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Attract Growth-Oriented Friends

A survey I did a while back revealed that about 40% of my readers have zero friends they’d consider growth-oriented, and another 20% only have one such friend. Many people who are attracted to my blog don’t have much social support for their personal growth pursuits. They often feel isolated as they explore different ways to wake up, grow faster, and live more fulfilling lives. They’re the aliens and oddballs in their social circles.

Over the years I’ve received many emails about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uch growth-oriented people encounter. Working on their personal goals while dealing with social drag is a major issue for many people. Perhaps the biggest obstacle is dealing with your own self doubt when friends, family, and co-workers don’t understand or respect what you’re trying to accomplish.

Sometimes your decision to actively work on improving your life will stir up resistance in those around you. Sometimes people will get triggered by your actions or feel threatened or clingy. Sometimes they’ll even try to slow you down, although such reactions are usually subconscious.

You can try to persuade such people about the merits of your path. You can try not to let their unsupportive attitudes affect you. But in the long run, your best bet is to build a circle of growth-oriented friends who will understand, nurture, and support your desires. Such friends can also help you stretch beyond your initial intentions and avoid selling yourself short.

A Growth-Oriented Social Circle

What does a growth-oriented social circle look like? How will it affect you?

The main benefit is that you’ll have real friends who understand you and like you as you are. They know the benefits of pursuing personal growth, and it’s a no-brainer for them to enjoy connecting with you. Conversations flow easily and naturally. There’s no need to explain or justify why you’re exploring some personal growth pursuit. They’re a lot like you. They get it.

When you hit a snag on your path, you’ll always have people you can email, call, or meet to discuss your situation. People will happily give you advice. They’ll share resources with you. They’ll proactively tell you about new opportunities that might interest you. Instead of people sharing random Internet memes and cat photos with you, you’ll have people sharing useful leads that align with your goals. Your friends will know your goals, so when they spot something that could help you, they’ll tell you about it.

Did you know that every income stream I created for my business came to me through other people? Not a single stream was my original idea. I put my own spin on each idea’s implementation, but the basic ideas all came from other people. Other people told me where the diamonds were, so I didn’t have to go prospecting myself. I didn’t even have to search for publishers for my book because a publisher offered me a book deal before I wrote a single page of the book. I can’t imagine how many years it saved me to have a network of growth-oriented friends and contacts. These benefits are still ongoing. Whatever I want to accomplish of a growth-oriented nature, I have people to turn to for help. That makes a huge difference.

Imagine having a social network that keeps sharing practical ways for you to generate income… or improve your health… or enjoy fulfilling relationships. Growth-oriented people naturally do this for each other. However, they need to know you’re one of them before they’ll take the risk of sharing such info with you. People in this circle don’t want to waste their time investing in someone who won’t take action and who won’t keep the flow going.

When you have lots of growth-oriented friends, you won’t have so much doubt about your own personal growth pursuits. You’ll have plenty of other people validating the benefits of this path for you. You’ll receive positive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You’ll have people checking in with you to see if you’re still on track. People will care about what you’re working on and will want to learn from you too.

Life becomes less of a struggle. When you feel beaten down, people will lift you back up again. When you set a new goal, they’ll share leads and resources to point you in the right direction. You won’t have to solve every problem on your own. Sometimes people will even help you avoid problems before you get snared by them.

When you have a growth-oriented social circle, it also leads to invitations to connect with more like-minded people, even while you’re traveling. As your social circle expands, it becomes a resource for connecting with intelligent, growth-minded people wherever you go. I’m currently in Calgary, and it’s only my second time here ever. I enjoyed a stimulating discussion with several people about subjective reality during one hours-long breakfast. Tonight I’m going out to dinner with other friends, and we’re doing a video interview as well. These sort of connections happen effortlessly, even when I go to a new city I haven’t been to before. Once you have a big enough network of growth-minded people, you can leverage it for introductions and stimulating connections wherever you go. I think partly this isn’t because of the network itself but rather the expectation that comes from having growth-oriented friends. You expect to have that experience automatically, and so you do.

Of course there are the basic benefits of having good friends too – friends who like you as you are. You’ll have people to spend time with, share laughs with, cuddle with, and more. But instead of having to put on a social mask or hide part of your personality when you hang out with such people, you can talk about all the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 to you too. You can talk about your life purpose, the nature of reality, productivity hacks, and all of your juicy and delicious growth pursuits with the same people.

These are delightful benefits to be sure. So how do you get there?

Be a Giver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attract a growth-oriented social circle is to prove to the world that you’re a growth-oriented person. And a good way to do that is to help other people grow. Don’t just focus on your own growth. Invest some time and energy in helping others too. This can quickly transform your social circle.

For the first several years that I was into personal growth, it was mostly a private pursuit. During those years I read hundreds of books, attended seminars, practiced skills, wrote mission statements, analyzed my past, and so on. I did a lot of inner work. I occasionally helped people, but only on a small scale like in a discussion forum or via email. I didn’t make any substantial efforts to help other people grow as a regular part of my lifestyle.

For the most part, I was still the oddball in my social circle. I often felt more ambitious than the people around me. I lacked mentors to show me the ropes. I worked hard and tried to make the best decisions I could, but I struggled a lot, especially in business. In 1999 I went bankrupt due to racking up way too much debt trying to make my business work.

I came out of that experience with a very open mind. Going bankrupt was actually a relief, and it gave me a fresh start. I still loved being an entrepreneur, but I knew I couldn’t live the next five years like the previous five. I challenged my old assumptions and began exploring and experimenting with different ideas. I figured I had little to lose since my old approach clearly wasn’t working.

One of those experiments lead to volunteering in a trade association, writing articles, and reaching out to help others. Later I started a free discussion forum for indie game developers. I also began speaking at conferences to share ideas. I shifted my approach from working on personal growth in private to trying to be more helpful in public. My life transformed tremendously when I did this. My business finally started doing well too.

Within a year or so, my life was rich in growth-oriented friends. It all started with making the effort to help other people grow.

From 1999 to 2004, I did a lot of service-oriented work. This eventually led to starting my blog in 2004. My blog did well right out of the gate, but what many people don’t realize is that I’d been building up to this for five years prior. Before I published my first blog post, my articles published on other sites had already attracted thousands of readers. So I had lots of positive social support for moving in this direction when I finally made the shift. That social support made the transition much easier.

There was still some social drag. Many game developers and software developers think personal growth is cheesy, so when I decided to start a personal development blog, some thought it was a questionable shift. Yet those same critics love working on their personal growth. They just don’t label it as such. They prefer labels like education, skill building, social dynamics, and quantified self. The more android-sounding a label is, the more they seem to like it. But it’s still personal growth with a different tag.

The social drag didn’t matter though because I had plenty of positive social support. The positive social support is where you want your focus to be. If you try to convince the negative people in your life to get on board, you’ll waste a lot of energy and probably have little to show for it. If someone is getting in your face every week, stirring up your self doubt, or incessantly whining at you, then by all means let go of connections that are clearly not aligned. But otherwise it’s usually more productive to focus on adding positive social support instead of fussing over those who can’t give you what you need.

Graduate from Loyalty

What about loyalty? Shouldn’t we be loyal to the friends we already have, even if they can’t support our growth-oriented directions?

Questions about loyalty only seem to be asked by those who are being held back by negative social circles. People who are immersed in positive social support never seem to ask about loyalty. Why do you think that is?

Loyalty is forced obligation. The word itself is a trap used by clingy people to enforce relationships based through fear. Genuine relationships are chosen for mutual benefit, not enforced through obligation.

Do you want your friends and relationship partners to cling to you from a sense of obligation? Is that the kind of loyalty you desire? If not, then don’t be such a friend or partner to anyone else. Be loyal and true to your best self, and seek relationships that are aligned with your best self. Be loyal to your values, and let other people be loyal to theirs. Seek connections with people who are more loyal to their values than they’d ever be to you. Someone who’d put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you ahead of their highest and best values isn’t someone you can trust anyway.

An important corollary here is to get clear about the values that matter most to you, and do your best to live in alignment with them. If you value growth, then be shamelessly growth-oriented. Don’t hide your most sacred values. Let the world see you as you are. How else will other growth oriented people be able to recognize you?

Growth-Oriented People Are Looking for You

There’s a world of growth-oriented people that can be hard to see if you don’t publicly put yourself out there as one of them. If you’re always working on your personal growth in the shadows, such people will have a hard time spotting you. You’ll just look like another zombie going through the motions. You need to give such people a way to recognize you. If even one such person spots you, a single invitation can open up an entire network of new growth-oriented friends.

I was pretty shocked by how quickly other growth-oriented people flowed into my life when I started putting myself out there as one of them. It began happening from the time my first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a software industry newsletter. My email address was included in the byline, and a few people wrote back to share feedback and thanks. As I continued down this path, there was a steamrolling effect. The more I expressed my values through published writing, the more like-minded people recognized me and offered some kind of connection.

If you were a growth-oriented person with a rich and vibrant network of growth-oriented friends, and you spotted a like-minded person who seemed to be all alone, largely unaware of what life could be like with a network like yours, what would you do? Would you keep quiet and let that person keep struggling, or would you reach out and offer some kind of invitation?

The counter-intuitive idea here is that if you want to receive such invitations yourself, then seek to become the kind of person who will reach out to help others. You can do that starting today. This is perhaps the most effective change you can make to demonstrate that you’re a good match for a growth-oriented friendship circle.

Otherwise if you believe you can’t help anyone right now, then next year you’ll probably believe the same, and the year after that, and so on. And growth-oriented people will continue to ignore you because you’ll seem to be too self-absorbed to be a good match for them. This is because personal growth is easier and faster with a network of givers. The more givers and contributors you see in a network, the faster everyone grows. So it’s just common sense for such networks to repel non-givers who only seem to care about themselves since that would only weaken the flow.

Start Giving Now

It’s important to give in such a way that feels good to you. This won’t work well if you’re too self-sacrificing or if you feel that your efforts aren’t appreciated much. It may take some experimenting to find the right calibration for you.

I love writing. For me writing is like a meditation. Combining writing with an Internet business is a great outlet for me. But for someone else, this may not be a good fit. If writing is painful for you, you might prefer other ways to contribute, such as by helping people one-on-one, volunteering, recording audio or video, starting a forum, or hosting a meetup group. Don’t feel you have to copy someone else’s approach.

Realize that you don’t have to be an expert to do this. I wrote articles about business success even before my business was doing well. I talked to people who were doing well and contrasted their habits and strategies with those who weren’t doing well. Writing those pieces was a great way to compile this knowledge for myself too. By sharing such ideas publicly, I received feedback to help refine the ideas. I also received lots of encouragement from people who applied those ideas to their businesses with good results. I didn’t have to pretend to be more successful than I was. I could compile and share other people’s lessons just as well. Many successful bloggers and podcasters started out this way.

You can sometimes make a profound difference in someone else’s life just by sharing a simple tip or observation. For example, I observed that the independent software developers who were doing well financially often spend about 50% of their time on marketing activities. The developers who weren’t doing very well usually spent less than 20% of their time on marketing (often less than 5%). Many of the developers who weren’t doing as well in business were highly skilled on the technical side, but they hadn’t invested much effort in learning marketing and sales. Just by sharing this simple observation, some developers shifted the way they allocated their time, and they saw rapid increase in their sales. I also applied this lesson to my own computer games business and saw great results.

You can become an authority by being a good listener and by paying attention. You can do research and share what you learn. You can do your own experiments and share the results. And if you keep doing this sort of thing, you’ll eventually become a legitimate expert in your field, and you’ll attract lots of smart, growth-oriented friends by raising your social profile.

Don’t assume you have to complete a big project in private first to earn the right to help people. You can find a way to be helpful starting today. Just go to a forum or a meetup group, and start helping out where you can.

Give sustainably in ways that feel good to you, but don’t become a people pleaser who says yes to every little request. People pleasers waste energy on low-value giving that isn’t appreciated instead of seeking meaningful contributions that fulfill and uplift them. They distract themselves with scraps instead of planting orchards.

The challenge of deciding where and how to give gets harder over time. The more you give, the more you’ll attract opportunities to give more. Eventually you’ll need to say no to some otherwise amazing invitations. This year in particular, I’ve had to say no to some invitations that I’d have jumped at in the past, so I can focus on the contributions that feel most aligned. It’s never easy to say no to the good in order to pursue something better.

There’s a social reason for focusing your contributions as well. After you attract a lot of growth-oriented friends, the next challenge is to attract friends who are strongly aligned with your biggest goals. Otherwise you may find yourself being pulled in too many different directions. Having growth-oriented friends with lots of different interests can be stimulating for a while, but eventually you may want some friendships that can help you stay focused on your biggest and most important goals.

Give More and Grow Faster

Be sure to align your giving and contribution with your personal growth as well.

Make sure that your giving continues to give you a sense of growth and improvement. Don’t let your contribution outlets become stagnant. Keep raising the challenge level. For instance, I went from writing about 5 articles per year before I started blogging to averaging about 100 articles per year since then. I went from doing 7-minute speeches in 2004 to doing 3-day workshops in 2009. If you keep raising the challenge level to keep pace with your growth, it’s less likely that you’ll feel bored or checked out.

Keep raising the bar for your contributions. Seek to become increasingly helpful by helping people in deeper ways, by helping more people, or both. Look for opportunities to increas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your contribution. Don’t rest on your laurels.

The more ambitious you become about contribution, the more like-minded people you’ll attract who can encourage and support you in taking the next steps.

This will help you advance further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social drag. You’ll meet people who strongly resonate with what you’re doing and want to see you succeed.

When you see your social support drying up – which may happen from time to time – that’s a good indication that it’s time to raise the bar on your service. Maybe you need to raise your standards for contribution by tackling something more ambitious and exciting, or maybe you need to shift the type of service you provide altogether to find that sweet spot of meaning and purpose again.

Make Invitations

My last tip for building a thriving social circle is to be proactive about making invitations. Don’t wait for people to come to you unless you want your social life to be a desert. When you find someone growth-oriented that you’d like to be friends with, make an invitation.

Additionally, make it easy for people to connect with you, especially face to face. One way that I do this is with a Meeting in Person page on my website. I also added a Meeting in Person FAQ to make it easier for people who might feel a little socially uncomfortable, doing my best to reassure them that they can expect a warm and friendly reception. On average I do a few of these meetups each month. I include a map and the address of the Starbucks where I often meet people, and occasionally I switch it to different locations if I ever get bored from going to the same place too much. The point is to reduce friction to make it easier for like-minded people to connect. These meetups also help me connect the online work I do with real human beings that are affected by it.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invited a growth-oriented friend to share a meal together? It only takes a minute to send an email. But if you get in the habit of doing this, it means more face time with like-minded people. And it means more invitations for you as well.

