可能实现,因为未来只是一种幻想。不过,我们可以另辟蹊径。

创造性观察

你要做的就是应用“创造性观察”原则。彻底忘了过去和未来,只完全专注于当下。但请给当下状态一个速度方向,而非把它看作固定不变的点。你的当下状态并非一帧静止不变的图像 —— 而是一部动画片的一部分。无论何时持有某个意念,你都是为了改变那部动画片的发展方向。

让我们回到捐钱的例子上。若你承认当下状态就是唯一的现实,那么新意念看起来就像这样:

1. 你的捐献收入在持续增长的意念(现在)。

2. 你的富有体验在持续增长的意念(现在)。

所以与突出A点(当下现实状况)与B点(构想的未来)间的差异不同,这种做法正将两点间的现实融合起来。

对数学爱好者而言,我们可以说自己的意念应当专注于A点到B点线段的斜率,而非两点的距离。B点严格来讲只是虚构想象(属于实际并不存在的未来投射),A点和它的斜率却是当下的现实存在。所以我们能通过专注于A点的斜率,在有效持有B意念的同时不陷入对它的妄想状态。

这种做法看起来可能差别甚微(甚至毫无意义),但在现实实践里十分重要。若你想让自己的意念变成现实,就必须停止强化它的缺席。但与此同时,你无法逃脱要对当下时刻进行观察的必然性。所以无论如何,请继续进行观察,但观察时要怀有朝着你渴望方向持续改变的意念。让你想要的现实转化为持续的行动状态。

例如,若你想成为更积极的思考者,就请想象自己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积极 —— 而且是在此时此刻。不要担忧明天或下周。请让自己以当下时刻为中心。

一次过好一天

“一次过好一天”的理念就与这种思维模式相一致,因为“一次过好一天”本质上便是让注意力回归当下的口头禅。与其担忧一个看起来令人怯步的长期目标,不如专注于当下时刻的改进提升。这种理念常用于克服各种上瘾行为,因为你没有屈服于上瘾问题的每一刻,都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有力一步。

无论你何时观察现实状态,都请朝着渴望的改变方向观察它。把你的当下现实状态看作能画出更美好图景的一块画布。随着你对那种美丽景象的意识觉知不断增强,生活也会越变越好。

这种思维模式的好处在于你能随时应用它,即使身处看起来消极悲观的境地。你始终可以发出改善提升的意念。你始终能专注于怀抱希望。

若你当前的现实体验在从1到10的程度上只有1分,请别马上想获得10分,8分,甚至是2分。请转而去想实现那种分数的速率。创造当下时刻的改善行动。不管你对当前的现实状态有多不悦,自己始终可以暂停片刻,去构想此时此地的改善行动。

在经历每天的生活时,无论你脑中何时产生想法,都请暂停片刻,发出改善提升的意念。例如:

1. 你的财务富有状态正在增长。

2. 人们正对你越来越好。

3. 你正为他人提供更多价值。

4. 你正感到更有精力,更敏锐,更快乐。

5. 你正更加享受自己的生活。

6. 你正更积极地思考。

7. 你正感到更放松。

8. 你正感到更强大。

9. 这个宇宙正谋划给你带来自己想要的更多东西。

势头的惊人力量

正如我在自己第一个播客音频里讲述的那样,自己的清醒成长之路就是很多年前从坐在牢房里开始。我对那时人生境况的评分不会高过2分。但在牢房里,我看出了积极势头蕴含的强大力量。我依然可以想象事情正变得越来越好。

自己有那种想法后不久,虽然仍身处牢房,狱警却送来了更换衣物。我的狱友,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小青年,拣走他的新衣服,开始逐件打开。忽然他停了下来,拿起一只袜子,一只仅有一寸长的小袜子!它看起来就像给脚趾头戴的小帽子一样。尽管我和狱友之前基本没说什么话,但在那一刻,我俩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牢房里的紧张氛围也随之放松下来。在看着令人畏惧的背景情形中,这个搞笑时刻也帮助我将自身想法重新引导到更积极和建设性的方向。

即使遇到挫折,也请尽最大努力,重新让想法专注于自己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期待方向上。不是越来越糟,也不是完全一样,而是越来越好。如果做到那样依然太难,就请好好嘲笑一番你的生活咋这么惨不忍睹。我们都会时不时面对一只给脚趾头戴的小帽子,承认并嘲笑这种事情,能让我们朝着拥有一只完整袜子更近一步。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8.22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8/a-better-life/

如何停止抱怨

对于戒掉抱怨习惯,或许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断开这种不良行为与个人身份认知间的关联。长期性抱怨者犯的一个常见错误,就是把流经脑中的消极负面想法与自我身份认知混淆在一起。这样的人可能会承认:“我知道要对个人想法负责,但不知如何阻止自己频繁出现消极想法。”那种说法看起来像是朝着正确方向走出了一步,某种程度上而言的确如此,但它也是个陷阱。为个人想法负责是件好事,但你不应把这些想法与自我身份等同起来,最后达到自我责备和对自己感觉更加糟糕的程度。

