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亡和解

虽然我有着享受实体生活的强烈欲望,但我知道 —— 真的知道 —— 这种生活只是暂时的。在永恒存在的背景反衬下,我们人类生命显得非常,非常短暂… 仅仅算是宇宙眨眼瞬间。有些人把这看作一个挺严重的问题,但它真的没必要被如此看待。

当某人离开尘世,就像我祖父母几年前过世那样,对我来说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也挺好。当死亡发生,尤其是来得突然和/或猛烈时,有些人可能感到无比震惊,但死亡本身并非是灾难事件。

抵制死亡,对它恐惧,把它作为灾难对待完全没必要。死亡就是死亡。在宏大视角下,它根本没什么大不了。死亡就像从小睡醒来后想着:“喔,这个梦做得挺酷。”许多亡者都把死亡经历看作一次毕业体验。

我对那些死去的人们怀有巨大同情,但那种同情更多是针对大众被社会训化所形成的残破固有的死亡观。我们被教导将自我根植于各种暂时存在的事物 —— 这是保证会感到痛苦的完美配方。

世上没有不必要的死亡之说。我们都需要去死。我们需要经历那种毕业过程,以进入下阶段的存在状态。这些实体生活本该是暂时的。以防你还未注意到,世上没有永恒存在之人。今天行走在地球上的几十亿人都终有一死。有些人的死亡可能延迟,也许看起来还要很久,但毫无疑问永恒时间终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我猜这种对暂时存在事物的依附感,源于人们对死后生命延续性的怀疑。若你有过我和妻子Erin的灵媒体验,便不会对此太过担忧。实现灵媒沟通肯定需要些技能和练习,但我已能不时做到此事。做到它的第1要素,就是放松你认为此事毫无可能的信念,尤其是认为它对你来说毫无可能。

有些人依赖自身信仰实现与死亡的和解,我却把更多信任投向第一手体验。阅读第三方报道来试图说服自己相信亡后生活确有可能是一回事。用灵媒方式与你从未见过的某人亡亲沟通,并因为能向对方提供大量验证信息而让那人泪流满面,则是另一回事。面对一个宣称是灵媒的陌生人时,你可能怀疑对方动机,但在自己进行灵媒沟通尝试时,你却不必为此担忧。在我看来,直接体验就是最好的老师。

你是否想过自己愿意如何去死?假设你有选择,你愿如何告别尘世?从自己个人角度讲,我认为被子弹打成筛子是个死去的好方式。真正来场轰轰烈烈的告别。我更喜欢那种死法,而非在睡梦中死去(可能让自己挺困惑),或因疾病缠身死去(太慢)。我认为自己喜欢在离世时有点兴奋刺激感。当你低头看见身上衣服浸透鲜血,感受到全身无处不在的疼痛时,你便知晓自己时辰已到。那种状态很难被误以为是其他任何情形。在那种情况下,你将有机会清醒见证和拥抱自己的离世时刻。若你有太多痛苦,死亡就将变成一种倍受欢迎的解脱,你真正渴望拥有的事物。我想假如对那种死法不怀抵制,它会更加令你兴奋。

好吧,或许上面这段话看起来有点阴森可怕。但我猜若有人觉得需要赶紧把我干掉,自己很可能度过了十分有趣的一生。请大家别对干掉我的任何人太过苛责。我倒挺想搞清楚如何从另一个世界纠缠一下他们,先跟那些人玩些闹鬼的乐子… 当然我的所有做法都将以实现个人成长的名义进行。;-)

普遍流行的社会观会鼓励你反驳我看待死亡的视角,认为它麻木不仁,抽离事外,或许还有点心理变态。但请在此尽力将它看作更深层次的同情表现。我没有试图轻视人们经历所爱之人逝去时的情感痛苦,而是暗示死亡本身并非那种痛苦的源头。痛苦源头在于对暂时存在事物的不健康依附。这个意识领悟就是真正超越那份痛苦的一种方式,通过揭露更大的真相,而非试图徒劳地躲在否认视角背后。

我知道人们很容易得出的结论,就是我采纳抽离事外的视角,是为了回避自身对死亡的恐惧… 这种分析诊断无一例外都来自那些从未见过我的人们。在年少时,我确实有过那种抽离事外的心态,而内心身处对死亡却无比害怕。但之后我经历了很多年的逐步转变,其中大部分转变都是通过探究,内省和某些令人神往的超现实体验。若你允许自身同情心拓展深化,而非让它固守死亡就是灾难的陈旧观念,你便能收获全新层次的意识觉悟。这种意识觉悟绝非抽离事外的状态,而是全然关联的状态。此时你开始看到死亡的真正本质,那与社会训化教导我们的观念相去甚远。

死亡是种价值巨大的陪伴提醒。它不断提醒我们永远别把自己的生活视作理所当然。它在教导我们全然拥抱和欣赏每个当下时刻。但它提供的最伟大课程,就是告诉我们通向喜悦的人生道路,便是以你感觉准备好能在任意时刻死去的方式去活。

请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准备好了现在就死去吗?”若你得到的是否定回答,那生活里什么东西让你感到还未做好准备?死亡在教导你当前的活法有什么问题?你是否太畏缩不前,屈服于内心恐惧,白白错过各种黄金机会?你是否未能荣耀自己最神圣的价值观?你的人生道路是否偏离了内心追求?你希望自己有勇气做出什么改变?

这些问题从主观和客观角度讲都很重要。从客观角度讲,你确实有可能在任意时刻死去,无论个人年龄或健康状况如何,不承认这个事实就是活在否认状态。要超越这种否认状态,你必须找到与死亡本身达成和解的方式,包括你自己的死亡,以及其他仍活着的所有人的不可避免的死亡。

你不必抵达成就阶梯上的某个位置,才能感觉做好了死去的准备。这并非做好准备的正确意思。我肯定没有实现此生想要完成的所有事情,也没有经历完自己想拥有的所有体验。但我确实准备好了现在就可死去,那也是我为何不恐惧或抵制死亡的原因,自己肯定不会将死亡看作一种灾难。我认为关键因素在于,虽然自己可能对没时间完成某些事稍感失望,但不会对我的人生道路或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有任何重大后悔之处。我能问心无愧地死去,知道自己虽然肯定不算完美,但已尽了最大努力,我知道自己的人生动机都荣耀可贵。我相信抵达那种存在状态,就是我们能与死亡达成和解,全然拥抱生命喜悦的最好方式。

当死亡告诉你,你正身处错误人生道路时,解决方案并非逃避和躲藏。解决方案就是更深入地倾听死亡发出的声音,承认你一直回避的真相,做出那些一直凝视着你的艰难改变。不能接受死亡提供的教导课程,才是真正的人生灾难。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4.29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4/making-peace-with-death/

精神灵性层面的深度感知

立体视觉是更显人类神奇的能力之一。我们的眼球捕捉周围环境的二维画面,接着大脑和视觉网络迅速将两个眼球的画面结合成三维图像。所以即使眼睛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是二维的,通过特殊方式结合来自两只眼球的数据,我们感知到的视野却是明显的三维状态。这种三维图像要比它的任意二维组成部分更加丰富。你也可以说与双眼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相比,那种三维图像是对现实世界更有用的代表体现。

我们的五种感官体验和所有次感元融合在一起的输入信息,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紧密结合的整体。例如,当你外出和朋友们共进晚餐时,自己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还有当晚触摸到的一切,会创造出远比各部分体验单独相加更丰富浓郁的体验感受。

在精神灵性层面,我们也有一系列丰富的输入途径。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被教导把注意力放在某个微不足道的分支途径上,将其余选项视为无关紧要或有误导性而屏蔽掉。这种精神灵性层面的盲目无知对我们并无帮助,反而给自己制造出功能性问题。这些问题呈现为许多形式,比如抑郁沮丧,孤独感,无助感,生活缺乏意义。我们会尽最大努力适应调整,在缺少那些输入途径的状态下将就生活,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本无必要存在的缺陷。

