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目标的重要模式之一,就是因果效应。这种模式说个人目标是要实现的结果,你的任务则是识别并创造出自己所渴望结果的成因,从而实现个人目标。
听起来足够简单,对不?
然而,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就是几乎每个人对它都有严重误解。而误解源于不知道“成因”真正到底是什么。 继续阅读因果效应 vs. 意念变现
实现目标的重要模式之一,就是因果效应。这种模式说个人目标是要实现的结果,你的任务则是识别并创造出自己所渴望结果的成因,从而实现个人目标。
听起来足够简单,对不?
然而,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就是几乎每个人对它都有严重误解。而误解源于不知道“成因”真正到底是什么。 继续阅读因果效应 vs. 意念变现
为阐明我为何关闭博客评论,这篇文章还有些额外信息:
对我来说,关闭博客评论的决定与垃圾留言没有太多关系。恰当的过滤系统足以解决垃圾留言问题,所以它只是个小因素。
主要问题在于机会成本 — 自己处理博客评论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在投入那些时间精力上,我还有其他什么选择。几个月前博客留言超过每天10条后,我就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自己的长期时间投入。当留言评论达到每天100多条,我便意识到需要在此领域做些最终决定。若留言评论永远都是每天10-20条,我可以毫无问题地处理它们,那种水平的互动交流也有可持续性。但随着网站流量继续快速增长,我不想推迟到被逼入墙角的程度,再做出这个决定。 继续阅读博客评论续篇
我到现在关闭博客评论已有两周时间,而且决定继续这种做法。我以为它是个艰难决定,但在测试过一段时间后,做出这个决定其实一点儿都不难。虽然评论能提供很棒的互动体验,还有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我发现它其实并不值得那些个人付出,尤其是在流量增长方面。我可以用其他方式获得这些好处。首先,我已通过电子邮件收到大量反馈,所以自己仍有接收反馈的渠道。反正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我的批评言论早已冗余。其次,若想针对单篇文章获得反馈和/或进行讨论,我随时可以重新启用评论。第三,我保留了trackback(引用通知)功能(至少对新博客文章是如此),所以在其他博客上继续讨论我文章的沟通机制依然存在。 继续阅读博客评论
你相信生命在死亡之后还会存在吗?
在死亡主题上,我常发现人们在说到它时都带有愚蠢的推测,顽固的狭隘思想,或彻底的恐惧与回避。让我们绕过那种“对傻瓜解释死亡”的做法,更深入智慧地审视死亡,更好理解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如何活着方面,它能教会我们什么。
就身体存在而言,死亡终将捕获我们所有人。据我所知,还没人能永远活着。即便人们进化获得全新硅基身体,找到将思维意识转移到其中的方法,我们也没理由相信那种身体可以不朽(即使它能频繁更新)。我们也许能推迟死亡,甚至推迟很长时间,但自己的实体存在终会在某一时刻结束。作为实体生命,永远对我们而言过于长远。没有后备系统能做到万无一失,尤其当它的对手是无穷时间之时。 继续阅读亡后生活
我们为何应当研究清醒意识?
作为人类一员,你的力量蕴藏在自己的清醒意识之中。它是个人自由意志,还有你选择能力的所在地。如果提升自己运用清醒意识的能力,你便能实现根本性改变,收获更佳人生体验。事实上,我想说的是,与其他任何你可以拓展的技能相比,长远而言,拓展清醒意识将为你带来多得多的好处。 继续阅读为何要研究清醒意识?
在探索清醒意识本身时,我们有多大程度的可能,去寻求并探索其中的“真相”?我们的内在现实又有多大的可知性?
当然,我们拥有科学方法。观察。假设。验证。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好所得结果。显而易见,这种科学方法的反复应用,已在外部现实世界产生一些非凡的探索成果。
但不幸的是,我们无法只用科学方法,去帮自己理解清醒意识本身。为何不能?因为科学方法预先假定存在一位独立的观察者,而在研究自身清醒意识时,我们并没有这种特权。你没法在不影响观察对象的情况下,独立观察自己的清醒意识。在对清醒意识进行观察试验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将主体与客体分隔开来。我们要同时扮演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角色。 继续阅读探索清醒意识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分享一些自己在不同信念系统间转移变换的个人经历。
17岁时,我第一次开始认真质疑自己关于现实世界的信念。此事与我被抚养长大的宗教和文化环境很有关系。那时我还是天主教徒,即将开始高中的最后一个学年。我的清醒意识终于成长到自己能开始主动询问一些问题,以搜寻自己所认同的真相。那段经历是从某种让人不得安宁的感受开始,自己觉得一直被教导的事物并非真相。我开始感觉自己被教授的内容是错的。我所说“错的”,意思是那些内容对我而言不再显得真实。
我周围的人们似乎都相信这种信念系统的真实性,但自己所受教育也告诉我,这个世上的大多数人并非天主教徒。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我发现这种事实令人困惑。我认为地球上大多数人肯定有着和我极不相同的信念。但他们仍和我一样在成长生活。我的信念系统似乎没有一种很好的方式,来阐述那几十亿非天主教人士的存在事实,至少没有我觉得合情合理的阐述方式。难道那些人真的无知?邪恶?错误?注定要下地狱?等待转变到天主教信仰?急需灵魂帮助?我开始好奇作为非天主教人士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过去一年中,我在这个博客上发布的许多文章,所谈话题都代表了自己的过去 — 我多年来收获的想法观念和经历的各种挑战,比如怎样变得高效和井井有条。但至少在本月剩下的时间里,我打算快进到当下时刻,写作自己正在经历和思考的前沿内容。
我将和你探索的主要话题,就是清醒意识本身,它明显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这个话题会外溢到许多不同领域,包括理解现实本质、信念、灵性、人生目的,还有实现持久的幸福感。
这和个人发展有什么关系?有着无处不在的关系。无论何时经历一次重大成长体验,你都会经历一次清醒意识上的转变。你会摆脱旧思维方式,拥抱新思维方式。你将学会以新的方式运用个人清醒意识。与变得井井有条,从而创造出清醒意识上的改变这种由下到上的技巧不同,现在我们将做些由上到下的工作。 继续阅读理解清醒意识
是什么引发出你的目标?又是什么决定了你到底要不要设定目标?