更好的说法可以是:“我承认这些消极负面想法正流经自己大脑。但那些想法并不是我。随着提升个人意识觉悟,我能用积极正面的想法替代它们。”你拥有重新训化自身想法的力量,但诀窍在于让个人清醒意识远离自我责备的泥沼。请意识到虽然这些想法正流经你的大脑,但它们并不是你。你只是那些想法流过的意识通道。

思维训化

尽管个人想法并不代表你,但若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想法,它们会在很大程度上训化你的思维。我们会成为自己的主导想法几乎是众人认可的准确说法,但我认为那样说有点偏离事实过远。

请想象你吃的食物对自己身体的作用影响。你并非真会成为自己吃下的肉类,但那种肉食会影响你的身体机能,若你一遍又一遍地吃相同肉食,随着时间过去,它们便会对你的身体产生主要影响。你的身体将渴求并期待去吃同样的食物。不过,你的身体会与自己吃的食物彼此分离和有明显区别,你依然能自由改变自己吃的食物,而新食物将逐渐影响你的身体机能。

这也是消极负面思维为何如此令人上瘾的原因。若你不断持有消极负面想法,个人思维便被训化成期待甚至渴求持续输入消极想法。你的神经细胞甚至将学会预料消极刺激的重复出现。你实际上就会变成一个消极事物的磁吸石。

消极思维的陷阱

正如任何困在消极思维里的人非常明白的那样,这是很难逃离的一种情形,因为那种状态能自我持续下去。消极体验会喂养你的消极期待,消极期待又会接着吸引新的消极体验。

事实上,大多数陷入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们,一生都从未逃离过那种状态。想成功逃离就是那么难。甚至在他们抱怨自身消极状态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延续着自己是消极人士的身份认知。若你总是为自己太过消极而自我打击,便是在强化那种思维模式,而非挣脱它的束缚。

我认为大多数困于这种思维陷阱的人将一直深陷其中,直到自己经历意识觉悟上的改善提升。他们必须看出自己正落入陷阱,把消极想法当做个人身份认知的同时继续与之抗争,是场他们永远无法取胜的战争。请好好想想,如果你因为太爱抱怨而自我打击管用的话,那样做难道不是很久前就该管用了?你在这种攻击策略上投入的所有努力,让自己更接近某个解决方案了吗?

因此,我最喜欢的解决方案就是停止抗争,直接臣服。与迎头抵制各种消极负面思维不同,请承认并接纳它的存在。这样做其实能起到提升个人意识觉悟的作用。

克服消极思维

你其实可以学会拥抱流经大脑的消极想法,从而彻底超越它们。允许消极想法的存在,但不把它们与个人身份认知混淆在一起,因为那些想法并不是你。开始像个局外观察者那样与它们互动。

有人说思维就像一只极度活跃的猴子。你与猴子纠缠得越多,它会变得越活跃兴奋。所以请直接放松下来旁观那只猴子,直到它自己变得筋疲力尽。

另外请看出这也是你存在于此的根本原因,作为人类一员过好自己的眼前生活。你存在于此的原因就是要不断拓展提升自身意识水平。若你陷入消极思维的沼泽,自己要做的就是拓展提升意识水平,让它达到能学会专注于自己想要事物的程度,去积极创造而非自我毁灭。

清醒自主的创造

若你需要更多宝贵人生来解决消极思维的问题,请自便。清醒自主的创造是个重大责任,也许你还未感到做好准备。所以在做好准备前,你都会让消极思维模式长久持续下去,以便使自己远离那种意识领悟。你不得不承认,成为自己当前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的主要创造者,是个有点令人畏缩的想法。你打算用自己人生做成什么事情?假如你搞砸了该怎么办?假如你让所有事情变得一团糟该怎么办?假如你尽了最大努力依然失败又该怎么办?那些自我怀疑会让你一直陷入消极思维模式,将它作为回避责任的一种方式。

遗憾的是,这种逃避主义有其不良后果。创造者拒绝承担个人创造责任的唯一方式,就是相信他们其实并未创造任何事物的幻觉。这意味着你必须把自身的创造性能量转向抵抗自己。你就像个利用自身神力变得毫无力量的神明。你在用自己的优势强项把自己变得虚弱无力。

你当前困于消极思维模式的真实原因,就是在某个时刻,自己选择如此。你猜想对自己现实世界一切事物完全负责的做法会更糟。那种责任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于是你让个人想法转向抵抗自己,以回避那种伟大责任。除非准备好了开始接纳那种责任,你将继续陷在消极负面的思维模式中。

消极思维无需成为永久性的生活状态,你仍有做出其他选择的自由。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意识领悟通常体现为多层展开的意识觉醒。你会开始接纳并拥抱越来越多的人生责任。

承担起全部责任

你瞧… 停止抱怨的真正解决方案就是负起责任。你必须对整个宇宙说(而且真心诚意):“我想为自己现实体验中的一切事物承担更多责任。”