* * *

To build a strong friendship network, seek to become the type of person who’d be an obviously good fit for such a network. Be a giver.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people’s lives. Share what you’re learning along the way. Look for ways to sustainably deepen and expand your contribution. Express your values openly. Don’t hide. You can potentially inherit an entire network of great friends with a single invitation from the right person, so do what you can to make it easy for such a person to recognize you. And be the kind of person who seeks to elevate other growth-oriented people as well.

如何吸引追求成长的朋友

我不久前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自己大概40%的读者,根本没有能被他们认为是追求成长的朋友,另有20%的读者只有一位这样的朋友。许多被我博客吸引来的人士,在个人成长追求上并没有什么社交支持。当他们用不同方式去探索意识觉醒,更快成长,以及过上更令人满足的生活时,常会感到孤立无助。在他们的社交圈里,自己就属于外星人和怪胎。

多年来,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都是关于这类追求成长的人士遭遇的问题和挑战。对很多人而言,致力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还要应对各种社交方面的拖累,就是生活里的一个重大问题。或许人们遇到的最大障碍,便是当朋友、家人和同事都不理解或尊重你试图获取的成就时,要解决你对自我的怀疑。

有时你做出的积极提升生活的决定,会搅起周围人士的抵制心理。有时人们会被你的行动激怒,或感觉受到威胁,或是因为过于依赖,而对你紧抓不放。有时他们甚至会试图拖慢你的前进脚步,尽管这些反应通常都属于潜意识行为。

你可以尝试说服这些人相信自己前进道路的美好之处,也可以试着不让他们缺乏支持的态度影响自己。但长远而言,你的最好赌注就是打造一个追求成长的朋友圈,那些朋友会理解,鼓励和支持你的成长渴望。他们还能帮你拓展自我,超越你的最初成长意愿,避免低估自己。

追求成长的社交圈

一个追求成长的社交圈会是什么样子?它将对你产生何种影响?

这种朋友圈的主要好处,就是你将有理解自己并喜欢你本来样子的真正朋友。他们懂得追求个人成长的好处,对这些朋友而言,会享受和你的交往是明摆着的事情。大家彼此间的交谈轻松顺畅又自然而然。对于为何要探索某种个人成长方面的追求,你根本无需解释或为其进行合理化辩护。那些朋友非常像你。他们也懂你。

当你在成长道路上遇到障碍,自己总会有人可以发送电邮,打电话,或见面讨论自身处境。这些朋友将很高兴为你提供建议。他们会和你分享资源。他们将主动告知你可能感兴趣的各种新机会。与那些跟你分享网上爆红内容和猫咪照片的人们不同,这些朋友跟你分享的是与你人生目标和谐一致的有用线索。你的朋友们了解你的目标,所以当他们发现能帮到你的某种事物,就会告诉你此事。

你是否知道,我在自己生意事业上创建的每个收入流,都是通过其他人而得来?没有一个收入流是我的原创想法。自己花功夫落实了每个想法点子,但基本想法都是来自其他人士。别人告诉了我哪里有钻石,这样我才不必自己去勘探。我甚至不必为自己的新书寻找出版商,因为在写出新书的第一页前,已有出版商为我提供了一份出书交易。我无法想象拥有一个追求成长的朋友与联系人的社交网络,帮我节省了多少奋斗岁月。这些好处仍在继续。无论我想实现什么属于成长本质的成就,都有人可以去寻求帮助。这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不同。

请想象有个不断和你分享各种实用方法,以便帮你产生收入,提升健康,或享受令人满足的感情关系的社交网络,会是什么样子。追求成长的人们彼此间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不过,在冒险和你分享有用信息前,这些人需要知道你是他们之中的一员。身处这种社交圈的人们,并不想浪费自己时间,在那些无法付诸行动,也不懂得让这种积极能量保持流动的人身上进行投入。

当有许多追求成长的朋友时,你便不会对自己的成长追求有太多疑虑。其他很多人都在帮你验证这条成长之路的好处。你将收获众多积极鼓励和支持。这些朋友会经常与你交流,以便看你是否仍走在正确轨道上。他们将关心你所致力于的事业,而且也想从你那里学习。

生活也变得挣扎更少。当你感到受挫失落,人们会重新扶你起身。当你看到新的目标,他们就将分享各种线索和资源,为你指引正确方向。你不必全靠自己解决每个问题。有时甚至在碰上问题陷阱前,那些朋友便会帮你避开它们。

当你有了追求成长的社交圈,它还会导向与更多志同道合者的交往联系,甚至在你旅行时也是如此。随着这个社交圈不断拓展,无论你走到哪里,它都会变成你和聪明智慧,追求成长的人们交往联系的资源。我目前在卡尔加里(加拿大西南部城市),自己只是第二次来到此地。在一次长达数小时的早餐期间,我便和几位人士享受了一次关于主观现实的兴奋讨论。今晚我会和其他一些朋友外出用餐,大家还将进行一次视频采访。这类交往联系全都发生得毫不费力,即使当自己前往一个从未去过的新城市时,也是如此。一旦你和追求成长的人们有了足够大的社交网络,无论前往哪里,都能用它结识新朋友,建立新交往关系。我认为有此结果的部分原因,并非源于社交网络本身,而是我们对拥有追求成长朋友的个人期待。你自动期望拥有那种社交体验,于是你便这样做了。

当然,拥有好朋友时,我们还能获得随之而来的基本好处 — 这些朋友将喜欢你本来的样子。你会有一起共度时光,分享欢笑,拥抱依偎,以及做更多美好事情的人士。但与必须戴上社交面具,或隐藏自己的部分个性不同,你在和这些朋友交往时,还能探讨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所有事情。你可以和他们谈论人生目的,现实本质,高效技巧,以及自己所有的美妙成长追求。

这些肯定是让人无比欣喜的好处。那么你如何才能获得追求成长的朋友?

做名给予者

吸引追求成长社交圈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向世界证明你是追求成长之人。而做到此事的一个好方法,便是帮助他人成长。不要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也请在帮助他人上投入些时间和精力。这种做法能迅速转变你的社交圈。

自己迷上个人成长的头几年里,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种私下追求。那几年期间,我读过数百本书籍,参加过培训班,练习过各种技能,写过使命宣言,分析了自己的过去,等等等等。我进行了大量内部提升工作。自己偶尔帮过别人,但只是在很小规模上,比如通过网上论坛或回复电邮的方式。我并未付出任何明显努力,去把帮助他人成长作为自己生活方式的常规部分。

大多数时候,我在自己的社交圈里仍是个怪胎。我经常感到比周围的人们更雄心勃勃。我缺少能为自己指引前路的导师。我辛苦工作,试图做出个人能做出的最好决定,但自己还是陷入大量挣扎,尤其是在生意事业上。由于积累了太多债务,我在1999年不得不申请破产。

那段经历为我带来了一种非常开放的思维心态。变得破产其实是种解脱,它给了我一个全新开始。我依然热爱做名创业者,但自己知道,不能再像此前五年那样过完接下来的五年。我对个人旧观念发起挑战,开始探索并试验各种不同想法。我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好损失的,因为我的旧做法明显不管用。

其中一个试验便让我导向在本地贸易协会里提供志愿服务,写作分享文章,并主动帮助他人。后来我为独立游戏开发者们创建了一个免费论坛。自己也开始在各种大会上进行演讲,分享有用的想法点子。我从私下致力于个人成长,转变到尝试公开提供更多帮助。当这样做时,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己的生意也终于开始好转起来。

不到一两年,我的生活中便充满追求成长的朋友。这一切都是从努力帮助他人成长开始。

从1999到2004年,我做了大量服务他人的工作。这最终引导我在2004年创建了自己的博客网站。我的博客从一开始就大受欢迎,但许多人并未意识到,我五年前已经开始为此刻努力付出。在第一篇博客文章发出前,我已在其他网站上发表过文章,吸引了成千上万读者。所以当自己终于做出转变时,便在新事业方向上收获了大量积极正面的社交支持。那些社交支持也让我的转变轻松容易了许多。

不过我仍有些社交上的拖累。许多游戏开发者和软件开发者认为个人成长领域很低劣,所以当我决定创建个人发展博客时,一些人觉得这是有疑问的转变。然而同样是那些批评者,也热爱致力于自己的个人成长。他们只是没给那些努力付出贴上这种标签。他们更喜欢像接受教育,技能建设,活力社交,以及量化自我之类的标签。某个标签听起来越适合机器人,这些人似乎就越喜欢。但那些标签不过是个人成长的不同叫法而已。

但这种社交拖累无关紧要,因为我还有许多积极正面的社交支持。获取那些积极的社交支持,应当是你想要自己专注的地方。若你试图说服消极负面的人们赞同自己,便会浪费大量个人精力,很可能还收效甚微。若有人每周都在你面前晃悠,不断搅起你的自我怀疑,或持续不停地对你发出抱怨牢骚,那么不管采用什么方式,请对那些明显和自己目标不一致的交往关系放手。和纠结于那些无法给予你所需支持的社交关系相比,专注于增添积极正面的社交支持,通常是更有成效的做法。

解决忠诚问题

忠诚问题又该怎么办?我们难道不应忠诚于已经拥有的朋友,即使对方无法支持我们追求成长的发展方向吗?

似乎只有那些正被消极负面的社交圈拖累的人们,喜欢提出忠诚问题。已经沉浸在积极正面社交支持里的人们,似乎从来不会操心忠诚问题。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忠诚是种强迫性的义务。这个名词本身就那些依附性极强的人们基于恐惧,用来强化现有交往关系的陷阱。真诚的交往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做出的自主选择,而非通过义务思维强化得来。

你想让自己的朋友和感情伴侣,从义务感出发而依附于你吗?那是你所渴望的忠诚类型吗?若非如此,那就别在其他任何人面前成为这样一位朋友或伴侣。请对你的最佳自我保持忠诚和真实,寻找那些与你最佳自我和谐一致的感情关系。对你自己的价值观保持忠诚,也让其他人对他们的价值观保持忠诚。请寻找那些对自身价值观,会比对你更加忠诚的人们,和他们建立交往关系。那些把与你之间的交往关系,放在自身最高和最优价值观之前的人们,反正也不是你能信任的对象。

我们在此得出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你要弄清对自己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尽个人最大努力在生活中与它们保持和谐一致。若你珍视成长的价值,就请毫无羞耻地追求成长。不要隐藏自己最神圣的价值观。让这个世界看到你本来的样子。不然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追求成长的人们辨认出你?

追求成长的人们也在寻找你

世上有很多追求成长的人士,但若你不公开表明自己是其中一员,便很难看出他们的存在。若你总在隐蔽处致力于个人成长,这些人也将很难发现你。你看起来只会像另一具行尸走肉。你需要为这些人提供辨认出你的方式。即使只有一位这样的人发现了你,他们的一次邀请就能帮你打开追求成长朋友们的整个社交网络。

当开始公开表明自己是其中一员后,我对其他追求成长的人们能如此快速地流入自己生活,便感到震惊不已。那个发生过程,是从我在软件行业的新闻邮件中发布了自己第一篇文章开始。我的电邮地址附注在署名信息里,有几人回信分享了读后反馈和感谢。随着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出现了一种滚雪球的效应。我通过公开写作越多表达个人价值观,就有越多志同道合的人们辨认出我,并主动提出建立某种交往联系。

若你是与追求成长的朋友们有着丰富和活力社交网络的追求成长之人,无意发现了一个志同道合之士,对方看起来孤独一人,在很大程度上并未意识到拥有像你这样的社交网络时,生活可以变成什么样子,此时你会做什么?你将保持沉默,让对方继续陷于挣扎,还是会主动接触,向对方提出某种社交邀请?

这里有点反直觉的观点是,若你想让自己收获这种邀请,就得寻求变成那种会主动帮助他人的人士。你今天便能开始这样做。这也许是你可以做出的最有效改变,从而展示自己会是追求成长朋友圈的良好匹配对象。

否则,若你相信自己现在无法帮助任何人,那么明年你很可能会相信同样的事情,而且年复一年,都是如此。追求成长的人们将继续忽视你,因为你看起来显得太专注于自我,无法成为他们的良好匹配对象。这是由于在一个充满给予者的社交网络中,个人成长会更容易和更快地获得实现。你在某个社交网络中见到的给予者和贡献者越多,所有人成长得就越快。所以对这些社交网络而言,排斥那些看起来只关心自己的非给予者,就是常识做法,因为接纳他们只会弱化积极能量的流动。

现在开始给予

以自己感觉美好的方式去给予十分重要。若你做得过于自我牺牲,或感觉自己付出的努力并未得到欣赏感激,给予做法就不会管用。你可能需要通过一些试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给予方式。

我喜爱写作。对自己来说,写作就像一种冥想。把写作与互联网生意结合在一起,就是我向外给予的绝佳出口。但对其他人而言,这种做法可能就不太适合。如果写作让你感到痛苦,你也许更喜欢其他贡献方式,比如一对一帮助他人,提供志愿服务,录制音频或视频,创建论坛,或举办见面会团体等。请不用觉得自己必须要复制其他某个人的做法。

请意识到你不必成为专家才能去给予。我写作关于商业成功的文章时,自己的生意甚至还经营不佳。我会和生意经营良好的人们交谈,并把他们的习惯和策略与经营不佳的人们进行对比。写作那些文章,也是为自己编纂整理这些知识的绝佳方式。通过公开分享那些想法点子,我能收到各种反馈意见,从而帮助完善它们。我还收到来自人们的许多鼓励,他们在生意上应用这些点子后,获得了良好结果。我不必去假装比真实的自己更为成功。我也能编辑整理其他人的经验教训并公开分享。许多成功的博客和播客作者都是从这种做法起步。

有时只是分享某个简单的建议或观察结果,你就能给其他人的生活带来显著变化。例如,我观察到那些财务状况良好的独立软件开发者们,经常会在市场营销上花费大概50%的个人时间。而财务表现不佳的开发者们,在市场营销上所花的时间通常不到20%(一般少于5%)。许多在生意上表现不佳的开发者,在技术方面能力高超,但他们并未投入太多努力去学习市场营销和销售。只是通过分享这种简单的观察结果,一些开发者便转变了他们分配个人时间的做法,而且在销售结果上看到迅速增长。我也在自己的电脑游戏生意上应用了这个经验,并看到明显成果。

