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宽,里深

你有没有听说过“寸宽,里深”这句话?它是指为你的教育、职业、网站、生意等方面,挑选一个专注研究的领域。这个观点认为你应当缩小个人专注范围,集中力量成为特定子领域的高技能人士。之后你便可在所选行业里开拓个人领地,变得有足够能力参与竞争… 同时希望自己因此过上美好生活。

你可以采用这种做法。它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管用。但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是你也许不想这样去做的原因。

倘若自己因此感到困扰,你并非一定要采用“寸宽,里深”的细分做法。许多人都对这种做法怀有复杂感受,出现这样的感受也完全正当。其中有些值得考虑的重大影响后果。

我在个人工作上并未使用这种做法,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坚持一个细分领域太久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后果。不管挑选了什么领域,即使挑中的是自己热爱的事情,我在几年内便会感到厌烦。我太喜欢丰富多样的生活。这种生活对我来说无比珍贵,虽然自己喜欢做深入探索,但我不想目光短浅地太久专注于生活或事业的任何单一方面,导致错过探索其他也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你可以说我的细分领域是个人成长,但那根本不算是种细分领域,因为任何事情都符合个人成长的巨大概念空间:效率,感情关系,职业,财务,健康,生活方式,价值观,灵性,社交技巧,等等。说出你能想到的任何话题,我都可以把它与个人成长联系起来。

里宽,里深

我更喜欢“里宽,里深”的探索做法。这种做法产生的效果也很好,但若你想在它之上取得成功,就得具备不同的思维心态和框架。其中有些你需要接受的影响后果,但你其实可能会喜欢那些结果。

要使这种做法在商业上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是专注于和自己生意受众的长期关系,而非试图有意将自己的细分市场或品牌归到某个狭小角落。你想要与自己生意受众们的交往,就像与有着众多兴趣、问题、挑战和欲望的真实人类那样交往联系 — 即他们是像你一样的真实人类 — 而非将其看成是只在乎你细分领域单一维度的潜在顾客。

若你想让自己生意的受众,将你看作一个真实丰富,有着多维生活的个体来交往联系,此时不用那些典型的营销手段来宣传自己便非常重要。假如要给自己塑造任何品牌形象,我更喜欢直接把自己叫做一个探索者。事实表明,许多人都喜欢在丰富宽广的兴趣领域内保持交往联系 — 我也喜欢这样!把自己营销宣传成单一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士,只会妨碍你做到此事。

当你发现一位自己非常喜欢的导师,但他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写作演讲同样的狭窄话题,那种状态是不是糟透了?尤其当你喜欢和尊敬此人时,若能和对方在其他维度也建立联系,难道不是非常美好的结果吗?在自己淹没于枯燥乏味感受,想要按下取消订阅的按钮前,你能阅读多少同样话题的电邮或博客文章?

伴随50年的受众

请问自己此事:你可以保留50年的受众会是什么样子?谁能和你留在一起那么久?在开始创业后,假如你能活很久的话,你预想什么样的细分领域能让自己在50年后依然忙活其中?

我打赌你生意受众里的很多人,会喜欢在你主要专注领域之外的其他兴趣话题上,和你建立交往联系,而你很可能并未邀请对方这样做。所以他们没法像和一位真实生活里的朋友那样,与你建立紧密联系,分享多种兴趣爱好。但若他们可以和你建立那种紧密联系,又将怎样?

在一个细分的商业领域内,经过头几年努力后仍保持前进动力会难上许多。重复乏味和缺少多样性终将开始消磨你的热情。我在许多朋友身上,都看到发生过这种事情。一段时间过后,个人激情便消耗殆尽。他们会拖延耽搁,工作毫无生气,频繁幻想去做其他事情的可能性。曾经看起来极棒的细分领域,现在却阻碍了他们作为真实人类的成长进程,难以为其提供刺激感受和丰富多样的体验。最终他们开始觉得自己出了某种问题,身为所在领域的专家,却再也感受不到充满动力。

我的生意经营起来要好玩有趣得多,因为在任何一天,一周,或一月里,我都能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似乎能随机转换探索话题,自己也常会如此。今年我做的几场3日工作坊,涵盖的话题便包括富有,思维拓展,生活方式设计,以及创业。我在墨西哥的演讲主题是感情关系,在英国的演讲主题则是品格发展。我非常非常非常地热爱这种多样性。

在这条生意道路上走过不止12年后,与自己头5年的体验相比,我甚至更加热爱现在所做的工作。无论我当前的兴趣方向出现何种变换和调整,总有数量可观的受众愿意同我一起探索。当然,我时不时也会失去一些受众,但长远而言,那些思维狭窄,专注点单一的人们会被筛选出去,因为他们在我做出每个探索急转弯时都会迎面撞墙,无法跟上我探索方向的改变。与此同时,那些多年来和我一起前进到这里的人们,就是真正喜欢我,热爱多样性,并享受与自己十分相像的人士交往联系和相互学习的 — 一个拥有多维生活的真实人类。

宽度和深度

你可能认为自己无法在探索上同时做到一里宽和一里深的状态。自己必须要么追求宽度,要么追求深度,是不?它属于非此即彼的决定。我想达·芬奇会把这样的话叫做扯淡,我也如此认为。宽度与深度可以彼此强化。你能同时拥有两者。事实上,我认为同时追求两者要轻松容易得多 — 而且好玩有趣得多。