下面就是我所指承担责任的一些例子:

  • 如果我不快乐,那是因为我在创造不快乐。
  • 如果世上有令我感到烦扰的问题,自己对解决它便负有责任。
  • 如果某人需要帮助,我便有责任帮助对方。
  • 如果我想实现某种结果,能否实现将完全取决于我。
  • 如果我想要某种人出现在自己生活里,就必须能吸引和邀请那种人与自己在一起。
  • 如果我不喜欢当前的生活状态,就必须自己结束那种状态。

另一方面,对于出现在生活里的所有好事,将其归于自己的责任也很有益。好事并非凭空出现在你身上。是你创造出了它们。是你干得漂亮。

请对出现喜欢的结果给自己鼓励,但不用觉得必须假装享受你明显不喜欢的事物。但在准备好承担责任的能力范围内,一定要负起出现这一切结果的责任。

抱怨就是拒绝负责的表现。责备行为则是另一种让自己逃脱责任的做法。但这种拒绝行为仍会施加属于自己的创造性力量。

清醒主动的创造的确是种伟大责任。但在我看来它是人之为人最美妙的部分。没有什么能替代创造一个喜悦人生带来的体验,即便它需要你对目前为止变现出的所有垃圾结果负起完全责任。

当你发现自己在抱怨时,请停下来自问,你是否想继续拒绝对个人现实世界负有的责任,或拒绝让更多一点责任回归自己身上。你可能准备好了承担更多责任,也可能没有,但请尽最大努力清醒主动地做出那个决定。你是想让人们同情自己创造出了并不想要的现实结果,还是想让人们祝贺自己创造出了真正想要的现实结果?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8.20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8/how-to-stop-complaining/

抱怨

抱怨,像所有思维模式一样,并非只是观察行为。抱怨也是一种创造行为。你抱怨得越多,就会召唤越多创造性能量,吸引让你抱怨的某种事物。你的抱怨看起来可能完全正当,但请意识到无论何时抱怨,你都在向宇宙发出订单,订购更多相同的抱怨事物。抱怨并非只与过往有关。无论你何时发出抱怨,都请意识到你也在给未来,设定一种意念,一个目标。

请注意抱怨和有消极情绪反应并非同一件事。第一反应表现为消极情绪并无问题。抱怨则是对你不想要的事物的强化行为,甚至是在意念层面更多想到那些事物。它是沉湎于消极状态的做法。

喜欢抱怨的人会陷入一种不断制造更多抱怨事物的现实状态。生活总是对他们显得苛刻。那些人的运气也总低于平均水平。他们永远实现不了任何真正的突破。各种不幸情形,看起来就像超出他们的控制一样,不断出现在现实生活里。那种状态看起来似乎完全不公平,但并非如此。抱怨者只是在见证自身的要求得到满足。每个想法都是个意念,抱怨者习惯性地想着他们并不想要的事物。所以他们活在与那些想法相一致的现实生活里完全合乎情理。抱怨者也许告诉你现实生活导致了自己的各种抱怨,但更准确的说法则是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出自己的抱怨内容。

抱怨也很易上瘾。你抱怨得越多,即便只是在脑中抱怨,它就会变得越根深蒂固,也更难停止下来。

抱怨和吸引力法则

我见过很多人宣称自己恰当使用了吸引力法则,只持有积极意念,主要想着自己希望吸引的事物。然后几周过去却只有很少或毫无满意结果,他们便发出一堆抱怨:

吸引力法则之类的玩意儿都是胡说八道!我真正尝试过,它对我根本不管用。我的意念为何还没变成现实?为什么它对别人管用,对我却没用?我已在它上面浪费了很多时间,结果一无所获!骗人,骗人,骗人!

真正理解吸引力法则的人们不会发出这种抱怨。它就像埋下一粒种子后没几天就狂挖一通,以便看看种子到底有没有生长。你直接扼杀了正在生长中的那株植物。现在请考虑此事:若某人发现有必要杀死那株植物来验证它是否在生长,那此人从一开始就真的期望/预想那株植物会存活和繁盛吗?显然不是。若你知道植物会生长,便不会乱挖一通。与之相似,若你确定自己的意念会变成现实,就不会大肆抱怨短期的失败。你将继续持有那份意念,直到它变成现实,无论花多长时间。

实际上你会看到有些人能耐心持有自己的意念数月和数年时间,而抱怨者常在头30天内便选择放弃。为何会这样?你也许不会喜欢我要说的话,但事实是抱怨者预先就有最终放弃的倾向。失败才是他们真正的背景意念。

你瞧… 那些抨击吸引力法则并未给予自己想要结果的人们,其实从未在一开始便完全拥抱吸引力法则。他们内心一直期待的就是失败,仅仅口头上说了些积极意念。但他们的背景思维始终是消极负面的。