你可以通过做名好的倾听者,并付出认真关注,来成为一名权威人士。你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并分享自己学习了解的内容。你可以自行完成各种试验并分享试验结果。若你不断去做这种事情,终将成为自己领域里的专家,而且会吸引许多聪明智慧,追求成长的朋友。

请别以为你必须首先私下做成一个大项目,才有权利去帮助人们。你可以从今天开始,就找到一个帮助他人的方式。请直接前往某个论坛或见面会团体,从你能给予的地方开始提供帮助。

请用自己感觉美好的方式持续性地给予,但不要变成一个取悦他人者,对别人的所有小要求都想满足。取悦他人者会在不被欣赏感激的低价值给予行为上浪费精力,而非寻找那些富于意义,能成就和提振他人的贡献行为。他们会在各种琐碎事物上分心费神,而非专心种植丰硕果实。

随着时间过去,在决定自己给予对象和给予方式上的挑战会变得越来越难。你给予得越多,就将吸引到更多给予机会。最终你需要回绝某些美妙的社交邀请。尤其是今年,我就不得不拒绝一些自己以往会欣然接受的社交邀请,这样我才能专注于那些让自己感觉最和谐一致的贡献做法。为追求某种更好的事物,而拒绝那些挺好的事物从来都不轻松容易。

在所做贡献上保持专注也有社交方面的原因。当你吸引了许多追求成长的朋友后,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去吸引那些和你最大目标保持强烈一致的朋友。否则你可能发现自己正被各种社交力量拉扯到太多不同方向。拥有追求成长且兴趣广泛的众多朋友,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令人兴奋,但最终你会想要某些能帮自己专注于最大和最重要目标的友谊关系。

更多给予和更快成长

请一定让你的给予行为也和自己的个人成长保持和谐一致。

请确保你的给予行为能持续给自己带来成长和进步感。别让你的贡献出口变得停滞不前。不断提升自己面对的挑战水平。例如,我以前每年会写作大概5篇文章,开始写博客后,每年平均会写大概100篇文章。自己在2004年能做7分钟的演讲,到了2009年,则能完成为期3天的工作坊。若你不断提升挑战水平,以跟上自己的成长步伐,就较少可能在生活中感到厌烦或退缩。

请不断提升你的贡献标准。通过更深入的帮助形式,为更多人提供帮助的做法,寻求让自己变得对人们越来越有助益。主动寻找能提升个人贡献深度与广度的机会。不要安于已有成就。

你在做出贡献上变得越雄心勃勃,就会吸引越多志同道合的人们,他们能在你以后付诸的行动步骤上提供鼓励和支持。

这种做法将帮你超越各种社交拖累因素给自己造成的限制,实现更深远的进步。你将遇见和你在做的事情有着强烈共鸣,想要看到你成功的人们。

当你看到自己获得的社交支持正在干涸 — 这种事情不时会发生 — 那就表明是时候提升你的服务标准。也许你需要通过做些更雄心勃勃和令人兴奋的事情,来提升贡献标准。或者你可能需要整体上转变提供的服务类型,从而再次找到富有意义和满足人生目的的甜美地带。

发出邀请

对于建立一个兴盛的社交圈,我最后的建议就是在发出邀请上要积极主动。请别等着别人来到你的面前,除非你想让自己的社交生活变成荒漠。当你发现某位追求成长的人士,自己也想和对方成为朋友,就请发出邀请。

此外,请让人们能轻松容易地和你交往联系,尤其是进行面对面的交往。我做到此事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个人网站上添加了“亲自见面”网页。我还添加了“亲自见面常见问题”网页,以便让那些可能感觉有点社交不适的人们能更轻松容易地和我交往。我会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感到放心,预想能得到温暖友好的招待。我平均每月会有几次这样的见面活动。我还在网页中附上地图,注明自己经常和人见面的星巴克咖啡店地址。若对去往相同地点太多次感到厌烦,我偶尔还会转换到不同地点。关键就是减少不必要的阻力,让志趣相投的人们更容易进行交往。这些见面活动也帮我把自己在网上从事的工作,与受其影响的真实人们连接起来。

你上次邀请一位追求成长的朋友共享美餐是什么时候?发封电邮只需花上一分钟。但若你养成这样做的习惯,它就意味着有了与志趣相投的人们面对面交往的更多时间。它还意味着你将收获更多社交邀请。

* * *

要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友谊网络,请寻求让自己变成明显匹配这种社交网络的那类人士。做名给予者。为他人生活做出积极正面的贡献。分享自己一路所学。寻找不同方式,持续性地深化和拓展自己所做的贡献。公开表达你的价值观。不要隐藏自己。通过正确人士的一次社交邀请,你便有收获他们整个好友网络的潜在可能,所以请尽自己所能,让这样的人士轻松辨认出你。也请成为致力于帮助其他追求成长的人们,实现提升的那种人士。

查看原文:

How to Attract Growth-Oriented Friends

如何辨别你是否有个健康大脑

神经功能失衡会表现为各种心理、行为和动力问题。但若我们从心理或行为层面解决这些问题,将无法有效治愈它们,因为那些问题存在身体原因,比如大脑区域积聚的毒素。

在我看来,个人发展领域的一大堆建议,比如必须控制你的想法和感受,完全毫无必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适得其反。若我们解决了身体层面的问题,大脑将表现得足够明智,看出这种好心建议其实并无用处。与清醒主动地过度关心自身想法和感受不同,大脑会自然做出我们想让它有的行为表现 — 并无必要进行清醒主动的管控。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毒素泛滥的世界里,大脑也在多年时间里积聚着各种毒素。我们的空气受到污染。水受到污染。食物受到污染。身体也受到污染。这是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现实问题。如今人们体内存在数百种能检测出的毒素物质,包括塑料,重金属,杀虫剂,除草剂,等等。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纯净的世界里,所以体内也满是各种不纯净的物质。我们就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毒素。即使拥有精细的内部排毒系统,我们的身体也难以跟上摄入的毒素剂量,因此这些毒素会积聚起来,尤其是在脑部。

大脑是个拥有复原力的器官组织,所以当毒素在脑中积聚时,影响效果通常是逐渐发生,而且最初阶段的影响表现可能微不足道。假如单个神经元偶尔失常,很可能影响不了我们的思考能力。但当毒素剂量变得足够大时,神经元就可能集体失常,甚至大批死亡。

当神经元没有做出自己应有的表现,我们便会遭受思维、情感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由神经元死亡引发的两种常见疾病,就是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症。两者本质上属于同一种疾病,但各自的神经元死亡发生在大脑的不同区域。老年痴呆是记忆中心受到影响。帕金森症则是运动皮质受到影响。

若你患上老年痴呆或帕金森症,便可知道自身大脑出了重大问题。但这些疾病并非一天内转变形成。它们源于一段长期缓慢的退化过程。

我在排毒疗法上一直投入着大量时间,自己也多年进行着饮食和身体净化试验。我保留了很多日记内容,以记录在做出重大改变时,自身大脑会受到何种影响。虽然我没切开自己大脑,从内部进行观察,但密切关注了个人情绪、内在动力、主导想法、问题解决能力、睡眠习惯、社交互动状态,等众多方面。

做出某些饮食改变时,比如连续几月尝试长寿饮食法,我并未注意到任何差异变化。另一些改变则有着深刻和立即显现的影响效果。还有些改变看起来会随着时间产生累积影响,比如连续20多年做名纯素饮食者。对于个人生活方式,以及自己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这种试验经历让我对两者间的关联有了更为敏感的认识。

我在过去几年,还读了大量关于神经科学的书籍,以便更好理解大脑的工作方式。对于个人想法、感受和行为,与大脑内部结构之间的关联,我的认识理解也获得提升。或许自己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学会了诊断某些问题,看清其本质很可能属于身体层面,而非心理层面。对于那些无法从心理层面解决,但能通过改善身体得到解决的问题,这种全新认识提供了一些极其高效的解决方案,比如用脂质体谷胱甘肽(liposomal glutathione)这样的物质,进行多轮30天排毒进程。

你和自身大脑的关系

当吃着富含毒素的饮食时(动物性食品,快餐,大量加工食物),我和自身大脑便常有功能失调的彼此关系。我会有冲动性的行为。自己很难早起,常睡懒觉。过度看重有着自毁倾向的高度刺激体验。以及频繁做出犯罪行为。我会大量醉酒。而且发现很难信任自己。只是出门活动就要鼓起一些勇气,因为自己出门后很可能做些事先并未计划去做的冒险或危险事情。对我来说,最安全的事情就是呆在家中,玩视频游戏。我有超过100盒游戏,大多还是自己偷来的。

我很幸运。自己几乎是意外走入一条长期性的排毒疗法道路,个人行为也有了显著改善。我上过一门营养课程,开始清理个人饮食。我还开始每天跑步。自己成为素食者,后来又变成纯素主义者。以往的那些行为问题全都消散不见。我终于感到对自己有了些掌控。

当我读到一个试验报告,发现通过从孩童饮食中除去所有加工糖类食品,可以消除80%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时,自己对饮食和行为间的相互关系,也变得尤为好奇。我所吃的食物可能影响着自己大脑,因而也能影响个人想法、感受和行为,此事完全说得通。但我以为这种影响作用肯定挺轻微,很可能不足以为它担忧。

显而易见,某些像咖啡因和酒精之类的物质,会在被消费后影响我的大脑。当给予密切注意时,我也能留意到巧克力的刺激影响。但“常规食物”肯定只有中性影响,难道不是吗?它可能从整体上对我的身体产生影响,但那种影响和我的大脑会有多大关系?

像许多人一样,我也有种倾向,就是把个人思维感知成与实体大脑分离的某种事物。我的思维体验似乎有它本来的某种样子。我的思维就是我自己。假如自己受到咖啡因或酒精的影响,那只是种暂时体验,所以像“我是谁”这样的个人背景认知,并未真正发生改变。

直到自己开始各种试验,努力净化个人饮食,后来又试图进一步排出身体毒素,我才开始看到,自身思维的功能运转和大脑健康之间,存在显著惊人和无法否认的密切关联。通过那些试验,自身思维感受到的生活体验发生了显著改变。我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开始累积出现的变化也越来越多。

对于拥有不够健康的大脑,以及拥有更为健康的大脑时,这两种生活的感受分别是什么样子,请让我分享些反差对比。以下内容部分基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还有些是他人分享的排毒历程。

专注和集中

难以专注和集中,就是大脑受到毒素影响的首要和最明显迹象之一。

这种问题可以显现为有种大脑迷雾或思维模糊的感受。当你在个人思维中设定像写篇新文章这样的任务时,大脑的表现并不良好。你的内部神经回路没有全力以赴运转。新的想法点子并未顺畅流通。创意能量也不在场。试图完成自己的任务,经常感觉像是通过一碗糊状麦片想出解决方案。

你是否体验过文思枯竭?一个健康的大脑将极富创意,不会遭受文思枯竭的问题。在不止12年的博客写作生涯中,除了进行重度排毒疗法时,我从未遇过文思枯竭。进行排毒时,你的血液在一段时间内会变得更脏,因为各种毒素将开始从你的身体组织里释放出来。排毒期内,你可能会有严重的大脑迷雾感受。但若在没有排毒时,你也体验到大脑迷雾的感觉,那就是个重要提示,说明你的大脑正遭受毒性的累积影响。拥有健康大脑时,你可以直接坐下写作,告诉你的大脑开始写字,它便会创作文章,让你的手指移动起来。你拥有一部装备870亿神经元的超级电脑。你真以为大脑没法像自己打字速度那样快地,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文字?只有当你让它中毒够深时,它才难有那种表现。

大脑能力上的退化,还可显现为在应对分心干扰上极度脆弱。你也许有时能让期望的神经回路明智运转,但现在被毒素压制的神经回路似乎完全不在状态。于是个人思维漫无目的地游荡,你也不断受到分心干扰,脱离自己渴望的生活焦点。

你的大脑有着极深的网络化结构,每个神经元(大脑细胞)会与多达10000个其他神经元相连。其中一些细胞(兴奋神经元)会向其他神经元发送激活信号。另一些细胞(抑制神经元)则会发出抑制信号。每个神经元都会从大脑网络中不断收到激活和抑制信号,当激活信号的力度达到一定阈值时,那个神经元就会激活运转。

大脑中的毒素能让这些连接短路,导致神经元无法正常运转。大脑拥有足够冗余来更正微小错误,所以当发生神经元短路时,大脑并不会直接崩溃。随着毒素累积,退化进程将非常缓慢地发生 — 缓慢到你难以留意那种影响,同时个人思维能力正被慢慢破坏。但若你进行一轮严肃认真的排毒疗法,一个月内你便可能注意到自身专注和集中能力上的巨大改变。

当进行某些饮食试验,比如吃100%的原生素食时,我便开始注意到个人思维功能上的巨大摆动变化。在转换到原生素食几天内,我就注意到写作速度上的陡然提升。个人思维也变得比以往更平静清晰,那种感觉就像我有了更多思维缓存来思考各种复杂想法。当吃着100%的原生素食时,我的写作速度快了大概30%。那种状态令我好奇此事为何会发生,以及我如何能锁定更佳思维表现。从那之后,我也学会了在不吃100%原生素食的情况下,如何获得甚至更好的表现结果,但自己仍吃着原生素食比例很高的饮食。在打出这些文字的同时,我就喝着一杯绿蔬汁。

不健康的大脑很容易受到分心干扰,而一个健康大脑能更好地保持专注,抑制想要改变行动方向的神经信号。你在长时间内坚持一项任务或项目时,便能感到放松平和。让自己分心受扰的冲动可能仍会出现,但它们不像曾经那样强烈,因为抑制神经回路正发挥着本该发挥的作用。

大脑扫描结果显示,我们的大脑会不断激活不同的思维模式,以预料接下来可能要输入什么信息。若你读到熊这个词,大脑就将自动预先载入与熊相关的思维模式,但此事通常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在你阅读这篇文章每个词的过程中,大脑也在不断预先载入与各个词相关的思维模式。通常情况下,当不被需要时,这些思维模式会很快受到抑制。但在一个不健康的大脑中,抑制神经回路无法正常工作,所以个人思维会频繁游荡到预先载入的思维模式。那种状态就像阅读一篇网络文章,自己总是被文中嵌入的第一或第二个阅读链接分心干扰,导致读完原始文章要花费你长得多的时间,假如你还能将其读完的话。

内部一致性和动力

当大脑运转不良时,发生在你大脑某一部分的想法进程,无法与大脑其他部分实现良好同步。这将表现为各种冲突现象,比如渴望特定结果,但行为方式无法产生相应结果,设定了一个目标,但没有实现目标所需的必要动力和自律,或者想要幸福快乐,相反却感到忧愁沮丧。

你是否有过这种体验,想出了宏伟点子,却在贯彻实施上拖延耽搁?你是否发现自己做着偶然随意的行动,那些行动却无法给你带来实际有用,长期持久的成果?你是否经常感觉自身思维给出的欲望想法,和它采取的实际行动,彼此脱离一致?各种负面情绪是否阻碍了你前进?