若你进行大量探索,便会成为更好的探索者。通过在多个领域打造不同技能,你将能更加迅速和高效地深入探索。

最重要的是,你的深入探索将与他人的深入探索不在同一层次。和那些细分领域的深入探索者相比,你的深入探索将与众不同。

你的深入探索更有整体全面性,因为你能把现有探索和做过的其他深入探索联系起来。你会比大多数人更好地看到整个大图景,通过其他细分领域的背景视角去理解每个细分领域。这将为你带来一些真正独特的洞见观点,甚至那些单一领域内的所谓专家,平常都难以分享出这种洞见。

不依附于单一细分领域还有种巨大优势。你可以不忠于自己探索的所有细分领域,但仍被认为是这些领域里的某种专家。你能扮演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角色,对着另一个细分领域开上一枪,然后转换身份,回敬一枪。利用这种方式,你能探索一些非常有趣的矛盾领域,发现超越那些矛盾观点的新真相。我不得不让你自行琢磨这种事情一段时间。要将它描述清楚挺难,除非你已有过这种体验。

你的细分领域在耗尽个人动力吗?

个人动力是另一个关键因素。若你保持高昂动力,便能挖出更多更深的井。假如个人动力在10分范围内低于6分,你认为自己探索的深度真的只有那么深吗?如果你的动力能持续保持9分或10分状态,但自己会大量跳转探索领域,又会怎样?你能想象一些9分以上动力状态能胜过6分以下动力状态的探索情形吗?

我乐于承认有些问题更适合用6分以下的动力状态去解决,但它们很容易耗费多年时间。另有些问题在9分以上的动力状态下,却能被轻松攻克。对于这两种类型的问题,你可以选择任意一种去处理。你是否有偏好对象?

两种做法其实都能解决许多同样的问题。你只是采用不同的行动策略。例如,低于6分的动力状态,可能是用常规工作或稳定自我雇佣的方式去赚钱,日复一日地干着相似工作。9分以上的动力状态可能是通过冲刺型工作赚取收入,比如用设置被动收入流(也称作永久性收入),或完成创收项目的方式。

另外,当你对某个特定细分领域感到精疲力竭时,永远都可以暂停一下,转换到其他领域,然后带着新鲜视角回归其中。这样你就能在避免精疲力竭的同时,完成令人惊讶的深入探索。只是通过在生活许多不同领域尝试许多不同做法,你便会不时拥有幸运收获。有时金子埋得并没那么深;它可能就埋在人们懒得去看的地方。

细分做法的社交后果

细分做法也有社交方面的影响。若你只专注单个细分领域,个人社交生活也将陷入只有一寸宽的深坑里。通过拒绝只做细分探索,你可以享受更加多样和丰富的社交生活,而非只跟同一类型的人群交往过多。拥有这种结果的部分原因是,你能提供几十种不同兴趣爱好,可以让大家与你分享探讨。有些人将发现和你有许多共同点,他们会经常主动接触你。若你向他人展现更多兴趣方面,就能吸引极其丰富多样的交往关系,以及更兼容匹配的交往对象。

此外,谁又真的想和只有单一专注点的人做朋友?若你选择细分路线,自己吸引来的大量人士,有很大几率是由于你是特定领域的专家才和你交往。这种结果对社会地位和个人收入可能是好事,但它也可能产生被他人和社会利用的感受。你想要人们和你交往的原因,只是把你当做他们进步提升的工具吗?在一段时间过后,那种状态便会令你感到孤独。它还可能导致你对个人工作产生爱恨交加的感情关系。

细分做法还有健康方面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倾向于更不直接。虽然说起来古怪,无聊乏味长远看来其实能让人变得压力重重。当你对工作感到厌烦,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迫使自己完成工作。假如所做的事情缺乏参与和刺激感,你的大脑便不会自动产生高昂的动力水平。而当你感受不到去工作的高昂动力,就将更难收获成果。当你因为不再像曾经那样高效工作,导致工作成果开始减退,这会造成不胜任的感受,从而让一切事情变得更糟。最终外部压力将开始积聚起来,从而制造出大量内部压力。长远而言这种状态并不健康。悲哀的是,我看到许多将自己细分归入特定领域的人士,都发生过这种事情。最糟的例子通常是律师们(并无双关含义),他们经常每小时能赚几百美元,并习惯于那种收入水平,但他们也必须反复做着相同工作,才能维持那种生活方式。请尝试找位在同一细分领域工作十年后,仍热爱自己工作的律师,我便会向你展示一枚四叶草(在西方认为能找到四叶草是幸运的表现。译者注)。我很可能还想聘用那位律师… 假如自己碰巧需要一位律师的话。

* * *

请别在先看完警示标签之前,便吞下细分做法的药片。细分做法并非赢得客户或创建生意的唯一方式,而且取决于你的个性和兴趣,它其实还可能导致你陷入绝望的深坑。请先对细分做法带来的生活方式后果,进行些仔细思考,再决定它对你来说是不是真正合适的道路。

如果不挑定一个细分领域,你很可能将必须打造更多技能,面对更多恐惧,创建更强大的社交支持网络。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这些反而是不限定细分领域的强大理由。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