你没法愚弄蒙骗吸引力法则。它明白你的真实期待,也不会把自身宝藏拱手让给它知道终将选择放弃的那些人。

意念和时间

请看出吸引力法则是无时限的,而非有时限的。下面是我对它的看法:你在任何时间持有的任何想法都是无时限的意念,因此在所有时间产生的所有想法会在所有时间影响你的生活结果。这是过度概括的说法,但若你接受它是事实真相,便有助于理解自己为何必须将个人意念当作无时限的承诺对待。

你一生的想法起的作用就像意念的共振频带。那个频带的总体信号决定了你会过上何种生活。一个习惯性抱怨者将变现出消极为主的生活。积极思考者会变现出积极为主的生活。

你的想法/意念是不受时间限制的。若你打算在未来某个时刻发出抱怨,那个抱怨想法今天就会对你产生微妙影响。

让我给你举个现实世界的例子。假设你的汽车今早出了故障,而且完全在意料之外。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故障?有些人可能说是物理法则。而吸引力法则的拥护者会说是你以前由于并不清楚的原因,无意识放出了相关意念,然后变现出故障问题。但是,我认为是其他因素导致了相关故障。

你在故障发生后是如何回应的?你是对它发出抱怨?还是不断在脑中想着它,让自己的消极回应变得越来越强烈?你是否意识到所有这些想法都是意念?我其实认为你在故障发生后的抱怨行为最初变现出了这次故障。若你不打算发出任何抱怨,那个故障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我知道这种说法与大多数人了解的因果关系完全相悖。但是,若你琢磨这种说法一会儿,便会对吸引力法则产生新的理解,而且我相信它与吸引力法则的实际运行方式更一致。若你开始把意念看作能在时间维度产生向前和向后的影响,就会看出让个人想法始终保持积极,对变现出积极生活有多至关重要。甚至对过往的抱怨也是你最终必须放弃的思维模式。

人们普遍认为吸引力法则只会对未来时间产生影响。我却不这么认为。事实上,我相当确定这根本不是事实真相。

抱怨者的种子

下面是对此事的另一种思考方式,若你非常依附线性思维模式,可能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点。请考虑若有某件不幸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打算抱怨过去发生的这件事,那么在这个消极事件发生前,肯定已有抱怨者的种子最初埋在你心里。你肯定已是有抱怨倾向的那种人。假如那粒种子早已存在,你可以打赌吸引力法则会对它做出回应。

真正善于意念变现的积极人士不会抱怨。甚至在事情未能按意愿发展时,他们也不断引导想法指向积极一面。他们期望事情终将回归正轨。他们也会采取行动,参与到意念积极变现的过程中。各种挫折不会让他们投降放弃,咒骂吸引力法则,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抱怨者的种子。他们不会在这件事上做到完美,但积极态度是他们的主导生活模式。

若你想创造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非只能忍受的生活,最终必须根除抱怨者的种子。这粒种子极具毁灭性,它将不断扼杀你试图种下的积极种子。它知道自己最终能毁灭所有积极种子。它知道你只是在自欺欺人。它会让你认为自己种下的那些积极种子只是杂草,将它们当作一厢情愿的想法或受骗言论。

当你终于看出抱怨者的种子会持续破坏自己的积极努力时,请做出抛弃它的清醒决定。只有那时你的积极意念才能生根发芽,不会被连根铲除。

无论你何时发现自己在发出抱怨,请视觉化想象那粒抱怨者的种子,想象你在将它连根拔除,扔到一边。把它喂给小鸟,或直接扔进垃圾筒。然后视觉化想象一粒积极思维的种子,种下它,培育它,滋养它。对你自己说:“我正持有幸福快乐的种子。”

抱怨也许是种难以抗拒的瘾症,但它无需成为你的无期徒刑。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8.17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8/complaining/

生活没意思,然后你死了

假如你憎恨生活,那该怎么办?或者你并不恨它,但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没那么开心快乐,又该怎么办?也许你感到沮丧,厌烦,或漠不关心,就是看不到活着有任何意义。

若你看不到活着的意义,便完全错失了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就是享受生活本身。

你的生活就是你的创造作品。它并非碰巧发生在你身上的某件事情 —— 除非你犯下愚蠢错误,放弃了作为生活总设计师的个人位置。若你发现身处那种状况,也别感觉太糟。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刻犯下这种错误。我们都会忘了自己是人生的掌控者,个人生活体验很大程度上处于自己控制之下。事实是我们的生活是由选择造就。

若你认为自己的生活脱离掌控,那是因为你选择了放弃控制。当你对行驶中的汽车放弃控制时,会发生什么结果?那辆车的行为将无法预测。它可能原地打转… 或困在某个地方… 甚至撞车自毁。当我们放弃过好自己生活的责任时,那不也是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吗?

