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取百万美元试验 — 已赚第一块钱

好吧,赚到第一块钱并没花我太长时间。昨天我在写作《赚取百万美元》时(今早刚发布了这篇文章),便决定尝试将Chitika eMiniMalls广告添加到自己网站侧边栏的底部。不久前听其他博客作者夸奖它后,我便注册了这个广告服务 — 有些博客作者说它带来的收益甚至比谷歌广告还要多,有时能多达两倍或三倍。Chitika广告会显示丰富多样的产品,你可以通过一个富于创意的可切换标签界面进行在线购买。你现在就能在我网站每个页面的侧边栏看到那些广告(目前位于谷歌广告下方)。

由于我的博客不是与产品或技术相关的网站,Chitika广告在这里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如在产品网站上的效果那样好。但我确实看到一些个人发展类的产品,比如激励性海报和放松型器械,所以谁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呢? 继续阅读赚取百万美元试验 — 已赚第一块钱

赚取百万美元试验

由于多相睡眠试验进行得非常顺利,我认为在生活不同领域尝试另一项有趣试验,也许是个好做法。这个试验本质上将属于财务领域。我想看看通过“意念-变现”的目标实现模式,自己能否变出百万美元。

为给试验做好准备,我先介绍一下自己财务状况的背景信息…

许多年来,我和家人都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是按照美国标准,若按全球标准已是无比富有),但从纯粹的财务角度看,我肯定不认为自己极其富有。多年间我和妻子从各自经营的生意上共同享受着六位数的健康年收入。不过,排除所有生意扣税和免税支出,我们的实际可征税收入便下降到五位数。出现这种收入结果,部分是因为我倾向于将额外现金,投入到像参加会议、研讨班,还有其他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等可以减免税费的开销上。我觉得和把个人收入用税收形式给出,从而资助某些我本来不愿付钱支持的愚蠢事情相比,参加那些个人发展类活动,能为自己带来更佳回报。 继续阅读赚取百万美元试验

个人信念是在反映现实,还是在创造现实?

说服自己相信某件可能真实,也可能不实的事情,真有任何意义吗?你会在哪里划清真假之间的界线?

什么能定义真相?真相属不属于外部特性,它能完全独立于观察者视角吗?

假如现实世界完全独立于你,属于外部和客观事物,你就能说真相完全在你之外。真相可被独立衡量和验证。这意味着你的信念对现实世界本身没有影响效果。无论你相信这个世界是和平的,还是暴力的,你的想法对这个世界的和平程度都没有任何影响。

但若现实世界至少部分具备主观特性,你就没法把外部真相与自身想法分离开来。你的想法将影响外部现实世界。这意味着你不能只从外部现实世界寻找真相,因为你的想法也在创造现实。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是和平的,或是暴力的,你的想法也将与个人信念保持一致,对塑造这个世界有所贡献。

所以,若现实世界100%独立于个人想法,那么研究外部现实世界以弄清我们该相信什么的做法,便合情合理。这时所见即所信。我们能做的最好事情,就是尽可能准确地感知外部现实世界,这样才会做出可能存在的最佳决定。

但即使现实世界只有部分是经由我们的想法创造出来,我们就不能仅仅作为公正的观察者来审视现实世界,因为在试图观察的同时,我们的想法也在创造各种事物。在此情形下,不可能存在被动的观察行为。我们的信念将重新塑造现实本身。这时所信即所见。假如这是现实世界的运作方式,我们便需非常负责地选择个人想法,因为那些想法正在影响这个世界本身。

那么我们到底活在哪种现实世界里?

许多人表现出的行为,就像我们是活在纯粹的客观现实世界。然而,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这种回答肯定错误,不过只有当你从外向内看时,才有这种结论。若你相信有纯粹的客观现实世界,你就已陷在自己的思想气泡之中。此时你的信念正在创造比固有存在的客观事实,更高程度的客观性。如果舍弃这种信念,你将能更好利用自身想法的创意力量。为了利用个人想法去创造现实,你首先必须相信这样做至少是可能的。

此事为何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假如量子理论可信,那显然我们的观察行为也会影响现实世界。一个未被观察的量子系统只能从概率上进行解释,但被观察的量子系统会经历量子坍塌,呈现某个单一可衡量的现实结果。这种影响甚至能与宏观事件关联起来,比如薛定谔的猫实验。

但是,你并不需要深入研究量子物理,才能看出个人想法会如何影响现实世界。至少显而易见的是,你可以通过直接行动与这个世界发生交互。若你决定做某件事情并做了这件事情,你的想法便会通过个人行动影响现实世界。