你是否相信自己大脑的进化结果,是要表现出如此冲突的行为方式?这个哺乳类动物的大脑经过数百万年进化后,却让我们有了这些麻烦问题,此事看起来正常自然吗?当然不正常。若你的祖先无法让自身想法、感受和行为明智地保持和谐一致,他们也不会幸存太久。你是由那些成功做到此事,中无断绝的人类幸存者们传承而来。他们全都成功生育出后代。

排毒疗法带来的最强大好处之一,就是提升改善个人大脑内部的和谐一致性。经过一些连续30天的高强度排毒试验后,我看到自身思维创造出的欲望,自己采取的行动,和自己感受到的情感之间,有了好得多的协调一致性。在过去,我必须进行大量个人成长工作,才能让自身行为与自身欲望实现和谐一致。

随着时间过去,这种和谐一致性也有了极大提升。与必须强迫自己做出正确行动不同,我的平衡状态发生了转变。现在我常发现会自动采取与个人目标和谐一致的行动,甚至在从清醒意识层面决定采取那些行动前,我已实际完成了许多工作。随着自己不断取得进展,我开始看到各种行动如何协同发挥作用,创造出自己渴望的结果。我不需要做太多有意识的规划,也不必迫使自己去行动。当大脑想出一种渴望结果时,它同时会提供实际的行动步骤和内在动力,来促使此事发生。

这是种格外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与个人情绪和行为跟自身欲望脱离和谐一致时,我们要不断和自己斗争的那种生活完全不同。若你一直遭受行动持续性和内在动力不佳的问题,请考虑问题来源可能并非在于心理,更可能属于身体层面。或许你的大脑比你以为的聪明智慧得多,但在摄入过多毒素,导致太多神经元运转不良时,它便无法做好自己的工作。

不健康的大脑也更容易受到上瘾行为的影响。健康大脑拥有更强健的前额皮质,它能掌控上瘾性的冲动感受。你舍弃的上瘾行为越多,这部分大脑就变得越强大,你从内部也会感觉越自律。

排毒疗法能导向更大的内在和谐感受。对于大脑的所有部分能有多聪明智慧和良好协同,这条排毒之路让我收获了无比清晰的认识。只要我们能使大脑得到足够好的净化,让它表现出自身本该有的进化结果,最终结果便令人敬叹。拥有和谐思维的生活体验,与拥有不和谐思维的生活体验,两者之间存在天壤之别。

优先排序

你的优先排序能力来自管控情感和生存需求的那部分大脑。单靠逻辑思维并不能告诉你去刷牙,寻找一个新感情伴侣,或开创一份新生意事业,哪者更为重要。在现代世界,有许多压力因素都与我们优先排序神经回路的进化方式脱离一致,所以这些回路很容易受到扰乱。即使小量毒素都能显著影响那些神经回路,结果便是你发现自己过于看重琐事,以及/或者太不看重真正的优先事项。

通过消费咖啡因饮品,我就能创造出对自身优先排序神经回路的退化影响。假如自己喝了杯浓缩咖啡,一部分大脑将受到过度刺激,我会花数小时去做根本无需完成的任务。个人思维将给出让自己保持繁忙的各种琐碎任务,但丧失了对宏大图景的掌控视野。这就是我承诺在今年全年不接触咖啡因饮品的一个原因。我知道在不摄入咖啡因时,自己能更好地做出明智优先排序。咖啡因会助我行动提速,但它也很快能让我在错误轨道上疾驰而下。

当你的优先排序神经回路运转正常时,得到的生活结果便会持续一致。你将能坚守长期性的项目和目标,足以看着它们最终完成。这与在不同想法点子间晃动摇摆,从未在任何事情上坚守足够长时间,以便能看到最终结果相比,肯定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奖赏感受。

思维耐力

我通常有着挺好的思维耐力,能一次性完成许多小时的挑战性工作。但做过很多次排毒后,我发现个人耐力甚至会飙升到更高水平。起初这些飙升只是半随机的表现。有些日子里,我发现自己能像没事儿一样,一连完成不止12小时的创意工作,但这种表现并不会持续发生。不过自己越追求这条净化道路,那些耐力爆发表现就发生得越频繁,有时还能一次性持续数周。

思维上的高耐力表现能帮你更快完成创意工作。你无需多轮努力或休息就能将其完成,而且自己必须停下来清醒思考的阻塞点也会更少。我最近为即将在春季发布的培训项目,写了份16000字的设计文档。自己基本上是看着潜意识思维完成了整个写作过程。

我喜欢这种进步提升。自己因此能设定并追求以往无法触及的更大目标,包括这个新的培训项目。我感觉自身能力正在跟上个人梦想,这让人充满收获感受。

社交舒适度

当大脑处于不健康状态时,你更有可能在其他人周围感到害羞、紧张,或焦虑。体内毒素会扰乱你的社交技能,经常导致我们陷入社交退缩的状态。

毒素干涉社交活动的一种方式,就是生成各种对人无用的不和谐情绪与行为。与感到友好、外向和自信不同,你会感觉紧张、焦虑,或有想要退缩的欲望。若你的身体语言并未传达出感兴趣和开放的姿态,其他人就可能觉得你无趣或冷漠。

当你从内部感到自己更凝神聚气,清晰和谐时,就更容易进行社交。当你的大脑会自然产生对他人的积极感受,而非误入焦虑或紧张的神经回路时,你也能更容易地进行社交。

毕竟,你的大脑为何要在其他人周围感到紧张或焦虑?在人群面前退缩,剥夺自己的陪伴对象和社交资源,是明智之举吗?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都不是明智行为。频繁产生这种行为的大脑,就是个运转不良的大脑。

有些人会说,大脑的进化让我们对周围的陌生人感到焦虑,是因为那些人可能是种威胁。也许确实有些值得考虑的真正威胁情形, 但当我们明显没有处在危险之中时, 大脑为何还要产生这种虚假感受?有些人说这是大脑在进化过程中的返祖现象。我认为那种说法只是部分正确。

没错,我们的大脑已进化出“或战或逃”的反应模式,这对各种危险处境而言,可能是拯救生命的手段。但若我们在错误时机触发了这种反应模式,便是因为和自身更现代的那部分大脑缺乏同步。在并无威胁的处境里,大脑应当抑制“或战或逃”的反应行为。事实上,当大脑处于最优运转状态时,它也确实在抑制这类毫无必要的感受。你的大脑确实足够聪明,能识别出没有危险的处境,并让你感到平静和舒适。

你可以不断迫使自己拓展出更佳社交技能,但若大脑正背叛自己,产生彼此冲突的感受和行为,这种情形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一旦你放松在提升社交勇气上付出的努力,将很自然发现自己又选择了退缩。但由于那些非自然的毒素就在你脑中,这种行为看起来只会像是你的自然默认表现。

也许你根本无需提升社交勇气。可能你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自然产生社交舒适感,好奇心,和交往渴望的大脑。一个健康大脑的确能自动做到这些事情。一个健康大脑甚至能在你做出清醒决定前,就让你自动去社交。

只要你渴望如此,其实能同时做到两者。你可以致力于提升社交勇气,同时净化个人大脑。我便走过这条路线,但我认为若能更早采取排毒疗法,自己会取得更快进展。

拥有健康大脑时,与人沟通交谈也会更轻松容易。你也许能体验到和人分享想法时更流畅自如的状态,也能和他人更好地实现同步沟通,在倾听与讲话之间,创造出健康的平衡状态。近来我一直比往常更享受亲自见面交往,我想这也是由于自己感到更加身处当下,清醒自知和放松平和。

毒素能轻松影响你对社交的欲望。今年一月份我做了另一轮为期30天的排毒疗法,在此期间,自己就不怎么想要社交。我推迟回复了想在一月亲自见面的人们的邀约。但当完成排毒疗法后,我开始感觉想要社交得多,并在二月份很欢迎与人亲自见面,也很享受那些社交体验。

我在保持内部净化这件事上投入得越多,当遇上社交情形时,个人思维产生的恐惧和犹豫也越少。自己甚至一度在MBTI性格测试上从INTJ转变成ENTJ,它的意思是我从内向变成了外向。如今我感觉很难把自己归为单一性格,因为我能相当轻松地从内向转变到外向状态,自己在两种性格状态下都感到舒适自然。不过,当我进行排毒疗法时,内向一面会更多处于主宰位置。

让自己品尝到清晰感受

若这篇文章能帮你提升对个人神经回路潜在退化的警觉认识,你便可采取相应步骤,反转受损过程。总体而言这将是个长期进程,需要多年努力和大量耐心。但我认为你会发现此事很有价值。看着个人思维一年年地变得越来越清晰敏锐,肯定要比得到其他结果更好。在某些方面,这种提升效果很像电影Limitless(《永无止境》)  里主人公服用神奇药片后的卓越表现。

我认为这是个你必须亲眼看到才会相信的情形。短期的净化排毒疗法,能给你带来思维清晰感的暂时提升,它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参考体验,助你了解个人思维在接近自己最佳状态时的表现。这也是激励我采取排毒疗法的最大动力。

当吃着100%的原生素食,进行为期7天的绿蔬汁净化排毒试验,和17天的饮水断食试验时,我便能在几天内体验到思维清晰感上的强劲提升。完成为期30天的果蔬汁盛宴饮食后,我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体验到思维和情感清晰度上的提升状态。我越多进行这些净化试验,就能越多触及那些美妙的提升状态,自己也更好奇能否让日常生活的默认体验,更接近那种理想状态。但理想状态也是个移动目标,因为你越净化大脑,自己能攀上的巅峰状态也就越高。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净化排毒期间体验到清晰感的显著提升。它取决于你的中毒程度,以及在短期净化过程中,个人体内的毒素含量能降低多少。我认为你值得通过测试,看看自己能否品尝到全新巅峰状态的真实感受。若能获得这种体验,那就说明你的大脑本可做出好得多的表现,而你多年来一直以为的正常状态,其实是种病态和退化状况。

这条净化之路上可能有些颠簸。你也许会在排毒过程中做出愚蠢决定。你可能在个人巅峰状态时,做出了日后无法跟进实现的决定,很像《永无止境》里的主人公失去神奇药片后的样子。你可能需要习惯更宽广范围内的思维表现状态,当个人状态下沉时,那种感受也许会令你格外失望。对大多数人而言,排毒疗法并非一条平顺稳定的道路。人们通常需要在多年时间里去做大量排毒试验。

我是在1993年停止吃动物性食物后,无意开始了这条排毒之路。那时我还未意识到自己走出了多么强大的一步。直到很久以后,我才了解鱼肉是最具毒素的食物之一,因为其体内高度集中了铅汞之类的重金属。变成纯素主义者对我也大有帮助,此外还有进行原生素食试验,饮用纯净的过滤水,进行多轮像Alex Bloom和Josh Macin所分享的高强度排毒疗法。我是去年在伦敦的一个会议上遇见Josh,他讲述了自己从思维和情感混乱状态,回归到健康状态的故事,确实非同寻常。

排毒疗法并非轻松道路,但在今日世界,排毒是个至关重要的选择,你要自行承担忽视它的风险。我们难以再无视存在于空气,水中和食物中的过量毒素。我们现在每天都沉浸其中,无法阻止它影响自身思维。倘若我们还是能完全做到自我实现的人类,就必须采取步骤,慢慢反转那些毒素的损害。

你在默认的中毒之路上走得越久,自己体验到的退化影响也将越多,日后改变前进方向也会越难。如果能在年青时,养成吃更加纯净清洁饮食的习惯,并在排毒疗法上进行投入,你肯定将受益良多。

查看原文

变得没有上瘾行为

你目前有多少上瘾行为?你对吸烟、咖啡、糖、酒、药品毒品、互联网、色情片、自慰、性爱、性高潮、赌博、购物、工作、电视、电影、社交媒体、视频游戏、食物,或其他任何事物有上瘾表现吗?你会无法自控地做出什么行为,即使它们长远而言对你并无好处?