就像你的不同感官是自己感知现实世界不同分支层面的透镜视角一样,你的精神灵性感知途径也有认知过滤的机制作用。这些过滤器可以让你专注于未经处理的各种信息片段,而那些信息片段对你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你能接触理解的精神灵性感知数据越多,自己的精神灵性生活也越丰富,对现实真相的理解也会越准确。

我们的精神灵性感知途径包括:

  •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
  • 主观视角(意识觉知占主导地位)和客观视角(实体世界占主导地位)
  • 直觉与本能
  • 感受和情绪
  • 逻辑和理性
  • 梦境和幻想
  • 宗教和哲学信念(基督教,佛教,无神论,怀疑主义,达尔文主义,浪漫主义)
  • 文化性,社会性,政治性和经济性信念(社会成见,性别角色,时尚观念,公民身份)
  • 功能性信念(如何谋生,该吃什么,金钱角色)
  • 个人信念(目标,价值观,个人期望)

假设你要为自己做晚餐。你可以用眼睛量取配料,耳朵倾听水沸声音,鼻子判断东西是否烧糊,舌头享受烹调成果。只要你想,也可单纯依靠一种或两种感官能力准备饭菜,但很可能发现获得好的结果会更难。

与之相似,当面对关于人生的关键精神灵性层面问题,比如:“我是谁?”,“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时,我们可以向自己能用的全部感知渠道咨询,也可以把感知输入信息限制在那些渠道的某个小分支里。通常当我们过于严重地限制信息输入途径,最终会把事情变得毫无必要地困难许多,它很像试图在戴着眼罩与耳塞的情况下准备饭菜。那也是当我们说出:“我只打算考虑这一种视角,因为它就是唯一真实的视角。”时,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结果。

感知过滤器

我们的各种感知能力就是自己观察现实世界的透镜视角,但它们不是现实世界本身。我们感知到的一切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预处理。人们无法有意识地感知一个个独立的光子或大气中振荡传播的压缩波。我们观察到的只是一张照片或一首歌。无论何时发生这种信息的感官压缩,大量原始数据都已不可恢复地损失了。人们的每种感官都在以不同方式压缩和重新包装感知到的信息数据,而抵达我们清醒意识的输出结果,早已经历重度处理。

自身信念和其他认知过滤器能让我们一瞥现实世界的一小部分真相,但它们为人提供的也是原始数据经过高度压缩和处理后的图像结果。例如,假设你企图感知非实体的生命存在。你会在清醒意识层面感知到什么?通过基督教的透镜视角,你可能会经由祈祷方式与天使和圣灵建立联系。通过北美印第安人的透镜视角,你可能会利用视觉幻象咨询祖先神灵或动物向导。通过无神论者或怀疑主义者的透镜视角,你可能什么都感知不到,或许有些非常模糊不确定的感知结果。通过灵媒或巫术透镜视角,你可能会与某个灵魂向导或亡者进行双向对话。但真正存在的非实体生命,并非这些称呼里的任何一种。你无法清醒明晰地感知到现实世界的真相本质,是因为那种原始数据远超你的认知处理能力。取而代之的结果,就是你必须关注这些高度压缩的感知版本。

尽管每种信息输入渠道存在自身表达局限,但若你能获取足够丰富多样的信息渠道,每种渠道以不同方式对信息进行压缩和过滤,自己终能形成对现实世界更准确的认识描绘。你考虑采用的每种信念系统,都提供了观察相同原始数据的另一种方式。

正如人们能利用夜视仪或无线电天线等技术工具增强感官能力一样,我们也可显著提升自己的精神灵性感知能力。探索不同信念系统和思考并不熟悉的观察视角,可以让我们创造出新的数据过滤器,然后将其添加到自己的认知工具箱里。这些过滤器会与我们的其他过滤器处理相同的潜在现实真相,但它们将以各种独特方式呈现过滤结果,而且很有可能揭露我们以往过滤器错过的重要真相模式。我们的双眼也许能看到这个世界,但它们还可通过显微镜,望远镜和示波器看到更多现实真相。与之相似,单个信念系统会提供实体世界之外更大现实真相的一些洞见认识,但作为唯一的过滤器,它也充满漏洞和矛盾之处。不过,若你去思考五六个信念系统提供的视角观点,现实真相的宏大图景终会开始成形。

错误的身份认知

我们在限制自身精神灵性感知能力上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个人信念与自我身份认知等同。这会使我们的清醒输入信息拘束在现实真相的很小一部分区域,让我们只有非常肤浅和不完整的理解认知,从而损毁自身精神灵性层面的深度感知。例如,倘若我说:“我是个无神论者。”自己便在使用一个所有感官数据都必须流经它的过滤器。任何与那个过滤器不一致的信息都无法通过它进入我的清醒意识,这意味着自己现实思维模型的形成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只是因为你认识了解某些信念想法,并不意味着你就需要变成它们。

没有哪个单一信念能给你对现实世界的完美准确认识,就像没有任何一种感官体验,能给你对实体环境完全准确的认识了解。多种输入信息的总和可以为你提供无价的丰富性,你能同时处理的信息输入渠道越多,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也越准确,你也越会没有困惑或沮丧地轻松适应现状。

你的每种感知能力有它自己的主导领域,而且所有感知能力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请学会尊重自己的所有信息输入渠道,就像你尊重自己的每种感官体验。你永远不知哪种未被充分使用的信息渠道,会包含值得重视的关键数据。

虽然我在个人写作中会更强调某些信念视角(通常意在平衡那些已处于社会主宰地位的信念视角),自己却珍视超越任何单一视角的总体信念集合。因此,你可能读到我的某篇文章时,得出我是无神论者的结论,而另一篇文章又暗示我很有新纪元思想,还有些文章会说服你相信我两者都不是(或纯粹是个神经病)。事实真相是,我珍视所有这些透镜视角,但不会把自己等同于任何一种视角。正如我在自己第13个播客音频《超越宗教信仰》里讲的那样,信念系统就像运行在个人电脑上的软件。一台个人电脑可以运行很多不同类型的软件,却不会出现身份危机。请想象若你的电脑很高兴运行微软Word软件,却拒绝安装某个财务软件,而且大叫着:“该死的,我是个作家,不是个会计。”那将是什么样子。然而这恰恰是人们说出“我是个无神论者。自己就这样。”时,实际呈现的样子。有些人甚至用死来维护自己的信念身份,虽然有些人把这看作高贵或荣耀的行为,但常是那些精神灵性感知渠道遭受剥夺的人们,才会做出这种极端行为。

请尽最大努力避免落入将任何单一信念视角变成自己身份认知的人生陷阱。别成为说出“我将完全封闭自己的耳朵,鼻子,皮肤和味蕾,因为它们都不如我的眼睛。”那种话的人。在视觉数据的领域,其他感官能力可能不如你的眼睛,但在很多情形下,它们会提供眼睛无法给出的有用信息。明智的精神灵性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卸除那些毫无必要限制自己身份认知的过滤器的进程。

你拓展和利用的身体感官能力越多,自己感知的现实真相就越完整和准确。有时你并不常用的某个信息渠道提供的数据可能至关重要。你平时也许不会对嗅觉有太多依赖,但若鼻子闻出自己无法看到、听到、尝到或感觉到的煤气泄露时,相信你将很高兴有此能力。与之类似,有些不寻常的信息可以通过你也许很少听说的其他输入渠道呈现给你,比如直觉感应或灵媒能力。你关闭排除的数据越多,自己的现实真相地图也会变得越不准确。

适宜性

你如何知道对于特定情形,哪种透镜视角能提供最有用的信息?你将通过学习运用身体感官能力的相同方式,来弄清此事。你是否犯过那种尴尬错误,试图用品尝对方的方式来了解某人?或许你在婴儿时期这样做过,但现在很可能主要用眼睛和耳朵来了解。通过尝试和犯错,你明白了对于每种情形,使用哪种感官最恰当。

不过,我们在感官层面仍会犯各种错误。有时我们变得痴迷于错误的输入渠道。你是否发现自己有过盯着深受吸引的某个人,忘了对方在说什么的状态?或自己太过重视味蕾体验,大快朵颐的时候眼睛却喊着:“你要变胖的!”