其次,你的想法还能通过非直接的行动影响现实世界,个人信念会令你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若你每天都去上班,你就是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世间没有法则说你必须要这样做,是你的信念让你每天都去上班。而当你这样做时,你便再次通过个人行动,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影响。你完成了特定工作,同时忽略了去做与之不同的工作。你对现实世界的信念会通过个人行动反映出来,通常还是以极其微妙的方式。我从1990年代早期开始,便没有常规工作,因为我相信自己不需要,而且也不想要常规工作。那种信念塑造了我的现实体验,也影响了每个和我有关联的人。

第三,世上也许存在某种途径,能让你的想法绕过直接行动,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比如通过超意识手段。例如,你要开创属于自己生意的想法,是否会不知怎地调动起这个宇宙世界,通过同步性事件的体验,为你带来所需的各种资源?很多人都相信这是事实。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积极研究的事情,自己试图理解仅仅通过意想让现实发生变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现实状况。

但无论信不信超意识影响,你应当至少能接受,通过直接(清醒意识)或间接(潜意识)行动,你的想法可以改变现实世界。你可以搬动物体,与人交谈,做出改变等。当然,若你抱有个人行动将毫无效果的信念,也会把自己打造成毫无力量的实体。但如果你能改变自己关于此事的信念,便可显著改变这个世界。

你的想法并非只是被动的观察行为。它们也包含创造力量。不管这份力量有多小,都意味着无论你何时做出思考,都在进行创造。你要么会直接做出决定,要么就在对个人潜意识进行编程,或在放出终将以某种方式呈现的超意识意念。

这便是关键所在。请理解信念就是决定。个人信念就是你的选择。当持有某种信念,你并非仅仅在观察现实 — 你还在积极创造现实。所以假如采纳自己要减重的信念,请理解你正在做的事情,就是选择去减重。你正设定自己希望实现的预言。若你的想法不能影响现实,实现此事便是愚蠢之举。但若你的想法能够而且确实可以影响现实,那么选择与你渴望创造的结果相一致的信念,就是常识做法。若你超重并相信自己没法减重,你其实就在选择保持肥胖。而在那个信念之下,也许还有一大堆其他弱化自我的信念 — 为对创造良好体形感到舒适自在,你可能先需要解决不少这类弱化自己的信念。

那种认为现实世界是纯粹客观的,个人想法对其毫无影响的信念,除了是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外一无是处,你也因此浪费着个人想法的力量,让自己显得软弱无力。你这样做只是出于恐惧,你恐惧若完全拥抱个人想法的创意力量,自己将无法应对它,难以招架随之而来的责任感。但那种恐惧也是一种信念,一种你同样能自由舍弃的信念,因为它对你毫无用处。无论何时做好了准备,你都有对它放手的权力。

我持有的信念,就是个人想法对现实世界能有巨大影响,而且我对用自身想法创造出的事物怀有强烈责任感。尽管花了很长时间,但我感觉已成功让个人主导想法,与自己相信是所有人最高福祉的追求保持了一致 — 那就是让我们所有人都成长得更加清醒自主。我的整个生命都与这个目的相一致。但从终极意义上讲,它就是一种选择。这是我选择去活的方式。

我认为所有关注我过去一年事业进展的人们,都能看到我的想法和信念如何帮自己重塑了现实世界。因为相信自己能有影响,我才能做到这样。像其他所有人一样,我也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每次坐下写作时,我都有触及许多人的优势条件(今年10月这个网站已有975000的页面点击量)。但这就是我所选信念的自然结果。我并未寻求外在现实去决定自己是否要做此事。我也没浪费时间用外部视角去判断自己能有多成功。我直接决定要让此事发生,并知道我的信念会找到让它变成现实的方式。另一方面,我也可轻松妥协于那些会让自己坐在原地无所事事的生活信念。

现在让我们快进十年或二十年时间。应当不难预测,我的信念长远而言会有什么影响效果。最终它将常态化地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倘若这种影响强大而积极,那么它对地球生命的未来走向都能产生巨大影响。单个人的影响也许渺小,但让更多人清醒主动地为其生活选择一份目的所产生的累积影响,却可以无比巨大。假如一个人只是选择相信这样做完全有可能,就可以产生那种影响,要是10个、100个或1000人,也清醒选择要服务于所有人最高福祉的想法,我们又能取得什么成就?