上瘾行为的潜藏危害,就是所有上瘾行为都会弱化人们的前额皮质,而前额皮质属于大脑中与自律和意志力相关的那部分物质。你拥有的上瘾行为越多,自我调控的能力就越弱,也越容易受到更多上瘾行为的影响。一种上瘾行为出现后,倾向于邀请产生其他上瘾行为,很快你便发现自己有了五六种上瘾表现,但自己可能只清醒意识到其中的一两种。

当特定行为触发多巴胺反应时,便会驯化形成上瘾行为。多巴胺是种神经递质,能帮助固化人们渴望的行为,比如饮食和性爱。上瘾最初阶段,我们会获得一种强化特定新行为的奖赏体验(一种愉悦感受),随着特定行为模式不断得到驯化,奖赏体验也逐渐减少。最后即使奖赏停止,特定行为也变得能自动产生。若我们想感受到最开始时体验到的相同水平的愉悦感,就必须不断提升上瘾行为的剂量。

不幸的是,人类的多巴胺奖赏回路,是在简单得多的时间环境中进化形成,那时触发上瘾倾向的事物还很稀少。在一个上瘾触发物过于丰富的世界里,我们便会看到过于丰富的上瘾行为。大脑会过度奖赏我们,因此过度驯化产生短期的愉悦感受,而那些愉悦感经常有悖于人们的长期幸福感和满足感。更糟的是,许多公司故意瞄准人类神经系统上的这类短处,以便售出更多产品和服务。走进任何一家杂货店,我们都能看到货架上满是额外添加了糖分、油脂或盐分的食物。额外添加这些成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会让人们对食物变得更易上瘾。

这些上瘾行为会给我们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例如,最新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现在28.3%的美国成年人都有肥胖问题,自2008年以来增加了2.8个百分点。肥胖问题会转化成更多癌症,更多心脏病,更多中风,更多糖尿病,以及在健康护理(其实真该叫做疾病护理)上花掉更多钱。

没有上瘾行为的生活标准

克服一种上瘾行为甚至都很困难。面对几种上瘾行为看起来就极度艰难。

但造成困难的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所有上瘾行为都会弱化我们。上瘾行为会降低人们自律的能力。它们会不同程度地扰乱我们制定的最佳计划。我们将因此生活得更难自控,更少有清醒自主的表现。许多人都报告在克服一种主要上瘾行为后,自己的生活明显变得更好。但实现这种结果,需要付出巨大的耐心和决心。

即使戒除上瘾行为要花多年时间,假如我们真想活得清醒自主,那么变得没有上瘾行为,就必须成为自己生活里的黄金标准。就算我们永远没法做到,坚守这个标准也是明智之举。我们越接近这个目标,自己的生活结果就能越好。

请想象在没有上瘾行为的情况下,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你将比以往更加自律。你将在每时每刻都有能力做出清醒选择。你不再有反复出现的冲动行为,去浪费个人时间,或占据自己的思维空间。你的思维将更加理性。你也能享受更多自由状态。你会有更多能量和更佳专注力。你很可能还将节省金钱,肯定会节省个人时间。

你想变得没有上瘾行为吗?倘若如此,那么一个好的起始做法,就是描绘出没有上瘾行为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样子。

通常当人们这样做时,他们会低估那种生活的美好程度,并高估在没有上瘾行为时,自己觉得快感遭受剥夺的程度。上瘾行为的真实代价,经常对我们隐而不见。

你是否知道,上瘾行为会从神经层面抑制可能抵消上瘾行为的想法和推理进程?只是考虑克服一种上瘾行为,就能让人感觉像要穿过一团浓厚的思维迷雾。你的大脑常会扰乱这种思维进程,以保卫现有的上瘾行为模式。

但我们仍有希望做到此事。人们已经成功克服过长达几十年的上瘾行为。失败体验固然泛滥,但成功也有可能实现。

注意上瘾行为的非理性逻辑

上瘾行为的非理性部分,会包括高估舍弃上瘾行为的不利方面。想到永远舍弃一种上瘾行为,感觉就像失去人生之爱。那种结论当然是无稽之谈,却会给人确实有理的感觉。

请试着劝说一位每天喝咖啡的人士永远放弃咖啡,观察对方奋起辩护与合理化这种习惯的反应,那种状态就像你在要求对方牺牲他们心爱的家中宠物一样。请注意这种反应有多不理性。我们能在余生过上一种没有咖啡因的幸福满足生活吗?当然可以。许多人都能做到。但当我们处于上瘾行为的控制之中,自身理性思维便受到劫持,使自己推断出舍弃这种物质(其实是种毒药),选用更健康的替代物,不知怎地就像抢夺我们生活中固有的美好事物一般。

若你余生再也没有性高潮,结果将会怎样?若你再也不消费精制糖,结果将会怎样?若你再也不使用社交媒体,结果将会怎样?当我们提出这些问题,自身思维便会立即反对。没有性高潮… 那太荒唐可笑了!不再吃糖… 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不用社交媒体… 我就没有朋友啦!人们当然能在没有这些短期快感的情况下,过上幸福满足的生活。当自身想法并非如此时,我们便在将快感与幸福感相混淆。上瘾行为的本质就是把快感和幸福感当成一回事。你的上瘾行为越少,就越能意识到这两者的分离和差别有多大,也会把长期幸福感看得越重要。

在那些反对意见背后,经常有一个我们不愿面对的更大挑战。假如不能使用社交媒体,你又将去过何种生活?你很可能必须拓展出一套全新的社交技能,而那便是种精彩的个人成长挑战。如果接受这种挑战,你也许会发现它其实能让人获得深入满足。若你再也不消费盐分、油脂或糖分,结果将会怎样?大概30天之内,你的味蕾就会做出适应调整,变得更加敏锐。除了不再那么上瘾,食物尝起来还像以前那样好吃,所以你很可能会吃得更少。你也更不可能发展出心脏疾病。

孤注一掷

用来克服上瘾行为的一种心态就是孤注一掷。这种做法要求排除与上瘾行为存在的任何持续性关系。各种触发物和行为模式都必须舍弃。如果饮酒是你的上瘾行为,这就意味着不再去酒吧,不在家中放任何酒精饮品,当上瘾感受被触发时(比如渴望喝酒),便创造出其他健康的替代行为。

若你采用这种做法后故态复萌,此事完全正常,请回头重新尝试,每次都要意识到不存在中间地带。你不能和上瘾行为再有任何关系。对戒除上瘾行为没有温和态度可言。你瞄准实现的标准就是永久性地不再喝酒。

我利用这个策略,克服了自己19岁时的商店偷窃上瘾行为。在戒除上瘾行为前的18个月里,无论何时外出,自己很可能会偷点东西。看到有个偷窃机会便是种触发方式。感到某种急躁情绪又是一种触发方式。甚至无聊厌烦都可能成为触发方式。一旦那种兴奋感涌上心头,我便忍不住去偷窃。许多合理化辩解都来源于此。不知怎地,我的大脑总有办法将那种行为解释成一个好点子。

最终我意识到自己必须永久性地终止这种行为。经过几次被捕后,假如再不改正,我将面对严厉的坐牢威胁。即使在那种动力驱使下,戒除上瘾行为也不轻松容易。在很大程度上,我是通过搬到另一个城市,灭除了许多触发方式,才成功终止了偷窃之瘾。但自己在好几个月里都感觉不到自我。那种感受就像我的性格里有个巨大空洞。我想念生活中拥有偷窃兴奋感时,自己那时的样子。戒除偷窃行为后的我像个空壳一般,如同丢失了灵魂。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重新感到正常。

当在商店偷窃时,我很可能有97%的时候都能干净逃脱。另有2%的时候属于侥幸逃脱,自己几乎被抓,或被抓后能用说辞摆脱麻烦。只有那1%的时候,真正的惩罚才会落在我身上。其他任何时候都将触发自身多巴胺的“奖赏-强化”机制。即使在被捕释放后,我会休息一周左右,然后重新出门偷窃,自己很快又回到上瘾行为的奖赏模式。

甚至在停止偷窃十多年后,我仍有些与商店偷窃相关的行为表现。自己就是忍不住如此。走进某些商店时,我便会自动留意安全摄像头和它们的监控盲点,或者想象只要自己想要,免费拿些东西会有多容易。我不会再做任何实际的偷窃行为,但那种思维路径的其余部分依然在场,而且还很活跃。这些剩余的行为模式最终也逐渐消退,所用时间却比我预想的要长得多。如今我戒除偷窃行为已有大概26年,那些行为模式不会再自动激活。我在商店偷窃行为上的活跃时间只有大概18个月。不难想象在戒除一种长达数十年的上瘾行为后,它的后续影响还可能徘徊多么长的时间。

调控策略

对某些上瘾行为管用的一个策略,就是对其进行调控。在早期阶段,上瘾行为还未变得太强之前,使用这种策略的效果最佳。当必须保留上瘾行为的某个方面,以便获取特定好处时,这种做法也是合理选择,比如使用互联网。

依靠意志力和自律能力来进行自我调控,通常是种失败对策。因为上瘾行为将弱化你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所以承认你不会总像自己最佳状态时那样强大,会是明智之举。你终将变得足够虚弱,疲惫,或迷糊,使自己屈服于上瘾行为。而且你屈服的次数越多,就越会强化上瘾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在化解调控它的更多企图上,也将变得越加狡猾。

这便是依靠某种外部帮助或工具会有用处的地方。例如,若你遭受互联网上瘾行为的痛苦,就可以安装名为“Freedom”(自由)的手机应用,它能限制你访问特定网站,或是整个互联网的能力。你可以进行自定义设置。当想要真正完成一些工作时,我就会放手使用这款应用,通常会提前安排好屏蔽网络的时间。当自己本该忙于某项深入工作,却被触发了上瘾行为,试图查看电邮时,我便会看到出现屏蔽页面,告诉自己正免受那种分心干扰。对我的生意而言,完全不看电邮似乎不像现实选项 — 尽管那种状态十分诱人 — 但通过限制访问能力来调控上瘾习惯的做法,效果确实挺棒。我发现这款应用非常有用,以至于购买了它的终生订阅服务。

我还完全屏蔽了对某些网站的访问,比如Google News(谷歌新闻)和MacRumors(关于苹果公司的新闻网站),这些网站曾经也会对我造成分心干扰。若有其他网站也变成一个分心问题,我便能轻松添加一项应用规则,限制自己的访问能力,或将其永久屏蔽。

由于曾经访问Google News和MacRumors太过频繁(每天会查看多次),我只用在Chrome浏览器输入字母n或m,便会自动填充那些网站的网址。也许听起来有点古怪,甚至在屏蔽这些网站很多月后,我有时仍发现自己会无意识地访问这些网站。经常是在查看完电邮或转换不同任务之间时,我便会打出那些字母,敲下输入键。查看网站的行为已被屏蔽了很长时间,但其触发方式仍能被激活。那种上瘾模式将逐渐消退,但消退得非常缓慢。若我不用软件进行屏蔽,自己早已驯化形成的上瘾行为,便会让我自动访问那些网站。

挺有讽刺意味的是,调控一种上瘾行为的关键,就是不要信任你自己的大脑。当涉及管控上瘾行为时,你的大脑常会对你撒谎。它将告诉你,若想自我调控并减少一种上瘾行为,大脑本身就能管理好此事,从而给你留下错误印象,觉得自己可以信任大脑。之后当你没有注意时,它便会触发上瘾行为,在你清醒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之前,自己早已陷入其中。或者你将看着上瘾行为的发生,却不能阻止自己。若你质疑上瘾行为,大脑还将给出方便接受的合理化辩护,告诉你做上一次为何并无问题。你每周都能浪费数小时,足以让自己额外度个假,或用浪费的时间完成一项重大工作项目。

不要信任你那鬼鬼祟祟,上瘾成性的大脑。请知道它会设法背叛你,你要采取步骤,提前挫败它的阴谋。若能做到,就请移除相应的触发物,或在触发物与上瘾行为之间,放置一个路障。我知道这种做法听起来有点精神分裂,但它确实管用。

假如色情片(或用色情片自慰)是你的上瘾行为之一,就别在你的任何电子设备上保存色情片。若你还有收藏集,请将它全部清除。没错,全部清除,并要永久性清除。如果这种做法让你想嚎啕大哭,请看出那些想法并不理性;上瘾行为正试图为自己辩护。色情片就是你毫不需要的大量上瘾触发物。你还可通过编辑电脑上的主文件,屏蔽访问自己最喜爱的色情网站。请在网上搜索“编辑主文件以屏蔽网站”,来获知这种做法的具体说明。完成此事只用几分钟,而且这种做法对所有浏览器都适用。

有些电视上瘾者发现,通过清除自家电视,能找到平和心境。许多年前,我听过一个音频项目,作者推荐上瘾者用斧子毁掉家里的每台电视。那肯定是让上瘾行为更难实现的一种做法… 但如今你可能需要毁掉任何有屏幕的设备,才能让这种做法管用。

积极健康的感情关系

我越来越确信各种上瘾行为,经常就是健康亲密关系的替代物。当我们维持上瘾行为时,它们在填补本该由我们和他人亲密体验与真诚关系所填补的虚空。我们常能看到,当人们克服上瘾行为后,他们的感情生活将得到显著提升。真实的人际关系会填补那份虚空。

上瘾行为还能让我们在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他人推离自己。在内心深处,我们会有某种羞耻或惭愧感受,假如那种上瘾行为不被社会接受,自己还恐惧被人发现。这将影响我们在感情关系中的相处姿态,其他人会察觉出那些负面感受,从而使双方更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若你由于任何上瘾行为,感觉自己配不上丰富的社交生活,很可能就会将人们推离自己。此外,你那鬼鬼祟祟的大脑,会预测太多亲密体验,可能曝光自己隐藏的上瘾行为,使之受到关系变化的伤害。因此通过破坏自己的社交生活,大脑得以保护现有的上瘾行为。你的大脑十分聪明,它常会给你看起来非常理性的理由,告诉你为何还未准备好去社交。最常见的合理化借口之一,就是你必须拥有更佳体形才能和更多人交往的(虚假)信念。

因此,暂缓和克服上瘾行为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更积极活跃地追求和维护健康的感情关系。你是更愿和一个视频游戏世界交往联系,还是和一些极好的朋友面对面交往?你是更愿和一杯拿铁,以及互联网交往联系,还是和一位浪漫伴侣交往?一方会给你短期的愉悦快感。另一方则能创造出长期的幸福感。

现在你可能在想… 我明白你的意思,Steve。我知道自己就能两者兼而有之!我和朋友们一起玩视频游戏,还和女友一起喝咖啡。因此我也在享受和他人的交往联系!

好吧… 你可真聪明!没错,那种交往听起来完全符合逻辑,但它会让真懂逻辑的人们想要呕吐。这不过是一个上瘾大脑想出的另一个虚假的合理化借口。你能看出它为何如此吗?