我相信答案是你的信念背景。所谓信念背景,就是你对于现实世界的信念集合。它是你各种想法生长的土壤。
例如,若你有非常物质化的目标,也变得很擅长实现它们,你很可能就有一个非常物质化的信念背景。你关于现实世界的信念是根植于物质主义。
这只是常识,对不?你倾向于采取在自己看来合情合理的行动。而什么才算合情合理这种问题,要由你的信念背景来回答。什么对你来说合情合理,取决于你碰巧看待现实世界的方式。
你其实并非基于现实本身做出了各种决定,是吗?你是基于自己对现实的解读在做出决定。你的感官输入,个人记忆,还有自身想法和信念,构成了你对现实世界的思维地图。从终极意义上讲,你做出的各种决定就是基于这份地图。
那么信念背景又来自何处?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信念背景是继承而来。我们通过吸收他人的信念背景,习得了自己的信念。我们一直受着自己的养育环境、教育经历、家庭、社区、政府、媒体、互联网等因素的教化影响。我们遇见的人,读过的书,在电视上看到的东西 — 这些都对形成我们的信念背景有所贡献。它们在帮我们决定如何解读现实世界。甚至这个网站,也在为塑造你的信念背景做着小小贡献。
例如,什么是婚姻?它是种法律安排吗?还是宗教圣事?是灵魂伴侣之间的连接形式?还是只取决于夫妻双方的意愿?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方式,将取决于你的信念背景。询问不同人群,你将获得不同回答。
进入成人年龄后,大多数人并不会对自己的信念背景做太大变化。你也许会设定并实现很多目标,却很少质疑个人信念背景,这种事情完全有可能。这种情形就像一个农民在本质上相同的土壤里,在同一块土地上,年复一年地种着玉米。那种做法看起来非常自然和正常。它就是去做你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只活在当前信念背景里的情况下,你也可以实现一些有趣的人生结果。但若你也学会操控个人信念背景,就能进入更广阔的体验天地。
每种信念背景就是你看待现实世界的一个滤镜,每个滤镜都会强化你生活的某些部分,同时弱化其他部分。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已成长得非常习惯于当前信念背景,以至于忘了自己其实是在透过滤镜看世界。因此,他们误把个人信念背景当成现实世界本身,而非只把信念背景当做滤镜看待。在未来几周,我打算帮你更好理解自身信念背景,并为你提供实用工具,做出信念层级上的改变。
有时外部事件会把你撞进一个新的信念背景。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许多美国人都经历了信念背景上的转变。其他人则在很大程度上毫无影响。但你是否有意做过信念背景上的转变?你是否曾只为收获新鲜体验,而有意改变过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例如,你是否曾对自己说过:“我打算今年尝试一种新的宗教?”
用这种方式转变信念背景,是我十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本周晚些时候,我将分享些自己一路学习收获的内容。我想你会发现那些内容十分有趣。
本文是来自Erin(Steve前妻,专业灵媒。译者注)的一篇嘉宾文章。
这是和你的潜意识思维(或你的更高自我、灵性向导、更高力量等说法)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视觉化/冥想练习。你可以自由调整Erin使用的范例,以适合自己当前的信念系统。她在大概11年前教会我这种冥想方式,从那之后我一直在进行此种练习。
去往你的房间
假如像某人在语音信箱里给你留下信息那样,潜意识思维也能给你留下沟通信息,这种结果岂不美妙?从你的潜意识或更高自我那里直接收到一条信息,将是多么有价值的做法?倘若不仅能收到信息,你还能和潜意识思维进行往来沟通交谈,又会怎样? 继续阅读视觉化想象冥想练习:去往你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