臣服

让你的生活向更高层面的力量臣服会怎样?那难道不是件好事吗?这将取决于你的实际应用方式。若你认为臣服于更高层面的力量,意味着放弃控制并希望一切事情将自行解决,那好吧… 我只希望你不会在高速路上以百公里时速开车时尝试这么做。那种臣服恰恰是清醒自主生活的反面做法。它并不显得有灵性,也不显得神圣。它只显得蠢。

真正的臣服是强化的责任感,而非对它的舍弃。在这种臣服状态下,你会做出非常清醒自主的选择,让自己与那种更高力量保持一致。更高层面的力量可能是个人版本的上帝,原力,自然,更高层面的自我,或其他你认为超越狭隘自我的事物。你可以是无神论者,但依然经历这种形式的臣服。它是决定与你相信属于更伟大善意的事物一同合作。在现实中它意味着舍弃你对生活的抵制,决定创造出充满喜悦的人生,而非充满痛苦的人生。你此时不会放弃对汽车的控制 —— 恰恰相反,你将一直保持对汽车的完全掌控,但自己会承诺更明智地驾驶,用好各种道路而非随意撞上树木。

情绪反馈

你的情绪表现是自己人生旅程上的反馈机制。那些情绪就像汽车上的仪表显示。当仪表盘显示出现某个问题时,它意味着你需要对汽车进行修理,而不意味着仪表盘出现故障。

若你的汽车因为撞树没法向前移动,无论自己踩了多大油门,车速表都显示为零,那是汽车的过错吗?你会因为汽车没法穿过树木而大喊:“这辆该死的烂车!我讨厌自己的汽车!”吗?人们只会以为你疯了。但那就是许多人对自己生活采取的做法。陷入停滞状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你的过错,但请记住你仍是驾车人。你不会通过责备汽车脱离困境;那只会让你的停滞状态永远持续下去。

当你不再享受生活时,那便是你需要倾听的信息。对生活感觉糟糕并不意味着你有情绪问题,或自己有了心理毛病。你的人生反馈机制正良好运转。当自己生活出现紊乱时,你本该感觉糟糕。你只是需要恰当解读那种信息,然后采取行动纠正当前状况。

例如,若你习惯性地感到漠不关心,抑郁沮丧,或对生活厌烦透顶,或许反馈信息就是:你的生活没意思!

换言之… 你当前的生活状况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你不想一直体验现在体验的生活。

在接收到这种反馈后,出于某种原因,很多人的回应方式就像那种情绪反馈本身才是问题。也许我们需要各种疗法,药物或逃避方式来解决那些讨厌的消极情绪。这样做如同责备你的汽车没了汽油。它本该耗尽汽油。那意味着汽车运转正常。与之相似,你也本该在脱离正轨时体验到这些消极情绪。那意味着你的情绪反馈机制运转正常。请在发生此种情况时心怀感恩,因为这些反馈信息极富价值。

选择你的回应方式

一旦开始接收到消极的情绪反馈,你就该针对它采取行动。它是要你起身行动,改变当前做法的信号。若你长期困于消极情绪状态,那便意味着你没能留意这些反馈信息。是时候针对那些反馈付诸行动了。试图回避此事就像忽视汽车仪表盘上的警告信号;如果推迟行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若你对自己的工作有消极感受,请做出改变。若你对自己的感情关系有消极感受,请做出改变。若你对自己身体有消极感受,请做出改变。若你对个人财务状况有消极感受,请做出改变。

我没说改变会轻松容易。但做出改变始终在你力量控制之内,而且与沉湎于自怨自艾相比,做些改变要轻松容易很多。想着行动却毫无行动,要比直接行动更令人难受。若你陷入消极情绪,就是在让事情变得毫无必要地困难起来。你挑选的是对自己来说最难的选项。更容易的做法则是起身行动。

你也许没法一夜间解决所有问题,但付诸行动本身通常足以消灭那些消极情绪。随着朝自己想要的结果取得进展,你也将开始重新感到积极快乐。向着更佳情形前进的行动状态会让人感觉很棒,有时还非常棒。

若你长时间处于消沉状态,那是因为你太久沉湎于并不想要的某种情形。若你不喜欢自己的当前情形,请直接离开。你知道自己不想要它,所以请停止忍受它。

别再自欺欺人。你并非毫无力量做出改变。在你脑中,自己很可能把那些关键行动想得比它们需要呈现的样子复杂许多倍。只用通过几步行动,你将惊讶于多少停滞状况便能出现松动。下面就是一些例子:

若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请走到老板面前直接说:“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我要辞职。”

若你不喜欢现在的感情关系,请走到伴侣面前直接说:“这份感情关系不适合我,我想现在分手。”

若你不喜欢自己的身体状态,请走进厨房直接扔掉那些如果常吃会让身体更糟的东西。然后出门去买你感觉会让身体变得更好的食物来替代。

若你不喜欢自己的财务状况,就在脑中想象把当前月收入提高50%。然后开始头脑风暴,思考自己需要去做什么,才能持续赚取那种收入。在纸上写下那个数字,然后贴在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墙面上。若你有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去见你的上司或上司的上司,告诉对方你的收入目标,问他们你需要做什么才能开始赚到这份收入。如果对方告诉你这个目标不可能实现,你也知道自己需要换份工作。