在很多情形下,我发现主观信念系统不可思议地有用。当客观视角给我的只有令人困惑的数据信息或混乱信号时,主观视角常能提供巨大清晰感。但另一些时候效果恰恰相反,我发现客观思维框架更加适用。我会尽最大努力专注于为解决问题找到正确工具,自己知道感官体验和信念想法仅仅是高分辨率现实真相的低分辨率图像。

立体化的精神灵性

当你首次尝试用多个透镜视角感知现实真相,尤其是通过看起来彼此天然矛盾的透镜视角时,那种感觉就像试图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你会像个新生儿一样,试图弄明白周围那团混乱光线,噪音和压力感受是什么。你也许感到不堪重负和沮丧失望,就像脑中泛滥着完全无用的信息。

请对自己保持耐心。经过足够多练习,你将逐渐学会把来自多个视角的信息数据,结合成单个统一图景。起初你要付出大量清醒主动的努力,在不同视角间切换思维,提出像这样的问题:“一个佛教徒会怎样看待这种情形?生物学家又怎样看待?心理学家呢?”最终潜意识将学会自行替你完成这种思考,你将开始感知到一个更宏大的现实图景,它融合了来自多个视角的输入信息。当这件事开始发生时,你将开启全新层次的清晰感,就像一个婴儿首次意识到面前浮动的那团东西就是自己手臂。那种清晰感不会完美无缺,但你很可能发现以前纠缠自己的一些问题变得容易解决了许多。

领会固化信念系统局限性的一个好例子,就是理解你的财务状态,个人宗教或精神信仰,与自身情感状态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对于这些相互关联,常见文化信念系统给出的是非常局限和功能失调的理解认知,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那么多人在财务和情感层面都陷于挣扎状态。但从多个视角检查这种相互关联时(富有和贫穷,道德和非道德,快乐和沮丧,自我和他人),看到整个宏大图景便轻松容易许多。而这个宏大图景,这种全景视角,就能让你享受积极正面的情感稳定状态,财务上的富足体验,深入的精神灵性发展,不再有如此多的挣扎感受和毫无必要的内心冲突。(就像我在之前文章里提到过的,有种解决方案就是让你的生活以服务他人为中心,相信收获部分将自行搞定。专注于创造真正价值并做出贡献,将倾向于使一个人无需太多挣扎和努力,就在生活中变现出幸福,财富和意义感 —— 只要你能真正放手尝试并信任这个过程。但大多数人被社会训化而忽视了这种相互关联的简单性。那种做法可能看起来反直觉,所以我们抵制将其付诸实践。但从正确视角来看,这种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显而易见。我已实践这种做法挺长时间,自己可以证明只要坚定地专注于尽最大能力帮助他人,拥有幸福快乐,感到自我实现和享受财务富足,都将变得轻松容易。)

训练你的精神灵性感知能力

你如何能有效训练精神灵性层面的深度感知能力?你可以用训练身体感官能力的相同方式,来做此事。若你想提升听力能力,便会去上音乐课。请寻找其他有不同信念系统的人们,而那些信念系统似乎以某种特殊方式让他们富有力量,然后再从那些人身上学习。研究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是什么让他们表现出色。弄清楚为何佛教僧人看起来如此平静,为何运动员能保持如此高的健身水平,或亿万富翁为何能享受如此富有的生活。阅读这些人写作的书籍,若有可能和其亲自见面,查明是什么让他们表现出色。

通过这种研究,你会明白某些感知途径要比其他途径更可能带来成功结果。例如,若你不能经常锻炼,显然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与积极锻炼人士会有不同。但若你能了解一个成功运动员感知现实世界的方式,就能以对方为榜样,吸收他们的有益信念。如果你学会运用他人在特定领域的思考方式,便倾向于做出相似行为,也很可能达成相似结果。

超越社会训化

社会训化告诉我们必须把某种特定信念变成自己的个人身份。你是资本主义者吗?还是基督徒?怀疑主义者?这些问题提出的方式就在假定你必须用是或否来做出回答。但这就像在问你的身份是不是一只眼睛,耳朵,或鼻子。更合理的问法应该是:“你是否理解基督教视角?”而非试图把你的身份与它等同。当你开始将特定信念与个人身份联系起来时,便只会限制自己感知个人身份认知之外的其他现实真相。

有时你会发现某些思维模式非常有用,以至于自己倾向于将它们融入个人身份。例如,拥有音乐能力的人可能开始把自己的身份看作音乐家。显然这种给自己贴标签的认知机制非常普遍,甚至广受鼓励。但即使自己拓展出诸如此类的强大思维模式,我们也没有失去理解其他认知参考框架的能力。其他思维模式也许会因为缺乏使用而退化,但仍可供我们理解使用。

我自己生活中像这样的强大思维模式之一,就是纯素饮食方式,自己从1997年开始便一直如此。我不断消化着健康和营养方面的新信息(包括赞成,反对,以及对纯素主义保持中立的观点),但没有任何信息能让我脱离这种生活模式。不过虽然如此,我仍有能力接受其他观点视角。我在决定晚餐要吃什么时,并未发现那些观点视角十分有用(要把动物食物放进嘴里的想法让我反胃),但在应对他人行为习惯时,自己常发现这些观点视角很有用。我理解鼓励人们选择非纯素食物的各种感知想法,失去对这些想法的理解能力,只会降低我正常运转的生活能力。

另外,通过允许自己接受其他感知想法,我也保留了自己在特殊情形下吃动物食物的能力,以做出明智或必要的选择,比如身陷丛林,必须在捕猎和饥饿间做出选择时。完全诚实地说,我无法确定自己在那种情形里会怎么做,因为自己从未身处其中。但从现在的认知水平出发,我相信最明智选择应该是尊重自己的求生欲望。至少那种经历体验会成就一篇好文章。

我发现多频谱的生活哲学,与大家认为的常识做法密切一致。当你发现自己的信念想法与人生常识告诉你的结果并不一致时,或许只需要换个角度看待那种情形。这要比对某个只会阻碍你前进的信念想法紧抓不放,实用有效得多。你的常识看法很可能就是对的。

我们都有恐惧和抵制未知事物的倾向,所以给予个人信念如此大的灵活性,这种观点也许会让人止步不前。你将因此失去自我感吗?你会变得完全不考虑道德吗?你会退化为那种精神错乱的博客作者吗?根据我的经验,这些担忧都毫无根据。允许自己拥有更丰富的感知渠道,只会增强你做出与个人价值观与道德感相一致的准确决定的能力。首先你将从许多不同角度审视一个情形,尽可能保持开放和非评判的态度。接着你再带入自己的价值观与身份认知,做出和谐一致的决定并付诸行动。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帮你基于准确输入信息,做出清醒自主的选择。朦胧或不完整的感知能力都会降低你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你的感知能力越丰富,自己做出的决定也越好,所以丰富的感知能力将极大增强你清醒自主生活的能力,反过来与你接触的所有人也都会因此获益。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4.25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4/spiritual-depth-perception/

主观现实和非暴力

主观现实视角认为整个世界 —— 即你看起来是客观的实体现实世界 —— 都是自我意识存在的投射结果。这种视角暗示你能真正改变的只有自己。若你想解决世上存在的暴力问题,也只能通过转向内在来解决。致力于消灭自我内在的暴力成分,争取成为一个非暴力的人。这意味着你要负起严肃认真的个人责任,那种责任远大于在纯粹客观的世界视角下拥有的典型体验。

我们可以考虑最近一名19岁学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制造的枪击案。我们应如何解读这种暴力事件?又该做出何种回应?

对这种事件的解读和回应,与人们的文化背景有着深入联系。美国流行媒体一般会鼓励人们做出下列回应:

1. 立刻陷入基于恐惧的意识状态。“哦,天哪。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2. 感到震惊,厌恶或愤怒。“有人应该对此负责。”

3. 看到情形获得控制处理感到放心。“我看到现场有警车和救护车了。”

4. 无动于衷。“很高兴这件事结束了。下个电视节目是什么?”