所以纯粹让外部因素决定你该相信什么的问题是,你在通过这样做使自己显得毫无力量。只有当你是个面对一套独立系统的被动观察者时,这种做法才合乎情理。但那种情形并非你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你并非被动的观察者。你还是自己所观察现实的一部分。此刻你也许把自己看作整个世界里渺小又不重要的一部分,但只要你想,你也能选择扮演更加伟大和富于影响的角色。

更大力量意味着更大责任这句话是否真实?不是。无论你的力量有多大,你的责任始终不变。你只能放弃力量,但永远放弃不了责任。而你放弃力量的首种方式,便是错误地相信你并不拥有业已存在的个人力量。

查看原文

创造灵感

若你做着创意工作,我肯定你经历过这种困境:你应在自己毫无灵感时工作吗,还是该等待灵感到来后再工作?

我面对过这种情形许多次,无论是设计一款新电脑游戏,还是写作一篇原创博客文章。有时灵感会在最不适宜的时刻袭来,比如我凌晨3点躺在床上时。但若自己足够聪明,能好好利用当下灵感,我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大量高效工作。那种体验经常令人感觉时间永驻,卓越非凡,就像自己接入了某种更高层次的创意力量。但其他时候我则会坐在电脑前,感到空虚无聊,心烦意乱,或毫无灵感。如果试图强迫自己行动,我仍能完成一些工作,但产出的解决方案和想法,几乎难以像灵感状态下的工作那样优雅或精彩。大家听着是否熟悉? 继续阅读创造灵感

多相睡眠日志 — 第8-11天

由于自己的多相睡眠试验看起来相当顺利,我决定在过去几天给它一个更艰巨考验,以更好了解它的边界和局限。考虑到我只完成了一周的多相睡眠,这样做也许有点不够成熟,但机会就在眼前,自己便乘机行动。

上周妻子计划从周五到周一和女儿一同出城,到洛杉矶拜访一些朋友和亲戚。我原本打算跟儿子呆在家里,但因为觉得这次旅行是种很好的压力测试,可以看看当自己没法全天有床睡觉时,多相睡眠会有多实际可行,于是我选择上路出行。

我们全家四人几小时前刚结束旅行回家。以下就是针对多相睡眠,我的旅行报告:

在旅行途中,我没法坚守每隔四小时进行小睡的多相睡眠安排,所以必须更加灵活。有时我两次小睡的间隔会拉长到6个多小时,或要在妻子从一地开车到另一地时快速小睡一会儿。 继续阅读多相睡眠日志 — 第8-11天

知道即存在

你知道什么?

你知道高效、时间管理和组织整理方面的事情吗?你本身非常高效吗?

你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吗?你处于健康状态吗?

你相信自己生命应当服务于某个目的吗?你此刻活在这样的目的中吗?

你知道做个好人意味着什么吗?你是个善良有德的人吗?

你珍视勇气的价值吗?你是勇敢之士吗?

你珍视亲密感情关系的价值吗?你今天体验着一份这样的感情关系吗?

你珍视为他人服务的价值吗?你当前在为谁服务?

知道即存在

若你宣称知道某件在自己生活里并未清楚呈现的事物,你并非真的知道它。

宣称知道某件事物,但你并未真正体现,仅仅是知道那件事物的概念,而非知道那件事物本身。你可以理解高效、健康和勇气的概念,自己却没有高效、健康或勇敢的表现。但要想知道各种概念背后的真相,那些事物就必须在你身上体现出来。

知道便是存在。若你知道高效,就要表现出高效。若你知道健康,就要表现出健康。若你知道勇气,就要表现出勇敢。

概念只是真相投射出的影子。你可以知道一个影子的方方面面,对投射出它的事物却一无所知。研究影子会对找出真相有所帮助,但它只能指出真相的方位所在。

然而多少人都把无数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影子的研究。他们变成影子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拥有代表真相的各种概念知识,但对真相本身一无所知。

这些人宣称知道高效,却没有高效表现。他们宣称知道健康,却没有健康状态。他们宣称知道勇气,却经常害怕勇敢行动。

概念或是真相

你是知道概念,还是知道真相?

