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授权委派的各种障碍

随着30天授权委派挑战的持续进行,针对克服与授权委派和外包任务相关的限制性信念,我想和大家分享些个人想法。

上周我邀请一起进行这项挑战的其他人士,分享了他们在此领域遇到的障碍。当涉及授权委派和外包任务时,什么想法、信念和态度会拖我们的后腿?

下面就是我对众人分享内容所做的总结,都用一句话来表达:

公平性/对他人价值观的个人推断

  • 让别人去做我不想做的任务显得不公平。

  • 我对把任务以低薪方式外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感觉很糟糕。

  • 人们最好去忙他们自己的任务项目,而非去忙我的。

  • 人们应当独立自主,不该依赖我。

  • 我不想在其他人身上施加权力。

  • 我想要外包的任务只够别人兼职完成,人们不会只想兼职完成我的任务。

  • 让别人打扫我的卫生间或洗衣物挺尴尬。

控制

  • 没人能像我一样擅长这些任务。

  • 让自己保持控制状态对我而言很重要。

  • 我处理事情的方式太独特了。

  • 我其实喜欢去做洗衣、购物和其他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任务。

  • 有些任务就是没法授权委派给他人。

信任

  • 我很难找到值得信任的人。

  • 如果我信任别人查看我的文件、系统、银行账户、密码、管理员权限等,那么他们可能背后使坏。

  • 如果我发现有人确实干得很出色,他们最终可能辞职创办自己的生意…. 还可能复制我的生意模式,和我竞争。

  • 如果不详细检查所有行动步骤,我如何知道某个复杂任务能否恰当完成?

感觉没有做好准备/没有看到授权委派的价值

  • 我的工作系统还不够好,其他人可能没法有效运转它们。

  • 聘用别人的时机还没到。

  • 把任务高效分配给别人之前,我需要先想清如何完成每项任务(并擅长此事)。

  • 我只是个学生,母亲,艺术家等。

  • 我并未身处授权委派的位置,因为自己没有一份生意。

自尊问题

  • 我以为自己是谁,可以授权委派?

  • 谁想为我工作?

  • 我以为自己是谁,想让自己的生意增长10倍?

成本开销

  • 我付不起钱聘用别人(或组建一个团队)。

  • 在准备思考如何授权委派前,我需要先赚到特定数目的钱。

  • 我付的钱要比那个任务对自己的价值更大。

  • 我负担不起自己想要的服务质量。

  • 我现在有的时间比钱多。

时间/缺乏耐心

  • 我太忙了,找不到授权委派的时间。

  • 我要授权委派的任务太小了,自己做起来更快。

  • 在授权委派这件事上投入,看到积极回报要花的时间太长。

  • 招聘过程花的时间太长。

  • 找到合适人选要花的时间太长。

  • 解释任务和记录流程比我直接完成任务花的时间更长。

  • 其他人工作得太慢了。

缺乏技能

  • 我不擅长授权委派。

  • 我不知道如何授权委派。

  • 我没法组织起一个团队。

  • 我还未精通掌握个人高效表现,没有准备好管理别人。

  • 我到底该从哪里开始着手?

  • 我以前试过授权委派/外包任务,结果不起作用。

  • 我只是个冰球运动员而已。

找到合适人选的挑战

  • 我很可能找不到合适人选来授权委派自己的任务。

  • 即使找到合适人选,他们也可能在被聘用后很快离开。

  • 我聘用的人不会想我一样在乎那项任务,或像我一样充满动力。

  • 找到具备正确技能、经验和价值观的人很难。

  • 找到值得信任和依靠的人很难。

  • 许多人就是没法很好遵从指导。

  • 我到底该如何找到可靠人选?

恐惧他人评判

  • 我不想被人看作懒惰、娇生惯养,或精英主义。

  • 如果我外包创意型工作,会被看作利用他人,试图冒名顶替别人的创意成果,这可能意味着我缺乏正直品性。

担忧复杂性

  • 我自己去做所有事情要简单容易得多。

  • 授权委派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复杂。

  • 如果我最终对要管理很多人感到不堪重负,那该怎么办?

  • 我讨厌事无巨细地管理他人。

  • 想要拓展自己生意的想法看起来很吓人。

  • 如果我组建一个团队,可能会失去灵活性。

  • 我真想对其他人的生计负责吗?

恐惧错误和失败

  • 我可能会搞砸此事,聘用错误的人。

  • 如果我必须让某人离职,可能会非常艰难。

  • 其他人的错误可能让我赔很多钱。

  • 如果授权委派让我在错误方向上走得更快怎么办?

  • 如果我给人付钱太少或太多怎么办?

  • 如果我花光了钱,不得不解雇人,尤其是那些指望我生活的人,我该怎么办?

  • 如果我搞砸此事,有可能毁了其他人的生活。

回避对质

  • 我不擅长对质,比如有人工作表现糟糕时。

  • 我不喜欢跟踪检查,尤其是自己可能不喜欢我发现的结果。

请不必纠结于我对这些内容的分类,因为其中一些本可归到不同类别里。上面的分类方式只是为了方便说明。

如果我们把这份巨长的清单压缩为那些概括的群组,可以得到下面这份较短的清单:

  • 公平性/对他人价值观的个人推断

  • 控制

  • 信任

  • 感觉没有做好准备/没有看到授权委派的价值

  • 自尊问题

  • 成本开销

  • 时间/缺乏耐心

  • 缺少授权委派的技能

  • 找到合适人选的挑战

  • 恐惧被人评判

  • 担忧复杂性

  • 恐惧错误和失败

  • 回避对质

虽然我们损失了点细节信息,但这份清单要更容易管理。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种无比简单的授权委派场景。请想象你要前往星巴克,授权委派一位专业咖啡师做杯拿铁咖啡,即:你要去那里为自己点杯饮品。上面这些相同的反对意见,在这个场景里看起来会像怎样?

  • 公平性/对他人价值观的个人推断 —— 咖啡师很可能有比给我做杯咖啡更好的事情去做。

  • 控制 —— 没人做的玛奇朵咖啡能像我做的那样。我就是玛奇朵女神!

  • 信任 —— 如果他们撒谎,用的豆奶不是有机类型该怎么办?如果他们因为贪图便宜,秘密使用转基因大豆又该怎么办?

  • 感觉没有做好准备/没有看到授权委派的价值 —— 现在喝咖啡时间太早。事实上,我也许根本就不该喝咖啡。

  • 自尊问题 —— 我以为我是谁,拿着台不是苹果牌的破笔记本电脑坐在时髦咖啡桌旁?

  • 成本开销 —— 有正常思维的人谁会花8美元买杯拿铁?我只用25美分就能给自己做一杯。

  • 时间/缺乏耐心 —— 排队的人太多了。点餐单上的内容也太长了。

  • 缺少授权委派的技能 —— 若我点不出想要的合适饮品还堵了后面的队伍其他人感到厌烦并说我太蠢该怎么办?

  • 找到合适人选的挑战 —— 星巴克里所有长满痘痘的咖啡师都糟透了。他们永远不会把我的咖啡杯填满 —— 咖啡离杯口总是还有半英寸。而且他们总是叫错我的名字。

  • 恐惧被人评判 —— 如果人们因为我喜欢星巴克,就说我是个贪图享受的势利眼该怎么办?没人知道会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 担忧复杂性 —— 如果点餐单上的选择太多,我如何决定该点什么?

  • 恐惧错误和失败 —— 若我点了种从没喝过的饮品,结果自己很不喜欢,该怎么办?那会糟透了。

  • 回避对质 —— 如果他们做砸了我点的咖啡,我不得不让他们重新做一杯,自己该怎么办?

事情就是这样,以上所有担心都真实有效。也许用星巴克举例让那些问题看起来有些荒唐,但这些反对意见对人们来说都可以是真正的问题。这些反对理由都能用于做出不去星巴克的决定或回避现代世界里的其他任何事情。

也许你能靠自己做出更棒的咖啡。外面买的拿铁会很贵。喝咖啡并非你的本质需求。人们可能因此评判你。你可能会犯错,或者咖啡师会犯错。很多事情都可能出现差错。

但是若你确实想要点杯咖啡,很可能仍会去做此事,尤其是当你能应对处理人类偶尔表现出的不完美。这件事完全可行,你也可能有一次美好体验。取得成功完全有可能,甚至还极有可能。即使你开始几次做得不好,也可通过经验打造个人技能,随着时间过去做得越来越好。

成百上千万人都会在今天光顾星巴克。而且成百上千万人都会在今天授权委派各种任务。不做这些事情的有效理由确实存在,但人们可以应对处理好它们。

如果我们把这些潜在问题看作不去尝试的各种理由,就会让自己停滞不前,妨碍个人发展道路上的进一步成长。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些问题看作潜在的成长体验。

让我们从成长视角看待这些反对理由。每种反对理由的成长潜力是什么?

  • 公平性/对他人价值观的个人推断 —— 也许我会非常享受让人时不时服务自己,若我欣赏感激对方提供的价值,他们可能也会享受提供那些服务。稍微表现出一点感恩就大有帮助。或许我可以学会更懂得表达感激,多说一些感谢。

  • 控制 —— 也许我可以学会不要太有控制欲,更放松一点,这样也能让我的生活更轻松顺畅。需要控制一切对我会有很大限制。

  • 信任 —— 如果我能更信任这个宇宙,让身边围绕值得信赖,真诚关心我最佳利益的人们,难道不精彩美妙吗?世上确实有值得信赖的人们。也许我也能致力于成为更值得信赖的人。

  • 感觉没有做好准备/没有看到授权委派的价值 —— 大多数人在授权委派时并未感觉做好准备,然而他们仍会倾向去做此事。授权委派是项技能,而且像其他任何技能一样,拓展它需要花费时间。由于这项技能处在我的舒适区之外,期望自己感觉做好准备将不切实际,所以我在开始授权委派时,当然不会感觉做好了准备。我的舒适程度将随着经验积累而得到提升。

  • 自尊问题 —— 相信自己值得帮助,而且人们喜欢帮助我,会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感到自己十分重要,而且自己的目标和项目也十分重要非常美好。这意味着我必须开始致力于对自己真正重要的目标和项目。如果我不尊重和珍视自己的工作,又如何期待其他人也能如此?

  • 成本开销 —— 也许我会为预算原因而从小的委派任务开始做起,但自己可以在这件事上先做一小点投入,或者若自己做的事情有趣且有价值,还可以去找那些愿意免费帮我的人们。我也可以授权委派那些能立刻帮我产生收入的任务。这件事有着成长空间。即便自己走出的只是微小一步,我现在也可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做起。

  • 时间/缺乏耐心 —— 如果我有明智投资者的心态,拓展出追求长期投资成果的耐心,结果将会怎样?我可能要预先做好心理准备,但随着时间过去,我将收获巨大奖赏。

  • 缺少授权委派的技能 —— 请想象当自己非常善于授权委派,许多事情都能在我不必亲自参与的情况下得到处理,那种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是我可能追求的最棒技能道路之一。在缺少出色团队的情况下,我的发展会一直受限。

  • 找到合适人选的挑战 —— 精通团队建设的技能,知道如何吸引出色、有天赋,以及忠于内心的人们来帮自己完成任何渴望实现的项目,那种状态会有多美妙?而且我也会充满乐趣地去做此事。

  • 恐惧被人评判 —— 被人评判并非真正问题所在;我对评判的恐惧才是。我需要主动邀请这种评判的出现,这样才能超越它们,不再如此怯懦。也许我可以培养出面对他人评判的更佳幽默感。

  • 担忧复杂性 —— 如果我更擅长授权委派,其实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轻松简单,因为人们会帮我处理各种事情,我也可以花更多时间进行探索,充分利用个人优势。

  • 恐惧错误和失败 —— 请想想若我不再对犯错感到纠结,自己可以学习和成长得多快。各种错误就是能帮我成长得更强大的课程。主动拥抱错误,而非恐惧它们,是更合情合理的做法。

  • 回避对质 —— 要想获得力量,我需要学会如何坚守自己想要的结果,并帮助他人也提升自身标准。我没法期待人们能完美无缺,但我可以期待他们不断进步。如果他们没法或不能满足我的标准,我就必须让他们离开。我配得上和那些关心品质的聪明人共事。

在开始这个30天挑战前,我就有上面提到的许多限制性信念,大多数都隐藏在自己脑后。我让它们阻止自己采取行动。有些看起来还像是挺有效的反对理由。我可以一直说时机还不理想,也可以一直担心添加人手会让生活变得更复杂,还可以一直回避因为某人表现糟糕或价值观不一致而让其离开的可能情形。

我之所以最终同意尝试授权委派,就是因为这些挑战蕴藏的绝妙成长潜力。这条挑战之路可能不会轻松容易,但它会充满有趣的经验教训,以及个人和专业方面的有益收获。

查看原文:

Overcoming Blocks to Delegation

授权委派挑战 — 第2天

30天授权委派挑战正在持续进行中。今天是第2天。

第1天 —— 开始行动

我承诺要在授权委派和外包活动上,每天投入至少一小时。昨天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调查研究可以尝试的服务。我决定先从一些个人任务开始委派,自己觉得那会是轻松融入这项挑战的一个好方法。

下面就是我在挑战第一天所做的事情:

我给Rachelle演示了如何使用买来已有数周的扫地机器人,这样她无论何时想用,现在都知道如何操作。拜这个小家伙所赐,我们的厨房地面变得清洁了许多。教Rachelle使用只需花上几分钟,但我无需再一直去操控机器人。这感觉像是朝前走出的轻松美妙的一步,帮我进入分享更多责任和主动寻求帮助的思维心态。这种做法也赋予Rachelle更多能力,现在她可以在想要的任何时候操作扫地机器人。

我还花了些时间检查能开始外包的简单任务。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已经有份事项清单,所以我只用复查浏览一遍。我需要聘用一个每月修整庭院的服务公司。泳池里有三个水下灯泡已经烧坏,需要更换。坏掉的热水循环泵也需要更换。等等诸如此类。我知道这些都是第一世界才有的生活问题但理清这些事情能帮我进入授权委派的思维心态。其中有些事项在我的待办清单上已存留了很长时间。

虽然我以前查看过这份清单,此次却不一样,因为我终于严肃认真起来,想把这些任务委派给别人完成。与只是把它们看作未来某天可能完成的任务相比,自己现在的感受完全不同。过去我总是不能优先解决这些任务,因为它们始终看起来都不够重要。但现在我已决定释放那些一直受困的能量。在进行新的个人成长试验时,得以提升处理这些事项的优先级,自己感觉很舒服。

我说的受困的能量,指的是自己长期推迟的小任务。虽然它们可能会反复烦扰我,我却一直把它们当做琐碎或不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情通常涉及家里各种小的修理事务,以及不断堆积的小型待办事项。

我们在各种小任务和项目上拖延的糟糕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举个简单例子,我家里的热水循环泵几年前就坏了。这个循环泵把热水从加热器推送到家中的热水管道里,再推送回加热器循环加热。这样当你在家里任何地方打开热水龙头时,几乎就能立刻用上热水,无需先预热几分钟。我在20157月买了个新泵来替换旧泵,结果它就一直在我的车库里呆了3年时间,等着我叫人安装。实际安装时间很可能不到一小时,但我从来没想麻烦自己找人处理此事,而且我也没有能力独自安装。

查看过以前的家庭维修清单后,我打电话给亚马逊询问能否找人处理这些维修任务。我以前通过亚马逊找人修过空调,效果挺不错。遗憾的是亚马逊没有我需要的这种服务项目,也没法提供定制服务。

接着我花了大概一小时调查研究其他人推荐的几个服务网站,并创建用户账户。第一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准备活动上,但我感觉这些时间花得挺值。

第2天 —— 尝试Magic虚拟助理服务

我决定测试的第一个外包服务名叫Magic(魔力)。我从一些朋友和博客读者那里听说过关于Magic的口碑信息,所以感觉它是个开始着手的好地方。我昨晚注册了他们的服务账户,注册过程轻松容易。

Magic是个综合性的外包服务。你只需通过发送短信或使用他家免费app的方式,来给他们委派任务。你可以把它想成前台礼宾服务。他们有一个受过培训的虚拟助手团队,来帮你完成各种事情。他们的工作就是弄清如何搞定你委派的任务,比如代表你给别人打电话,这样你就不必亲自处理此事。只用给Magic委派一个任务,他们便会自动跟进处理,如果需要你补充任何细节信息,他们也会向你问询。之后他们根据完成任务付出的费用,加上他们的服务费用,向你收费。

我想你还可以给Magic提出限制条件,比如你想让他们在某件事上花费多少时间,或限制最终的成本开销。

Magic的服务费用是每分钟59美分(每小时35.4美元),但目前他们提供的是订阅服务套餐。比如每月119美元,399美元和639美元的服务套餐,分别可完成4个、16个和32个服务需求。

此外他们提供30天不满意退款保证。

我想先试用他们的服务,不想直接订阅每月套餐,但又没看到可以绕过套餐方式的服务选项。于是我给Magic发送询问信息,他们同意让我不用订阅套餐便可使用服务,所以自己现在用的是每分钟59美分的按需付费方式。我不确定这种按需付费方式能持续使用多久,但它看起来像是挺好的试用选择。

如果他们完成单个任务平均要花1小时,而且你能充分利用他们的服务时间,按需付费方式应该会少于订阅套餐的花销。但我只想先看看他们完成几个任务的效果。如果自己足够喜欢,永远可以晚点再转换到订阅套餐的服务方式。

顺便说一下,如果你也想尝试Magic,可以使用我提供的链接进行注册,你会获得一小时的Magic免费服务,我同样也能享受这项优惠。只是请注意,我只是在24小时前才注册的Magic账户,也是个新手,目前还无法给出个人赞赏推荐。有些我信任的人士说他们喜欢这项服务,而且Magic已持续进化完善了几年时间,所以我想这足以让我更深一步体验他们的服务。

我也可以花更少的钱去聘用自己的虚拟助手,但我认为Magic在某些任务上的表现可能更高效,因为他们会把你的任务分配给有相关经验的专业人士。他们的团队成员拥有不同技能经验,所以你不会受限于单个助手的现有技能。