如果我们被激励采取行动,那些行动也不是针对自己,而是针对“某个系统”。比如攻击导致这些问题的任何外部邪恶事物。我们设想导致暴力的因素就在外部世界,自己只是非自愿的暴力受害者。对此并不负责。暴力是那些实施攻击的人的过错 —— 你懂的… 就像枪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那个年轻人一样,不知怎地突然失控发狂。每过一段时间,有些人就会丧失理智。你却永远不会是这种人。你是守法公民… 消费者… 纳税人。那些身份默认你是个正常的好人。你只用在晚上等看连续剧的时候不断吃着汉堡和炸薯条就行。哦对了,若你感到有点消沉,这里还有些你应该知道的药片。别担心它们的副作用;我们保证你会安全无恙。看看那些吃了药的人有多高兴!

愤怒模式

我们被教导在回应某些堪称灾难的事件时表现出愤怒模式,完全能获得整个社会的接受,比如为33名死于枪击案的学生感到愤怒。“哦天哪,太让人痛心了!怎么发生这么可怕的灾难?”当然,我们却会忽视地球上每天有15万人死去的事实。或许其他149967名亡者都注定倒霉,所以不用在意他们。

或许更会让人接受的做法就是在攻击“现实问题”上投入一点精力。“所有人都该加入我们支持控枪的活动!没错,让我们消灭那些邪恶的金属玩意儿!”

我们还能加入一些哲思,做出更精致的愤怒表现。“这种问题只会出现在美国文化里,因为美国人称颂暴力。”

然后还有充满道德责任感的愤怒模式。“哦,那些受害人的家庭太可怜了!请和我一起为那些受害学生的家人捐款吧!”给某人寄出一张支票,你便显得圣洁高贵。

在你准备发邮件纠正我的看法之前,我想先声明自己对客观视角并无成见。如果它是你的主导信念系统,请自便。但主观视角暗示我们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角度来看,那些回应做法都没有太多影响作用。那些做法只会改变问题显现的方式,但永远无法彻底解决它们。

关于暴力的主观视角

主观现实视角对发生的事件会有不同解读,因此也有不同的回应。这种视角里没有与你分离的“外部世界”。假如世上还有暴力,那是因为你的意识存在中仍有暴力成分。因为你自身的想法不够和谐安宁。你在自己的思维中攻击自己,将个人意识分裂成相互对抗的不同部分。这在客观世界中便显现为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如果我们内部不够和谐一致,外部世界也将如此。不可能有其他结果。

事件本身是中性和毫无意义的。即使从纯粹客观的视角看,枪击事件也没有意义,它肯定不是灾难,因为“灾难”是种主观的人为标签。我们的想法和情感为事件赋予了意义。若你说某个事件是灾难性的,那就是你将体验到的现实感受。但没有什么客观宇宙法则把那些事件贴上灾难之类的标签。你挑选那些标签,只是因为那些事件反映出自己内心抵制的各种想法。若你感觉自身想法需要得到社会认可,也会变现出一群支持自己的志同道合者。但自己要有何种反应的责任依然只会落在你自己肩上。

在我看来,主观现实的解读方式要比客观视角更能给人力量。我并非暗指一种视角正确,另一种视角错误。但我想说主观视角更有可能引导人们采取积极行动,产生真正改变,而且改变结果从两种视角来看其实都很不错。请记住为了让改变发生,它必须基于个人自身。你必须做出改变。

下面就是对看起来暴力的外部事件的一种主观解读方式:

1. 注意到那个事件。从主观立场来说,若你注意不到具体事件 —— 如果那个事件永远进入不到你的意识范围内 —— 它便永远没有发生过。

2. 注意你对那个事件的情感反应。它让你有何感受?

3. 接受你对自己所创造事物的责任。你,也只有你自己对变现出这种事件负有100%的责任。不是枪手,也不是受害者。只是你自己。若你在自己的现实世界里观察到暴力行为,那就是因为你内部正怀有暴力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你正和自己搏斗。你的情感反应也指出自身内部的相互关系。例如,若你对暴力无比愤怒,那是因为你正抵制和压抑自我内部的暴力成分。描述出你对外部事件的个人反应,你对产生那个事件的内部情形也就有了很好描述。

4. 对事件进行解读。这个事件如何成为你想法的投射结果?你就是这个现实世界的做梦人。你为何会有这种梦境?梦境里主要的象征物是什么,它们到底代表着什么意思?这个事件能否提供某种经验教训,如果有,那是什么?例如,若你在这个世上感知到有人被杀,那么你又一直想杀掉自己的哪部分意识存在?有没有某部分自我,是你拒绝接受并想让它死去的?

5. 改变自身想法。若你发现这个事件令人不悦,觉得需要改变世上的某件事情,那你必须改变自己内在的什么地方?你如何能成为自己想在世上看到的变化结果?

当我刚开始涉足主观现实视角时,起初对认为自己能创造个人现实里一切事物的想法感到难以承受,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我逐渐明白主观视角如何能推动自己获得极大成长。那种视角要让我对自己经历的一切事情负责。所以我不会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需要任何人负责,除了我自己之外。从主观视角来看,是我变现出了整件事情,自己要如何回应也是我的责任和我的选择。

我不打算太深入地探讨此事 —— 那将需要另一整篇文章来说明 —— 但我能很容易的用一种对自己富有意义的方式,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解读为一个梦境。例如,这个事件里的关键数字(枪手19岁,死亡33人)对我而言就有重要意义。自己19岁坐在牢房时做出了要转变人生的决定,并在33岁时发布了StevePavlina.com个人网站。枪击事件也发生于我和妻子Erin在亚利桑那州塞多纳市度过的周末即将结束时,这个周末揭露并最终解决了我们对一些生活决定的许多内在冲突。我并未把这个事件看作任何形式的灾难。它并未导致我感到愤怒,希望看到有人被惩罚,或对看人生闹剧上瘾。这个事件只是个事件而已。

我很确定自己会因说出这些话而像往常一样收到潮水般的愤怒邮件,但对我而言这个事件十分完美,看到它发生在我内部没有产生任何抵制心理。我预想只有一小群人在读到此文后能理解那种主观视角。我知道愤怒潮流远容易被社会接受,我对愤怒行为的拒绝反而可能制造出人们对我的愤怒表现。但我也能接受这种事实。

主观型回应

主观型回应致力于实现内在变化,而内部变化也将显现为外部变化。所以若你对暴力有负面回应,主观视角会引导你解决自我内部与暴力的相互关系。

当我对暴力行为有负面回应时,便会转向内在,寻找自身内部的暴力成分,即自己压抑和拒绝承认的暴力成分。不管我们取得多大进展,总能向着更深入的平和与非暴力状态再进一步。我们的情感回应则会告诉自己该从何处着手。

去年我在这样做时,低头审视了自己的衣物,注意到穿着的皮鞋和皮带。从1997年开始我就是饮食上的纯素主义者,但自己承认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如今我能审视全身穿戴,看到裤带和鞋子都不包含任何动物材质,自己不会为了衣着而杀死任何动物。这些产品的价格要比同类皮质产品贵上两倍,几年前我还很容易为自己辩护不该额外花那些钱。但今天的我已无法想象其他选择。但这个选择与金钱毫不相关。我只是因为有天审视内部自我,不再喜欢看到的结果 —— 一个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不便而给伤害动物的行为辩护的人 —— 我决心改变那种状态。我的改变并非是要攻击“存在于外界”的问题。它只是想舍弃自我内部的暴力成分。不过那种内在转变仍会显现为外部变化,向着更少暴力的世界一次走出一小步。

不久后我还增加了对一家纯素慈善组织的每月捐款,这样做并非因为我试图为攻击世间存在的问题提供更多资助,而是体现了我内在不断增加的同情心。这种内在变化带来外部变化的经历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你可以说我的生活方式变化和捐款会成就某些外部变化,但我根本没把那些外部行为看作成因。它们只是外部显现结果的一部分。真正的成因是我意识本身的内在变化。