要想研究概念,请看向自己之外。要想研究真相,请把你的目光转向内在。投射为概念影子的事实真相,其实已经存在于你的体内。

当你理解概念其实是真相的投射结果,自己能通过概念追根溯源,那些概念才有用处。当你跟随各种概念回到它们的源头,就会发现一部分自我与那些概念深有共鸣。你知道一部分自我是高效、健康和勇敢的。从那时开始,追求概念知识不再有必要,除非你要把这些概念用作工具去教导他人。你已经知道真相本身。

查看原文

多相睡眠日志 — 第7天

我刚结束自己第一周的多相睡眠。从上次完整睡了一晚到现在,已超过175个小时。

一切继续运转良好。我今天的感觉甚至比昨天更棒。脑子不再有朦胧感。动作反应也恢复正常。过去一周里,我今天第一次出门开车而且毫无问题。考虑到我一周总共只睡了20个小时,每次小睡不超过30分钟,这种结果很让人惊叹。我肯定没有睡眠剥夺的感觉… 事实恰恰相反。

当困倦感袭来时,我仍会在凌晨3点进行全天第7个小睡。但每次睡过后都感觉更没必要这样做,所以我想很快就能脱离这次额外小睡。 继续阅读多相睡眠日志 — 第7天

多相睡眠 — 对读者反馈的回复

针对这次多相睡眠试验,现在我来回复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

关于小睡的更多细节:在多相睡眠期间,我的每次小睡有大概15-20分钟的熟睡时间。当自己一躺下,我就会设定30分钟的倒计时闹钟。自己入睡通常要用5-10分钟,目前我能在闹钟响起前大概5分钟自然醒来(平均而言)。对于躺下、入睡、做梦、醒来和记起梦境的整个过程,我到目前为止的最短记录是13分钟。我给小睡设定30分钟的完整时间,是因为考虑了躺下起床和逐渐入睡要花的时间。但自己每天用在睡眠上的实际净时长,只有大概两小时。这简直令人惊叹。 继续阅读多相睡眠 — 对读者反馈的回复

多相睡眠日志 — 第6天

今天是目前为止感觉最好的一天。我的能量和警觉水平有了巨大跃升。现在我可以说,自己至少像完成单相睡眠后的感觉一样(处于从1到10范围内的10分水平)。我几乎无法相信在每天只睡2-3个小时的情况下,自己能感到如此清醒、警觉和精力充沛。我真希望10多年前就能发现此事。

我昨晚仍需在凌晨3点小睡一次(位于凌晨1点和5点的小睡之间)。在凌晨2点半,我又开始体验到巨大的困倦感,于是选择再额外小睡一次。我很确定自己1-2分钟内便已入睡。我仍能看到一些重要进展,因为在过去24小时的其他睡眠间隔期里,自己感到非常清醒和警觉。我猜随着自己能适应全天都保持清醒,这最后一段感到困倦的睡眠间隔期也将获得改善。进行单相睡眠时,我常在凌晨5点起床,所以凌晨1点到5点的小睡间隔期,通常是我以前会整体睡完的唯一小睡间隔期。我可能要花一些时间,才能让身体习惯在这段时间保持清醒。我发现在夜晚小睡间隔期末尾,而非开始时去阅读,会对防止困倦很有帮助。我在昨晚9点到凌晨1点的小睡间隔期里阅读了40分钟,这让我凌晨1点的小睡非常香甜,自己很快便已入睡。 继续阅读多相睡眠日志 — 第6天

多相睡眠日志 — 妻子视角

对于这次多相睡眠试验,我的妻子Erin也有想要分享的独特视角,这篇文章剩余内容就是由她所写。

大家可能想知道Steve在进行多相睡眠试验时,和他一起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那么让我来告诉你吧…

Steve最初对我说这个想法时,我本来准备把它当做一闪而过的想法或点子置之不理。我并没想到他对此事竟然非常认真。但在他开始沉思讨论我们要如何调整日程安排,以补偿他的小睡需求时,我心里的警铃也响了起来:“啊哦,这人又要开始折腾咯!”他已想清所有安排,对我来说,这就是他严肃对待一件事的确定信号。Steve永远不会在任何事上半途而废。他会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某件事里,以获得尽可能准确的理解认识。简单地说,他绝非浅尝辄止的人。

他决定小睡时间要安排在下午1点、5点,晚上9点,凌晨1点、5点,还有上午9点。我俩认为只用对平常日程做很小调整,就可以适应这种小睡日程。但我挺关心这个试验的身体安全方面。它就是看起来不太健康。Steve确实难以给我指出太多试验成功的人,而且肯定没人在有妻子和孩子的情况下取得过成功。我非常担心他会因睡眠剥夺问题而感到痛苦,但当他解释说自己能在每次小睡中实现REM睡眠,我才看到这件事也许会成功的可能性。 继续阅读多相睡眠日志 — 妻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