今天吃早餐时,我用发短信的方式,总共只花了几分钟时间,给Magic委派了之前提到的换灯泡和安装热水泵的任务。

然后他们说上午9点会给我回复。因为有些服务公司要7点才开门营业,他们需要时间和对方联系。

到了9点整,他们非常准时地给我发送了一连串状态更新信息。他们已联系过5家不同的水电工服务,还打电话给另外几家问过报价。有趣的是,他们试图找到单个人/单个服务公司来一同处理这两项任务。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未找到任何满意选择,但看到他们像聪明人士一样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我感觉很棒。

他们试图将这些任务一同处理的做法(如果管用的话)显得挺巧妙。如果知道这种批量处理的做法有可能实现,同时给他们委派多个相互关联的任务也许会高效得多,特别是在采用按需付费,而非按任务付费的服务方式时。

在过去90分钟里,我不断从Magic收到状态更新信息。现在感觉Magic已承担起完成那些任务的责任,他们正引导我逐步解决问题,并根据需要向我询问额外信息。我感觉自己此刻能相当被动地处理那些任务,事情自会得到解决。那种感觉十分美妙 —— 积极正面而且充满希望。

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生活领域,但到目前为止,自己发现它挺令人兴奋。让他人参与解决自己的任务,给我的感觉非常不同。这种做法可以防止各种任务永久性地躲藏在我脑后,并把它们转移到行动层面。我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发送一条短信。受困多年的能量在几秒钟内便能得到释放。这种感觉妙极了。

我喜欢和一群朋友共同完成这项挑战,因为大家能一路分享个人进展,比较不同的服务、策略和做法。我们在清醒成长俱乐部里的相关话题已有58条留言,而且大家只是在昨天刚开始这项挑战。看到其他人在付诸行动,会推动我做出更多行动,因为自己不想感觉被大家甩在身后。我想自己的进展分享,也会帮其他人采取更多行动。

另外今早在我的帮助下,Rachelle写完了发给清醒成长俱乐部所有成员的每周邮件。这些电邮的内容在过去一直非常单薄,只是用来提醒大家留意参加视频培训电话的时间。我们开始在本周给它添加更多价值,比如突出展示俱乐部论坛里的有趣讨论话题。今天发送的邮件就是由Rachelle,而非我写作完成。Rachelle是我们的社群管理员,我最终想让她负责培训电话的日程安排,并能在无需我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发送每周电邮。或者只要她想,也可以把这项任务外包给别人完成。🙂

授权委派这件事存在学习曲线,我肯定会在30天里犯些错误。不过犯错根本没什么好怕的 —— 我在自己的人生里已经犯过不少错误。我认为大家应该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骄傲,尤其是那些大的错误。它意味着我们在不断学习和成长,并在迫使自己超越个人舒适区。

查看原文:

Delegation Challenge – Day 2

30天授权委派挑战

今天我将开始一个全新的30天挑战,这个挑战专注于授权委派和把各种任务外包。我将对这个挑战体验一路写作博客,分享经验教训,洞见认识,所犯错误等,但不一定是每天分享。

在连续30天中,我将致力于授权委派和外包各种任务(包括跟私人和工作相关的各种任务)。

我的具体承诺,就是每天在授权委派和外包任务的活动上投入至少一个小时。其中可能包括通过头脑风暴想出要授权委派的任务,定义好那些任务,致力于解决各种潜在障碍和限制性信念,找到一同共事的人们,测试和评估外包服务,分配任务,跟进检查,以及落在这个探索活动合理范围内的任何事情。但我不会把花在写博客或与监督伙伴进行核查的时间计算在内。我在某些天里可能会超出一小时,但一小时是我每天的最少投入时间。全部30天,包括周末都将如此。 继续阅读30天授权委派挑战

开放感情关系令人惊讶的10个方面

我身处开放感情关系已超过八年,对于这趟旅程,自己想分享其中令人惊讶的一些方面,尤其是和那些想了解这条生活道路中较隐蔽部分的人们进行分享。

在走上这趟旅程的早期阶段,我读过多本关于开放感情关系的书籍,但阅读他人的经历体验并未像我希望的那样有帮助。主要原因是人们实践开放感情关系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即使你认为大家走在相似的道路方向上,其他人的经验教训通常看起来仍有点隔膜。

考虑到这种因素,请在吸纳我分享的内容上有所保留,因为它们都是基于我自己的经历体验和价值观。不过我猜本文的内容很可能让这个博客的许多长期读者深有共鸣,因为大家在兴趣爱好方面已经挺和谐一致。

撇开上面的警示不谈,下面就是一路走来,开放感情关系令我惊讶的10个方面:

1. 思维心态比实践行为更加重要

在开放感情关系中经历高低起伏的循环体验相当常见。有时我们会有丰富多样的交往伴侣,另一些时候则长期只有首要伴侣(甚至没有伴侣)。有些人在频繁跟新伴侣交往上非常积极活跃,另一些人则只会偶尔放纵一下自己。

你如何实践开放感情关系其实无关紧要,因为实践此事的方式有很多。真正能定义开放感情关系的更像是一种思维心态,而非特定的实践行为。实践行为依然重要,但我认为思维心态更加重要,因为思维心态倾向于渗透影响实践行为。若你的思维心态并不和谐一致,搞砸实践体验也很常见,比如你相信自己必须假装单身状态,才能吸引到其他交往伴侣。

当你转变到开放状态时,自己对感情关系生活的看法也会不同。新的关系体验变得有可能。这种可能性会给人极富力量的感觉。即使你并未积极实践开放行为,只是知道自己有了更多选择,也能改变你对感情生活的感受方式。移除了环绕在自己首要感情关系周围的栅栏,会给你带来全新生活视野,即便你仍选择花时间呆在以前围起的相同场地内。

当你不再选择单一伴侣关系,没有栅栏再阻挡你和其他伴侣交往联系时,生活会显现出更神奇的品质。你永远不知一份有趣的新感情关系何时会进入个人生活,而且当此事发生时,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同意接受它。这为现有感情关系增添了额外的神秘活力,因为总有可能出现新鲜的感情能量,给个人生活搅起波澜。我认为这对防止一份长期感情关系变得陈旧停滞很有帮助 —— 那份额外的丰富多样性会十分健康有益。

若你只探索单一伴侣关系(或独身生活),理解开放关系的思维心态就可能挺棘手。也许它看起来像是太美妙的事情,太丰富多彩,太理想完美,以至于无法变成现实。我明白这种感受。让你的头脑搞清此事的确需要花些时间。

开始实践开放感情关系之前,我脑中存在这种想法已有数年时间。有时它看起来好像很迷人。另一些时候我则半信半疑。接着我又好奇它对我来说是否可能实现。最终我开始用行动去探索它。整个过程花了多年时间,而且曲折反复。

在开放感情关系变得有可能存在之前,你也许先要解决一些自身的限制性信念。不过一旦你终于理解那种思维心态,相比之下具体实践其实相当简单。你基本上只用给出邀请,并接受某些邀请,然后同时和不同的人们一起探索浪漫关系,亲密体验,以及/或者性爱体验。但允许自己这样做并相信你能做到此事,可能要经历许多内部沟通工作。但它是挺有趣的内部沟通工作,那也是这种体验的大部分价值所在。

虽然我并未打算回归单一伴侣状态,但即使这样做了,我想自己对感情关系的视角看法,也会因为开放关系的经历体验而发生永久改变 —— 并且是变得更好。探索开放感情关系属于我个人成长旅程的一部分,而且自己认为它非常宝贵,很像做名纯素主义者21年的经历那般宝贵。也许总结此事的一个好说法,就是开放感情关系帮我对其他人类同伴感到更紧密相连和充满爱意。在人类的社交网络之内,我感到更受欢迎和更有归属感。

2. 开放感情关系比单一伴侣关系更加简单

从表面看,开放感情关系看起来似乎给感情生活增添了复杂性,对不?你需要应对处理更多人,要进行更多沟通交流。你面对的风险也更多,还可能有更多狗血剧情。

当你最初开始探索这条道路时,开放感情关系确实更复杂,但那主要是因为你还未习惯它。它看起来复杂难懂,是因为它对你来说是全新事物。

请想象自己搬到一个新城市。即使新城市比你原来的城市更井井有条和容易找路,你也可能觉得它更复杂,因为你还未了解新城市的街道布局。你的不熟悉感让这个城市最初看起来挺复杂。

探索开放感情关系与之相似。你在最初阶段有很多要学的东西。思维转换可能十分棘手。但随着你不断积累经验,事情也变得更轻松容易。一旦你探索过这种生活方式几年时间,我认为你可能发现它要比单一伴侣关系更简单,更轻松,也更自然。我的确是这样认为。

我将和大家分享些自己这样想的理由。

第一,开放感情关系更简单,是因为大家无需隐藏彼此吸引的内心感受。你可以开放地谈论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观察认识,尤其是当你有位清醒自知的伴侣,能应对处理好面对这些真相之时。当保持诚实更简单易行时,谁又想玩隐藏游戏?

第二,开放感情关系更简单,是因为我实际上能向伴侣征求对其他人的看法,并期望她会给出诚实合理的回答。或者她可能自愿给出个人看法。她会注意到我并未留意的事情。她可能在感觉到其他女人受我吸引时,给我指出此事。她还可能为我指出那些潜在的有趣交往关系。她站在我这一侧,我也站在她那一侧,双方相互支持。

第三,多元之爱(为你伴侣的愉悦而感到愉悦,为你伴侣的幸福而感到幸福)要比嫉妒心理更简单。嫉妒心理混乱复杂,有时还很暴力。你更愿有位喜欢嫉妒的伴侣,还是有位毫不嫉妒的伴侣?你更愿成为喜欢嫉妒的伴侣,还是毫不嫉妒的伴侣?若你的感情关系受到嫉妒心理的感染,所有事情都会变得非常复杂。要想超越嫉妒心理,你必须致力于提升个人能力,自尊意识,以及自我的富足心态。做到此事当然很有挑战,但长远而言,它要比应对处理嫉妒心理带来的各种问题简单得多。若你和伴侣想与其他人不时探索感情关系,与试图拒绝此事并从依附索求和缺乏安全感的立场出发交谈相比,更简单的话语则是:享受乐趣,注意安全。

第四,在单一伴侣的感情关系中,你有的自由更少。人们需要遵守更严格的规则,破坏那些规则带来的后果也更严重。开放感情关系也许仍有规则,但它们很可能是更简单和更常识性的规则(至少在你习惯开放关系后会是这样)。若你并不喜欢某个规则,比如不能亲吻自己碰巧喜欢的另外一个人,你如何在单一伴侣的感情关系中应对处理此事?你会压抑那种欲望吗?还是会为此和伴侣争论?或对伴侣稍微感到有些怨愤?我更愿直接享受一次美好的亲吻。然后也去亲吻自己的首要伴侣。去亲吻我喜爱的所有人!就这么简单!

第五,在一份开放感情关系中,我们更难因为生活中的缺点不足而责备伴侣。因为你有更多自由去探索个人欲望,所以更不可能陷于责备伴侣的状态,或被动等着伴侣去改变。如果你想探索某事,便可完全由自己决定是否要进行探索。这种状态为何更简单?因为和说服首要伴侣去探索他们可能不感兴趣的事情相比,另外找位愿意一起探索的同伴通常更轻松容易。和心甘情愿者一起探索,要比和不情不愿者一起探索更简单。在我当前的感情关系中,这并非是个大问题,因为我和Rachelle在探索方面有着非常相似的兴趣爱好。但对于身处开放感情关系的某些人来说,这会是个挺大的问题。请你也从对方一侧看待此事。你也不必因为伴侣想要你做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而觉得很有压力。相反你可以鼓励伴侣和其他兴趣相投的人们一起探索并享受乐趣。如果伴侣想和其他人分享亲密、性爱或浪漫体验,你知道自己不会对此难以释怀,将是种美好的解脱。

第六,假设你已结婚或对首要感情关系做过长期承诺。自己永远无法再以某些方式与其他人交往联系更简单,还是对和其他伴侣交往联系的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更简单?这其实是个视角问题。我发现开放感情关系这条道路更简单,因为它是自己能做出的一种更容易和更灵活的承诺;它不像单一伴侣的关系承诺那样僵硬死板。开放感情关系让未来自我的生活更轻松容易,因为只要未来的我选择如此,他便拥有和其他伴侣探索感情关系的选项(但并非义务责任)。我并未用当下的选择阻碍他,所以他在未来很可能不会感到受困。

第七,你是否只有一位朋友?我猜很可能不是。如果你能同时保持多份友谊,为何不能也同时拥有多位浪漫或性爱伴侣?开放感情关系就是拥有多份友谊的自然延伸。我们为何不能在两个领域都有相似的生活标准?若你喜欢拥有多位朋友,很可能也喜欢拥有多位亲密伴侣。把开放感情关系看作友谊的延伸确实能简化理解这种思维心态;再次强调,此事最初看起来复杂难懂,只是因为你还未习惯它。

第八,也许开放感情关系看起来更复杂,是因为它比单一伴侣关系更加非主流。但其实最主流的感情关系模式,就是假装单一伴侣关系,其中包括单方欺骗或双方相互欺骗(并试图掩盖此事)。所以若你的价值观是基于大众做法,请自由自在地假装身处单一伴侣关系,同时欺骗伴侣,在这条路上你会找到许多同伴。或者就是直接看大量色情片 —— 完全由你选择。在我看来主流选择荒唐可笑;只是因为这些选择更流行普遍,我们很难说它们就更好或更简单。我认为更简单的生活是感到充分被爱,并和那些喜欢你的人们交往联系。

我可以继续解释下去,但自己认为大家已经懂我的意思。再次强调,当你刚开始学习了解开放感情关系时,它可能看起来更复杂难懂,但随着自身经验的积累,这种生活模式会开始感觉更简单,更轻松容易,也更自然而然。我深切感激欣赏开放感情关系的简洁美好,主要原因就是它与我对感情关系的直觉想法和感受非常和谐一致。与单一伴侣关系相比,开放感情关系感觉像是通向感情生活的更优雅道路。

另外想说的是,我是在宗教环境里被抚养长大,所以脑子里原来充满单一伴侣关系神圣价值的无稽之谈,而探索开放感情关系就是卸除这些思想负担的绝妙方式。在此探索道路上你将会遇见的前天主教徒,简直多得荒唐可笑。

3. 当和其他伴侣探索感情关系时,我会更被首要伴侣所吸引

我在2010年第一次有过三人性爱的体验,之后我对女友(现已成为我的妻子)感受到最加强烈的吸引力,这不禁令我有点惊讶。以后每次和其他人交往后,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三人一起的性爱体验,我都有相似的内心感受。

与他人交往联系并未使我减少对首要伴侣的兴趣。这种体验其实让我更喜欢和欣赏自己的首要伴侣。我认为出现这种结果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当我和新伴侣交往时,自己忍不住在思维层面把对方的性格品质与首要伴侣进行比较。这帮我注意到自己非常喜欢Rachelle的那些性格品质,而自己以前可能将其视为理所应当。我会不断注意到更多欣赏感激Rachelle的地方。

当你不常有那些比较体验时,便很容易将长期伴侣视为理所应当。他们的独特之处变得平常普通,你也不再留心注意。但当你和某位缺少那些性格品质的新伴侣交往时,自己仍可欣赏感激这份新的交往关系,并且会被提醒认识到自己非常喜欢首要伴侣的某些方面。那种提醒认识会在新交往关系发生后延续挺长时间。

其次,因为首要伴侣明白我喜欢不时和其他人探索交往关系,自己也就不必隐藏这部分的自我。我不必假装自己没有受到其他女人的吸引,或有其他女人被我吸引。我喜欢这种层面的诚实状态,我也喜欢身处没有欺骗行为的感情关系。欺骗伴侣就是不诚实,难道不是吗?拥有一位坦然拥抱这种诚实感情生活的伴侣,会让我感到更受她的吸引。我被她的真实坦诚,她的理解信任,她对一份毫无虚假成分的真正感情关系的承诺所吸引。

另一方面,开放状态也会暴露感情关系中潜藏的虚弱一面。若和其他伴侣交往后,你发现自己感到与首要伴侣越来越疏离,那便暗示了你的首要感情关系并非像它本来应有的那样牢固,也许双方是时候继续选择各自的生活。

在我前一份婚姻接近结束时,我和前妻尝试过保持开放感情状态一段时间,结果两人一年内便选择了离婚(在一起生活15年后)。在那种状态下,对开放感情关系的探索,帮助照亮了双方一直压抑的更深层次感情问题,就此方面而言,离婚依然是个好的结果。我们经历的开放感情关系阶段,帮助双方以更清晰透彻的认识去继续新的生活。

4. 开放感情关系更不激进

这个方面有点令我感到震惊,请让我慢慢解释。

人们对开放感情关系抱有的一个常见概念,就是它肯定是一种更激进的感情关系模式。如果你想保持开放状态,就必须让自己付出更多努力。你必须在社交上独断坚定。你必须接触更多人。你必须让自己向外拓展。你必须对很多人解释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些人甚至认为如果想在这条道路上收获某种程度的丰富体验,就必须撒谎。人们不会接受你的开放态度,所以你必须隐藏自己已经有了首要伴侣的事实。或者你必须隐藏自己喜欢同时和多个人约会的事实。

我来告诉大家事实真相。有人在追求开放感情关系时的确存在这些想法和行为。但在我看来,这种做法适得其反。它与我的实际体验感受毫不和谐一致。

我认为觉得自己必须在社交上表现激进主动,自己似乎每周都需要寻获新伴侣的思维心态,其实根植于匮乏心理(有时还源于性上瘾问题)。它源自内心的依附索求感。

假如你已有位美丽、温和、有爱、体贴和相互支持的感情伴侣,自己将会怎样?如果你已经和喜爱的对象拥有健康愉悦的性生活… 甚至同时和其他伴侣享受着快乐的性生活,结果又会怎样?你认为那种状态会使自己在追求新伴侣上感到更激进还是更不激进?