脱离停滞状态就是要做出简单决定并付诸行动,始终远离你不想要的事物并朝着想要的事物前进。若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先离开你不想要的事物,直到弄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无论你对自己的生活感觉有多糟,你都不会完全无能为力。你很可能对陷入当前情形起了很大作用。即使自己认为可以责怪其他某个人或某件事,只要你真正付出努力,很可能也有介入问题的力量,阻止事情变得更糟。但过去的已经过去,为了以往的错误打击自己毫无意义。请直接承诺要在未来前进道路上变得更清醒自主一点。

你的力量就蕴藏在自己做出决定的能力之中。若你感觉生活没意思 —— 自己日复一日地淹没在消极情绪里 —— 那就停止去做你过去一直在做的相同决定,因为它们显然毫不管用。是时候开始做出新决定并为之付诸行动了。

若你不知道该做什么来校正自己的当前情形,请直接做些与已经在做的事情并不相同的事情。你明白以前的糟糕决定并不管用,所以它们不可能正确。你的新决定也许会更好,也许不会。但不管怎样你的情绪都将继续提供反馈信息,你可以在前进途中调整航向。任何做法都比陷在停滞状态更好,因为你已知道那种状态是个死胡同。

选择幸福快乐

不要将就忍受一种你知道运转不良的生活。去改变它。若有必要就做些彻底不同的事情。离开让你对自己感觉糟糕的任何人。放弃让你感到不幸福快乐的任何事。重启你的生活。如果有人抱怨你的做法,就让他们尽情抱怨。那些人终会接受事实。

你存在于此是来创造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而非忍受你不想要的生活。你做出决定和付诸行动的力量就是自己脱离糟糕情形需要的一切。请清醒主动地运用那份力量。

若你仍不知道该做什么,就问自己这个问题: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会在我的处境里做什么?若你开始去做幸福快乐的人会做的事情,便将开始朝着与幸福快乐自然共鸣的生活方向前进。

永不放弃

我对“生活没意思”的人生阶段并不陌生。自己曾在下午才会懒洋洋起床,一连玩上数小时视频游戏,也许再跟一帮朋友喝酒打扑克,熬夜到很晚,最后一个人长时间闲逛,想着生活多没意思,带着沮丧感受昏头大睡,第二天又重复这种生活。自己有好几个月都是反复过着同样无聊的日子。生活始终感觉毫无意思。我的情绪一直告诉自己:“这种生活糟透了!”那整段人生在我脑中都是一团巨大的模糊回忆。

最后我受够了那种状态,抵达破冰点,自己决定做出改变。我终于清醒过来并意识到自己才是人生主宰,我其实有力量做出改变。即便如此,我仍花了数年时间才进入自己感觉想要的生活状态。外在的变化过程既不迅速也不容易。但与沉湎于自怨自艾相比,那些改变行动仍要轻松容易许多。一旦朝着新方向行动起来,我就开始感觉好受了很多。

我停止了和那些不支持自己的朋友们混在一起,停止了喝酒赌博,搬到新城市,开始跑步健身并和一些积极正面的老朋友重新联系。我做了很多很多改变。如果弄不清什么选择会更好,我就直接尝试与以往不同的事情。那样做确实管用。

若你现在正经历困难时期,我对你感同身受。我是作为经历过这种体验的人在说此话。显然我没有与你相同的人生体验,大家可以晚点再比比谁的经历更惨,但我知道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是什么感受。我知道每早醒来怀着找些有趣事情的朦胧希望,却总是对现实充满失望是什么感受。我知道展望未来却看不到有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除了空虚期待能让自己多分心一会儿的某个新电影或新游戏是什么感受。

我也知道解决方案就是主动醒来,意识到你在自作自受。看出你才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 —— 而非你的家人,老板,配偶,政府,或整个社会。没人会来拯救你。你要全靠你自己。如果你的生活目前糟透了,改变它的选择将完全取决于你。

我们人类拥有巨大韧性。即使身处看起来毫无希望的境地,我们仍能给自己挖出一条路来,争取某种更好结果。要让生活真正变得毫无希望的唯一做法,就是决定放弃希望。

就在你意识到生活并非自己应当忍受的某种事物时,它便会得到改善提升。生活是你自我创造的经历体验。你的想法与行动便是决定日常现实体验的主要力量。如果你的生活没意思,那是因为你就是个没意思的创造者。但你可以变得更好。

你是自己这段人生的创造者,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请利用你清醒自主的意识天赋,为自己雕琢一件大师作品。然后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不断改进完善这件人生作品。而且永远,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8.15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8/life-sucks-then-you-die/

实现巅峰动力

有些人问我去年开始探索的极化概念是源自哪里。它的来源是什么?它与个人成长有什么关系?

这些概念想法其实源于我在2002年写的一些日志。那时我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持续动力的最深来源是什么,以至于只要接入那种来源,我们就将实现可以合理期望的最大动力?如果我们能每天体验到巅峰动力,自己的行为表现又会是什么样子?