将上瘾行为转变成社交活动,会拖累我们所有人。其中确实包括一些交往联系,总体来看是挺好,但若彼此的交往是基于上瘾行为,那我们又错失了什么?当然是错失了基于非上瘾行为的交往联系。

那些花在上瘾行为上的社交活动可能有很多乐趣。它们肯定将触发我们的奖赏回路,我们还会获得双重奖赏。我们不仅有上瘾行为层面的奖赏体验,还有社交层面的奖赏感受。这种活动之所以看起来像是挺好的时间投资做法,就是因为我们把短期愉悦快感和长期满足感混淆在了一起。

若你并非上瘾人士,那么体验短期愉悦快感毫无问题。在社交关系中混合一些愉悦快感也挺好。但当你在社交活动中混入难以自控的上瘾行为,事情便发生了转变。那时你无休止交谈的都是些毫无实质的内容,因为咖啡会让你的思维漫无边际。或者你会熬夜玩视频游戏,打乱个人睡眠安排,给自己留下毫无效率的一天、一周、一月,或一年时光。长远而言,这种行为将恶化你的健康感情关系,尤其是和非上瘾人士的感情关系,对方也许会开始失去对你的尊重。我听说过许多男士和女士,就是由于上瘾行为,不得不离开他们的感情伴侣。同时他们的伴侣通常仍在否认这种事实。出于此种原因而分手从来都不轻松容易,因为在提出分手者的脑中,仍会梦想和伴侣没有上瘾行为的感情关系可能是什么样子… 要是那样该多好。

当从人生图景中移除上瘾行为时,我们便为与他人更加深入和更有满足感的交往关系,创造出了发展空间。我们还暴露出对自己并无真正好处的那些交往关系的浅薄空洞。在不玩游戏或不喝咖啡时,一份交往关系便没那么美好,这说明了什么?若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性高潮,一份感情关系便感到空虚无味,而非深怀爱意和感恩,这又说明了那份感情有什么品质?上瘾行为经常掩盖着人们没有准备好面对的本质弱点。直面一种上瘾行为需要大量勇气。面对那种上瘾行为背后潜藏的丑陋事实,甚至需要更多勇气。

我并非暗示和交往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上瘾行为,总会扼杀交往关系。但我确实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没有上瘾行为参与的交往关系,将更加诚实,有爱和富于力量。上瘾行为会败坏我们的思维能力。一种上瘾行为能让一份虚弱的交往关系看起来挺强大,比如给你某种幻觉,以为在网上和一群陌生人一齐按着游戏按钮,盯着一块屏幕,不知何故就让这群人成了一帮英雄。上瘾行为能让一次交谈看起来令人着迷和富于成效,而你们实际做的只是像在表演一出情景剧。

由于上瘾行为会让我们与真相脱离一致,我们必须全力摆脱它们,无论这种挑战有多艰难。请留意上瘾行为的狡猾逻辑。它总有各种理由、借口和看起来挺好的解释,让你保持顺从。它会抢夺你的力量,自由,和与他人的真诚关系,同时还让这种做法看起来像个明智点子。若你真诚希望追求没有上瘾行为的理想生活,这便是你需要不断挑战和质疑 — 而且不能相信 — 的那部分自我。

查看原文

我做艰难决定时最爱提出的问题

有时你会遭遇令自己陷入犹豫不决状态的艰难决定,比如是否要改换工作或职业,是否要结束一份感情关系,是否要搬到一个新城市,或是否要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向。你可以利用许多方法做出明智决定,但当你只有不完整的参考信息时,那些方法便都有缺陷。不过,有时获取足够清晰感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提出正确问题。一个好问题能转变你看待自身决定的视角,从而让明智道路变得显而易见。

当面对艰难决定时,以下就是我最爱提出的一些问题:

这个决定能帮我成长吗?

因为成长是我的最高个人价值观之一,自己偏爱那些预想能有学习和成长体验的决定。若在一条特定道路上,我看到只有很少或没有成长体验,自己便倾向于舍弃这条道路。

这种启发式探索思路让我更偏向拥抱新事物,而非重复自己做过的某样事情。这也是我通常不会重复举办相同工作坊的一个原因。即便构思新的工作坊会带来更多工作,我也更爱这样做。因为与重复以往工作坊相比,举办全新工作坊将迫使我更多学习和成长。

提出此问题帮我在2004年加入了Toastmasters演讲俱乐部,自己也将会员身份一直保持到2010年。我最初对加入这个团体感到有点焦虑,因为自己并不认为练习公开演讲会是种舒适体验。但我还是前往第一次团体会面,加入了演讲俱乐部,因为自己认为它将是一种成长体验,结果证明确实如此。当成长因素消退,这种体验变得过于熟悉后,我便离开了Toastmasters俱乐部,将个人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

在生活中的许多情形里,恐惧和犹豫都可能拖自己后腿,随后个人思维便会朝着为其辩护的方向徘徊游荡。“我没法做到,因为自己太忙。”“时机不正确。”“我还未处于个人最佳状态。”理由说的都没错… 但这种畏缩选择会带来成长体验吗?假如一个决定会帮我成长,我就倾向于选择它。

有时我对此问题的肯定回答会表现得非常勉强。一部分的自我并不想做出肯定回答,尤其当决定会涉及面对内心恐惧,技能欠缺,或要做大量额外工作时。但若自己勇敢向前并做出肯定回答,我便知道它将是种成长体验,至少承认这个事实,就是挺好的一步做法。

最佳自我会做此事吗?

当在2010年,自己试图决定是否该放弃个人所有博客文章的版权时,提出这个问题给了我极大清晰感。我已创作出数量庞大的知识产权作品,并100%地拥有它们的所有权。但我经常好奇若放弃这种所有权,将个人作品捐献给公共版权,将会发生什么。这种决定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飞跃,当时并没有好的办法来预测结果。

当我询问最佳自我是否会做此事,答案便清晰明了。若与保留版权相比,放弃个人作品的版权能帮到更多人,最佳自我就会扣下扳机,去做此事。

我的最佳自我勇敢、慷慨和富于创意。他能应对无偿给出如此多作品带来的后果,让整个世界自行处理此事。他也信任这种做法会管用。他知道自己始终可以创造更多作品。他不想为了自身安全感,而要依赖于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对他来说,自己足以在真实自我中感受到安全。即便事情结果并不如意,他也能应对好此事。他足够强大去应对各种后果。

对于放弃版权的做法,提出这个问题消除了足够多的疑虑。我的最佳自我会这样做吗?他当然会。

这仍非一个轻松容易的决定,但至少我知道,若能做出这个决定,它将让我与最佳自我更和谐一致。若我犹豫退缩,自己便会和最佳自我脱离一致。

我想要这份回忆吗?

每个决定最后都将变成一份记忆,那些决定加起来终会成为一系列回忆。所以你想要哪种回忆?

你想要的回忆,是在未来10年继续保持现有的社交媒体习惯吗?(找到某位能诚实给出肯定回答的人士极其罕见。)

你想要的回忆,是继续干一年现有工作吗?你现有的感情关系又怎样?

你想要完成那趟旅行的回忆,还是更愿有不做那趟旅行的回忆?

这是非常强劲有力的问题,有些人在首次提出这个问题后,便立刻收获了清晰感。

对于自己过去十年做过的所有社交媒体互动和网上评论,你还记得多少?我能记住的微乎其微。它完全是种模糊记忆。我的大脑似乎很不珍视这些回忆,并未存储任何富于意义的细节。

这个问题帮我选择了许多充满愉悦的旅行体验。每年我都会旅行前往自己从未去过的地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喜爱收获源自旅行的美好回忆。

当你回顾过去一年时,自己记住了什么?你喜欢那些回忆吗?你能否创造出更美好的回忆?

当回想过去一年时,我记得在一家名为Verde Vegan in Acapulco的小餐厅吃的许多美味饭菜。我记得雨中走在伦敦的各条街道上。我记得爬上了一个火山顶,拜访了一处咖啡种植园,在哥斯达黎加的雨林里见到几条瀑布。我记得在意大利的鹅卵石步行道边啜饮浓缩咖啡,漫步在波各赛别墅公园,仰望凝视西斯廷大教堂的天花板,并在真理之口广场拍摄各种搞笑照片。我记得在迪斯尼乐园生活了30天的大量欢乐时光。我记得在加拿大温尼伯的边缘艺术节上看过的许多戏剧,还有蘸着罗望子酱的萨莫萨三角饺。我记得在去年举办的工作坊上分享的欢笑和洞见,还有之后与工作坊参加者们外出吃晚餐。我记得和女友一起做的所有这些事情。

我的大多数最美好回忆,与在办公桌前工作并不相关。它们来自于各种有趣体验。你也同样如此吗?

我在许多挑战性想法上付诸过行动 — 它们有时简直是些疯狂想法 — 但都是在自己问过是否想要那种回忆之后。去年最疯狂的决定之一,便是连续在迪士尼乐园生活了30天。对于这种体验,那段时间确实花得挺多,我肯定也能将时间用在其他地方。但自己意识到如果做了此事,我终会获得一些精彩回忆,另外还有对一个挑战性体验采取行动的总体回忆。

我很少对在生活新方向上采取行动感到后悔。自己通常会对犹豫畏缩感到后悔。我认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也是真实情形。我们倾向于对错过的机会后悔,而非对自己追求过的那些事情后悔,即便最终没有得到希望的结果,也是如此。我们会后悔自己没有更多尝试,而非后悔自己尝试并失败过。失败可以接受。没有尝试却令人懊悔不已。

你还可去问自己更可能对哪条道路后悔,但后悔其实也算另一种类型的记忆。所以当你提出想要哪种回忆的问题时,其中已包含潜在的后悔记忆。

作为一个男人,这个决定将如何雕琢我的性格?

我分享的是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方式,所以请自由进行修改,以符合你的性别类型。你还可使用中性的替代称呼,比如“作为一个人,这个决定将如何雕琢我的性格?”

当自己处于20多岁的年纪时,这尤其是个值得提出的强大问题,我那时正思考要成为什么样的男人。自己19岁时在看守所里呆过几天,这个问题便源于当时的个人觉悟过程。我看到自己比想要成为的样子变得更加黑暗,而那份觉悟唤醒了我。我意识到,为改变自己将会成为的那种男人,必须开始做出不同的人生决定。

你所做的决定终将定义自己的品格和个性。做出决定就像凿刻出你想成为的那个雕塑形象。大多数决定只会凿出微小细节。有些决定则能定义最终作品的重要方面。我在看守所里做出的那些决定,就属于自己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些。

若你在2004年到2008年间访问过我的网站,便会见到大量广告内容。在高峰时期,通过在网站上放置广告,我每月能赚到1万2到1万3的被动收入。不过在2008年晚些时候,我移除了所有广告,那份收入也立刻中断。

自己做出这种选择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将它看成塑造性格的一个决定。当读者来到我的网站阅读关于个人成长的内容时,我对他们受到第三方广告的分心干扰,心中感觉并不和谐一致。我面对着一个选择,而各个选项都将以不同方式雕琢我的性格。

第一个选项就是继续在更多年月里,享受从广告轻松获取的被动收入。如果继续放置广告,我到今天很可能已额外收获百万美元。这种决定也意味着,我将在许多年里,把自己雕琢成一个为了赚钱,能接受与个人价值观不一致做法的男人。这只会让自己在未来道路上,更可能继续做出相似决定。

第二个选项就是移除广告,寻找与个人价值观更一致的赚取收入方式。这意味着要追求更和谐一致的事业道路,即便那条道路可能利润更少。它也会是更难行进的一条道路,因为维持广告收入轻松容易得多。新的道路肯定需要付出更多工作。

我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因为自己相信它会朝更积极正面的方向雕琢个人性格。短期来看它会更加艰难,但我喜欢舍弃与内心不一致的收入来源,通过更努力工作创造出和谐一致收入来源的想法理念。在做出此决定的同一年,我创作并举办了自己第一个3日工作坊。时间快进到今天,我目前已举办过16个工作坊。虽然举办工作坊不像广告那样利润丰厚,它们却通过和金钱相比,自己更看重的其他很多方式,给了我丰厚回报。例如,我就是在第一个工作坊上,遇到现在的女友Rachelle。双方感情关系中一个关键优势,便在于我们价值观的和谐一致,比如两人都是长期性的纯素主义者。我们也热爱旅行,并能一起享受生活方式冒险带来的乐趣。

若你在生活中接受了某种与内心不和谐一致的做法,就将吸引更多相同做法。若你追求和谐一致,也会吸引来更多相同事物。所以请谨慎思考每个决定将如何雕琢你的性格。

我很高兴自己在2008年做出了移除网站广告的决定。将那种不和谐一致的做法排除在个人生活之外,帮我感到与自己的读者更加亲近,而且联系更为紧密。从那之后,我已亲自见过 — 并拥抱过 — 数百位读者。广告无法让我的内心感到和谐一致,所以通过把它们排除在生活之外,我移除了一个可能弱化这种亲密关系的障碍。

我可以举出更多例子,证明这个关于性格塑造的问题,帮我做出过棘手决定。与其他做法相比,这个问题能推动我直面更多恐惧,追求全新体验,并更深投入个人成长的探索。我并非总能做对决定,但在提出这个问题后,自己会更经常地做对决定。

我能逆转或撤销这个决定吗?

上周我决定买个新的家庭办公室座椅,来替代已非常老旧的座椅。当开始在网上浏览时,我想这次也许该买个非常棒的产品,而非又买个100美元以下的便宜座椅。尤其考虑到我今年的健康目标之一,就是致力于改善个人体姿。做过一些调查研究后,我把购买决定缩小到两个选择:Herman Miller Embody座椅和Steelcase Gesture座椅。我还从未有过起了名字的座椅。

两款座椅价格都超过1000美元。各自的设计完全不同。我没法在拉斯维加斯找到任何实体店,所以无法试用这两款座椅。网上评价很有帮助,但对于每款座椅,我都能找到非常详细深入的评价内容,会说这款要比那款好。无论一款座椅在何处获得大量四星和五星评价,我总能找到其他人同时给出一星和二星评价。这个决定似乎归结为一种个人偏好。

与沉溺于犹豫不决的状态,或是不想再买座椅不同,我直接订购了预想会最喜欢的一款 — Steelcase Gesture — 虽然自己必须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预先订购,只能希望到货后会有最好结果。知道这个决定可以逆转,对自己挺有帮助。假如我不喜欢,还可打包好后将其退回。最糟情况下,我也能把它卖掉。如果自己做了糟糕决定,我可能会浪费些时间和金钱,但长期后果微乎其微,这个决定带来的损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逆转。

有些决定会带来永久影响,你没法直接撤销它们。若你辞掉个人工作,或离开现有感情关系,假如以后改了主意,可能就没法返回原先状态。但对许多决定而言,本身便有撤销选择。你可以经常退回买过的物品。你可以搬回原来居住的城市。你可以买回相似物品,替代自己给出的那些。你可以回归旧的饮食习惯和常规锻炼。

如果一个决定可逆,而且/或者犯错的负面影响很小,我就倾向于选择全新体验。最起码,自己可能从中学到某些东西。

我能测试这个决定吗?

若你没法撤销一个决定,也许能用某种方式先对它进行测试。你能先试探了解一下每条道路,从而获取对不同选项的更多清晰感吗?你能在做出承诺决定前,先搜集一些真实世界的经历体验吗?

在2009年,当我试图弄清与妻子Erin是否该继续生活在一起时,这种思维心态便特别有用。通过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尝试多元爱情,我得以在不终结婚姻的情况下探索和其他女人的交往关系,从而有可能测试新的选择。那段体验提供了巨大清晰感,证明另一侧世界的生活确实更加美妙。离婚依然不是个轻松容易的决定,但通过测试,做出这个决定变得更为容易。

有些长期感情伴侣会先经历一段试验分手期,以便测试若双方分手和离婚后,各自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样子。讲解这种试验安排的一本好书,名为Should I Stay or Go? : How Controlled Separation Can Save Your Marriage(《我是该走还是该留?:控制性分手如何能拯救你的婚姻》)。那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正式的做法,我和Erin并未实际遵从它行动,但在这类情形中,先做测试的总体理念肯定很有帮助。

对一个决定进行测试,能帮你倾向一种做法,这样你便不会一直困在无穷无尽的矛盾状态,不停唠叨自己该选哪个方向。

* * *

下次你再面对一个棘手决定时,请试着提出上面所给的一些问题。我想你会发现,在提升清晰感和做出更佳选择上,它们都是有用工具。当我和其他人分享其中一些问题时,他们心中排名第一的最喜爱问题,通常是想选择何种回忆的那个,所以它也许就是一个好问题,值得你首先提出。

查看原文

破损边缘

当你知道某些事情不太奏效,比如一份工作,一个创意项目,一个生意点子,或一段交往关系,这时应该怎么做?你如何将那种缺乏和谐一致的内心感受,转变成实用的成长体验,以便自己终能创造或发现更好的匹配对象?