根据我的经验,实际结果和大众的想法恰恰相反。开放感情关系令我感到更轻松自在。我感觉非常放松。我有位美妙的首要感情伴侣,自己在此生活领域的需求已经得到很好满足。在上个月,我还高兴快乐地再次结婚。因此当和某位新伴侣交往时,我是从富足而非匮乏的身心状态出发。我可以坦然做我自己,并看双方的交往会发生什么结果。自己无需迫使任何事情发生。

下面的说法听起来可能有点令人难以相信,但我其实发现被动的感情交往姿态效果挺好。我不会出门寻猎新的感情伴侣。大多数时候,我只是让她们自然来找我。

当我回顾过去几年的交往经历时,最令自己享受的那些感情关系有着相似的发展模式。它们都是女方先选中了我。甚至在我有机会选择她们之前,对方已经选中了我。在某种程度上,女方已预先接纳了我,之后她才逐步进入我的雷达范围。即便当时感觉好像是自己在邀请对方开始交往,我其实只是顺从了女方的本来意愿。她可能除了倾向和我交往联系的意愿之外,甚至没有具体的行动想法;但那份意愿已经足够。

这是感情关系中需要领会的非常有趣的微妙之处,如果我没有决定探索这条开放感情关系的道路,我也不确定自己能否领会此事。

如今我倾向于一直持有特定意念,那就是这个宇宙会给我带来快乐、健康、有爱、好玩、有趣的交往关系,而且那份交往会让涉及其中的所有人都获得成长。

在踏上这趟旅程的头几年,我表现得较为激进,因为自己以为我必须如此。我会选择想要交往的女人并主动给出邀请,总体而言那些交往的结果,并不如自己感觉是女方先选择了我的交往。两者间的差别就像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之间的不同。

下面的说法听起来可能有点古怪,甚至显得啰嗦,但长远来看,我发现自己最受吸引,而且最享受与之交往的那些女人,就是发现我也富有吸引力的女人们。如果某个女人发现我很有吸引力,足以使她愿意付诸行动和我以某种方式开始交往,我就可能发现她也极富吸引力,假如双方亲自见面,我们将很可能拥有一份美好的交往关系。

如今我探索开放感情关系的典型方式或许能直接用懒来形容。不过再次说明,你也可以说这种做法与“吸引力法则”和谐一致。大多数时候,我只是放松下来,让这个宇宙提供那些认为我很有吸引力,并且想要彼此交往的感情伴侣。当某个女人留下想与我交往联系和共同探索的暗示时,我会更加注意这些信号。很多时候女方想让我主动做出邀请,但事实真相是,甚至在我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前,她已经选中了我。

因此,我发现这是一条非常放松自然,并不激进的感情道路。它不是疯狂的淫乱行为,但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足够的多样性,交往联系和亲密感,我并未感到有改变它的任何需要。我其实挺满足于让女人们来选择我(或不选择我),自己再做出善意回应。也许未来某天我想用不同方式来探索这条道路,但目前我感觉整个宇宙在这件事上干得很棒。

有些人感觉他们必须迫使自己主动出击,以寻获新的交往关系,比如在大街上随意反复地和人搭讪。然而和这些人交谈后,我询问他们用这种方式能多么频繁地找到美妙交往关系时,所得结果通常令人沮丧。他们可以找到愿意约会的对象,有时还能获得性爱,但他们并未发现这种经历幸福快乐和令人满足,因为交往双方并不存在思维/心灵/精神层面的真诚联系。

我感觉更有价值的做法,就是变得更擅长倾听和关注女人们表达的对自己感兴趣的微妙信号… 并通过向这些交往机会表现出欢迎态度,使对方更容易和我建立联系。

尽管这种做法听起来很懒或挺被动,我却要负起做好自己这部分工作的责任。属于我的那部分工作就是专注于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坚持去做自己相信是美好事业的工作,就是拓展自我,不断让自己超越个人舒适区。当我始终与自身价值观活得和谐一致时,就会有足够多我喜欢的女人们也发现我富有吸引力。自己根本不必外出寻获交往对象。

你是否发现自己富有吸引力?你是否对自己今天的样子感到舒服美好?你是否常在上床睡觉时想着,今天过得简直太棒了?如果你能给这些问题做出肯定回答,我想那种相当放松的开放感情关系模式也会对你管用。当你过着顺畅美好的生活时,很可能对他人也将很有吸引力,因为人们会想和你分享一些那种顺畅美好的生活体验。

我想额外说个关键观察结果。我和女人们有过的最棒交往关系,从一开始都会包含许多幽默、欢笑和乐趣。对于那些一开始便过于严肃的人们,双方的交往效果倾向于不是太好。轻盈心灵会让开放感情关系运转良好。这在我的妻子身上尤为真实,她就是我遇见过的最好玩有趣的小丑演员。我俩每天都会让彼此欢笑不止,每天都要笑上很多次。欢笑在我们的感情关系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对于自己其他运转良好的交往关系,欢笑也占据着重要部分。我花了些时间才意识到此事,但自己非常会被那些好玩有趣的女人们吸引。

我认为当你把开放感情关系看作友谊的延伸时,幽默层面发挥的作用就显得更加合情合理。你喜欢和朋友分享欢笑吗?我肯定喜欢。即使去参加专业会议,我也会很自然地被房间里那些好玩有趣的人们吸引。我喜欢欢笑,也喜欢让他人欢笑。因此把这种欢笑元素带到对开放感情关系的探索中,使我感到非常自然轻松。

5. 身处开放感情关系之人是比单身人士更安全可靠的赌注

如果我想在首要伴侣之外和其他人探索感情关系或一起玩耍,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我更喜欢和已身处开放感情关系之人,而非单身女人一起交往。

这种做法看起来很可能反直觉。难道单身人士不是更优先的选择吗?他们会有更多和你相处的时间,对不?

怎么说呢那些已经拥有一位或多位伴侣的女人,也额外提供了社会认同的证据。至少有其他人已经选择她。在我眼中这个事实会将她的交往层级提升一点。

单身人士是风险更大的赌注。这并不意味着她是糟糕赌注,但公平地说,当我们额外考虑此人当前没有其他伴侣的状态信息,那么自己遇到糟糕交往关系的风险也随之提升。她缺少那些拥有伴侣的女人能够提供的社会认同证据。这个事实可能并不重要,但再次强调,她当前处于单身状态也许有着合理原因。

和单身人士交往有点像是购买一件购物网站上没有买家点评的产品。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那件产品很糟糕,但我们面对的风险要比购买某件社会认同证据更多的产品稍大一点。

如果在决定是否要和对方交往之前,我们有机会看到此人和另一位伴侣的交往互动状态,那样甚至更好。这是因为你能由此做出信息更完备的决定,尤其当我们要决定是否进行更深入的交往之时。

如果某个女人已经拥有一位或多位感情伴侣,她还想和你交往联系,那简直太爽快简单了。我不必再向她解释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很可能会接受并理解我也有感情伴侣的事实。那很可能是一份不会有狗血剧情的交往关系。

对于单身状态的女人,我必须做更多工作来确定她是否合适交往。我不知道她能否理解并接受我的生活方式。即使她宣称理解,我也不知道她能否处理好非排他性的交往关系,除非她在此方面有过先前经验。

当交往各方都至少有另外一位感情伴侣时,那么新的交往关系就倾向于更多关注探索、玩耍和真诚联系,这种交往更不可能受到依附索求感的感染。如果某个女人已经有位稳定伴侣,她最大的情感需求很可能已经得到满足,不再想要或需要我填补其首要伴侣的角色。这种状态将提升双方交往关系的品质,使它和心灵与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和谐一致。

身处开放感情关系的人们一般不喜欢狗血剧情,他们通常很善于嗅出各种警示信号。其中明显的警示信号之一,就是对方以非常负面的方式谈论以前的感情伴侣,比如以往的感情经历充满怨愤或涉及暴力行为。对身处开放感情关系中的很多人来说,这些负面言论都是一面巨大的警示红旗。他们可能仍会基于友谊和对方交往,但很可能不想更深入地发展关系,因为出现狗血剧情的风险已经太大。这样说看起来可能不公平,但我认为处于开放感情关系里的很多人会同意,预判未来是否会出现狗血剧情的最好证据,就是过往是否有狗血剧情。

有些人其实挺喜欢狗血剧情给自己生活额外添加的兴奋感,但在很大程度上,那些身处稳定长久开放感情关系里的人们,都倾向于像躲避瘟疫一样回避狗血剧情。

不过存在狗血的过往经历并不会立即扼杀一份开放感情关系。真正的问题在于此人是否已经自愈,原谅了过往的悲剧,从怨愤情绪中解脱出来。他们是否准备好了和新伴侣探索一份清醒自主、心灵开放的交往关系?

此外,开放感情关系通常需要做出清醒自主的选择。在决定积极探索开放感情关系之前,人们通常会对这种可能性投入大量思考和反省。假如某人正在探索这条感情道路,即便只是刚开始,他们也很可能比大多数人更自知自觉。

这些人也很可能更擅长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欲望。实现可持续的开放感情状态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开放感情关系中当然有些不喜欢稳定状态的人们,但我和他们没有太多交往,因为大家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他们通常在一段时候后将自毁个人声誉,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然后大家就会回避他们。

现在你可能好奇为何有人会想和非排他性的人士交往。处于开放感情关系里的人们没法像单身人士能做到的那样,提供排他性交往关系。如果你找到一位绝妙伴侣,想要排他性地和对方生活在一起,那很好。但若你没法找到那种排他性的特别感情关系,又该怎么办?你应该等待多长时间?此时一份美妙的非排他性交往关系(或多份这样的交往关系),就能让你身处充满关爱、亲密感受和性爱体验的流畅生活状态。

正如我的一位非常开放的朋友所说的那样,你会更喜欢谁:100%的失败者,还是稍有不足的成功者?这种说法可能显得有点苛刻,但我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开放感情关系中有些十分迷人的伴侣,只要你能接受自己并非他们的唯一伴侣,就能和对方一起探索这种美妙感情关系。与那些100%属于你,但匹配度较弱的伴侣相比,这种开放感情关系可能更有体验价值。

6. 开放状态能提升承诺度

开放感情关系中最常见的谬论之一,就是若你要和他人探索亲密交往关系,就必须减少对首要感情伴侣的忠诚承诺。若你思考此事,它其实没什么道理。我们很容易消除这个谬论。

如果你放弃了其他所有友谊,是否意味着对最好的朋友更加忠诚?当然不是,但那种状态可能意味着你对唯一的朋友更有依附索求感。

你是否需要依靠社会压力来确保首要伴侣和自己待在一起?如果对方有了和其他人感情交往的选择,会发生什么事情?那种可能性是否会让你感到有点害怕?它是否会使你感到更不安全?如果你需要依靠社会压力来保留这份感情关系,自己对那份感情又有多忠诚坚定?

如果你的感情关系足够强大,能应对处理好开放状态,双方仍愿意选择共同生活,我想说那才是彼此忠诚的更强表现,而非试图利用额外规则来防止伴侣逃跑的可能性。假如你们需要那些额外规则来保障感情关系的安全,也许你们中的一个人就该去寻找逃跑途径。双方的兼容合拍性并非应有的那样牢固。

要想保障开放感情关系的安全存在,你必须不断对它所有投入。如果通向其他交往关系的门径保持开放状态,你就没法把自己的伴侣看作理所当然。

你也必须保持对自我发展进步的个人承诺。让自己做个富有吸引力和好玩有趣的人。活得跟个人价值观和谐一致。在其他感情选项面前,让自己成为你伴侣的明智选择。

开放感情关系能提升承诺忠诚度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你知道只是为了时不时和其他人玩耍,自己不必跟首要伴侣分手。假如其他感情关系会成为自己感情关系的威胁,那么你的感情关系又有多安全可靠?与缺乏自由灵活的感情关系相比,一份自由灵活的感情关系能很容易让你感到更安全和忠诚。两者间的差别就像顺风弯曲和顶风折断。

单一伴侣的感情关系也会产生更多谎言,尤其是当有人秘密探索其他交往关系之时(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一份不够诚实的感情关系会是更忠诚的感情关系吗?你可以争辩说,如果为保留那份感情而选择隐藏事实真相,那就是更忠诚的表现,但这样的话他们真正保留的是什么?他们也许保留的是当前的生活安排,但自己对感情层面的承诺其实弱化了。

此事还有另一层意义。我感觉开放状态提升了我对女人们的整体忠诚性。在这条道路上,我无法藏在与某个女人的单一感情关系背后,然后余生都阻止跟其他所有女人发生更深入的交往关系。那扇门会保持开放状态,有时另一个女人会选择穿过这扇门,和我一起探索感情关系。有时这些感情体验会让我脱离个人舒适区。有时拒绝这些和不同伴侣交往所带来的额外学习和成长体验,会是更轻松容易的做法。因此我把开放状态看作要做出的更伟大承诺,它尤其顺应了我对终生学习和成长所做的坚定承诺。

7. 一旦你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各种批评指责会逐渐消失

当我最初走入这个生活方向,公开写作开放感情关系时,收到过各种支持和批评 ——大多是后者。那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而批评指责的程度似乎也反映出我自身的不确定感。

随着我对这条生活道路感到更舒适自在,并不断积累经验,自己也越来越相信它是我的正确感情关系模式。伴随个人信心的增强,各种批评指责也随之消散。

那些批评指责如今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存在。虽然以前的博客文章会不断吸引新的读者,我已记不起上次有人对此事给出负面反馈是什么时候。我更经常会收到刚涉入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们提出的问题,还会听到身处开放感情关系一段时间的人们讲述的有趣故事。

我觉得最好的批评者们很擅长感应出我的内心反对意见,他们把我的反对想法反射给我。他们反对我分享的某些事情,就是因为一部分的自我也在内心反对那些事情。他们能从一英里之外嗅出我的不和谐一致感,那便是这些人感觉最需要让我听见他们声音的时刻。

但当我追求这条感情道路足够久,解决好了自身的各种反对意见后,身边也不再有批评者纠缠不休。他们仍会批评指责我,但通常不会再麻烦自己做此事。那种做法如同批评一块石头为啥要做个石头。石头对这种批评会感到挺困惑,而批评者也会因为做出此种毫无意义的努力而显得愚蠢。

另外想说的是,此事在探索个人欲望上也是很好的一课。开放感情关系会带来对更多欲望的探索 —— 包括浪漫、性和社交等方面的探索。你对和一位或多位伴侣分享内心最深处的欲望感到有多自信?你对经历体验自己想要的事物有没有任何内心反对?如果你在内心反对,也将持续吸引外部反对意见。所以你必须学会真正拥有自己的欲望,同时致力于解决内心存在的反对想法。

你是否感到寻求满足某些欲望过于不切实际?你是否感到自己必须付出额外努力,才能用某种方式实现它们?当然,你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位心甘情愿的伴侣,只要他们知晓你的兴趣爱好,就很可能有许多人愿意和你分享这种感情体验。

8. 许多人都处于秘密的开放状态

多年前当我公开自己的开放关系状态时,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向隐秘社会的大门,只有那些清醒自主选择了这条道路的人士才能进入其中。我结识多年的人们很快也向我袒露了他们的开放关系状态,而自己以前从不知道此事,甚至根本不会怀疑他们。他们也用某种方式探索着开放感情关系。

他们为何不早点告诉我?简单答案就是他们不知道我能否冷静看待他们的生活方式。身处开放感情关系的人们倾向于极度讨厌评判言行,除非他们信任你不会妄加评判,否则通常不会分享关于自己的这种生活细节。

当我公开谈论自己的开放感情状态时,这种行为自动赢得了某些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说服他们相信可以信任我 —— 不仅信任我说的事实真相,也可以信任我能保守他们的秘密。

基于这种经历,我想说很可能你已知道某些人现在处于开放感情关系状态。你们甚至可能是亲密朋友。但直到和除非你让他们相信自己能信任你:(1)冷静看待此事,(2)保守他们的秘密,他们将继续对你隐藏这个事实真相。如果你想让这些人足够信任你去分享此种私人信息,你通常必须先行一步。

这是否意味着你也必须选择开放感情关系?这要取决于当事人。即使你不选择开放感情关系,有些人也很可能会公开承认此事,只要他们看到你宣称会支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另一些人则只会和真正的内部人士分享自己的真实状态。

若你想和喜欢开放感情关系的人们享受一些美妙的交往关系,自己能保守秘密就是明知做法。很多人更喜欢让这类追求保持私密状态,尤其是这些探索行为显露于世后会对当事人的职业和/或社交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结果。像我这样在博客上公开谈论这个话题并不寻常。有其他博客作者也身处开放感情关系,但从来不会公开写作此事。我对分享自己的人生旅程并不介意,但保护其他人的隐私非常重要,所以我在某些细节描述上有意保持模糊状态。我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平衡做法。

9. 找到开放感情伴侣比你预想的更轻松容易

我在一段时间里并未探索开放感情关系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己以为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会挺难。结果证明那是限制性信念 —— 并非实际真相。

结果表明,我在越过特定转折点并决定进行这种探索后,找到志趣相投的伴侣相当轻松容易。在开始探索的头几年里,我感觉挺受另一侧世界的欢迎。

随着你完成某些思维心态上的转变,这是另一个会变得更轻松容易的生活领域。我们倾向于将此事过于复杂化,而它其实不必那么复杂。

在行动步骤上,有两个简单策略的效果很好:主动给出邀请,以及广播自己对非排他性交往关系的兴趣爱好。让人们知道你对开放感情关系感兴趣,无论是单独告诉他人,还是向大众宣布。

如果你反对这种做法,自己的反对意见又是什么?你其实可以把那些反对意见全列出来,逐个进行分析。你是否对开放感情关系感到羞愧?你是否认为这种做法太放荡?你是否担心被他人评判或排斥?你是否担心某人其实可能答应你的邀请,然后自己必须经历那种体验?你是否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不自信?