当从正确角度审视时,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能够达成和谐一致。你只是必须理解主观变化始终先于客观变化。在没有做出内在变化的情况下,试图强迫发生外部变化的做法是无效的。例如,只要我内部仍有未能解决的暴力成分,自己去攻击外部世界的暴力行为便毫无意义。用暴力对抗暴力只会招致更多暴力。但解决内部暴力成分的行为本身,才是产生外部解决方案的根源。

变现出客观结果

主观采取的内部变化会显现为客观的外部结果。若你未能在外部关系中看到任何变化,自己的内部也就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例如,倘若没有几百人的话,我也影响过几十人转变放弃吃动物食品。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人们给我写过很长的信件,给我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改变。有些人不再吃牛肉。有些人不再吃任何有母亲的动物。有些人尝试之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饮食方式。但发生这些事情并非因为我总去攻击外部世界虐待动物的问题。它们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不断致力于提升完善自己。

无论自己何时出现对虐待动物的内心抵制,比如看到有人狼吞虎咽一只鸡腿且毫不在乎动物遭受的痛苦,我便知道问题并非出在他人身上。问题也不在于伤害动物的“社会系统”。所有这一切都是自我意识存在的投射结果。真正的冲突发生在我内部。如果转向内在,我就能看到自己确实在与缺乏同情心的那部分自我搏斗。那也是看见他人的虐待行为为何令我困扰的原因 —— 因为那些行为与已经存在于内部的自我某些部分产生了共鸣。是我变现出这一切,来帮自己变得更有同情心。真正的解决方案就是永远别去攻击他人的残忍或缺乏同情。我要做的是重新梳理内部关系,对同情心在自己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形成新的理解,从而在内部创造出平和而非痛苦的状态。

当我致力于用这种模式处理问题时,终会做出个人改变。即便自己只是在思维上有所转变,它也能扩散影响到我的行动和结果,最终创造出外部变化。这本质上就是我努力帮助人们成长的方式 —— 无论何时在他人身上发现问题,自己都会承认它们也是属于我的问题,并致力于从自身内部解决它们。

你必须成为自己想在世上看到的变化结果,这句话千真万确。不管什么事情令人感到愤怒,都请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你内部,并致力于提升完善自我。奇怪的是这实际上也是你为解决外部问题能做的最好事情。若你想要帮助治愈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就必须首先治愈自我内部存在的那些问题。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4.17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4/subjective-reality-and-nonviolence/

性能量

拿破仑·希尔在其经典作品《思考致富》一书中,用了整章篇幅谈论性能量的转化作用。他发现那些最成功的人士有着高度的性魅力,能通过把自身性能量引导到个人工作,实现巨大成功。在这篇文章里,我将解释如何利用性能量去设定与你天然生物本能相一致的目标,从而使自己更轻松地向着目标付诸行动。

作为行动燃料的性能量

一个能激发自我的目标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当你把目标想成已经实现的结果时,那个目标对你会有难以置信的吸引力,自己几乎就像受到性吸引。实现目标的想法让你感到性奋,自己能体验到生理上的兴奋反应。

当感到性奋时,你会有采取某种行动的冲动感受。你的荷尔蒙会接管个人思维,自己将变得无比专注,没法再想任何事情,除了你所渴望的对象。这就是被真正激发自我的目标所驱动的感受。它是你的疯狂着迷对象;甚至做白日梦想着它都是种让人愉悦,精力充沛的体验。你体内有种愉悦的紧迫感,驱使自己朝着释放它的方向行动。

即使你可能在前进途中面对某些挑战和阻力,自己也不会停滞下来,因为当你性奋不已时,克服那些问题也是种愉悦体验。追求你的目标就像实践某种诱惑艺术。你不会对遭遇的问题抱怨发牢骚,因为克服它们只会强化追逐快感。如果某个问题将你击倒,自己可能会暂时沮丧,但长远而言挫折只会让你的追求更令人兴奋,最终得到的回报感也强烈得多。

性化学反应

请想象对你最有性吸引力的那些人。你会感到自己和他们有着特别的化学反应。自己并不会从所有人身上获得这种感受。有些人会挑起你的荷尔蒙反应,另一些人则完全不会。你的性反应可能是由一系列奇怪的生理与社会训化混合因素所决定。

与之相似,你会发现某些目标天然能让自己感到刺激和兴奋,而其他目标对你就是没有这种影响。从理性层面讲,你可能感觉某些目标是好选择,就像你可能会告诉自己某个潜在伴侣看起来像是好选择,但若双方并无性化学反应,你的激情和能量便无法随之而动,自己最终得到的只是以后会懊悔的无用结果。

在自己早先设定目标的时期,我常会落入这种陷阱。我不断设定那些纸面上看起来很棒的目标。自己会无穷无尽地视觉化想象它们,但几周过后,我便感到索然无味。最初的兴奋感已经消退,我对那些目标根本不再关心… 也许在理性层面还会关心,但情感层面肯定不是。那些目标困在我的脑中,但永远无法感染我的全部身心。因此,当致力于那些目标时,我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前进。我总感觉就像在艰难上坡跋涉。

另一方面,有时我会产生实现某个目标的疯狂想法,即使它看起来并不像值得去做的最明智选择,我却完全沉迷于它的最终达成。我会忍不住迅速采取行动。自己也在那些目标上努力付出,但工作过程毫不费力。说那些行动是工作就像在说性爱是工作… 可能算是志愿工作吧。那些工作也许要付出一些能量,但工作过程比苦力劳动好玩有趣得多。那种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道路都让人享受,感觉就像这个目标不知怎地勾住了我的生物本能;个人欲望胃口接管了整件事情,为自己搞定了所有工作。

发现你的性奋触发点

我已明白当目标某些方面达到特定程度时,就会触发这种性奋状态。具体的触发点因人而异,但我的一些触发点包括:

  • 挑战 —— 我对那些极具挑战的目标会感到性奋。如果一个目标对我来说过于容易,只要能看到一条通达目标的笔直道路,我就没法让自己关心在乎它。实现轻松容易的目标就像攻击弱者 —— 我从中找不到任何荣誉可言。如果目标太容易,它就不值得去实现,因为其中找不到成长体验。
  • 独特性 —— 我会受到能把自己人生引向不寻常道路的目标吸引。我不喜欢看同一部电影两次,也不喜欢设定以前达成过的目标。如果“所有人都在做某事”,我就有被迫想做其他事情的本能感受。我更喜欢在未经探索的领域航行,尤其是那些竖着很多警示牌告知前方有巨龙的地方。面对一只巨龙要比在沙滩上闲逛好玩有趣得多。
  • 大胆 —— 我挺高兴设定那些看起来成功几率很小的目标(至少以他人标准来看)。听到越多人说“你肯定失败”和“你的计划毫无可能实现”,我就越明白自己走在正确道路上。我都数不清听别人说过多少次“没人能作为独立游戏开发者谋生”,还有“没人能作为博客作者过上体面生活”。甚至造出我的那枚精子都决定无视成功几率,奋力一搏。
  • 影响力 —— 如果感到目标毫无意义或在宏大背景中显得无关紧要,我也永远不会关心在乎它。我喜欢能引发轰动和为他人带来积极涟漪影响的目标。其中必须有比只是自我满足更重要的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我必须看到自己的目标能为更伟大福祉做出贡献。我推辞过许多看起来很棒的事业机会,因为自己看不到除了服务有限的几个人,它们还有什么益处,面对那种机会我也毫无性奋感可言。
  • 创造性 —— 我喜欢能引发美妙优雅,非标准解决方案的目标,那种目标需要个人发挥极大创意,准确的说会令右手人士(喻指常规思维者)感到发疯。身为一个左撇子,对于那些要求自己连续发动右脑数小时去思考解决方案的目标,我会垂涎三尺。毫无创造性的任务让我跪地哀呼:“为啥还没出现能替代这项任务的软件工具?”我真的不知自己是怎么在12年天主教学校的刻板生活里幸存下来—— 我用两年疯狂的偷窃癖经历才让自己恢复理智,即便如此有些人还可证明我那时并未完全康复。