我很快看出没法糊弄自己进入巅峰动力的体验状态。各种给自己打气的激励技巧只能短时有效,但要实现可持续的动力状态,一切都归结于我们为何想要充满动力。

我们是否真是受愉悦和痛苦的驱使在行动?

很多自助领域的专家,包括托尼·罗宾斯在内,都说人们的行动是受愉悦和痛苦两种基本力量的驱使,即胡萝卜和大棒。那种阐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用,但根据我看到的实践效果,它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赘述。愉悦被定义为你受到吸引的任何事物,痛苦则是你排斥的任何事物,而这些影响因素可能属于生理,情感,心理,甚至是精神层面。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就像说动力来源是任何激励你行动的事物一样。没错,从技术层面讲这是事实,但它没什么用处,属于循环逻辑。

愉悦/痛苦的阐释模式只能让你走这么远,因为最终你将抵达自满自足的平稳状态。当个人生存处于危急关头,愉悦和痛苦将是强大的动力来源。但若你过得还不错,并未受到特别的生存威胁呢,那时又会怎样?有些人说你必须用胡萝卜/大棒的模式进一步激励自己 —— 创造出更大的胡萝卜和更大的大棒。给自己更多奖励,同时更严厉地鞭笞自己。但我认为与这种等同于驯狗的自我激励方式相比,应该还有更好的动力产生模式。

发现极化作用

“可持续的巅峰动力状态”意味着感觉动力高昂会成为你每天的默认状态。你可能仍有跌宕起伏,但这种理想状态对你来说十分平常,自己会满怀动力地起床,全天大多数时候都保持那种感觉,而且在上床睡觉时感到心满意足,并兴奋期待第二天的生活。

我看到要实现可持续的巅峰动力状态,基本有两种不同路径。

一条路径是受到爱的驱使。另一条是受到恐惧的驱使。爱和恐惧是动力产生的根本两极。若你选择全然拥抱其中任何一极 —— 真正选定并坚守那种选择 —— 自己便很可能觉得深受激励,动力充沛,不可阻挡。

当你清醒自主地做出这种选择,然后坚守其中,就是在经历自我极化的过程。

爱的极化意味着你采纳了对所有存在事物抱以无条件的爱的思维心态。你让自己的生命以服务所有事物的最高福祉为中心。这种承诺自然而然地源于你要与无条件的爱保持一致的极化决定。请把这种决定想作能量向外流出的状态。你将专注于给予和做出贡献。

恐惧极化意味着你变得无条件地以自我为中心,受到贪婪,权力和淫欲的驱使。你决心要让自己的生活达到它可能实现的最好状态,纯粹为了个人满足。请把这种决定想作能量向内流入的状态。你将专注于索取和吸收生活能提供给你的一切事物。

虽然它们在表面上看起来挺相似,跟愉悦和痛苦相比,爱和恐惧则是完全不同的事物。爱和恐惧代表了彼此不同的内在思维心态,而愉悦和痛苦则是引导个人行为的外在压力。所以此处探讨的并非个人行为模式,因为我们审视的是人们的内在选择,而非只有外部行为表现。

光明使者和暗黑使者

用爱极化之人会成为光明使者,用恐惧极化之人会成为暗黑使者。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我想多于99%的人)既非光明使者,也非暗黑使者,因为他们还未做出极化的清醒主动承诺。他们也许强烈倾向某一极化方向,但对于什么对自己来说最重要仍犹豫不定。若你直截了当地问他们,这些人会说自己更喜欢平衡状态,或根本不赞同自己必须做出这种选择。但我见过的动力最强的那些人,都强烈倾向于某一极化方向。他们要么绝对渴望做出贡献,为世界带来积极变化(光明使者),要么认定让自己高兴快乐就是个人最高优先考虑(暗黑使者)。

请注意成为光明使者并不意味着你就是甘愿为他人自我牺牲的受气包;我把那种思维心态叫做光明使者综合征。你常会在那些试图追求崇高理想,却甚至没法维持生活开销的灵性人士身上看到这种问题,那通常是因为这些人对光明使者该如何生活抱有错误的认知模型。服务于更伟大的善意意味着看出你是宏大整体的一部分,而且从富有状态提供服务,要比以贫穷状态提供服务更有效。你越充分有效地满足个人需求,自己能提供的服务也会越好。长期性的光明使者一般没有养活自己的麻烦,因为他们为众人创造了大量价值,所以获得价值回报是自然结果。他们明白否认自身需求不会帮到任何人,也无法竖立值得他人跟随的积极榜样。牺牲个人欲望来实现更伟大善意在某些人听来可能挺高贵,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十分明智。

与之相似,成为暗黑使者也不意味着你要完全变得邪恶,践踏你遇见的所有人;那种思维心态属于暗黑使者综合征。若你打算利用恐惧能量为自己谋利,也不该在实践过程中抛弃个人智商。再次强调,这种人对暗黑使者该有何行为表现也抱有错误的认知模型,比如认为暗黑使者就是“邪恶天才。”成为高效的暗黑使者意味着完全致力于服务自身需求,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通过伤害他人满足自身需求 —— 那样最终只会制造大量敌人。践踏他人以获得领先位置看起来可能像挺好的短期做法,但明智的暗黑使者看得出那是愚蠢的长期策略。