请注意无论你有何反对意见,像你一样的人们已经在探索此事。它也许看起来像个巨大的思维心态转变,但那种思维转变就是进入开放关系俱乐部的关键一步。我们都经历过相似的转变历程。我们都必须解决相似的反对意见。我们都必须用行动支持这种选择并面对自身恐惧。而恐惧终将消散,因为它并不理性。

最艰难的部分就是解决自己的抵制心理,摆正个人思维心态。找到好伴侣这个问题更多与内部心态相关,而非要付出更多外部努力。外部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事情简单到可以是直接告诉某人你喜欢对方,然后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召唤出做此事的勇气才是困难的部分,尤其当你只是刚开始走上这条道路时。

10. 开放感情关系是可持续的

我听到过有些人声称开放感情关系不可持续,通常十分短命,最好情况下能维持一两年时间。我想说对某些人而言这的确是真的,但我认识很多对伴侣,他们在这条道路上一起坚定走过很多年,毫无终止的迹象。我还认识很多个体,即使他们改换过首要感情关系,或选择了不保持单一状态的首要感情关系,自己仍会年复一年拥抱开放关系。

探索开放感情关系的方式有很多,若你想要如此,它就能作为一条长期生活道路持续下去。我肯定感觉这条道路是可持续的,也看不到自己回归单一伴侣关系的有力理由。如果我和伴侣都能处理好保持感情之门开放的状态,大家为何要选择关闭它?

有些人确实在探索过开放感情关系一两年后,选择回归有约束的感情关系状态。我并未看到自己会走向那条路线,但此事本质上是个人选择。我探索过单一伴侣关系很多年(没有任何欺骗不忠的行为),但我感觉自己人生道路的那一部分已经结束,我看不出重返单一伴侣关系有什么价值。我在未来某天是否会改变个人想法?确实,我猜这有可能。但目前我依然更喜欢开放感情状态。它为生活增添了额外活力,能让我不断保持活跃状态。它为这个宇宙世界提供了一种额外运行机制,使我不断感到惊讶,愉悦,或偶尔收获意外体验。

我对这种感情生活模式充满感恩,尤其是对那些在我开始探索它之前许久,便已趟过这条道路的人们。我还对自己和某些女人享受过的美妙交往关系充满感恩 —— 假如没能在几年前转变个人思维,我可能就会错失拥抱这些美妙关系的机会。

你对开放感情关系又有什么想法?你是否看到自己会去探索这种感情生活模式?

查看原文:

10 Surprises About Open Relationships

你的英雄之旅

我在自己读者群体(尤其是清醒成长俱乐部成员)中看到的一种行为模式,就是大家正通过自己版本的英雄之旅实现进步。我们说的英雄之旅并非指通过暴力手段征服某个敌人。它是一趟内心征程,我们从像其他所有人一样生活开始,很快发现自己对正常生活不再满意,于是通过探索、发现、清醒创造,以及最终成为领导者的不同阶段,实现进步成长。

抵制英雄之旅

许多英雄最初并不情愿做出改变,会抵制自己将要踏上的征程,和他们一样,我们也有相似的行为模式,会抵制那些让自己受困不前的事物。我们常见的一种模式,就是抵制自己不想要的事物,误以为这种做法会以某种方式帮我们获得进展。

抵制贫穷并不会创造富有。

抵制孤独并不会创造丰富社交生活。

抵制毫无意义的工作并不会创造令人心满意足的工作。

即使明白这些道理,我们仍会屈服于这些人生陷阱。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实际上在抵制某种更伟大的事物,正是那个更伟大的挑战令我们感到害怕和退缩。

我们英雄之旅的每部分路程都有属于它的挑战,随着自己不断进步,那些挑战的量级和困难程度也倾向于不断增长。

只是因为你实现了财务富足,生活也不会变得无忧无虑。你只会转而面对全新系列的挑战。

在某种程度上,贫穷生活要比富有生活更轻松容易。贫穷生活充斥各种小的分心事物,比如要解决如何付清账单的问题,应对滞纳金的问题,买不起自己想要物品的问题,必须给个人花销优先排序,找到节省小额花销的各种方法,不得不错过各种经历体验等。这些问题有时看起来好像充满压力,但在整体人生的宏大视野下,它们其实挺容易应对处理。你会搞定它们,习惯这些问题,对它们变得习以为常,你相信自己能应对好这些挑战。

正是位于贫穷另一侧的那些挑战,才是你不确定自己能否应对好的事情。这些挑战会是什么样子?

你想在余生做些什么?随着年岁渐长你将如何保持健康?你的感情生活怎样,自己要如何改进提升?你会为世界做些富有价值的事情吗,倘若如此,你又打算如何让它变成现实?若你无需辛苦工作就能付清各种账单,又将如何激励自己积极生活?你如何能让个人生意获得10倍增长?你今年想要创造什么结果?你能为人类福祉做出什么贡献?

贫穷让你摆脱了以上问题面临的困境。它为你提供了社会接纳的借口,从而无需在更高层级的挑战上投入严肃认真的努力。当你忙于应付无穷无尽的小怪兽时,就不必再去应对那些更大的怪兽了。

贫穷层级的问题应对起来挺舒服,部分原因在于它们是如此常见。当你致力于解决这类问题时,自己总有很多同伴。你始终能在同一条船上找到许多人,那条船还无比拥挤。

贫穷是个方便使用,社会接纳,容易原谅的借口。只要你继续把它用作借口,便在免除自己踏上英雄之旅的责任,你选择停留于田间做个农夫。

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若你想超越英雄之旅的早期阶段,开始为下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做好准备就是明智之举。

不要只想着下一阶段的好玩部分,也请想象自己将要面对的更大挑战。你在这条英雄之旅上的致命问题会是什么?

对很多人来说,我认为最大的挑战与领导者角色相关。我们可能会抵制领导者角色的许多方面。

请想出你认为今天扮演着领导者角色的任何人。接着想象你和对方突然互换了生活位置。他们的工作现在变成了你的。那个领导角色的什么方面会吓到你?你反对立即成为领导的理由是什么?

是不是公众监督?潜在失去的自由?缺乏自信或技能?必须承担起大量义务责任?以及要在压力状态下做出合理决定的挑战?

实现进展的一个好做法,就是开始臣服于自己英雄之旅上的更大挑战。臣服于你需要不时起身上台演讲的可能性。臣服于你要在人生中去做更有意义事情的挑战,而非只是忙于解决个人生活开销。臣服于找到自己真正部落的挑战,而非忍受一个并不理解你,无法提供支持的社交圈。

主动邀请不适感的出现

为了拥抱自己的英雄之旅,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脱离个人舒适区。

做个英雄是令人不适的。有时还可能让人害怕。做个农夫要更轻松容易。

你是更愿意和农夫,还是和绝地武士们待在一起?

跟绝地武士们待在一起更让人害怕。他们总会挑战你去做得更好。他们不会让你安于现状。在他们面前你将经常感到能力不足和浑身不适。

但在某种程度上,你必须自己想要这种挑战。你必须主动寻求和邀请它的出现。若你没法做到此事,便仍在抵制英雄之旅,自己很可能会一直做个农夫也将年复一年地继续应对处理农夫阶段的各种问题。你该如何付清那些拖拉机的维修费呢?打个哈欠再想吧。

我的大部分英雄之旅都令自己感到不适。在20岁出头时开创一份生意充满不适,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拒绝感到内心不一致的收入来源充满不适,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如何替代那些收入源。开始在网上公开分享自己生活的亲密细节充满不适。选择离婚并寻找更和谐一致的感情关系充满不适。这条英雄之旅上有许多不适体验。但途中也有很多乐趣喜悦。

那些不适体验带来了许多个人成长。那些不适体验让真诚的交往联系替代了肤浅的人际关系。那些不适体验对我的性格塑造和技能建设有极大帮助。那些不适体验给了我力量勇气。

这趟英雄之旅中最让人不适的地方之一,就是当自己想在生活中醒来做些富有意义的事情时,却感觉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只想让你回到睡眠状态。然而主动邀请这种挑战仍有其价值。当你学会无论外部世界有何回应,自己都能遵循个人价值观生活时,那将是种强大有力的体验。最终你会明白,自己其实可以让世界屈服于你的意志,而非相反结果。也许它是绝地武士式的思维技巧,或者有可能整个宇宙只是在一路测试你,看你的选择到底有多坚定。

我知道在你体内有位英雄,它想让你摆脱农夫生活阶段。它想让你主动拥抱不适感,这样你才能继续面对更大挑战。它想让你感到强大并保持强大状态。它想让你转向令自己害怕的挑战,以便你能成长得更加强大。

你准备好了应对处理何种类型的挑战?你又准备主动邀请何种更大的挑战?

当你对接下来该做什么感到困惑时,请暂停片刻问自己,我体内的英雄想让自己接下来做什么?

无论你何时困于农夫层级的问题或挑战时,这里有个值得提出的更好问题:与这些问题挑战相比,我体内的英雄更喜欢去做什么事情?

查看原文:

Your Hero’s Journey

一份新的婚姻

我和女友Rachelle43日正式结婚了。🙂

我俩在一起已有8年多,因此你可以说双方是非常从容地发展到这一步。我们是在2009年举办的第一场清醒成长工作坊上认识 —— 时间非常短暂 —— 但两人直到20101月份才确定浪漫关系,是在我与前妻Erin离婚数月之后。

由于Rachelle来自加拿大温尼伯,我们在八年间一直是异地恋。她通常每年总共会和我在拉斯维加斯待上6个月(法律限制),单次访美用旅游签证最多可以停留2-3个月。然后我会去加拿大看Rachelle,或者我俩一起旅行到其他国家(到目前为止已游览过十几个国家)。但大多数年份里,我们有4-5个月都是彼此分开,双方通过SkypeFaceTime保持联系。

虽然听起来很古怪,这种恋爱生活对我们很适用。长时间彼此分离确实挺困难,但我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我们彼此拥抱和亲吻,见面和道别的机场多到已经记不清楚。有时我俩会非常想念对方,一起倒数重新见面的日子。但我们也有很大自由,作为个体去探索各自的生活。在分离许久后重新见到彼此,这种体验有着某种额外的特殊感受。那种状态就像活在两种不同的人生模式里。

最近一次长时间相处,从201710月开始,我和Rachelle连续待在一起接近6个月。我们以前从未在同一个地方共处过这么长时间。那是加拿大人用旅游签证能在美国停留的最长时间,也是外国人在12个月内可以停留美国的极限时长。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仍做了些旅行,但只是在美国国内(加州、德克萨斯、佛罗里达和犹他州)。如果她在此之后回到加拿大,就意味着至少6个月之内没法再返回美国。

我俩谈论过结婚多年时间,在这段长期相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再做这种跨国往返交往已毫无道理。是时候结婚了。

婚礼

尽管双方谈论过此事多年时间,我们是今年三月才做出结婚的决定。因为Rachelle只能用旅游签证合法停留美国到49日,我们只能面对两个选择。(严格来说还有更多选择,但考虑到双方的特定情况,其实只有两种选择可选。)

我们可以尽快结婚,然后申请更改Rachelle的签证身份,这样她能继续留在美国等到取得绿卡,目前估算走完全部流程需要11-17个月。在等待绿卡审批的时间里她将被限制离开美国,Rachelle对此并无问题。

另一个选择是申请商务签证,这需要她离开美国7-9个月,同时等待获得签证批准。得到商务签证后我们会有90天时间完成结婚事宜。之后我们仍要走完第一个选择里的相同流程。所以虽然第二个选项能让我们有时间规划一个更大的结婚典礼,但我俩都不想选择那条路径,因为这样会把婚礼再推迟一年。

我们都感觉保持简单更合乎情理,尤其是想最小化官僚手续对双方感情关系的影响。我们举行了一个非常小的结婚典礼,只有一位本地朋友在现场做见证人,因此没有什么盛大的结婚场面。朋友和家人在我20年前的第一份婚礼中已经有过那种体验。而且Rachelle对盛大婚礼也不感兴趣。所以对我俩来说,走这条结婚道路非常直白。

幸运的是,拉斯维加斯是个结婚非常容易的地方。我们甚至不用做预约,直接拿上结婚用的证件,走过一个街区,就能在婚姻登记处办完结婚事宜… 我俩并没去猫王主题的小教堂结婚。整个过程超级简单,但又有属于自己极为特别的美好之处。Rachelle有点泪眼模糊,在说出自己的结婚誓词时开始哭了起来。婚礼结束后我们便和朋友一起外出共进晚餐。

当我在1998年举办家人/朋友参加的盛大婚礼时,结婚全天有太多要注意的事情,当天中间的某个时刻,婚礼便开始了。而我和Rachelle结婚的方式,两人能更多关注彼此。我非常喜欢这种体验,想到我们共享的那个特殊时刻,自己会不禁微笑起来。那种感觉非常亲密难忘。

当几位清醒成长俱乐部的成员发现我俩要结婚的消息时,他们悄悄做了个影集,搜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好祝愿。我和Rachelle觉得他们太贴心了,被这种行为深深感动。

移民

办完婚礼后,接下来几天我们都在准备移民文件,以便在Rachelle的旅游签证到期前开始移民流程。我想两人寄出的文件几乎有100来页,包括所有要求提供的材料。严肃认真地讲,我在1999年办破产手续时处理的文件都没这么多。我们不急不忙有条不紊地处理了这些文档。

Rachelle移民美国这件事应该相当简单,因为现在从法律上讲她已是家庭一员。我们有充足的材料来证明双方8年多的感情关系,包括自己一路写作的博客文章。所以晚点做移民面试时,我们给移民官提供的证据可能比他/她在意去看的更多。

我们感到很高兴的是,现在Rachelle可以合法待在美国,在移民过程展开的同时等待她转换居留身份。她目前已在美国连续待了6个月零1周。

我的第二份婚姻

由于此前离过一次婚,我对再次结婚有过很大内心抵制。我与Rachellle以前就此事讨论过许多次,数年来我对再次结婚是不是个好主意感到犹豫不决。但对双方的感情关系而言,两个人都没有要结婚的紧迫压力。我们对彼此的感情关系感到很满意,自己还担心结婚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搞砸已有的美好状态。这话听起来可能奇怪,但我确实太喜欢Rachelle,以至于不想和她结婚。

帮我对结婚决定感到舒服的一个点子,其实来自到处存在的一种营销做法。我猜想自己的反对意见很可能是情感大于理智。所以就像人们会在推销视频里去做的那样,自己采用了回答反对意见的做法,直接解答自己对再次结婚的反对意见。我意识到那些反对意见便是内心症结所在,于是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把它们全都列了出来。我针对每个反对意见写日记,深入分析来看它们是否真实可信。很多反对意见其实都经不起逻辑审查。而且那些半有效的反对意见也有合理的变通解决方案。解答那些反对意见就是我需要做的所有事情。这个简单做法帮我重构了结婚的可能性,使我对决心结婚感到舒服自在。现在自己结婚已快两周时间,这个决定给我的感觉甚至更棒,自己对新的生活方向感到和谐一致。

另一个附带好处:由于正为清醒成长俱乐部创作一个关于目标和清晰感的视频课程,我的工作有点停滞不前,自己对是否要结婚这件事缺乏清晰感,这让我感到不和谐一致。解决自己在结婚上的清晰感挑战,其实为我提供了改进课程的方法,通过额外设计一些课程内容,分享自己用列出和解答反对意见的方式来克服疑虑的过程。我意识到仅仅创造出清晰感还不足以实现目标。我们也需要解答内心疑虑;否则在创造出清晰感之后,我们仍可能重新产生疑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先解决自身和谐一致性挑战的这段经历,其实是份极好的礼物。

此外,这个解答过程还产生了我并未预料到的另一个强大影响。它帮我重构了自己对第一份婚姻的理解认识。我意识到虽然第一份婚姻以离婚结束(包括15年相处时间,11年结婚时间),它对我和前妻来说仍是一份好的婚姻经历,双方都从中收获了极大成长。

我开始接受一个观念,就是即便一份婚姻以离婚结束,它仍有可能是份好婚姻,依然值得去经历。这种领悟帮助解答了自己的主要反对意见:假如再次结婚,我们始终有可能成长到不同方向,再次面对离婚,而那种结果是需要回避的事情。我认为心中对离婚的抵制,占据自己对再次结婚的内心抵制的大概80%

Rachelle结婚当天,我多次回想到自己和Erin20年前的结婚日,我对那一天记忆犹新。我想人们第二次结婚时,这种体验很可能挺常见。尽管两个日子已非常不同,有些想法和感受却十分相似 —— 充满了爱、兴奋、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共同创造新人生的想法等。

我第一次结婚时,并未完全理解夫妻双方会随着时间成长到不同方向的可能性,现在我知道这种可能性非常真实。Rachelle也能意识到这种可能性。她以前订过一次婚,是在我俩相遇之前很多年。当她和自己相处7年的伴侣成长到不同方向后,Rachelle主动结束了那段关系。这种意识觉悟其实让我对婚姻生活感到更加安全,因为我感觉双方做出的是更清醒自知的决定,而非屈从于某个童话故事。

在双方共同相处的所有年份里,我和Rachelle都享受着非常亲密有爱的感情关系。我们在许多层面都拥有深入交往联系,两人在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上,似乎都兼容合拍得难以置信。

下面就是我俩长期交往的一些历史照片:

2010年拉斯维加斯

2010年蒙特利尔

2010年尼亚加拉大瀑布

2011年新奥尔良

2011年埃菲尔铁塔塔顶

2012年僵尸跑活动

2013年明尼苏达

2013年荷兰

2013年伦敦

2014年跳伞

2014年箭头湖

2015年西班牙

2016年罗马

2016年迪士尼

2017年大峡谷

2017 爱普卡中心

201843日,结婚日

我非常爱你,我美丽的妻子。我期待和你共度更多幸福快乐的岁月。

查看原文:

A New Marriage

力量训练5个月的成果

以跑步作为主要形式锻炼几十年后,我去年决定进入力量训练模式。自己的主要动力是好奇心。我想看看如果这样做的话,自己能否持续提升肌肉力量。我再次用深入投身其中的方式开始了这项探索。