有趣的是,这些属性也和我认为最有吸引力的女人的品质相同 —— 即那些喜欢挑战的女人;古怪不寻常的女人;拥有高风险耐受力的女人;想要服务于更伟大福祉的女人;能欣赏创造性,天主教和偷窃癖的女人。

虽然自己并非最初意识到此事的人,但我打赌若你列出最吸引自己的那些人的品质属性,就会发现同样的元素也能应用在吸引自己的目标上。你可能需要对那些品质属性做点总结,但我预想两者间存在某种关联性。

设定令自己性奋的目标

设定几乎任何新目标都能让人感觉良好,并在一段时间内使你能量高涨,但那种状态会持续多久?如果并未发生化学反应,个人目标对你的吸引力将很快消退。几周后当你回看这个目标时,它就像其他人写的目标一样。自己曾经感受到的吸引力成了遥远回忆。你剩下的感受只有:“真没意思,谁在乎这种事情?”那个目标看起来可能依然明智合理,你也感觉它应该能激励自己,但它就是变得索然无味。若你不管怎样都试图向前推进,便会遭遇动力低下和频繁拖延的问题。你可能仍会实现目标,但它将是让人精疲力尽的上山爬坡过程。等到终于实现目标后,你又好奇自己为何要在这种无用事情上辛苦付出。

请别将就容忍这样的目标。如果一个目标不能让你性奋,它就不值得你付出努力,所以请直接抛弃。

一旦你对那些目标产生依附感,再抛弃它们可能非常困难,但请努力看出化学反应在目标设定中的重要性,与在感情关系里的重要性一样。若你的性能量未被唤起,自己就没能找准目标。如果没有感受到化学反应,就别对那些毫无激励感的目标紧抓不放。脱离那种目标可能十分艰难,但至少最终选择的目标不太可能让你感到排斥。

你可能不时遇到让自己想要放弃的前进障碍,但请暂停下来问问自己,你和目标间的化学反应是否依然存在。暂时忘掉你身处的那条道路,只去构想目标本身。想象你已身处实现目标的状态,自己是否仍然非常非常想要拥有它?是否实现目标的想法就能唤起你的荷尔蒙反应?你是否只是想着它都会感到性奋?自己想转换思维是否都很难?如果目标十分匹配你,你直接想着它便可重新唤起自身化学反应,这就像你只用看着一张诱惑十足的照片,便可触发自己的生理反应。若你不得不说服自己相信目标充满吸引力,你就已经设定了错误目标。

转化现有目标

虽然觉得对那些无法让自己性奋的目标紧抓不放毫无意义,我也发现有时能用性能量改造转化现有目标。就我而言这种做法意味着提出下面这些问题:

  • 我如何能让这个目标更有挑战,足以真正推动自己前进?
  • 我如何能让这个目标更加独特?如何能使自己绕开那些已经令人生厌的做法?
  • 我如何能让这个目标更大胆无畏?我能做些什么事情,刺激那些说我注定失败的人们,激励自己更上层楼?
  • 我如何能让这个目标更宏大和更有影响力,以积极正面的方式为他人做出贡献?
  • 我如何能让这个目标更有创造性,全面发掘自己的右脑潜能?

有时我们很容易调整目标,让它满足自己的性奋触发点。另一些时候这些问题还会揭露现有目标错得离谱。

就像在浪漫关系中享受性化学反应十分重要,和个人目标在生理上产生共鸣同样重要。你可能在其他因素上都很正确,但若自己和目标间毫无化学反应,便是时候转换目标继续前进。不要只满足于有化学反应,但请确定你的目标符合个人价值观,并能制造出生理反应上的火花。

多年前当我设定要拓展自己游戏生意的目标时,便问过上面那些问题,自己很快意识到我和当前目标间不再有化学反应。经营游戏生意十多年后,我不再感到充满挑战。那种工作变得对我来说过于容易,我肯定能在不太费力的情况下继续已有事业。每过一年,我做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不独特。我并未感到自己做着大胆无畏的事情。我也没有自己想要获得的那种影响力。自己的工作不再足够有创造性。我感觉就像变得被驯服,有种渴望搅动生活,重获自己早先激情的感受。

我本可在不离开游戏行业的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又意识到自己会和完全不同的目标产生大得多的化学反应。我是时候转向完全不同的行业领域,尤其是能做出更有意义贡献的领域。回望过去,我非常高兴没有对自己在游戏行业的舒适位置紧抓不放。太多舒适体验会扼杀我的自由灵魂。

你与目标间的化学反应会随着时间过去发生变化,所以不断自我检查十分重要。我在20多岁时对游戏行业会有强烈化学反应,但到了30多岁时,那种吸引力便逐渐衰退。除了帮女儿创作过一些教育型的网络游戏,我甚至很少再碰任何游戏。过去一整年我可能只玩过几小时游戏,甚至那点时间都让我感到无聊厌烦。但若你问我在20多岁时会不会失去对游戏的兴趣,我想那绝无可能。:-)

别忘了设定目标的全部意义,就是让你的想法和行动朝着崭新方向前进。如果目标未能驱使你行动,你便设定了挺烂的目标。

正如我说过要创建可持续性的网站流量,归根结底在于提供出色内容,目标本身也必须有出色内容,才能激励你采取行动。这里的出色内容指的是个人目标应当与生理上的吸引力因素产生共鸣,这样你只用想着它们,就能实际进入生理上的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行动变得毫不费力而且充满享受。其他人可能仍会把它看成工作,但你绝不这样认为。:-)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4.09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4/sex-energy/

自助内容批判者

在自助内容上瘾者的对立面,我们会找到自助内容批判者。自助内容批判者是对和个人发展相关的任何事物都已彻底不抱幻想的人们。他们认为整个自助领域除了充斥骗子一无是处。那些批判者不认可人们其实能通过清醒自主的意念实现改变的观点。他们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任何人对此都无能为力。

怀疑者 vs. 批判者

与批判者不同,怀疑者存在疑惑,但仍有足够的开放心态和逻辑态度,去考虑新的输入信息。怀疑者主要通过提出问题的过程寻求真相。有时真正的真相无法非常容易地确定下来,所以怀疑者必须学会在大多数时候与模糊结论和不确定性共同生活。但对批判者而言,只是存在怀疑,就是立刻把整个自助领域打上错误标签的理由。若你尝试和批判者讨论他/她的信念是否正确,常会面对一些充满情绪化和思维封闭的争辩回击,很少能得到逻辑回应。

我认为任何领域都应当敞开双臂欢迎怀疑者,但批判者很难融入自助领域,因为批判者会激烈抵制清醒自主成长的本质,尤其是从他人那里寻求帮助的观点理念。清醒自主的成长需要拥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心态和甘冒理性风险的主观意愿,但批判者还未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来克服自身恐惧。因此,批判者走的主要是条缺乏清醒自主意识的成长道路。这是一条更缓慢和更痛苦的成长道路,但批判者对成长本身的抵制是徒劳无用的。成长源于变化,而变化不可避免。

在自己生活中,我很高兴和真正的怀疑者互动。我对思维开放的怀疑者抱有极高的尊重态度。我常认为自己就是个怀疑者,因为我并不容易信任各种新想法观点,直到亲身应用并有过第一手体验结果后,自己才会做出判断。例如,我相信存在星体投射,因为自己就做过这种事很多次。如果从未亲身体验过,我将很难理解接受星体投射。我们的网上论坛里有许多怀疑者,他们常会通过提出有常识和深思熟虑的问题,帮助论坛参与者们把各种讨论保持在现实接地气的状态。怀疑者对那些抱有非常强烈(但或许并未获得公开证明)信念的人们是极好的平衡力量。他们常会带来十分有趣的讨论结果。我经常很享受和聪明的怀疑者探讨各种观点想法,因为那种讨论过程也有助于自己的成长追求。我并没有充足时间去回应所有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我很感激生活里总有人会质疑我的观点,行为和意念。自己每次发布新博客文章时,那种感觉就像我有一群朋友在帮自己预先测试文章里的想法观点,揭露其中的任何漏洞缺陷。