当你用恐惧或爱极化自己 —— 并全然坚守那种选择时 —— 维持巅峰动力状态就变得容易许多。

爱和恐惧是我们巅峰动力状态的清醒推动者,而愉悦和痛苦只是无意识的驱动因素。我们可以从爱出发做出各种令人惊叹的事情,也能从恐惧出发做出同样令人惊叹的事情。我们还有其他激励自己的方式,但与纯粹从爱或恐惧出发相比,那些方式基本上属于混合了爱与恐惧的较弱做法。

极化之后

真正有趣的部分是在极化后会发生什么。我说过两种极化方向殊途同归,虽然这种结果可能要花很多年才能实现。光明使者终会明白若想在服务他人上做到最棒,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可持续方式并实现某种水平的个人富足将不可避免,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可以免于贫穷导致的分心干扰。与之相似,暗黑使者终会发现对他人的帮助越多,获取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越轻松容易。与被迫面对爱他人和爱自己的两难选择不同,极化人士会看出爱他人的极点也是爱自己的极点。

你能不用极化方式达到巅峰动力状态吗?可以,但你很可能要花上多得多的时间;现实情况下你很可能一生也实现不了。极化是个捷径。若你强烈专注于服务他人或服务自己 —— 至少保持那种专注几年时间,会更容易维持动力高昂的状态。

我认为几乎对所有人来说,极化都是不应跳过的关键一步。你永远可以推迟它但没法绕过它。即使你可能看出爱他人和爱自己是同一件事 —— 很多人也早已看出 —— 但在思想上明白此事和真正遵从它去生活,两者间仍有着巨大差别。极化是承诺选择两条道路之一 —— 要么爱他人要么爱自己 —— 并全力专注于那种生活状态。

虽然我把两条道路看作同等有效,自己更偏向的是光明使者之路。从自己的基督教成长环境开始,我就被教导自己人生的终极角色就是服务他人。甚至我所上高中的校训也是:“心怀他人。”但为努力成就那种人生角色,我常变得在试图让所有人开心上投入过度 —— 除了自己,所有人都很开心。当自己不得不收回某些承诺,只是为恢复个人精力时,我总是感觉很糟糕。尽管觉得自己是在做贡献,那却不是我的最好贡献状态,那种状态也不可持续。我试图在让鹅下金蛋的同时令它忍饥挨饿。

只有对极化道路做出坚定承诺后,我才看出满足自身需求的重要性。虽然自以为走在正确道路上,我其实给人们树立了一个糟糕榜样,向外展示为他人服务是种痛苦的自我牺牲。事情当然不必成为这种样子。所以我学到了只为自己做事的重要性,纯粹出于个人喜欢去做事。当我花时间做那些事时,自己也有了多得多的能量给予他人。这种状态也为他人树立了更好榜样。

一些人是通过遵从暗黑使者的思维心态抵达相同的生活状态,他们首先专注于满足自身需求。这条道路的另一种说法是开悟的自私。你在此做出的承诺是尽一切努力让自己开心快乐。虽然可能要花上很多年,但最终你会发现,与只让自己开心快乐相比,让他人开心快乐甚至能使你更开心快乐。当自己周围都是不幸的人和事时,你也没法变得开心快乐。

为何要极化

没错,两种极化方向终将导向相同结果。但自我极化这一步至关重要。为何重要?因为大多数人没法立刻看出和落实能同时满足两种极化状态的生活方式。在最好情况下,他们也只能在某一极化方向上实现一定成果。

例如,请问自己下面两个问题:

1. 我现在能选择的会让自己最开心快乐的最好职业是什么?

2. 我现在能选择的会对他人最有益的最好职业是什么?

你对这两个问题的口头回答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你的现实回答则是自己当前正从事的职业。我肯定你是位聪明人,那你是否真正成功实现了这两个问题里的其中一个职业?对大多数人来说,答案是两个都没有。试图从现有职业转向同时能满足两个问题要求的职业,只会令他们困在原地。那种要求太难实现,只针对一个问题想出清晰答案会容易许多。通过选定一种极化方向,你将获得一条全新职业道路,至少能让你变得更幸福快乐,或提升你服务他人的能力。若你追求那条道路足够久,终将看到自己在解答一个问题的同时,也解答了另一个问题。

极化是帮你加速通往巅峰动力,幸福快乐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请把它想成选择大学里的专业。通过挑选一个专业,而非一直犹豫不决,你将更快顺利毕业。尽管那个决定看起来限制了你的选项,它也提升了个人专注度,使你更容易采取正确行动。若你永远不选定专业,那么不管在各种课程上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你都永远无法毕业。另一方面,一旦你顺利毕业,自己便不再受到原来专业选择的太多限制,虽然它可能仍对你有强大的指引作用。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8.13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8/achieving-peak-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