与去年完成的40天饮水断食试验相比,在深入体验过程中无需剥夺自己的食物或睡眠,确实感觉美好得多。🙂

以往的力量训练经历

我上次进行大量力量训练还是2003年左右,自己在一家私人健身房做过几个月的团体式训练。那种训练包含各种极度疲劳的锻炼方法,包括15分钟动感单车热身,2小时的金字塔负重训练组合,以及15分钟冷却练习。平均而言我每周会做两次这种锻炼。

我在那段时期明显变得更加强壮,但一段时间过后,自己并不喜欢这种锻炼方式。健身教练采用了大强度训练方式,我发现与自己收获的成果相比,那种训练方式太耗时间。每次锻炼做完几十组练习后我常会感到精疲力尽。尝试这种锻炼一段时间还挺有趣,但我发现它无法长久维持下去。自己没法长期进行这种锻炼。

在此之后的多年间我还时断时续地试过其他力量训练方式。很可能尝试过至少六七种锻炼方法,但没有一种能坚持超过数月。我最后要么对锻炼感到厌烦,要么发现锻炼方式过于复杂或消耗时间。导致自己失去兴趣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很难衡量锻炼进展。

我当前的训练方式

几个月前,我终于发现了非常喜欢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它到目前为止比其他任何方法都让自己更能坚持和享受。这套方法就是Mark Rippetoe(马克·瑞比托)的《力量基础训练》。我之所以喜欢它, 是因为这套方法既简单又无需耗费太多时间。我在家用一只杠铃和一个深蹲架足矣。自己不用去健身房或找健身教练。

这套训练方法是基于杠铃的复合性锻炼。不用器械,没有花招。只用采取实打实的推拉提升练习:深蹲举、仰卧推举、肩部推举,硬举,臂屈伸等。

这套锻炼方法有些变体形式,Rippetoe很可能随着时间发展在不断完善它,但我采用的版本包括两种锻炼方式,每种包含4组练习。大多数时候我会交替进行两种锻炼,而且两次锻炼之间至少休息一天。

我是从20171021日开始了当前的锻炼模式,已经坚持了5个多月。我的训练很有持续性,通常每周做2-4次锻炼,只有几周时间因为旅行而暂停。目前我平均每周会做3次左右的锻炼。

锻炼内容

下面就是我的基础锻炼内容。数字代表组数x重复次数。

锻炼方式A

3×5 深蹲举

3×5 仰卧推举

1×5 肩部推举

2x最大重复次数 臂屈伸

锻炼方式B

3×5 深蹲举

3×5 过头举

3×5 俯身杠铃划船

3x最大重复次数 引体向上

我所专注的是涉及多个肌肉群的复合性锻炼,而非单独部位的肌肉练习。这种锻炼方式只限使用杠铃,所以无需哑铃。

我很喜欢每次只用做完9-12组练习,无需耗费太多时间。起初我能用大概25分钟完成那些练习。现在我倾向于花费40-50分钟,一部分原因是我要花更长时间更换较重的杠铃负重板,大部分原因是我在练习之间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

起初我在两组练习间要休息大概90秒。现在我经常需要休息3-4分钟,因为自己使用的负重越来越重,举起来也越来越难。

有时我会添加一两组热身练习,比如只用45磅(约为20公斤)的杠铃开始仰卧推举或深蹲举。我也许会做上8-12组重复练习。但我发现若不做太多额外的热身练习,自己其实恢复得更好。随着杠铃重量的不断增加,热身练习可能对预防受伤十分重要,但目前我更喜欢只做一组负重稍轻的深蹲举、仰卧推举、肩部推举和过头举。

锻炼成果

刚开始这种锻炼时,我花了一段时间才调校好每样练习应该使用的负重(即找到符合自己力量水平的最佳杠铃重量),下面列出的数字是我调校后的重量,有些比我最开始使用的负重要高。这是因为在弄清应当采用何种负重之前,我的起始重量显得稍轻(比如深蹲举起始负重是95磅,仰卧推举起始负重是90磅)。这些重量在我开始训练后的10天内都得到适当调校。我认为给出调校后的起始重量更合乎情理,因为调校后的重量更能准确体现个人实际力量水平。

下面就是我在201710月末开始锻炼时,自己能举起的实际重量:

深蹲举 — 115磅(约为52公斤)

仰卧推举 — 100磅(约为45公斤)

肩部推举 — 120磅(约为54公斤)

过头举 — 60磅(约为27公斤)

俯身杠铃划船 — 71磅(约为32公斤)

下面是我今天能举起的实际重量:

深蹲举 — 238磅(约为108公斤)

仰卧推举 — 155磅(约为70公斤)

肩部推举 — 250磅(约为113公斤)

过头举 — 102磅(约为46公斤)

俯身杠铃划船 — 134磅(约为61公斤)

我最近还开始加入一些其他练习,虽然仍在微调阶段,但自己当前的锻炼水平是:

杠铃耸肩 — 200磅(约为91公斤)

站立提踵 — 215磅(约为98公斤)

相对于自己的时间投入,我很满意目前的进展速度。上面所有数字都是个人最好纪录,我很高兴知道每过一周,自己都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壮。

我知道与专业人士,或是训练时间或强度比自己大得多的人们相比,这些数字没什么令人兴奋之处。我是根据自己付出的努力来衡量现有进展,对我来说它们已经很不错。

我刚刚快速做了一个测试,看自己能完成多少俯卧撑。结果在肌肉彻底无力之前,我完成了40个俯卧撑。这又是我的一项个人新纪录。我记得去年刚开始力量训练时,只能做大概15个俯卧撑。我以前的最高纪录是35个,那还是自己20多岁练习武术期间的成绩。

我几乎每完成一次锻炼后,都能在下次锻炼中增加负重。自己对增添多少重量并仍能恰好完成3x5次重复练习的感觉挺准。我很喜欢能非常准确地调校负重水平,让自己刚好在最后一组练习中无法再重复完成第6次。

我的一个关键做法是使用小型负重板。市面上有成对出售的1/4磅、1/2磅、3/4磅和1磅的负重板。这样我每次练习能最小添加1/2磅的负重(杠铃两端各添加1/4磅)。对于深蹲举和硬举练习,我还可以在两次锻炼间添加最高5磅的重量。但对其他练习而言,我可能只会每次增加12磅的负重。我很喜欢这种做法,因为它让每次锻炼都有进步感,即便重量只从X磅变成X+1磅,也是如此。我在乎的就是这种微小进步。

深蹲架尤其适合在没人看护的情况下安全完成仰卧推举。若我没法把杠铃举回较高的位置,便可将它安全放在胸口之上的位置,不用担心被杠铃砸扁。做深蹲举练习同样如此。深蹲架能让我在没人看护的情况下安全练习负重更大的杠铃。

进行这种练习五个月后,我现在对在两次锻炼间如何调整负重有了更好的感觉。如果觉得练习姿势不太稳,我会保持相同负重,或在下次锻炼时只添加半磅负重,以便自己能专注于正确姿势。如果姿势稳固,练习感到轻松自在,下次锻炼时我就可能加大负重,看自己能否承受,比如增加3-4磅负重,而非平常的1-2磅负重。

锻炼动力

我感兴趣的是用一种自己享受和可持续的方式探索力量训练。我以往的大部分人生都未投入太多功夫进行力量训练,但对它始终好奇。这个力量练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个人好奇心,自己还想看看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是什么样子。我认为没能更早进行力量练习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真正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我发现让人吃惊的一件事是,随着自己变得更强壮,我感觉在推拉物体时,身体使出最大力气时的感受有所不同。我以为若肌肉力量加倍,那么自己使出100%力气推拉物体的感受体验会基本相同;我可以直接提起比以往重两倍的物体。但真实感觉是自己好像能使出200%的力气推拉物体。如果我以100%的用力感受推拉物体,自己依然只能提起刚开始力量练习时的重量。我必须比以往更加努力地推拉,才能移动更重的物体。这种说法讲得通吗?

有时当观察到这种使力感受在不断增强时,自己还觉得有点奇怪。我有过一些超现实的体验时刻,感觉就像自己已推举到最大力气,然后依然还能使出更大力气,并看到杠铃向上提升。看到自己能举起以前没法举起的杠铃虽然有些古怪,但也让人高兴。出现这种古怪感也许是因为随着身体肌肉的增加,我的思维也必须适应使用它就像为了激活那些新增的肌肉组织,我也需要激发刺激更多神经元。我并不确定两者在神经层面的关系,但自己经常有这种感觉。力量训练的成长体验并非如我所想的那样纯粹属于身体层面。我其实感觉自己在思维层面也变得更加强壮,至少在集中注意力推拉重物上会是如此。

我喜欢展望新的锻炼里程碑。225磅的深蹲举是最近达成的目标。另外我还完成了250磅的硬举和100磅的过头举。现在我期待实现250磅的深蹲举,125磅的肩部推举,275磅的硬举,和175磅的仰卧推举。对我来说无比美妙的目标就是完成200磅的仰卧推举和300磅的深蹲举 —— 虽然要取决于个人旅行安排,我相信自己很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实现这两个目标。

尽管这些锻炼做起来简单,完成却很难。每次自己要举起更大重量时,我都不确定能否成功。我经常只能勉强完成5次重复练习,如果试图完成第6次,肌肉便难以承受。因此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个人极限的边缘。那倒是进行锻炼的有趣地带 —— 但它并非我进行有氧锻炼时的常规体验。

这些锻炼有着令人感到非常满足的地方。即使我只比上周多举起一磅重量,自己也能收获某种成就感。这些不断实现的小目标让我动力十足。

我现在要进行力量训练的一个原因,就是想随着年岁渐长,建立起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今年四月我将47岁,自己想要想保持强健和运转良好的身体状态。2016年在迪斯尼乐园度过30天时,我看到太多人都坐在电动轮椅上,并意识到自己可不想年老时身体衰弱。我倒不如马上开始探索良好生活习惯,并在未来十年里保持强健身体状态。这样在年纪更大的岁月里,我能更轻松容易地维持这些好习惯。这与我在21年前变成纯素主义者的决定相同,以便自己能减少患上心脏病、癌症、中风、糖尿病和其他生活方式疾病的风险。

追踪进展

我认为这套方法对自己管用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容易衡量和追踪进展。只要能在保持良好姿势的同时不断增加负重,我就能变得越来越强壮。自己从每组锻炼得到的即时反馈诚实而具体。

我会在笔记本里记录每次锻炼,包括练习方式、组数、重复次数和负重数字。无需什么花哨的手机应用。我还会标注要在杠铃上增加多少负重,这样换负重板时就不必过多思考。我会注明每次锻炼的难易感受(容易、艰难、几乎无法做成、姿势稳固、姿势摇晃等),我还记录建议下次锻炼使用的负重大小。等到下次锻炼时,只用看一眼上次记录的内容,我便立刻知道该使用多大负重。这能免去许多无用猜想。

我在清醒成长俱乐部的论坛上也一直记录着个人进展。这样做会帮我坚持到底,因为任何俱乐部成员都能监督我的进展。我还可以从力量训练经验更丰富的人们那里获得各种建议和技巧,使自己不断改进锻炼方法。

当进行像P90X之类较为复杂的锻炼项目时,我便很难知道自己从一个练习到下一个练习,甚至从一周到下周之间,是否真正取得了任何有意义的进展。我感觉就像要用2-4周时间,才能有些进展,它们还很难衡量。那种进展更像是提升的健身感受,而非坚实的进步数据。没错,你也能记录一些数据,但两者间的区别好比自己能做完多少个俯卧撑和自己能举起多大重量之间的差别。P90X还包含一些我不喜欢的锻炼内容,比如让人感觉糟透了的瑜伽X锻炼。

我认为测试锻炼项目是否适合你的一个好方法,就是问自己:我能看到自己在未来五年里每天做这个锻炼吗?

若你给出了否定回答,比如我就讨厌P90X锻炼,那你为何还要麻烦自己?也许你会从中收获一些益处,但若你不打算年复一年地坚持这种锻炼,只会在停止锻炼后失去那些益处。某些情况下,停止锻炼后你仍能留存一些有用技能,比如受过武术训练之后。但若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健身水平,那么找到能坚持多年的锻炼方式,你才能收获真正的锻炼价值。

我发现其实最让自己有锻炼动力的,就是每周看到练习数字上的那些微小递进。这些数字很有上瘾效果 —— 不过是挺好的上瘾方式。我喜欢逼迫自己达到下个里程碑,比如再实现5磅或10磅的提升。对我来说那些数字比自己的外形或感受能带来多得多的锻炼动力。也许是因为它们能让我看到自身行动和实际结果间的更强联系。我的外形或感受可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但这些数字能为我提供简单清晰的反馈,使我专注于每次锻炼和每组训练。它们能帮自己尽最大努力专注于当下。我发现用镜子、相机、体重秤或皮尺并无同样的激励效果,因为那些测量结果无法为接下来该做什么提供清晰明确的指示。

现在每次锻炼都能为我提供这样的体验:OK,上次我举起的重量是X。今天让我看看能否举起X+1X+2X+5,或X+0.5)。每次举起新的重量,它都是我的最佳个人纪录。

我发现另一个很有激励效果的方面,就是自己的身体感受。我现在真的感觉身上有了额外肌肉,尤其是在胸部、腿部和臀部。适应这种变化感受还有点奇怪。但我更喜欢当前的身体状态。我也喜欢锻炼给自己带来的身体和情绪感受。拥有这些肌肉并不容易,但我感觉那些付出充满回报。

我知道进入稳定状态很常见,但我在此项探索上仍处于早期阶段,还未进入稳定状态。我在某些锻炼项目上比其他人进展更快,但自己仍有全方面的锻炼收获。硬举似乎是我的强项,但自己在过顶推举上增加每一磅重量都挺挣扎。

我在继续这项训练上的头号考虑是避免受伤。随着负重增加,良好的练习姿势变得越来越重要,即便姿势正确也无法保证不会受伤。一旦受伤,我的锻炼进程肯定要放慢。我是从经验得知这些,因为自己在锻炼过程中有过一些轻微的受伤经历。

找到正确平衡状态

弄清如何平衡力量训练和有氧训练,比我预想的更难处理。我觉得现在有了挺好的平衡状态,但自己花了几个月才弄清此事。

最初我一直做着大量有氧锻炼(像自己以前一直做的那样),并在其上添加了力量训练。我通常会在清晨跑步45-60分钟,并在所选日子吃晚餐前完成力量训练。这样锻炼一两个月并无问题,但身体磨损也开始逐渐累积,我很快出现一些轻微受伤,不得不花额外时间治愈和恢复。

有次我听到小腿部位突然发出一声脆响,接着袭来一阵剧烈但短暂的疼痛,这是跟腱断裂的警示迹象。后来我的小腿酸软了很多周,自己走路都稍有点跛脚。我很高兴跟腱并未完全断裂,不然自己必须去看医生,康复过程也要久得多。奇怪的是那声脆响并非出现在锻炼时,而是在我走往杂货店的途中。这说明若训练过度,自己在锻炼后恢复休息时仍可能出现受伤问题。

刚开始力量训练时,我每周会做3次深蹲举。起初完成这种锻炼并无问题,但随着杠铃重量增加,我必须降低训练频次。自从右膝感受到越来越明显的痛感后,我暂停了3周半的深蹲练习,以便给膝盖额外的恢复时间。现在右膝已感觉毫无问题。目前我每周只做一次深蹲举练习,觉得挺适合身体状态。现在的训练进展比刚开始时要慢,但我对有更多恢复时间感觉更好,这样能降低未来受伤的几率。

我试验过连续几周不做有氧锻炼,结果不太喜欢那种状态。我发现有氧锻炼对思维和情绪健康,以及专注状态很有好处,自己确实能看出不做有氧锻炼产生的差别。尽管举重训练会使心率在练习过程中加快,但大部分锻炼时间都花在休息上。自己无法从举重训练中获得和有氧训练一样的好处。

我并未感到做或不做有氧锻炼,对自己从举重训练中获得力量有任何影响,但我注意到若过度进行有氧和力量训练,我的某些关节会感到磨损劳累,导致自己要花更多天才能恢复。所以我认为过度进行力量和有氧训练的主要风险,就是会增加受伤几率,拖慢锻炼进程。

目前我感觉挺好的平衡做法,是每周做3-4次较短的有氧锻炼,比如30-40分钟的跑步或椭圆机锻炼,它们大部分是在自己不做力量训练的日子里。对于椭圆机锻炼,我会穿上40磅的负重背心,进行间歇练习。如果不穿负重背心,我的每分钟心跳便很难高于130。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以前做过太多椭圆机练习,身体已非常适应这种锻炼。

有时完成有氧锻炼后,我会再做几组较容易的力量练习,比如肩背肌拉力或小腿提踵。偶尔我还会做些单独练习以增加多样性,比如哑铃弯举或三头肌屈接等。目前我能用40磅的哑铃做弯举。自己也许能弯举更大重量,但家里没有45磅或更重的哑铃。

有时进行力量练习前,我会先在椭圆机上做15分钟热身,但常发现并无必要。自己主要会在需要有氧锻炼提供思维和情绪上的好处时这样做。

我还会做少量的拉伸运动并使用瑜伽柱,但这种锻炼近来已经很少。我很难评估瑜伽柱的作用,因为没有清晰明确的方式能衡量它的影响效果。我必须用更长时间去试验,才能看出它是否有帮助。

我期待继续力量训练更长时间,很可能会持续多年。我喜欢它带来的思维和身体挑战。我不确定自己会练习到多深的程度,但看起来保持过去几个月养成的习惯相当轻松容易。我无法预测的是,何时会达到特定锻炼水平,使自己必须调整常规锻炼方式,以便不断取得进展和/或防止受伤。

查看原文:

Results From 5 Months of Strength Training

性高潮会令你精力充沛还是精疲力尽?