怀疑者和批判者之间肯定存在模糊地带,但我相信两者的分隔线就是批判者的封闭思维。怀疑者会为寻求真相而进行思维开放的争论,但批判者的目标就是要让其他所有人显得错误。有时批判者会尝试躲在怀疑者的旗帜背后,但当他们的观点想法受到挑战时,最终便用情绪化和思维封闭的报复言行自毁形象。在我们的网上论坛里,怀疑者常会做出显著有价值的贡献,而批判者最终会因胡乱发言和/或进行人身攻击等违反论坛规则的事情被禁言。但他们真的忍不住那样去做,因为批判者的本质就是要潜意识地从论坛中变现出自己的反对力量,以便证明个人预想信念的正确性。

批判者的行为动机

我认为批判者觉得有必要攻击和诋毁那些追求个人成长的人们,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 无力感 —— 批判者常会否认自己存在缺乏勇气和/或能力去改变的生活部分。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做出必要或重要的改变,但又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因为那会让他们感到无力。而明智的解决方案,也是批判者排斥拒绝的事情,就是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和渴望的结果,即便当前并无可用解决方案。没有明显解决方案的问题依然是个问题,一种我们不得不接受的情形。就像在《清醒生活的勇气》一文里提到的,能够承认接受我们生活中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终将创造出可以解决那些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批判者更喜欢幻想出现实世界严肃挑战的完美解决方案;但长远而言,这种做法只会让他们越加虚弱。
  • 不安全感 —— 批判者试图通过让周围都是同一阵线的人,来让自己感到更安全,而那些人也是停滞不前,不怎么喜欢成长的群体。批判者会从人数中寻找安全感。他们并未在内部感到安全,所以尝试从外部制造虚假安全感。这种行为包括劝阻妨碍他人实现有可能成功的新追求。批判者无比担忧被人甩在身后,对他人试图领先进步的想法感到受威胁。批判者对你尽可能保持平庸状态有着强烈兴趣。批判者有可能在你感觉消沉时帮上一把,但此人绝不愿帮你超越他们。被同伴群体抛弃是批判者最大的恐惧之一。从终极意义上讲,批判者进行的是场注定失败的战斗,因为人们无法从静态位置找到真正的安全感。但这个事实反正也无法阻止批判者去尝试行动。
  • 对未知的恐惧 —— 恐惧变化的批判者可能担心他人的成长会破坏自己舒适的常规生活。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批判者对变化的抵制只会推迟它,而通常当变化最后发生时,反而极其剧烈 —— 不再是渐进转变,而是巨大的破坏。
  • 恐惧被拒绝 —— 批判者可能把他人的成长欲望解读为对自己的拒绝。例如,若你决心改变饮食并减肥,那些过胖的批判者便可能将你的决定理解为对他们个人选择的排斥拒绝。假如批判者感到自己落于人后,这种恐惧也可能导向嫉妒。

我对批判者们深怀同情,自己也有幸在过去两年见证很多批判者超越了狭隘思维。有点让人伤心的是,我也看到有位批判者行动过度,最终变成一个自助内容上瘾者(否认现实的另一种形式),但我喜欢看到批判者的个人思维能更开放一点,成为心态更健康的怀疑者。批判者做到此事需要付诸极大勇气。事实上,对任何人而言,要承认自己“并未在当前道路上找到任何快乐喜悦,必须寻找另一条出路”,都需要付诸极大勇气。

批判者提供的经验教训

虽然我不会煞费苦心地邀请批判者们共进晚餐,但对自己生活中的批判者仍很感恩,因为他们提醒了我不要落入过于依附某个想法观点的生活陷阱,导致对各种新的可能性视而不见。无论何时感到自己需要情绪化地维护个人观点位置,而非思维开放地探索它,我都看得出是需要显得正确的那部分喜欢批判的自我在发声。因此我会提醒自己注意,我并非自己的想法观点,不需要过于维护它们。

批判者还提醒我,人们需要寻求现实可衡量的努力结果,而非成为自助内容上瘾者那种自欺模式的牺牲品。自助内容上瘾者会把原地打转的行为活动错当做成长体验,而批判者会将这一切都反驳为毫无进展的借口。但当你开始思考个人成长结果是否强有力到足以刺激批判者情绪爆发,你便知道自己正取得某种进展。:-)

尽管看起来可能挺古怪,我在自己的成长追求上越是成功,便会看到越多批判者在周围自爆。据说自我成功就是最好的复仇,但获取成功也是抵消批判者低意识水平影响的良好手段。在成长努力上取得成功的人们,有助于驱动批判者质疑自身的思维局限,开始提出他们长久以来一直回避的各种问题。起初批判者们可能是出于沮丧、愤怒或嫉妒才那样做,但至少这种质疑就是走入正确方向的第一步。当你追求自身成长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现自己也会感染其他人同样追求清醒自主的成长。当你最终影响感染了一个批判者,那种景象将令人叹为观止。

最优成长模式

自助内容上瘾者和自助内容批判者的存在,引导着我们走向两者的中间位置,既要避免轻信受骗,也要防止完全封闭思维。两种极端表现都是次优策略。如果你的标准过于宽松,就可能在太多糟糕内容上浪费太长时间。如果你的标准过于严格,又可能错过实现真正进步的许多大好机会。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行为偏好,我一般更倾向于采取更宽松一点的标准。我甘愿遭受一些额外的挫折、失败和损失,以便发掘自己有可能错过的机会和获取的经验教训。有时这种做法回报丰厚,有时却一无所获。但它肯定是趟快乐有趣的人生之旅。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4.05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4/self-help-cynics/

自助内容上瘾者

你是否遇过自助内容上瘾者?自助内容上瘾者就是会贪婪阅读自助书籍,尽自己财力所能参加自助研讨会,而且能流行说出自助领域行话的人;但是,当你客观审视此人生活时,他/她除了满架子的自助书籍和一堆激励性海报,并没有什么值得展示的投资回报。

或许你对这种人已经再熟悉不过了。:-)

对自助内容上瘾者而言,对个人发展的追求成了一种逃避手段,他们表现的最好情形是拖延耽搁,最糟情形则是严重上瘾。这些上瘾者回避应对自己人生的真正问题,反而把阅读书籍和参加研讨会作为某种疗愈进展,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但这种做法除了制造情绪上的波澜起伏,很大程度上那些所谓的积极变化从来无法变成现实收获。年复一年,自助内容上瘾者狼吞虎咽了大量自助材料,而对那些知识建议的实际应用却抛在九霄云外。他们的健康,财务,情感状态和意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并无改变,即使经历多年假想的人生突破也是如此。这种在自助内容上的巨大时间投入不过是种精神自慰罢了。

就像毒品上瘾一样,自助内容上瘾者会通过摄入越来越多让人感觉良好的材料内容,来喂养自己的上瘾习惯。他们陷入阅读亢奋内容带来的高昂情绪中不可自拔,但最终又会回归那些并未解决问题的空虚感和自我怀疑感。短期内这些自助信徒可能会保持自己在行动的幻觉,比如去做内省练习,做性格测试,写日记,背诵每日肯定言语等。但当他们刚开始真正的行动阶段 —— 那种能产生可衡量成果的行动 —— 不知怎地自己总会偏离正轨,最终结果就是不了了之。现实问题开始干涉介入,那些要逃回积极感受温暖怀抱的内心渴望再次升起,类似循环又继续下去…. 经常持续多年。

遗憾的是,很多自助书籍都准备好喂养这种上瘾行为,那些书没什么可行管用的想法点子,只有毫无意义的轻松交谈,乏味无趣的陈词滥调,以及过分夸大的个人胜利故事。这种书无一例外地许诺“快速轻松”的应用结果。但这些书最本质的地方就是会频繁推销某个昂贵的研讨班课程,让那些坚定的上瘾者们迫不及待地掏空钱包来获得更棒解决方案,最终交换到的只是脸上短暂的微笑。

真实成长,还是虚幻上瘾行为?