我将分享在这些情形下自己使用的一个直截了当的做法,这个做法很多年来都效果良好,并会继续如此。我还将带你演练一个具体例子,以便你能从现实层面看出如何应用这些点子。

识别出破损边缘

第一步是审视你的问题领域并不奏效的那些部分。很有可能某些部分运转良好,而其他部分看起来与你想要的结果并不一致。请将个人注意力放在那些破损边缘。是什么地方出现破损?你如何描述那些主要问题领域?你对它们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

请从思维层面把问题置于自己之外,把它当做要解决的一个数学问题,或需要修理的破损物体。你此时要采用的态度,就是觉得作为一个人,自己绝对没有问题,只是关于那个问题领域的某些事情出现破损。你将只在自己脑中私下做此事,所以若有其他人涉及问题部分,你肯定无需和对方挑起争执。即便你在内部感到沮丧、愤怒、怨恨、压力重重、担忧、焦虑等,也请允许自己将问题看成出现破损的某样外部事物。

我经常是通过针对问题领域写日记,并列出各个破损边缘的方式,来做到此事。有时我会从列出对问题领域依然喜欢的地方开始做起,之后审视破损的地方。但我一般不会麻烦去列出感觉好的地方,自己发现这种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毫无必要。若我把某个情形当做数学问题对待,自己并不需要从写出喜欢数学的地方,或是这个特定数学问题的本质开始做起。我可以直接去处理那个问题。但若你在问题上缠绕了许多负面情感,也许会发现先专注于好的方面挺有帮助,这样你便可让自己足够平静,更客观地去审视问题情形。

无论有多少破损边缘进入你的脑中,都请把它们写下来。我每次这样做时,一般会想出3-5个破损边缘。不过你只想识别出主要的那些。假如你想出了20多个破损边缘,很可能就做得有点过度。

再次强调,请一定把自己的破损边缘定义成外部问题。不要从内部视角定义它们。所以请别将问题写成,你觉得自己在感情关系上有索求感。觉得有索求感是内部问题,它只是你对外部问题做出的反应表现。那个外部原因可能是什么?也许是你的感情伴侣对你的触摸不够,或是说“我爱你”不够。也许是你的伴侣不太有趣,没法让你获得足够多的欢笑。出于完成此步做法的目的,去责备他人完全没问题。

若能做到,请详细具体。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具体是什么地方让你讨厌?是你的同事们无聊乏味吗?还是你的老板没能给你足够多的赞扬?或是你的工位闻起来古怪?

一个破损边缘,就是在自己身上不奏效的一种模式。那种模式也许是非常狭窄和具体的某样事物,也可能是极其宽泛和笼统的某样事物。所以请在那种模式以狭窄状态实际出现时,做出狭窄具体的定义。但如果它是相当笼统的某样事物,比如你老板整体性的负面态度,保持笼统定义也没问题。

向宇宙发出抱怨

接下来的一步完全是可选做法,但若你对主观现实感兴趣(即认为这个现实世界是梦境或模拟环境的视角),你也许会想采用这种做法。

请想象你身处一个梦境世界,自己可以创造出想要的任何东西,而自己遇到的问题就是梦境世界给予你的东西。现在请直接向整个宇宙发出抱怨。

这个梦境世界有何不足?你认为它能做得更好吗?请告诉它在哪里搞砸了事情。真正把这些话大声说出。

“你给了我一个性情冷淡,情感受损的感情伴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你给我的雇主,竟然期待我在一个枯燥乏味的工位里对保险工作充满动力。你是严肃认真的吗?”

“我的同事在进入办公室后不断散发出烟臭味。这太让人恶心了 — 他闻起来就像只烟灰缸。我们能舍弃这种家伙吗?”

你会在自己对宇宙发出的抱怨里包含什么内容?那些破损边缘又是什么?

将破损边缘变成真实欲望

能识别出问题领域很好,但你当然不想困于那个阶段。包括整个宇宙在内,没人喜欢持续不停的抱怨者。因此下步行动就是用这些破损边缘,来定义你的真实欲望。

这一步通常挺容易。你只用审视每个破损边缘,写下当它修好后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不再有那些破损边缘,你又将获得什么体验?那就是你的欲望所在。

现在你便有了一份表达自己想要事物的列表,而非沉溺于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你可以开始致力于具体的转变行动,既能做些小的调整来修理破损边缘,也能对当前情形放手,开创某些新的事物。现在你已知道该着眼于什么行动方向。

示范演练 — 打造社群

我想如果能为大家示范演练一个具体例子,这件事将更容易理解。

当12多年前开始写博客时,我的重大欲望之一,就是打造一个强大且联系紧密的社群,人们在其中可以相互鼓励和支持。社交支持是强大的成长加速器,我预想帮人们创建更好的社交支持氛围,会是自己事业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的确如此。

我也知道自己的许多读者,在实现个人目标上只有很少社交支持。对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我的作品(通常还有其他网上资源)便是他们进行个人成长探索的主要社交支持。许多人并没有和其他追求成长人士所建立的强大社交关系,自己无法向他人寻求帮助、建议、监督和鼓励。

对我来说,拥有追求成长的朋友很正常。我沉浸在一个广阔的社交圈里,其中的人们会付诸大量行动并分享个人成果。那对我而言十分平常。但我必须不断提醒自己,对许多读者而言,这种社交支持氛围绝非平常体验。而这就是非常拖累他们的某种因素,通常导致他们在致力于实现延展目标和去冒风险上过于犹豫不决。

帮那些追求成长的读者享受强大的社交支持,一直都是我的优先考虑目标。多年来我在此领域付诸了大量行动,确实帮人们得到一些原本无法获得的社交支持,但每次尝试都遭遇过一些明显的破损边缘问题。然而,在自己应当追求何种解决方案上,每次尝试也给了我更多清晰感。

让我们看看为帮读者彼此建立联系,我以前做过的一些尝试。

博客评论

自己是2004年开始写博客,由于评论功能属于WordPress博客网站的一部分,我从最开始便默认启用了评论功能,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博文下方发布评论。在博客上线头一年,评论功能运行的效果还不错,但在帮助读者彼此建立联系上,评论功能并没有任何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下面是一些我体验到的破损边缘:

  • 除非针对彼此的评论进行评论,否则读者们无法相互建立联系(太有限制性)
  • 垃圾评论(那时还没有好用的自动过滤器)
  • 煽动捣乱者(有些人会诱导其他评论者去做毫无意义的争论,浪费大家时间)
  • 数量过多的低质量评论(太多空洞言语,而非深入讨论)
  • 人们无法发起针对不同话题的个人评论(仅限于针对我的文章做出评论)

请注意这些破损边缘都跟我自己特定的愿景和价值观相关。即使面对相同类型的问题,你的破损边缘也可能和他人的并不相同。

见面会

我想是在2006年左右,自己开始组织见面会活动,大多是在旅行时。我已在拉斯维加斯、洛杉矶、纽约城、多伦多、温尼伯、埃德蒙顿、伦敦、巴黎、柏林、阿姆斯特丹、圣何塞(哥斯达黎加),可能还有其他几个城市,组织过见面会。一场见面会通常持续大概两小时,它能把有着共同交流兴趣的本地人士聚在一起。这些人一般都很有互动积极性,大家在一起会分享大量拥抱。

下面是我针对见面会所发现的破损边缘:

  • 时间太短,规模太小,建立不起社群
  • 只是一次性活动,没有持久性
  • 活动过后没有真正的跟进交往,除非主动付出努力,人们将很难保持联系
  • 在规模较大的见面会上,大家没有足够时间和每个人交谈
  • 提前通知的时间一般都很短(经常不到48小时)
  • 无法预测有多少人会出现

Twitter微博

接着我尝试了社交媒体。让我们从Twitter微博开始说起。我多年都有个非常活跃的Twitter账户,粉丝数量超过3万。下面是些我能记起的破损边缘:

  • 字数限制(Twitter每条微博有140字的字数限制)对肤浅交往没问题,但不适合深入交往
  • 社群成员彼此间很难发现对方和进行互动
  • 最活跃的参与者也是最大的网络上瘾者,他们通常并非最爱追求成长的人士
  • 闲聊太多,并非行动者们的良好聚集地(没有相互监督)
  • 整个社区属于Twitter,将社群成员转移到其他地方并不容易(位置锁定)

尽管有时存在系统过载问题,我仍喜欢Twitter的高度扩展性,它是个充满生气活力的地方。但交流内容的肤浅,使它在作为打造社群的工具上并无太大意义。我在2014年7月删除了自己的Twitter账户,从那之后便没再登录。后来有人冒用我的名字注册了一个新账户,并放上我的名字和照片,开始在假装是我的同时胡说八道。人们向Twitter举报了这件事,虽然这种做法违反了Twitter的服务条款,更别提假冒一个活人是非法行为,Twitter却无动于衷。因此这个问题成了另一个破损边缘。我真的很高兴生活中不再有Twitter,自己对以前在它上面投入了那么多时间还感觉有点蠢,但它至少是个学习体验。

Facebook社交网站

在Facebook上,我的个人账户已超出5000人的最大朋友数限额,随后我创建了一个粉丝页面,又得到成千上万人的关注。大家在那里有个积极活跃的社群,但这种社交网站也有些与Twitter相似的破损边缘:

  • 最活跃的参与者也是最大的网络上瘾者,他们通常并非最爱追求成长的人士
  • 闲聊太多,并非行动者们的良好聚集地(没有相互监督)
  • 用户界面的设计看起来就像为了让人分心和上瘾
  • 无法禁止捣乱和垃圾言论,因为人们可以关注一个粉丝页面,发表垃圾言论,然后取消关注,而这种行为根本没法阻止(至少在我使用Facebook服务的时候)
  • 整个社区属于Facebook(位置锁定)
  • 强迫你额外拥有一个收件箱,以便接收私人信息,而且没法将其关闭

我多年前就已删除Facebook账户,后来只是为了和朋友们保持联系,又尝试过一个限制功能更多的私人账户。结果我再次碰上同样的问题,并在2014年7月删除了那个账户(与舍弃Twitter的时间相同)。

在2016年10月,我决定创建一个新的Facebook账户,只是用它加入一些私人的创业群体。其中一个社群,我要花每月1000美元,才能拥有成员资格。我在那个账户上一个朋友都没有,自己设定了最严格的隐私设置(这样即便人们试图发送朋友添加请求,也没法做到此事),而且我只在私人群体里发布信息。这种做法的效果挺不错,我已经在那些群体里和某些人建立了很好的交往关系。拥有朋友数为零的Facebook账户感觉很不一样;这样做其实解决了我以前在社交网站上遇到的许多问题。我能和一些非常热爱追求成长的人们,参与某些高价值的私人讨论。其缺点在于,这些社群在专注领域上非常狭窄,所以我只能用它支持个人目标的一小部分。不过,这种做法向我展示了一种与自己想要创建的社群十分接近的可行模型。

交流论坛

从2006年到2011年,这个博客网站上有过交流论坛。由于我会从自己博客引入流量,那个论坛迅速变得热闹起来。大家一般每天能看到500到1000条新发言,最终发布的信息条数超过百万,注册成员也超过5万。我们做了许多正确事情,才让论坛顺利运行了数年。下面则是论坛存在的一些破损边缘:

  • 管理论坛社区要付出大量工作(至少需要十几位管理员)
  • 一些论坛成员产生权利感,把网站变成了他们在网上私人闲聚的场所
  • 起初论坛成员还有些挺好的积极行动,最后大多渐渐沦为无意义的讨论(监督责任感很低)
  • 频繁受到垃圾发言者的攻击,其中包括一些受雇去损害个人成长论坛的家伙
  • 由于论坛软件的脆弱性,会受到黑客攻击
  • 增大了服务器的加载负担,需要更昂贵的硬件支持

工作坊

从2009年到现在,我一直在拉斯维加斯举办三日工作坊(到目前为止已举办16次)。这些工作坊非常有利于打造社群,因为在这些活动上见面的人们,经常紧密团结在一起,并在活动结束后多年保持联系。不过下面是工作坊存在的一些破损边缘:

  • 人们不得不旅行前来,所以那些无法参加工作坊的人们,便被留在社群层面之外
  • 工作坊的举办频次并不高
  • 活动举办时间相对而言较短(只有几天)
  • 工作坊结束后没法保留正式的社群组织(尽管有些非正式的保留形式,比如WhatsApp交流群)。

我知道人们参加工作坊的原因不止是社群层面,所以我在此只陈述社群层面的问题。对许多人来说,社群体验就是他们参加活动的主要原因。

其他想法点子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做法,我多年来还考虑过其他不少想法点子,其中有很多都在想法阶段被我排除。它们倾向于出现和以上做法相同的破损边缘。

理解破损边缘

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破损边缘结合到一份列表中。我还将简化这些问题,以便大家能看出我们要应对处理的具体对象:

  • 面对捣乱行为的脆弱性(垃圾言论,煽动言论,黑客行为)
  • 低质量的互动交流(交流过程太短,内容太肤浅)
  • 低可用性(在时间或空间上都太有局限)
  • 不灵活性(仅限于针对博客内容发表评论)
  • 低可达性(需要旅行前往,只在特定日期才有活动)
  • 只有很少或没有监督责任(大家互不相干)
  • 没有持久性或长期留存度
  • 无法预测(不知道多少人会现身)
  • 难以使社群成员彼此互动
  • 太多互动都发生在网络上瘾者之间,而非付诸行动者之间
  • 其他人拥有整个社群(位置锁定)
  • 糟糕或令人分心的用户界面,被迫面对各种杂乱画面(针对网上社区)
  • 存在维护或管理成本(要花费时间,金钱)
  • 社群会有失去专注主题并变得越来越没用处的风险
  • 太多闲聊,社群成员落实的成长行动不够

创建出这种列表,可以让人对什么地方不奏效获得大量清晰感。但重要的是别止步于此。

发现真实欲望

每个破损边缘都指向一种更深的内心欲望。所以这些真实欲望都是什么?