去年有位朋友送给我一本书,名为Cupid’s Poisoned Arrow: From Habit to Harmony in Sexual Relationships(《丘比特的毒箭:从习惯到融洽的性爱关系》),其内容是关于没有性高潮的性爱体验。书中详细探讨了性高潮(包括独自或与伴侣共同发生的性高潮)消耗体力和造成思维失衡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一种叫做Karezza的无高潮性爱方式。这种推荐做法并无性别之分。

我也见到过许多朋友(几乎全是男性)都面对过与性高潮、自慰和沉迷色情片相关的个人挑战。有些人从Your Brain on Porn(色情片对大脑的影响)之类的网站找到了帮助。还有不少人实践过无自慰挑战,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一些人对连续数月无自慰或无性高潮的生活大加赞赏,宣称自己因此获得了更多活力、能量和/或雄心壮志。

一些清醒成长俱乐部的成员也在互相帮助,致力于这方面的各种挑战,在前进途中彼此支持。

此外,从自己多年间收到的电子邮件来看,我知道很多读者都挣扎于沉迷色情片和其他失衡的性生活状态,他们也经常注意到这些负面习惯对个人效率的影响。

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旁观者的视角看着人们应对这些挑战,感到没法为他们提供太多帮助或支持。主要原因是我难以将他们报告的个人体验与自己的性体验联系起来。例如在阅读Cupid’s Poisoned Arrow这本书时,我便觉得对作者所写内容无感,难以理解她分享的负面影响作用。我确定很多人会觉得那本书有价值,但对我而言看完它就像艰难走完了一段路程。

我和女友Rachelle讨论过书中一些观点,她是过去八年间最让我身心愉悦的性伴侣,她也发现那些观点似乎令人费解。认为性高潮会让人精疲力尽或生活失衡的观点与我俩的真实体验并不一致。

我常发现性高潮之后一段时间内会精力充沛,并充满幸福感。如果自己开始性爱时非常疲惫,也许会感觉它有点消耗体力,但若开始时体力良好,性爱之后我的感觉甚至更棒。根据个人经验,与伴侣共享的性高潮更令人身心愉悦,但即使自慰产生的性高潮,也无需让人感到精疲力尽。事实上,性高潮能产生平静、放松和平衡身心的作用效果,对释放压力和增进幸福感似乎很有帮助。

也许我和Rachelle之间的积极性体验与双方深入的心灵联系有关或者可能是出于其他原因,比如我俩成为纯素主义者已有很多年。

我可以肯定的说,身体经过认真排毒后(即用各种方式帮助排除身体内的毒素),性爱体验给人的感受明显更棒,身体与情感上感到兴奋也更轻松容易,性高潮甚至会变得更有快感。Alex Bloom在他的排毒知识网站上,也写到过性爱体验上的显著提升。下面是从Alex所写《忍者性威力》一文中节选的内容:

我过去遭受过以上所有问题,它们严重损害了我的性生活和性自信。我存在早泄、勃起障碍等问题,性爱是我脑子里会想到的最后一件事,性高潮也会让我觉得精疲力尽,那种感受就像自己刚生了大象三胞胎。而现在,谢天谢地,我大多数时候都能以勃起状态四处走动,奇怪的是,自己在性高潮后其实会有更棒的身体感受,还会更高效多产。有时只是看到橱窗模特或跟电话里的女性客服交谈,我都能感到性奋起来。

我很好奇性高潮会令人感到精疲力尽,是否源于许多人体内积聚的毒素。人类的生殖系统对毒素尤其敏感,当从体内排出那些毒素后,性体验的改善就是人们经常报告的变化之一。

我在食用100%的纯素生食时,也会注意到积极正面的差异变化。即使只采用纯素生食一周时间,我的性爱体验也比食用烹调食物时感觉更棒。我会感到全身都流动着一股更强劲的能量之流,性高潮体验能遍布全身,而非限于局部,我和性伴侣的心灵联系也感觉更加深入,更充满爱意。精疲力尽?根本没有的事!

当我让饮食尽可能洁净时,自身性体验和体内洁净程度的联系也变得显而易见。当饮食状态稍有退步时(仍是100%的纯素饮食),我要每天感受到那种联系便有点困难。但我能看出饮食在更长时间内对自己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继续深入排毒的情况下。

由于人类如今生活在一个充满毒素的世界,与以往进化过程中那个未受污染的世界极为不同,我认为持续在排毒上付出努力至关重要。只要自己仍在这个星球上栖息于人类躯体之内,我便预想会继续排毒进程。大家已经知道现在人类身体含有能检测出的杀虫剂、除草剂、重金属和各种化学物质,上个世纪里地球上甚至都不存在这些东西。我们还不知道的是,这些物质对弱化我们的思维、生理和情感功能,有着多么糟糕的影响。

对于性方面的问题,包括与性相关的各种上瘾行为,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种警示信号。你可以认为这些问题就是表明体内出现毛病的身体早期预警系统。与其责备自己缺乏自律,若你首先清理自身硬件(大脑和身体),而非试图在软件(思维和想法)层面上解决问题,或许你会更容易获得改善提升。

请从大脑中排除一些毒素,你可能会发现对性高潮不再那么上瘾,对自慰也不再有那么强烈的需求。你还可能更倾向于与一位充满爱心,毒素含量不高的伴侣交往联系,享受更以心灵联系为中心的性爱生活此时让人精力充沛的性高潮便是锦上添花的体验。

若你发现性高潮令自己精疲力尽,或让思维或情绪失衡,那可能就是存在更深层问题的迹象。虽然你也许能通过回避或减少性高潮来避免精疲力尽,这样做可能会让你感到一些解脱或能量上的提升,但你依然没有解决潜在的身体问题,还可能使其继续恶化。毒素可能仍会在体内逐渐积累,导致你出现其他形式的生理、思维和情感退化表现。通过回避性高潮,你可能有效掐灭了身体的早期警示信号,不必再面对那些让人折磨的身体感受。但长期来看关闭身体的早期预警系统,对你真有好处吗?伴随退化影响的不断累积,你是否只会让自己在未来面对更糟糕的问题?

若你从戒除自慰或性高潮一段时间中收获良好结果,或发现这种挑战令人怯步,请意识到对于性体验让你感到精疲力尽、效率低下,或分心受扰的问题,我们还有解决它们的其他方式。你可以将这些性体验看作重要的健康信号。若这种信号令人杂乱烦躁,与试图把它关闭相反,你可以通过提升个人整体健康和排毒习惯的方式,来应对处理它。作为处理进程的一部分,你可以打造自己在不失活力的情况下,拥有愉悦性高潮的能力。事实上,你也许终会发现像我体验的一样,性高潮还能增进你的活力感受。

我更喜欢继续拥有令人精力充沛的性高潮,尤其是和一位同样喜爱性高潮的伴侣共同享受时,它能带来积极正面的幸福感。我不相信这部分的生活必须成为一种挣扎。我也不认为性高潮会有令人上瘾或生活失衡的影响。我把性高潮看作表现良好健康和活力的信号,还有与人分享亲密联系、纯粹快感和乐趣的愉悦体验。要想继续拥有这种体验并且没有精疲力尽的感觉,我们可能必须在生活和饮食方式上都与周围人群有所不同,但你懂的我们收获的好处完全值得那些付出。😉

查看原文:

Do Orgasms Energize You or Drain You?

自我打击

个人成长新手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个人自尊包裹在短期努力结果里。当短期结果低于个人期待时,这种思维便经常导致自我责备和过度担忧。

假如使用真实,爱和力量的视角(个人成长的三个基本原则),我们就能看出为何因为犯错和失败而自我打击,其实是没法帮你成长的无效做法。

真实视角

当通过真实视角观察时,我们可以看出为何因为犯错而自我打击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由于所有输入信息都会对大脑进行编程,我们可以预料消极负面的自我对话,尤其是习惯性的负面言语,只会降低个人未来表现。当进行消极的自我对话时,我们本质上在对自己编程,导致做出糟糕表现。我们就像一台安装了病毒的电脑,在拖慢自己的运行速度。

当你犯错时,作为个体去责备自己并非解决问题十分有用的方式。有些问题可能是因为超出自己掌控的外界环境所造成。即使你由于无知或糟糕表现而犯错,更明智的做法也是将这个错误看成一个软件问题。你的思维或行为上的某个不足导致出现这个问题,因此最好做法就是致力于提升改善个人思维和行为(即你的思维软件),这样才能避免在未来出现相似问题。

作为一个拥有智慧大脑的人类,你就是台学习机器。而一台通过编程降低自身表现水平的学习机器,并无太大价值。试图避免犯错确实能防止出现一些错误,但犯错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质。一台砍除自己犯错能力的学习机器,终将变成一台无法进一步成长的静态机器。

要想继续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接受错误必将发生以及那便是你学习方式的事实。你也许从小开始便被教导或训化相信,犯错是十分糟糕的事情,必须尽力避免… 或者若自己犯错,那便意味着你是个有欠缺的人。然而,随着变得更清醒自主和自我觉知,你将看出这些都是脱离现实真相的愚蠢想法,自己可以清醒选择抛弃如此无用的信念。这些信念都是倒退的老旧思维。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无比丰富的时代,持续学习和成长要比避免犯错更加重要。

爱的视角

若你陷入因为犯错而自我打击的习惯之中,请考虑这种状态对个人整体幸福感的影响后果。让自我形象与负面努力结果包裹在一起,是否让你更幸福快乐?把自己想成失败者对你的情绪有什么影响?这种思维多半会产生恐惧、担忧和压力等负面情绪。

若你把失败与个人自尊包裹在一起,那么你就不只是遇上失败,你还变成了失败本身。你便是一个错误。这意味着你将无法再信任自己做出明智的前进决定。你不得不预想自己遇上更多失败,而那些失败又将对个人自尊造成进一步负面影响。这是种充满压力的状态,它将促使你在拓展自我上退缩不前。你很可能不会去冒进一步破坏个人自尊的风险。你做出的尝试越多,自己面临失败的风险就越大,你的自我形象也可能进一步坠落。当需要去冒另一个富有价值的风险时,这种状态很可能导致你紧张退缩。你的学习和成长速度会变慢,自己也进入停滞状态。

通过爱的视角,我们能看出当自己的生活与个人欲望和谐一致时,人们成长得最快。你想在余生都过着一种停滞的静态生活吗?这种前景与你理想的存在状态和谐一致吗?你是否想追求安全,直到死去都基本保持停滞状态?

另外也请考虑你和他人的交往关系。若你形成允许失败体验降低个人自尊的习惯,自己将更难去冒各种社交风险。社交领域充斥着或大或小的失败。有时你会被人拒绝。有时你会出现尴尬的社交行为,而人们会注意到此事。这些失败经历会帮你校正个人行为,但若你没法处理好失败体验,便会阻碍自己变成社交老手。你将一直困于社交尴尬的阶段,导致出现某种程度的孤独感和与他人的断连感。若你对犯错和失败没有那么大的抵制态度,就能更快打造社交技巧,从而享受丰富社交生活的香甜果实。

此外,追求成长的人们倾向于聚在一起,这样他们可以相互鼓励以实现更快成长。在这种社交网络里,人们通常不会为那些喜欢自我打击的人们留出空间。此种情形就像不吸烟者会避开吸烟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没法忍受后者的味道。同样,陷入低自尊下降螺旋的人们,也倾向于吸引和这种思维模式共振的社交关系,比如施虐者和其他消极思维者。你的社交网络最终会反映出你的思维状态。

无论你喜欢与否,因为失败体验而自我打击的做法会有严重的社交和情绪后果。当你已陷入会强化当前停滞状态或下降螺旋的社交状态时,克服自我打击行为感觉就像要把自己挖出一个深坑。

力量视角

因为犯错而自我打击也会弱化你的力量。请想象苹果手机里的智能语音助手Siri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假如你每次向她寻求帮助,她将因为犯错而自我打击,随着时间过去,她开始更新自身程序来试图避免犯下更多错误,结果将会怎样?最终Siri会开始听起来像个悲哀的弱者。

嗨Siri… 有什么好看的电影?

天哪,我不知道。你并不喜欢我上次给出的建议。

你是否知道如果我们严厉苛责Siri,她有时还会维护自尊?

嗨Siri… 你糟透了!

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Steve。

你会如此容易地原谅自己吗?你会因为犯错就是学习过程的自然一部分,而接受那些错误吗?

始终相信自己尽了最大努力,难道不是更富于力量的做法吗?你可以继续学习、成长和提升,但暂时为何不能直接接受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的事实?若你可以做得更好,自己就已经做了。

因为犯错而自我打击毫无意义。但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将它们用在提升改善自己的未来想法和行为上,却是收益极大的做法。

请把生活中的挑战想成力量训练的一种形式。你不会对训练的杠铃太重而哀叹惋惜。沉重杠铃会帮你变得更加强壮。它们就该富有挑战;否则你便不会有太大成长。

成长 vs. 自我责备

由于自我责备与真实、爱和力量的成长三原则脱离一致,这种做法只会拖慢你的前进脚步。最好情况下你也只是停滞不前,最糟情形则会使你陷入人生的下降螺旋。要想避免这种绝望深坑 —— 或将自己从深坑里挖出来 —— 解决方案就是把自己看作可编程的个体,意识到你的运行程序可以改变。请别再将自我和脑中编入的程序软件混为一谈。请意识到就像Siri一样,你也能不断学习和成长。你完全可以升级自己的思维软件。

考虑到自身思维软件的当前状态,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没法期望能做得更好。你的思维和情绪软件所表现的就是它被编程的样子。若你想看到更好个人表现,就需要升级自己的软件。对人类而言,这意味着用全新体验来训练自己。它也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主动面对更多错误和失败。

你能否在犯下某些大错后不失个人自尊?这是清醒成长的关键挑战。

我在人生中也承受过一些巨大的失败体验。自己有过一次破产和一次离婚经历。我还被大学开除过,在青少年时期多次被捕,因为没法按时交房租而被赶出公寓。我可以想到众多理由来打击自己。然而我的自尊状态仍无比坚定积极,对自己的成长道路有着绝佳感受。我从这些体验中学到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那些体验,我将无法获得现在拥有的强韧思维软件。我明白如果想要学习和成长,就必须允许自己给犯错和失败体验留出空间。

展望未来几年,我预想自己甚至要犯更多错误。我也会从那些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为了不断提升改进自己的思维软件,我必须保持这种态度。用自我打击的方式给自己注入低自尊的思维病毒,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那种做法如何能提升我的生活表现?我只能利用病毒感染自己的相同方式,通过新的思维程序来提升个人表现。我将学习攻克思维病毒,最终变得更加强大。这也是重新理解各种自尊挑战的绝佳方式 —— 那些挑战的出现就是为了帮你打造更强大的韧性品质。

这类成长思维在你的生活中常见吗?你的大多数朋友是否都在用这种方式思考?我的大多数朋友便是如此。不然的话我为何想把他们当作朋友?若有朋友只是因为我会偶尔失败,便让我觉得自己无能或存在缺陷,那么找这种朋友有何意义?在我的生活里,有这种消极负面态度的人们,都被我叫做不算朋友😉

忠于成长的监督责任

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监督责任。当你追求富有挑战的目标时,拥有能为你监督负责的人会特别有帮助 —— 这些人将密切关注你的进展。在清醒成长俱乐部里,我们现在每个月都有监督性挑战,大家同意至少坚持一个月落实某项行动,比如完成一个新的30天挑战。在挑战过程中,大家会和全体成员定期分享个人进展,包括每天在共享的网络文档中输入进展信息。

这种监督责任对许多人都很管用。额外增加的社交压力会让人更有可能成功。但有时我们也会达不到要求。自己漏掉一天行动,或没能完成原本想要完成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打击依然毫无意义。就像我们之前所看到的,那种做法并无帮助。相反我们需要寻找能调整思维程序的方法,从而提升改善自身行为表现。我想要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避免出现毫无用处的自我责备。自我打击绝非解决方案。

监督责任是种强大工具,但我们必须谨慎使用。我们需要避免当自己未能达成意愿时,用监督责任的理由斥责自己。我认为使用监督责任的恰当方式,就是通过添加积极正面的外界压力,让自己进入接受挑战的甜美地带,同时感到有付诸行动的强劲动力。此外,当我们犯错或经历失败时,可以将监督团队用作个人智囊团,来帮助自己诊断问题和做出调整,从而增加前进成功的几率。

监督责任不应成为个人自尊的额外威胁。寻求监督责任的目的在于帮我们更快速高效地学习和成长。它是提升我们生活表现的工具。

积极重构思维,给犯错留出空间

当我学习公开演讲时,帮助自己克服紧张感的最大内在转变之一,就是采纳了听众始终站在我这一侧的信念。听众并不想让我失败。演讲失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当然想让我出色完成演讲。我现身演讲是为了支持听众,听众在那里也是为了支持我。我们都想看到彼此最好的表现。若我犯了个错,那没什么。大家都会犯错,有时看自己犯错还挺有趣 —— 甚至有娱乐效果。只要我看出大家都站在同一侧,我便能自由放松地尽最大努力演讲。

对自己有极大帮助的另一个思维重构,就是把自己想成探索者,而非某位专家或导师。导师这种称谓听起来太完美无缺。而探索者总会犯错,因为那就是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探索者所分享的总是处于探索过程中的作品,因为世上总有更多值得探索的事物。

我也认为探索者的身份有着更深入的诚实性。专家的身份标签可能受到外在挑战,因此有些人会有防卫它的需要。作为专家仍能失败并犯错吗?这种身份标签看起来似乎更难给失败留出空间。若你是位专家,为何还会失败?在这种身份标签下,人们便倾向于掩盖所犯的错误,以保护个人品牌(或自身形象)。但在幕后,专家也是像其他人一样的人类。他们也会犯许多错误。他们也会拖延耽搁。他们也会一次又一次达不到个人要求。

我喜欢探索者的标签,因为它让我感觉与现实真相更和谐一致。若你喜欢这种标签,请自由自在地采纳它。在这种身份标签下,我们可以自由学习和成长,也能根据成长需要允许自己搞砸事情。你可以从崖壁摔落后依然做个探索者。你无需为了假装完美而防卫探索者的身份标签。甚至小孩子都能成为探索者。

更深入一点讲,我认为特别有用的做法,就是采纳整个宇宙都永远站在你这一侧的信念。它是应对犯错和失败的极富力量的视角。生活为何要这样待你?你为何必须经历这些艰难时刻?它们只是为了帮你学习和成长的人生训练。它们就是提升你清醒意识的力量练习。

你可以采用的最强大的思维重构做法之一,就是在本来倾向于贬低自己的地方应用感恩之情。与失败时自我打击相反,请尝试说出感谢你。感谢宇宙带给你一个充满意义的成长挑战。看着出现在你面前的练习负重,兴奋地感到它会帮你成长得更加强大。

你越能在不失自尊的前提下应对错误和失败,自己就能越快成长,你的成长体验也能更加宏伟和宽广。

查看原文:

Beating Yourself Up

私人社群的崛起

在2017年,我投入了超过1万美元,去参加各种私人网上社群(若包括旅行和相关开销,甚至超过1万5千美元)。在2018年,我对私人社群的投入已超过3万美元。未来几个月内,我打算将此项投入提升到4万至5万美元。

鉴于我去年从私人社群收获的价值,加入这些社群位于我做过的最好投资之列。我的生意收入在一年内便实现加倍,未来发展看起来也比以往更加光明。若我在2017年初把同样的资金投入到比特币上,得到的回报也不会这么出色。即使比特币再来一年牛市,我预想自己今年的收获也能同样胜出。

我为何敢这么说?私人社群有什么美妙的地方?你难道不是可以找到任何类型的免费社群吗?