因为存在自助内容上瘾者,就说追求个人成长是坏的,好比因为存在垃圾食品上瘾者,就说食物本身是坏的。所谓的“吃货”重视食物的口味和满足感,更甚于它的营养价值;食物是否营养健康无关紧要,只要它尝着好吃,肚子舒爽就行。与之相似,自助内容上瘾者对与个人成长关联的高昂情绪念念不忘;自己是否真有实际成长变得没那么重要,只要那些经历体验让人暂时感觉良好就行。

作为人类一员,我们除了在人生中经历成长,并没有太多选择。我们的身体会被迫不断生长,个人经历体验和感情关系也是如此。成长是无可避免的,而明智追求新成长体验对我们有很多好处,会产生可衡量的积极成果。但我们需要确保那些积极可衡量的成果都是现实存在的。如果我们真在成长,最好就有些能展示证明的东西。

那无形的成果又怎么办呢?没错,成长的确有无形样式,比如自我认知的提升,更高层级的意识水平,内在平和心态,更高情感觉悟,等等诸如此类。然而自助内容上瘾者频繁把自己缺少真实进展,看作无形、内在或心理上的成长。如果那种内部成长确实存在,一个人的外部现实世界也肯定会反映出来。例如,若你真的采纳了“富有心态”,自会体验到财务上某种可衡量的富有结果。或许会看到个人收入和/或净资产每年都在增长。或者银行存款数额比以前多了几位数字。也许你选择去过简单生活,自给自足,根本不担忧金钱这种事情。这种思维心态的实际显现方式,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和个人信念,但若内在变化确实发生,它必然以某种外部形态呈现出来。如果你的外部现实是在更深陷入负债状态,那么“富有心态”便只是一种幻觉。

若你内部真在不断成长,自己的生活将显露出积极变化的清晰证据。它可能并非遍及生活每个领域的全面变化,也可能算不上巨大突破,但它会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也能观察得到。我只能说若你无法用客观有形的方式衡量个人成长,几乎就能肯定你正陷入自欺状态。即便主观性的成长体验也能以客观形式显现出来,而且那些显现结果可以衡量。如果没有任何可感知的外部变化,也就没有发生过任何内部改变。

让我给你一些在不同生活领域,可衡量个人成长的一些例子。这份清单远非全面,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价值观偏好,但它应该足以展示真正的个人成长,能够产生可见的外部结果。所以请从这个视角看待此份清单,而非挑剔其中的细节问题。

身体成长

  • 跑步/骑车/游泳的速度更快
  • 跑步/骑车/游泳的距离更长
  • 在武术练习上赢得新的段位(白带,黄带,….,直至黑带)
  • 在体育运动中的状态数据有提升(得分,助攻次数,击球率,传球成功率等)
  • 体重减轻或脂肪比率下降
  • 肌肉群增加
  • 腰围减小
  • 衣服尺码变小
  • 能举起更大重量和/或做更多组力量训练
  • 在锻炼前后的照片对比中有清晰改善变化
  • 灵活性增加
  • 休息脉搏平稳下降
  • 更低血压和其他医学指标有更佳结果
  • 皮肤更白皙,粉刺更少
  • 疼痛减少或消失
  • 身体协调性改善
  • 在身体挑战或健身测试上取得新的个人最佳成绩
  • 听到更多人说“你看起来棒极了”
  • 在较长时期内没有患病
  • 每年更少请病假
  • 做出重大饮食改变(有机,无糖,素食,纯素,原生等)
  • 睡觉时间更短却仍感觉休息充分
  • 打字速度变快
  • 服装行头升级
  • 获得新身体技能(玩杂耍,滑雪,跳舞,园艺,按摩等)
  • 戒烟和戒酒

精神成长

  • 阅读速度和/或理解能力提升
  • 词汇量增加
  • 取得新的问题解决技巧(思维导图,傅里叶变换等)
  • 精通一个新的知识领域
  • 学会清醒梦
  • 创建一个网站
  • 写本书
  • 作支曲
  • 学会一种乐器
  • 学会一门外语
  • 增加直觉准确度
  • 取得大学学位
  • 拓展出更快和更准确的记忆能力
  • 学会速算
  • 学会使用新软件
  • 学会下棋
  • 学会编程
  • 想出新的软件算法
  • 获得发明专利

财务成长

  • 收入增加
  • 净资产增加
  • 债务减少
  • 获得新资产
  • 产生被动收入或投资组合收入
  • 获得财务自由
  • 为慈善机构捐款
  • 学会基本财务技能
  • 创建一个不动产规划
  • 提升投资组合收益表现
  • 搞定利润丰厚的交易
  • 买了新房子
  • 投资不动产
  • 全世界旅行
  • 为孩子准备大学基金
  • 成为百万富翁
  • 创下新的销售记录
  • 提升个人谈判技能

社交成长

  • 认识新人群
  • 结识新朋友
  • 开办俱乐部
  • 找到男朋友或女朋友
  • 结婚
  • 有了孩子和/或孙子
  • 从失去爱人的悲痛中恢复
  • 上台表演
  • 做志愿工作
  • 有了第一次性体验
  • 和某人搬到一起同住
  • 给出并收到更多拥抱
  • 享受新社交体验
  • 更多约会
  • 被邀请参加午餐,晚餐或聚会
  • 听到你的伴侣更频繁地说“我好幸福”
  • 建立智囊团体
  • 为他人提供指导

职业和事业成长

  • 找到梦想工作
  • 开创自己的生意事业
  • 得到晋升
  • 薪水增加
  • 获得更多奖金
  • 收获奖项
  • 得到积极的业绩评价
  • 被委任接手最棒工作项目
  • 成为经理
  • 为部门争取到更大预算
  • 招进雇员
  • 服务更多顾客
  • 出售个人生意
  • 培训你的继任者
  • 发布个人作品

精神成长

  • 学会冥想
  • 学会新的冥想形式
  • 经历体验其他精神传统和信念系统
  • 展示新的灵媒天赋
  • 练习通灵能力
  • 成为僧人
  • 发现并决心实践人生目的
  • 因为自己的贡献收获感谢
  • 更快地让个人欲望变成现实(在形成意念和最终显现结果间的用时更少)
  • 学会星体投射
  • 克服并能面对自己的最大恐惧

个人效率成长

  • 拥有一个没有杂物,井井有条的家庭和办公环境
  • 毫无迟滞地付清所有账单
  • 准时赴约
  • 拥有清晰的目标清单和实现它们的书面计划
  • 拥有可行的时间管理系统
  • 定期清空电邮收件箱
  • 克服拖延

我并非建议上面提到的任何方面应该成为你的主要专注方向,或暗示任何特定事项必然对你十分重要。我的观点是若你真诚追求个人成长,并未落入自欺状态的陷阱,就应该能为自己的生活列出一份相似清单。如果你的成长追求的确有效,我保证它们会产生有形可衡量的结果。对于那些宣称自己的自助成果纯粹是内在形式,没有外部呈现结果的人们,我会谨慎看待。倘若那些内部突破都是真诚的,它们最终肯定会在实体世界显现出变化结果。

自助的目的并非为了忍受糟糕结果,学会对它们感觉良好。自助是为了进入积极正向的生活螺旋,使你的想法,感受,行动和结果都与个人目标方向一致,而且这种一致状态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你越是拥有这种一致状态,就能越高效地设定并实现富有意义的目标,最终实现的成就不仅对自己有益,也对多得多的人有益。

只要你的终极专注点是获得成果,追求个人成长便是你在帮助他人上能做的最棒事情之一,因为它能显著提升你做出贡献的能力。

对自己的生活感觉良好很棒,但若那些良好感受只是种逃避,你便是在自欺欺人,而非取得真实进展。想法世界的真实进展终会以实体形式显现出来,而那种实体形式就包括让你的屁股真正挪动起来。

在你追求成长的独特道路上,请在踏实理性的智慧指引下前进。避开变成自主内容上瘾者和无聊厌倦犬儒者的人生陷阱。转而选择那条清醒自主优化完善的人生道路。

我把想法点子变成行动的最爱工具,依然是去做30天尝试。若你需要些从哪里开始个人成长之路的点子,别忘了去看看《从哪里开始你的成长之路》那篇文章。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07.04.02

查看原文:

https://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7/04/self-help-jun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