让我们从欲望层面,而非抱怨层面,重新整理这份列表。基本上列出每个问题的相反结果,便可完成此事:

  • 对捣乱行为(垃圾言论,煽动言论,黑客行为等)免疫,或至少没那么脆弱
  • 高质量的互动交流(要长而深… 那可是“她”说的)
  • 高度的可用性(能满足那些想要每天互动的人士)
  • 灵活性(支持范围宽广的个人成长挑战)
  • 高可达性(无需旅行前往,任何地方都能触达)
  • 高度的监督责任(社群成员会彼此关照)
  • 高持久性和长期的留存度
  • 容易让社群成员彼此互动
  • 偏爱并奖励实际行动者,而非网络上瘾者
  • 避免位置锁定(保持让整个社群从一个网络服务转移到另一个网络服务的可能性)
  • 干净,不杂乱的用户界面(针对网上社群)
  • 容易管理和维护
  • 是个能为自身成员保持长期价值的专注社群
  • 社群成员有许多实现目标的行动,而非进行太多闲聊

通过审视自己遇到的破损边缘,并考虑与之相反的真实欲望,我们便能创建出一份实用的检查表,以用来评估实现理想结果的其他可能性。这种做法能帮助缩小搜索范围,这样我们就知道该去哪里寻找更佳解决方案。

看到宏大图景

当你为自己生活的某一领域创建出这样一份列表,请仔细回顾所有条目,以获得对宏大图景的更好理解。看清各部分欲望需要如何拼凑在一起。若你现在就想要一种可行解决方案,请对它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拥有更好感知。

这个社群的愿景其实挺简单。我想促成(并归属于)一个强大的个人成长社群,与单靠自己相比,其中的成员会互相帮助,去付诸更多实现目标的行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正确态度,以有用和现实的做法,帮助正确人士彼此建立联系。在成员数量上,这个社群要比小型策划团体更大,但与我过去体验的那些较大社群相比,又会更小一些,并且更以行动为导向。

我那份欲望列表上的许多条目,都暗示一个私人的付费社群会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任何人都能加入的开放社群,很可能会遭遇监督责任低的麻烦,导致诸如垃圾言论,煽动言论,以及吸引来更多上瘾者,而非行动者的问题。开放社群在某些事情上很有优势,但总体而言,不论是作为建立者,还是社群一员,我对它产生的长期结果一直有着半失望的感觉。若你想吸引大量人士,拥有一个免费社群会很好。但若你想和一群更加专注与投入的人士共同努力,开放社群就不是太好选择,除非加入社群需要其他资格,比如需要参与某个开源项目的编程技巧。

多年以来,我付费加入过一些与个人成长或创业相关的私人社群,入群费用从每月5美元到1000美元不等。标明价格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社群体验,尤其是在和乐于行动的人们建立联系时。一般来说,入群费用越高,社群成员就越专注投入和热爱行动。能交些新朋友挺不错,但如果我为参与某个社群付了一大笔钱,自己也想在个人生活或生意事业上,看到来自这个社群的一些积极成果。

我的欲望列表也暗示,一个网上社群,是比亲自见面的社群更好的解决方案。理想情况下,只要社群成员选择如此,他们就能在网上某个地方每天互动。一个私人论坛或私人的Facebook群组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只是那样并不足够。

整个社群应当更专注于行动,而非只是讨论问题。这个社群的存在目的,将是帮助其成员积极致力于个人成长转变,而非只是做些热闹空洞的闲聊。它需要有明确节拍,能让社群成员与行动导向保持一致,使之不会沦为另一个社交闲聚的场所。实现此事的一个方式,就是提供定期的团体培训或网络授课,这样整个社群能不断和鼓励行动的想法点子保持同步。

我在2017年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更强劲的尝试行动,打造这种强大社群。合适的人选已等候在外,你可能就是其中一员。我们只是需要将各个部分拼在一起,这次让它变得更加可行。

我现在已致力于这个想法数周时间,并会在未来几周分享更深入的更新信息。我很难预测这个社群何时发布,因为其中很多地方都涉及调查研究不同的可能实施方案(这需要花时间),但若你订阅了我的新闻邮件,就会在社群打造完毕时最先得知信息。这次我尤其想致力于可靠监督和行动层面。所以它肯定会是付费的私人社群。它也将在线运行,全年24小时可用。其中还将包括大量直接指导,以帮助社群成员向着个人目标取得更快进展。

我还想防止出现过度设计的问题,所以像我以前尝试过的解决方案一样,自己并不期望这个社群会完美无缺。此次尝试的最重要优先考虑之一,便是灵活性。那意味着不过于依赖任何服务提供商或配套软件。自己希望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即使我们会随着时间不断让此社群发生进化,它也可以保持不受外界因素损害的状态。

从破损到修理

识别出破损边缘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困于破损阶段。请像解决一个数学或科学问题那样,解决你的个人成长问题。当人们陷入受困状态太长时间,便倾向于内化各种问题,将那些问题带入自己无法再轻松解决的层面。但检查审视某个情形的破损边缘,会帮你从客观角度看待问题。之后你便可采取行动,去修理破损部位,继续向前行进。此外,这些修理工作干得越多,你就会越擅长修理破损边缘。

查看原文

里宽,里深

你有没有听说过“寸宽,里深”这句话?它是指为你的教育、职业、网站、生意等方面,挑选一个专注研究的领域。这个观点认为你应当缩小个人专注范围,集中力量成为特定子领域的高技能人士。之后你便可在所选行业里开拓个人领地,变得有足够能力参与竞争… 同时希望自己因此过上美好生活。

你可以采用这种做法。它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管用。但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是你也许不想这样去做的原因。 继续阅读里宽,里深

通过责备他人解决问题

许多时候,当人们在致力于自身成长的某个方面上感觉受困,就是源于他们定义自己核心问题的方式,导致那个问题没法真正得到解决。

这种情形的最常见形式之一,就是有人将自身问题定义为思维或心理问题。从那些试图克服拖延问题的人们身上,我总会看到这种事情。他们通常把拖延问题定义为缺少激励、动力、自律、激情等因素。有时他们还将它看作缺乏清晰感或专注力。另一些时候则归咎于有太多分心事物。但归根结底,他们相信自问题源头是个人思维模式,于是解决方案就是用某种方式升级个人思维。换句话说,他们需要致力于改变自己的思维、心态、想法、感受、信念,等等等等。 继续阅读通过责备他人解决问题

将弱势转变成优势

我那些最有收获感的个人成长探索经历,都涉及将个人弱势转变成优势。想到曾让自己感到虚弱、胆怯、无知、无能或无力的生活领域,如今变成我能轻松利用的优势领域,没有比这更能证明在个人成长上进行投入所带来的价值了。

我现在经常使用的一些技能,曾经都是个人弱势,尤其是写作和演讲。自己还年青时,并非天生擅长它们 — 事实恰恰相反。我下定承诺要用多年时间实现改善提升,而这让我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应用自己曾有意回避的生活领域里的技能,还有些额外的特别感受。由于某种原因,为使个人弱势变成优势,自己必须克服的所有障碍和限制性信念,甚至会让应用那些技能的过程更加有趣和令人满足。当自己年青时,演讲台曾是叫人害怕的地方。只是在脑中想象站上演讲台,都会让我紧张不已。现在我则把演讲台看成一个能量高涨的地方,便于自己与人们建立联系和享受乐趣。 继续阅读将弱势转变成优势

30天迪士尼生活 — 第30天

到了第30天(周三),我和Rachelle决定强势结束这个生活试验,整整在迪士尼乐园玩了16小时。到最后我已疲惫不堪,但最终跨过这个终点线让人感觉很欣慰。

第二天早上(周四),我们见了位朋友,大家在Whole Foods(全食健康超市)一起吃早餐。之后我俩开车返回拉斯维加斯。进入拉斯维加斯大道时,看到那些灯光已非迪士尼乐园的灯光,我感到十分高兴。

在试验最后4-5天,我得了感冒,现在依然处于康复阶段。这也是我过去一周没有发布任何新文章的原因。幸运的是,我的病情并不严重,所以仍能每天在迪士尼花上挺多小时,不漏掉任何一天。但其中有些日子确实让人筋疲力尽。我甚至一度在Tiki Room(魔幻音乐屋)里小睡了一会儿,当时周围全是鸣唱着的小鸟和花朵。Rachelle不得不在游乐项目结束时叫醒我。

在梦幻世界里度过一整月后,真实生活看起来反而没那么真实。这30天里塞进了太多东西,令我的分析思维不堪重负到没法去思考它们。其中的心得体会层层叠叠。我也许要花段时间才能重新感到脚踏实地。

我很难想象距离圣诞节仍有一个月。在迪士尼乐园,每天都已是圣诞节。那种感觉就像我在一个时间无限的世界里过了一个月,此刻我正试图转换回时钟滴答前进,日历也有了意义的世界。有一部分的自我还担心圣诞节会永远继续下去。

现在我对两件事情尤其感恩:有机会吃到更健康的食物,以及有机会远离所有响亮音乐和尖叫。我非常感激自己所住拉斯维加斯街区的宁静氛围,但很可能因为我持续暴露在迪士尼乐园的各种噪音里,两只耳朵仍有点鸣响。我的听觉已不像这个试验刚开始时那样好,所以希望听力能尽快恢复。

今天不必再被大量人群围绕,让我感觉挺奇怪。远离人群后,自己现在感觉就像裸露一般。下面说的听起来也许奇怪,但我的一部分思维仍在模拟身处大量人群的体验,觉得有很多人路过自己,甚至在我打出这些文字时也是如此。那种感觉就像在一连开车许多小时,然后终于停止开车后,你仍能在闭上双眼时,看到路面向你驶来。我的某部分大脑仍在模拟身处迪士尼乐园的体验感受。

情感操控

在这个生活体验的最后10天左右,我开始真正看出迪士尼乐园不同部分的整体运作方式。我看到各种表演和游行如何激起人们对迪士尼人物角色的情感联系,然后人们会从附近礼品店里购买大量基于这些角色创作的商品。到试验结束时,当在迪士尼游玩已成为我的每日常规后,对自己而言,那些游玩体验少了很多乐趣和自发感受,我看见的更多是操纵控制手段。

当开始看出这一切,我便更少受整个乐园情感层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自己不再为了乐趣而参与游乐项目,我开始用各种不同方式研究它们。从迪士尼公司的视角来看,每个游乐景点的设置目的是什么?它的设计如何能转变人们的情绪感受?在玩过每个游乐项目后,我们会被引导走向哪些礼品店或食物摊点?迪士尼期望我接下来去做什么?

肥胖

我敢说在过去30天里,自己看到的肥胖和病态肥胖人数,比我以往人生中任意30天里看到的都要多,甚至有些家庭的全家人都是如此。这也是因为我过去30天里见到的人数总量更多。

许多人看起来都是在乐园里蹒跚行进,左右晃动着沉重身躯以规避他人,而非像个健康人那样行走。我有时还尝试用那种方式走路,想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感觉,但Rachelle让我停止那么做。

也许是由于缺乏全天步行的活力,很多超重人士会用电子轮椅代步。我见过有些超重夫妻会一起在乐园里用电子轮椅行进。其中有一对不得不预订下四个人的餐桌,因为他们的轮椅没法坐进双人餐桌。

那种场景看起来就像Wall-E(《机器人总动员》)里的世界,肥胖人群坐在轮椅上娱乐和用餐的时代,已经在此实现。

迪士尼乐园当然为不断增长的肥胖人潮做好了调整准备,比如在乘船类型的游乐项目上允许更少人登船,以适应更大载重量。有时当自己玩完某个游乐项目后,我会看到20多人排队等在出口处 — 都是那些乘坐轮椅者。我发现很有趣的是,迪士尼乐园会奖励这些离不开轮椅的游客,给他们更短的排队时间,显然肥胖就是另一种残疾表现。许多游乐项目还有为适合轮椅而设计的特别车辆,这样人们便可带着轮椅乘坐游乐项目。

总的来说,我发现迪士尼乐园基本上试图掩盖社会的丑陋部分。在多个场合,我都见到演职人员会引导人流绕过不悦场景,比如呕吐的小孩。他们并不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或你为何被引导到其他地方。他们只会告诉你要走这条路,而非那条路。有时他们还会高效地在问题区域形成人体盾牌,所以人们甚至很难见到出现的问题。我将他们想成梦幻世界的卫士。无论何时发生可能干扰梦幻体验的事情,比如出现坐在路边接受医疗救助的女士,那些卫士便会现身转移人流,好似在说:“请继续行进… 这里没什么好看的。”这倒使我想起在《怪物电力公司》中,当一个小孩进入Monstropolis(魔鬼都市)后,怪物们的反应方式。

我感到要在真实的人类环境里维持这种梦幻体验式的商业生意,对迪士尼而言肯定是个巨大挑战,但他们看起来挺擅长掩盖会破坏梦幻体验的事情。

要梦想远大,公主

有天早上,当我和Rachelle在安检处排队时 — 所有游客每天必须通过强制搜查才能进入乐园 — 我们看到一个女孩背包上印有两位迪士尼的公主角色,还有“要梦想远大”几个字。我俩挺好奇这是什么意思。女孩们应该梦想某天变成公主吗?还是她们应该像个公主那样梦想远大?对一位公主而言,到底什么才是远大梦想?

很多日子里,当Rachelle进入乐园时,检票员都会叫她公主。不过,没人叫过我王子。若他们会叫我任何称呼,都是直呼Steve,因为我的名字就写在年票上。有时同一位雇员会叫我Steve,然后将Rachelle叫做公主。Rachelle想不起是否有女性雇员叫过她公主,但知道有许多男性雇员这样叫过她。

我唯一一次被人叫过除了Steve之外的称呼,就是有位检票员叫我Jedi(绝地武士)。我对Rachelle说了此事,后来她被另一位雇员叫做公主时,便告诉对方她更喜欢成为Jedi。那位雇员看起来还被逗乐了。

乐园里有许多女孩都穿着公主服装。Elsa(《冰雪奇缘》里的女主角)的服装尤其受欢迎。迪士尼城堡中有一个区域,女孩们可以在那里让自己的头发和装扮看起来像位迪士尼公主。我俩会看到女孩们从那个地方耀眼夺目地跑出来。但我没法在乐园里找到任何同等区域,能让男孩们也转变成王子形象。

(未完待续,明日更新完毕)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