对于任何类型的兴趣爱好,你绝对能找到各种免费社群,比如Facebook群组,或网上论坛。我对这些免费选择非常熟悉,因为自己沉浸在此类社群空间中已超过20多年。2006年我创建过一个很受欢迎的个人成长论坛,在其5年的运行时间里,吸引了5万多成员,发布过超出百万的论坛帖子。在它之前的几年间,我还创建过一个很受欢迎的独立游戏开发者社群,这个社群如今仍在运转。多年来我还参与过其他很多免费网上社群,最早要追溯到1994年的本地BBS社区,那时它也举办线下见面会。

免费社群的体验可以非常出色,较好的那些确实能为社群成员提供真实价值。但私人社群有些胜过免费社群的重要优势,在此文中,我将和你一起探索了解这些优势。若你对想实现更快成长,并在特定生活领域收获更佳结果抱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我便鼓励你认真考虑参加一个或多个私人社群,让此体验成为自我成长道路的一部分。

下面就是我的具体理由…

有进入门槛

私人社群一般会有某种类型的限入门槛,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加入其中。有些社群只能通过邀请加入,因此除非得到邀请,你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收费服务模式”的私人社群尤其常见,你必须付费才能进入这类社群。有时你甚至必须满足特定条件,才有被考虑成为会员的资格。更排外的社群也许还需要多轮面试,实际入群费可能要数万美元;上月我申请加入了一个这样的社群,被接纳入群后简直无比惊喜。

这些社群通常人数较少。在流行的免费社群里,你常能找到成千上万,甚至成百上千万的成员,而私人社群通常有几十到几百成员便能兴旺起来。比如我们的“清醒成长俱乐部”社群,目前拥有95位付费成员,但这个人数早已足够让它蓬勃发展。

甚至低微的入群门槛,都能产生极有价值的效果。它会把那些乌合之众排斥在外。单是这一点,就能培育一个比免费社群有用10倍的更棒社群。

垃圾信息是免费社群里的常见问题,不过垃圾信息发送者们一般不会加入私人社群,尤其是在自己必须付费加入的情况下。我的私人社群在上线运行的头八个月里,从未有人发过一条垃圾信息。而在以往的公共论坛上,没有垃圾信息简直是奇迹;论坛管理员们必须不断删除垃圾信息和屏蔽垃圾信息发送者。

网络喷子们也会聚集在免费社群。虽然私人社群里仍会出现网络喷子,但这种情况远为少见,而且很容易通过简单警告得到纠正,最坏情况下也只用直接将其逐出社群。加入付费社群的人们通常不会表现得像个混蛋,然后被踢出群外。然而这类行为在许多免费社群里十分常见。在网络喷子们活跃的地方,社群质量标准会不断下降,人们之间的信任逐渐瓦解,交流互动也沦为低价值的无聊废话。

结识精英人士

入群门槛可以筛除掉那些不够严肃认真的人们,这样真正加入社群的成员很可能对社群主题更为投入和认真。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投入程度倾向于跟入群成本和/或入群资格相关。所以加入社群的难度越大,比如付费成本越高,社群成员的平均奉献程度和参与热情也可能越高。

请想象邀请现有免费社群的成员,加入话题相同的某个更具排他性的付费社群。假设免费社群有10000名成员,其中会有100人加入付费社群。加入付费社群的这些人可能是什么样子?不难猜想他们是位于顶尖0.1%的那群人 —— 即在特定兴趣领域里,最活跃积极、乐于奉献、经验丰富和充满激情的人们。无论是作为成员或是社群管理者,和这些人组成的团体交流互动,体验肯定不错。

若对加入私人社群收费,有些免费社群里的优秀成员可能无法负担入群费用,而另一些手上有闲钱却不够严肃认真的成员也可能进入社群。没有入群门槛会显得绝对公平。但根据我对两种社群的实际经验,设置简单的入群门槛能产生令人惊叹的效果。与免费公共社群提供的体验相比,我在私人付费社群里看到的交流互动质量和深度都无比精彩。事实上,两者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都后悔在免费社群上付出过那么多时间。若自己十年前便知道现在知道的对比结果,我早就投身于付费社群之中。

私人社群的成员们倾向于积极活跃得多,而免费社群常会吸引大量没什么贡献的潜水者。我组建的私人社群每天能产生大概50篇新鲜的论坛帖子,平均每位成员每两天就会发出一篇。这是非常扎实的参与水平。相比之下,自己以前免费公开社群的注册人数要多出500倍,每天却只产出大概500篇文章。因此在发布帖子的频度上,私人社群要比公共社群活跃50多倍。私人社群成员间的贡献和交往意愿远胜于公共社群。

我知道“精英”这个词在某些人看来有负面含义,让人联想到势利眼。精英的意思就是“在能力或品质上更优秀”。优秀当然是个主观判断,但与较大社群中的一小部分限定成员共事,肯定有许多令人喜欢的地方,即便挑选这部分人士的条件只是愿意并能够支付入群费用。找出社群中精英人士的一个方法,就是看谁愿为社群做出更多投入。付钱入群要优于免费参与,因为付钱意味着成员对社群真有投入。

虽然只用定价方式并非完美的过滤手段,不过利用今天的社群管理工具,实施这种做法非常轻松容易。再次说明,它的效果令人惊叹。事实上,这种做法如此之好,以至于在免费社群和付费社群之间,即使两者属于相同领域,由相同人士运营且有相同功能,我也很高兴选择付费社群。为什么?因为几乎可以确定,付费社群的规模更小,成员们联系更紧密,彼此更负责,做事也更专业。精英成员大部分会在付费社群里找到。这种说法某种程度上有点过于简化,但我认为它是说明付费与免费社群差别的合理思维模式。

更多实际行动和结果

我注意到免费社群与私人社群间的关键差别之一,就是免费社群倾向于讨论某个话题,以求获得洞见和理解认识,而私人社群的成员倾向于专注付诸行动和创造实际结果。这种差别在付费社群那里尤其明显。

当我在2016年开始认真探索付费网上社群时,自己立刻被付费社群成员们的行动倾向所震撼。我对免费社群有着丰富的过往经验,所以很习惯看到大量讨论交流。这些讨论一般都是为获取知识和加深理解,但通常不会倾向于付诸行动。我以为付费社群的讨论可能更加专注,但与我在公共社群里看到的情形相似。结果我大错特错。

我很惊讶地看到,私人社群的讨论通常更专注于具体解决方案、行动步骤,和以目标为中心的实际进展。社群成员们想要获得结果,他们在借助这些社群帮自己解决真实世界里的问题,并努力取得进展。

或许说明两者间差别的最简单方式,就是免费社群是关于讨论各种想法点子,而付费社群是关于达成具体结果。另一种表述方式是,免费社群爱说,而付费社群爱做。

对我而言这种差别很有道理。当你为成员资格付费时,自己便需要证明这份花销的合理性。做到此事的最容易方式,就是把付费成员资格看作一份投入。你期望那份投入能带来丰厚回报。这就意味着你需要达成实际结果。

对于创业、生意或财务方面的社群,那份回报可以用参加社群后的财务收益来衡量。

可衡量的结果还可以包括个人习惯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升级,健康状况的改善,具备新技能,或其他任何你认为是这项投资所产生积极回报的事情。

我喜欢的是,一个好付费社群的商业模式,能让其中所有人都共同专注于收获实际结果。社群成员想用实际结果来证明自己投资的有效性。社群管理者们也想让成员收获实际结果,因为强有力的结果能转变为更多续费成员和更多推荐介绍,也就意味着更多利润收入。这种发展模式也和通过持续投入来提升社群体验相一致。它从头到尾都是种非常强大和谐的商业模式,理解起来也简单轻松。

对于免费社群,实现这种和谐状态可能困难得多,因为对社群管理者有益的事情,也许并不符合社群成员的最大利益。例如,社群管理者可能用发布广告的方式来试图让社群变现,但若社群成员更喜欢没有广告的交流空间,这种做法便很容易降低社群质量。你很可能在网上其他地方见过类似的利益不一致问题。当你遇到这种服务或社群时,常会出现那种什么地方有点不对劲的不安感受。

专注获取实际结果的力量非常强大,原因也简单明了。你将更有可能获得自己渴望的结果。

我在2016年晚些时候加入了一个付费社群,部分原因就是想学习如何打造能有六位数收入的生意产品。我以前完成过很多五位数收入的生意产品,但从未做成过有六位数收入的产品。对我来说,此事更多是关于打造一种技能,而非只是直接获取财务回报,但参加付费社群让我同时得到两方面的收获。加入社群数月后,我便打造出自己第一个六位数收入的产品。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何创造一个六位数收入的产品,并有自信重复此种做法。这件事在2016年看起来还像个挺困难的目标。现在我则感觉做起来十分平常… 而且充满乐趣!🙂

这份投资带来的另一个极有价值的回报,就是我同时获得几十位朋友和同事,他们也能创造六位数或七位数收入的产品。针对自己的想法点子和面临的各种挑战,我无论何时都可以很容易征求他们的建议和反馈。那些帮助极具价值而且非常实用可行。

我仍发现从公开讨论和争辩中收获的洞见和理解认识很有价值。假如那些洞见和理解是你当前的主要优先考虑,我认为免费社群对此非常合适。这类社群会吸引健谈者,当你处于喜欢分享的心情状态时,加入免费社群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但若你的专注点发生转变,自己感到更受付诸行动和获得成就的吸引,比如想在个人收入、生活方式或任何事情上看到可衡量的收获,我便鼓励你严肃考虑加入私人社群。

一个好的私人社群能带来高于投入许多倍的回报。请尽力不要对入群费用纠结不已。在社群上的明智投资能直接带来金钱收益。这也是我一直在收费社群上加大投入的一个原因。我预想光是财务回报就至少能10倍于所做投入,算上其他方面的收益,这种投资更是充满惊喜。

人们不会为某个减重建议支付数千美元的费用,但若你能真正帮对方减掉一定数量的体重并保持下去,许多人会很高兴支付那笔费用。你也许无法保证他人能取得这种成功,但对于那些充满动力,愿意辛苦付出的人士来说,你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若大家都专注于付诸行动,取得进展并达成实际结果,而非只是分享和讨论各种想法点子,那么社群成员就更有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我在参与付费社群时的体验便的确如此。

此外,和追求实际结果的人们每天交往互动很有传染性。当你加入一个真实可靠的私人社群时,很可能会被成员们追求实际结果的思维心态所横扫。你很可能发现只是耳濡目染,自己付诸的行动便多了许多。你不想看到同伴们在争先恐后地前进时,自己却显得呆站在原地。但若你加入社群只是为了交谈讨论,并不参与行动,其他成员就真的会把你落在身后,绝尘而去。免费社群通常则不会在你偷懒懈怠时,给你那种刺痛感受。

一旦你体验过一两个可靠私人社群带来的好处,可能就会把其他很多网上交流互动看作浪费时间。它将提升你对社交活动的要求标准。若你从高品质社群中已收获重要成果,其他网上交往活动却处于分享食物照片,或抱怨天气的水平,此种对比就会让你产生停止参与那些肤浅活动的压力。这也是我目前有个Facebook社交账户,上面却没加任何好友的一个原因,我只是用它来加入自己参与的私人社群。我对查看别人的私人状态更新毫无兴趣,自己也不会发布任何状态更新信息。

2004年开始写博客以来,在提升网上交往互动的品质方面,我已取得很大进展,自己对现有结果感到幸福快乐得多。我尤其喜欢和聪明、忠于内心、雄心勃勃的人们交往互动,而这些人在私人社群中相对容易找到。

更深入的分享

与我在免费社群中看到的一般参与者相比,私人社群里的一般参与者看起来似乎更聪明和自觉。这类人通常对社群主题更有经验 —— 有时还经验丰富得多。因此社群中常能产生某些令人神往和充满收获的交往关系。

由于存在入群门槛,那些私人社群成员在最初入群时通常显得更为兴奋。他们会有天哪… 我终于做到了!的感受,尤其在入群费用很高时,更是如此。这种感受有着极佳的破冰效果,使新入群者在和其他成员首次交往时不会出现冷场。大家从一开始便有种归属感。没人是陌生人,因为所有人都具备某个重要的共同点。大家都主动加入了这个出色团体,相信它会帮自己收获实际结果。与之相比,首次加入免费社群时,你一般只会稍微有点兴奋感受。

实际上这种相互影响效果非常强大,尤其是在和其他成员共同作用的情况下。你为主动加入社群感到自豪,当你想结交新朋友时,这是极佳的心情状态。

私人社群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你知道自己分享的内容不会被网络引擎编入索引。虽然有些低劣的成员可能故意把你的交流内容复制粘贴到群外,禁止这样做的群体社交压力通常也足以防止出现此类行为。许多社群对在群外分享私人讨论都有严厉政策,大家至少不能在未经相关人士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分享。这种氛围会鼓励更深入的分享和亲密交往。我常在私人社群里看到人们分享较少在公开社群里分享的问题和挑战。

在私人社群里,大家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发布内容也极其常见,而非躲在匿名身份之后。这会帮助人们对自身社交互动行为保持更高标准,以正直和尊重态度对待其他成员。

此外,在私人社群里,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和社群成员分享自己的具体财务结果。人们会像分享积极的突破成果一样,分享惨淡的努力结果。当实际结果不佳时,人们会得到社群成员的分析、建议和鼓励。当实际结果出色时,这些人会被邀请分享自身成功的更多细节,以帮助激励和教育其他成员,他们也会收到许多祝贺。因此,最好的实践做法倾向于在私人社群里得到迅速传播,因为你能很容易将具体方法和步骤,与他人的实际结果结合起来。这类洞见分享很难在公开社群中找到,因为人们常会因为各种原因隐藏或掩盖自己的真实结果。在私人社群里,大家没有太多撒谎或隐藏事实真相的动机,因为那样做只会妨碍其他成员准确理解你的实际情形;若你诚实反映自己的行动进展,将更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帮助。

更多信号,更少噪音

私人社群,尤其是付费社群里的信噪比,远好于公开社群。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付费会员们不想浪费个人时间。他们不仅为入群付了费用,也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从会员身份上获益。发布一堆肤浅帖子不会帮他们收获积极回报,所以肤浅帖子在付费社群里少见得多。

在免费社群里,50-95%的发言帖都可能是肤浅内容。我说的肤浅内容,指的是空洞闲聊,琐碎讨论,以前被问过几十次的基本新手问题,毫不相关或重复发布的推销广告,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低价值帖子。

在我加入过的私人社群里,肤浅帖子一般只有帖子总量的5-10%。你仍会看到些肤浅内容,但不会对社群氛围有大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90%的帖子都会引起你的个人兴趣,但你能看出成员们的沟通交流更严肃认真,并追求实际结果。这也意味着当你寻求帮助时,很可能得到某些高质量的反馈和建议。

尤其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自己看到付费社群的成员们在互相帮助上有多深入。例如,你可能在群里提出一个问题,接着就有经验更丰富的成员邀请你立即接听电话,与你分享他们的最佳建议和解决方案 —— 而且完全免费。这种情形在我身上发生过多次。我在自己的清醒成长俱乐部社群里也见过此事,它给人的感受无比美好。付费会员倾向于对彼此和社群更加忠诚,因此他们在互相帮助上会有更大投入。

我认为较小规模的付费社群也有这种互助效果。如果社群中只有100人左右,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大多数成员 —— 或至少认识那些最活跃的成员。你也知道若自己帮过某个人,对方很可能会记住你并感谢你的帮助,并在机会出现时迫切回报你。

在生活中增加这类社群支持后,我的关键收益之一,就是感到有能力去应对比以往更大的目标。当有一个强大社群做后盾时,你感觉自己就像能处理多得多的挑战。你知道若自己遇上麻烦,总有明智人士能及时给你提供帮助、建议和情感支持。

私人社群也比公共社群容易管理得多。对于我们以前创建的公共网上论坛,曾经至少需要十几位志愿管理员来让其保持文明状态。而我的私人社群根本没有管理员。我们也无需任何管理员,因为整个社群能自我平衡。在管理方面出现的任何问题,更有可能只是简单的使用问题,或添加新功能的建议。监管整个社群以使其保持文明干净状态显得毫无必要。这种情形在我见过的付费社群那里都很常见。由于只用很少管理或无需管理,社群管理者们可以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改善提升社群质量上,以实现社群成员们的最大利益,而非浪费大量时间去处理日常维护问题。随着时间过去,这种积极状态的累积效应将更为显著。

人们加入私人社群是为了收获实际结果,所以没人想降低整个社群的质量,那样只会减少自己投资的潜在回报。而免费社群的成员通常对捣乱行为不会有任何内疚,因为他们永远可以在被踢出社群后找到另一个免费社群… 如果社群管理员真愿麻烦自己把他们踢出群外的话。

许多社群管理员采用Facebook网站的私人群组来创建自己的社群。使用Facebook的优势在于完全免费而且很容易创建群组。不利之处在于,你必须同时忍受网站上的许多分心内容和广告。但这也不全是坏事,因为你实际上可能看到其他让自己感兴趣的私人社群广告。不过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没有广告内容的社群环境。

许多社群拥有者也会在Facebook上投资广告,吸引人们加入自己的免费社群,然后再努力推销这些人加入他们的付费社群。但这种营销策略很难实施,我认识的采用此种策略的社群拥有者们,经常挣扎于该把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投入到免费社群,还是付费社群上。这种状态很容易让人精疲力尽。从个人角度讲,我认为更容易的做法是只专注于付费社群,尽全力服务付费成员,所以现在我没有维护任何免费社群。假如我确实有免费社群,很可能也不会直接参与其中;自己会付钱给别人管理免费社群,以便能专注于付费社群,为追求实际结果的人们传递更多价值。

Facebook网站上创建私人社群的另一个不利之处,就是与其他选择相比,Facebook群组提供的功能十分有限。我们的私人论坛采用Discourse平台(免费和开源平台),它提供的功能非常出色。Facebook网站在分享状态更新和跟朋友简短聊天上完全没问题,但在对深入话题进行长达数天或数周的理智讨论上,却是个糟糕选择。Facebook缺少合适的话题接续和分类功能,所以让人感兴趣的帖子很快会被淹没。Facebook的搜索功能也弱得让人吃惊。尽管如此,有些很好的付费社群仍在使用Facebook群组,但我认为这种使用偏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方便,或许还有对采用其他技术解决方案的不适感。

若你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托管私人论坛,而非使用Facebook网站,就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打造社群。我在自己私人社群上的优先考虑之一,就是要让它免受不必要的分心事物干扰。因此,我的私人社群完全没有广告和推销内容,这也是我想让它成为的样子。我可不喜欢自己创建的社群感染Facebook上鬼鬼祟祟的广告氛围。

提供直接培训和专注于实现目标的其他好处

在典型的免费社群里,主要好处就是有机会与人评论、讨论和辩论。显而易见,世上并不缺渴望用这些方式交流互动的人们。

我注意到在付费社群里,人们的交往互动更专注于行动和结果。但与只是把网上论坛私人化相比,付费社群提供的好处要多得多。付费社群还可能包含培训电话,深度课程,现场活动,以及其他能帮成员达成目标的好处。

例如,在清醒成长俱乐部里,我们大多数时候每周都有培训视频通话,一般每次通话持续90分钟到2小时。每次视频通话开始时,大家会先突出说明上周社群成员们取得的成就,并为近来收获的成功互相祝贺。然后我们会针对特定话题进行15分钟分享,比如怎样实现比以往大10倍的目标,或做什么类型的30天挑战最好。我们还会针对那些希望讨论特定问题或挑战的成员,进行一对一的培训通话,每人可以通话大概15分钟。每次通话会记录并添加到社群主页上,这样所有成员都能浏览并以音频或视频格式下载以往的通话记录。每次通话期间,成员们还能进行公开的文字聊天,大家可以同时评论和分享额外建议反馈,这些聊天日志也会存档。

本月我将在清醒成长俱乐部首页上添加第一个完整视频课程 —— 课程主题是关于设定与实现目标。二月份我将添加关于付诸行动的第二个课程。社群里另有些已分享过的额外资源,包括一个为期10天的创意型深入挑战。群里还有我96篇博客文章的音频录音(由专业播音员录制的超过11小时音频)。这个俱乐部只是刚开始创建,随着时间过去,社群主页上会积累更多有用资源。

此类事情其实在高端付费社群里十分普遍。付费社群常会提供大量价值。但那些价值绝非随意提供 —— 它们一般都专注于帮成员达成富有意义的结果。

有些社群提供的价值太多,以至于你在首次加入时,也许对看到的所有未来可能性感到有点难以招架。不过我认为这是件好事。那种氛围能帮你习惯富足状态,此时你面对的主要挑战就是学会做出优先选择。

更强大的交往关系

当加入私人社群时,你很可能会感到社群氛围非常适合自己,并把其他社群成员看作自己最喜欢的共同团体。若你的群友们在行动与成就上具有高标准,这个社群便尤其能为你赋能。你会发现自己在努力进步以匹配同伴们的高标准。

你也许听说过一个说法,就是你的价值是自己周围最亲密的六个人的平均值。这种说法有点过于简化,但离事实真相并不太远。通过加入私人社群并决定与其他成员建立积极交往关系,你实际上在一夜间就能改变那六个人的组成。这个决定可以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在私人社群里,人们更容易建立信任。有时这种信任很容易形成,只是由于你加入了同一个排他性群体,人们就会把你当作值得信赖的同志伙伴。在高度信任的环境里,人们彼此交往的摩擦力会更少,因此交往关系能迅速变得更加深入。若你在加入这种社群一两个月内,便找到些新的最好朋友,也别感到太过惊讶。

其中有个私人社群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我在给出个人建议时并不觉得自己必须用委婉言语。当我和读者通过电子邮件沟通交流时,若自己给出的关爱显得过于严厉,很容易无意中冒犯对方。但在付费社群里,半激进的诚实态度更受欢迎和感谢,因为它是种十分有效的沟通方式。付费社群的成员通常更不易激动受惊,当你不绕圈子地直说要点时,他们会很感激这种态度。若他们邀请别人给出反馈,想要的就是诚实真相,尤其是在诚实反馈会帮他们收获更佳结果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不讲言语分寸,但一般来说,高端付费社群里的成员们足够强大,都想听到事实真相,即便在群外人士眼中那些反馈言语有点严厉。你通常不必在付费社群应对在网上其他地方可能遭遇的小气行为,比如某人只是因为不够成熟,难以应对你给出的好心反馈,就直接取消了双方的网上好友关系。

私人社群里的成员们有时甚至会互相揶揄,故意刺激彼此的弱点,以推动对方做出更高水平的表现。我就有过多次这种经历。一年多前,当我在一个私人社群里分享某些想法观点时,有位成员便指出,他感觉我的思维境界过于狭小。在自己成长道路的早前阶段,这种反馈可能已激起我的防卫心理。但如今我很感谢这种反馈,因为它是来自更富经验的创业者,他们能从不同视角看待我身处的情形。在帮我应对创建与发布清醒成长俱乐部的个人挑战上,那位群友的反馈便很有用处 —— “清醒成长俱乐部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创意项目之一。

我也很喜欢清醒成长俱乐部的成员们能让我保持警醒奋进。为帮他们收获实际成果,我作为个人必须成长得更加强大和更有能力。在未来十年和以后的人生里,此事感觉就像一个值得追求的非常积极的挑战。我发现看到有人在群里取得积极收获时,自己尤其感到充满回报。当他们是借助社群的力量帮自己做成某事时,我尤其感到满足。有时我们真的感觉有股强大力量贯穿着整个社群,大家正集体受到它的指引。而且从俱乐部最初开始创建后,这种感觉有了极大增长。我认为这股力量在逐渐提升社群的整体乐观水平。目前我便能看到大家对2018年的兴奋期待之情。

监督责任

若你喜欢有监督责任的环境,私人社群在此领域经常更胜一筹。私人社群更小的规模,更紧密的成员关系,以及更高的参与标准,都在鼓励成员们关心自己在社群中的声誉。没人想被当成永远无法跟上大家前进脚步的遗弃者。

请注意别混淆理解关心一词的多个含义。不关心他人看法常被热捧为一个好建议,但其真实意思指的是不恐惧和排斥他人对你的评判。关心一词的另一个意思,指的是珍视自己尊敬之人所给明智反馈的价值。当你实践这种关心行为时,它可以帮你提升自己的为人标准。在此意义上,关心同伴们对你的看法就是明智之举,因为达到或超越他们对你的期望可以有极高的激励效果 —— 若你拥有自己喜欢和尊敬的同伴社群的话。

“据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伟大志向。无论此话是真是假,以我为例,除了受到同胞民众的真正尊敬,并让自己配得上他们的尊敬,我可以说别无其他伟大志向。”  —— 亚伯拉罕·林肯

若你想让私人社群里的其他成员高度尊敬自己,就需要达到社群的行为标准。对某些社群而言,它们的高标准将迫使你不断成长。

这种社群提供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它们对那些愿意付出努力的成员经常充满鼓励。无论你的实际结果如何,这些社群都倾向于尊重辛苦工作和敢冒风险的人们。当你失意挫败,它们将帮你重振旗鼓,拍落尘土,重回赛场。

能在私人社群中看到的一件很酷的事情,就是社群成员会自发创建自己的监督团体,所以大家不必用太正式的方式做此事。在2017年春季,我参与了其中一个团体发起的30天视频创作挑战。这个挑战是由另一位邀请大家承诺行动的成员发起。我喜欢和团体成员每天分享视频的监督氛围。自己肯定不想成为挑战失败的那个人,所以成功完成了挑战,最终对记录和发布视频也感到舒适自在了许多。

上月在清醒成长俱乐部里,我们社群里有几位成员完成了30天的锻炼挑战,今天又有些成员开始了365天的锻炼承诺 —— 目标是连续一年每天锻炼。他们通过网上共享的图表来跟踪记录个人进展。我能看出这类挑战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大家很可能进入在每月开头都发起一个新挑战的节奏。这种事情并非由上而下做出的决定。它是组织进化的自然产物,社群成员会自行创建监督团体,参与吸引他们的任何挑战。

这种水平的自我监督在免费社群里更难找到,因为免费社群通常很少专注于结果。私人社群倾向于吸引那些更积极主动的人士。你真的不必像照顾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这类团体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建立起强大的团队文化,并专注于维护和提升这种文化。如果团队文化非常强大,它就会朝着帮助成员收获实际结果的方向持久前进。

回顾过去,我感觉大家在之前的免费社群中创建积极文化上做得很出色。人们经常评论,那是他们在网上发现的最强大的免费社群。我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但自己不得不说,创办付费社群要轻松容易太多。

挺让我吃惊的一件事,就是当自己为入群付费时,我对收获实际结果会有更多责任感。若我为一年的成员资格砸下五位数投入,自己绝对想赚回那笔钱,我肯定其他成员也有相同感受。没人想觉得自己浪费了那笔钱 —— 这种想法令人不悦,大家都不愿走到那一步 —— 于是我们团结在一起,为彼此共同创造充满力量、追求成长的人生体验。

从运营者角度看,管理这种社群也充满喜悦。我不必事无巨细地参与管理,因为社群成员都承诺要让社群取得成功。这个目标也符合大家的最大利益,众人都已达成共识。我经常把自己的管理角色,看作帮助移除大家的交往障碍,并添加更多组织架构,从而为社群成员赋能。整个管理体验让人感到非常和谐一致。它显然是充分利用自己时间的美好方式。

更好的成本收益比

你如何能打败免费?结果表明,打败免费其实很容易。相对于你从付费社群获得的收益,大多数情况下,你对免费社群所做的投入只有十分凄凉的回报。

为公平比较,你必须审视自己对社群所做的总投入。免费社群永远不是真正免费,因为你必须在使用它时投入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对于免费社群,你也许没有投入任何金钱,但很容易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看到的回报却少得可怜。你的时间是稀缺资源,自己可不想挥霍浪费。

对于付费社群,你可能必须投资些金钱才能加入,但其收益水平会很快超越你在免费社群投入10倍,甚至100倍时间才能希望达到的水平。

在免费社群里,人们所给建议和反馈的质量通常较低,有时还低得很多。你更有可能得到糟糕、不实用,或空洞的建议,试着应用这类建议常会导致犯错和走进死胡同。免费社群的成员一般较不专业,经验更少,能提供的帮助也更小。免费社群的行为标准很可能也更低,经过耳濡目染,你将形成更缺乏力量的思维心态。你的思维很可能狭隘得多,因为狭隘思维在免费社群中十分普遍。免费社群更可能鼓励上瘾行为,因为反对无止境低价值发言的社群压力微乎其微。而在私人社群里,发布太多肤浅内容的成员很可能会贬低自身声誉,大家会将此人看作空谈者,而非行动者。即使你对私人社群变得有点上瘾,很可能也是积极正面的上瘾状态,它会帮你提升改善生活结果,与变得对锻炼上瘾的状态相似。

公共社群不断寻求增加成员数量,只是为了增加数量本身。若这类社群是通过发布广告或其他推销手段来变现,就更会如此,因为更多成员通常意味着更多收入。遗憾的是,成员数量的太快增长常导致低素质成员过多,从而削弱了社群的整体质量。

私人社群更可能关心自身成长,确保自己在人数拓展时保持高标准。有些社群非常排外,以至于根本不寻求成员数量的增长;保持和/或提升社群质量才是他们的优先考虑。

你的时间价值越大,付费社群对你而言也将越有吸引力。因此,免费社群会吸引许多不太珍视自己时间的人们。直接找个广为流行的网上视频,看看下面的一些评论,那些内容很可能让你对人性产生恐惧。付费社群的作用效果恰恰相反;较好的那些私人社群会重建你对人性的信仰—— 还有你对自我的信任。

当你刚开始走上个人成长的道路时,合适的免费社群能助你一臂之力。它是和志趣相投者交往联系的合理方式。但当你开始感觉超出社群成员的平均水平后,那就是升级到私人社群的好时机,以便匹配自己的大部分网上互动。若你想更快成长,明智做法就是加入一个感觉自己低于周围成员平均水平的社群。这种环境将鼓励你更快提升个人标准,使自己得到更多拓展。

若你已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士之一,就是时候去找个有更聪明人士聚集的房间。

更好的投资

无论对社群成员,还是对社群管理者而言,私人付费社群很容易成为一项明智投资。而且我指的不仅仅是财务方面。

在创办私人社群这件事上,我很喜欢对自己的社群成员做出投入,因为他们都很擅长用行动来检验别人的建议。我经常看到自己在培训电话中帮过一位成员后,就在第二周(有时甚至是第二天),社群成员们便会分享采用电话中讨论的做法,自己得到的实际结果。这些人就是我时间和精力的绝佳投资对象。我可以明确看到自己帮助社群成员的努力,正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改变。反过来他们也会竭尽全力地帮助、鼓励和支持彼此。见证这种社群状态简直无比美妙。

将这种状态与那些读过我博客几篇文章,便发电邮向我征求成功秘诀或建议的人们相比较。大多数时候,我和这些人以前从未交谈过,自己并不认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具备什么优势。在没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我无法针对此人给出高质量建议。即使我花时间深入理解他们的处境,并给出我确实相信对其有益的一些建议,那些人及时采纳建议并与他人分享实际结果的可能性也很低。许多时候,这些人使用的语言已暗示他们缺乏决心,只是渴望走捷径 —— 他们尤其不愿面对自身恐惧,去冒某些富有意义的风险。我还会从电邮中收到许多古怪和偏执的问题,比如怎么帮某人找到丢失的钥匙,或如何重新把前任吸引回来。显而易见,自己时间的更好投入方式,就是去帮助那些主动寻求严肃认真的收益结果,并通过在世上创造更多积极涟漪影响来回报我的人们。如今那才是激励我尽情燃烧生命的原因,而非帮某人偷偷追踪他们的前任。

我在免费社群里确实也交往过一些非常出色的人士,但无论是作为社群成员还是管理者,如今自己的注意力会更多放在私人社群上。总体而言,对私人社群成员进行投入要充满回报得多。私人社群极大提升了我的网上交往互动质量,以至于我在网上与人互动的所有时间的80-90%,现在都花在付费私人社群的成员身上。这是我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做出的一个重大生活转变。

创办和运营私人社群的另一个非常美好的回报,就是成员们的入群费可以提供不错的资源池,从而为社群成员获得成功做出进一步投资。当我运营免费网上论坛时,鉴于负载网站流量需要较昂贵的服务器,自己基本上总在赔钱。那些免费论坛肯定还要花不少时间精力去管理和维护。而规模较小的私人社群不仅运营成本较少,还能轻松带来大量收入。这样付费社群能购买优质的服务和工具,进行更多试验,并依靠自己获得进一步成长和提升。它前方铺设的是一条富足大道。

更快成长

若你想加速个人成长,私人社群很可能是个好去处,因为上面提到的各种有利因素,可以轻松转化为个人的更快进步和更强大的生活结果。你能更快地获得高质量建议和反馈。你能迅速融入一个由明智和成功同伴们组建的强大关系网络。你能找到帮自己保持正轨的监督伙伴。

这就是我从去年到今年,将自己对私人社群的投入加倍的主要原因。从私人和职业角度上讲,我获得的收益都非常巨大,所以把更多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个方向,简直无需用脑思考。

我知道很多人对常见社交媒体上的无聊内容早已失去兴趣。若你还未试过这种做法,我便挑战你去列出过往一年从此类社交渠道上得到的具体收获。去年是你有过的最好一年吗?你是否逼迫过自己,提升了个人标准,实现了拓展目标?你是否在一群富有力量社群成员的陪伴下进入了新的一年?你是否对未来的道路感到无比兴奋和乐观?

若你喜欢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好极了。但若不喜欢,也别责怪自己。请责怪你社群伙伴的品质,然后勇敢更换他们。

对我而言,过去一年感觉就像体验了无比精彩的旋风般进步。我对未来一年尤其感到兴奋不已,因为自己有充分理由期待它会更加美好。

2016年开始探索这条道路时,对我来说确实是个挑战,但我很高兴自己决定冒险一试。私人付费社群为我的成长之路增添了一个无比美妙的维度,以至于我简直想为没能更早投入这个生活方向而狠踹自己。我以前确实不知道存在这种更美好的选择。现在我知道了。

有了以上所有积极体验,追求成长会变成人生中更高水平的自我满足行为。私人社群是交往关系与获取实际结果的美妙结合,它们能通过富有力量的社群同伴,为你铺垫长久成功的道路。对我而言,实际结果如此美妙,以至于若不鼓励你也来探索这个生活方向,我将显得不负责任。

查看原文:

The Rise of Private Commu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