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就班与突击作业

按部就班与突击作业是完成事情的两种不同策略。了解这两种模式可在两方面为你提供帮助。第一,你将能辨认出自己的默认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利用个人优势。第二,你将能理解那些在自己次要行为模式上更加擅长的人们,从而更有效率地与其交往。

按部就班

按部就班就是日复一日地坚持以某种固定而平稳的工作流程来做事。

能体现按部就班模式的一个绝佳例子,就是《寿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他几十年里每天都遵从本质上一样的工作流程,最终成了世上最好的寿司大厨之一。

一个按部就班的作家基本上每天都会在相同地点和时间,以相同方式专注于个人写作。这种途径可以用来创作文章和某些更宏大的作品。这类作家的一个代表就是Danielle Steele,她写的书已经有100多本。在接受采访时,她说自己有着非常自律的写作安排,基本上是按照相同工作流程,日复一日地完成自己一部又一部的作品。

突击作业

突击作业就是排除与手上项目毫不相关的任何事务,临时在短期内高度集中个人注意力来完成工作。

Sylvester Stallone针对电影《洛奇》剧本的创作,就是突击作业的一个好例子。1975年3月,Stallone在看过一场有趣的拳击比赛后,突发奇想,用3天时间花了20小时一口气写出了整个电影剧本。

喜欢突击作业的作家会抓住瞬间闪现的灵感,尽可能迅速地乘着那些灵感时刻完成创造性作品。突击作业的一位代表作家是Dan Poynter。他写过许多“怎样去做”之类话题的书籍,并分享道自己喜欢在两周内就写完一本新书。当准备好写本书时,他就会将其它一切事情放在一边,专心开始写作,中间可以连续工作许多个小时直到整本书完成。这种创作方式对他来说很管用。

混合方式

如你所想,这两种工作方式能以不同方法结合使用。

比如,你可以用突击作业的方式开发一款新软件应用,再按部就班地把它修改成一个成形产品。接着用突击工作的方式来发布应用,最后按部就班地处理市场推广和销售工作。

再举个例子,你可以用突击作业的方式转变到一种更健康生活方式。比如花个周末清除厨房里所有垃圾食品,短期内选择更健康的食谱来做饭,重新补充更有益健康的食材,报名参加锻炼课程,并在个人日历上注明所有课程安排。有了这些最初改变,你可以再转换到按部就班的模式来训练自己养成一些新习惯,并努力保持下去。

在个人成长领域,你经常会看到突击作业的方式能有效破除人们在最初改变时所遇到的内心抵制,随后按部就班的方式可以起到长期维持改变成果的作用。这种混合模式不仅适用于感情关系、职业发展、财务计划和健康生活方面的转变,还能用在更多领域中。

你的主导模式

你很可能注意到自己对一种模式的应用要比另一模式好很多。例如,也许你十分擅长按部就班地工作,但在真正需要召唤力量和灵感来破除更大挑战时,你便感到无能为力。或者你很会突击作业,能用爆发式能量开创新变化,可过了最初一段时间后,就很难再继续保持那种势头。

按部就班和突击作业这两种能力并存于同一变化范围内。你的个人模式可能靠近两者中间,对使用任何一种方式都得心应手,也有可能接近边缘地带,对其中一种方式的喜爱要远超另外一种。

若你发现自己极其擅长一种模式,在另一种模式上却表现平平,该怎么办?

首先,接受你就是这样的事实。与其对自己的劣势唉声叹气,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更充分发挥个人主导模式的优势。换句话说,与其试图变得中庸,不如考虑将个人优势发展到极致。

你若是位按部就班之人,就问自己怎样能成为有史以来最好的按部就班者之一。想想你如何能将自己一天安排成一出精心策划的表演,从起床开始直到睡觉结束。把你的个人目标变成自己的习惯。专注于规划出合适的日常安排,这样你本质上只需一遍又一遍重复某事,就能达成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那些目标。如果你想创作音乐,就注明每天要花哪几个小时做此事,提前确定好这段时间的具体事项内容,还有每项内容对应的时长(包括乐器练习,作曲,乐理学习,优秀乐曲分析,等等)。将每件事都简化到你确信自己可以完成的日常安排之中。

若你是位突击作业者,就琢磨怎样能更快突击完成自己的目标。如果真的下定决心,你能多快突破个人困境?你完全可以一天内就创建一份网上生意。几天内就写出一个剧本。一个周末就让自己技术上个台阶。你还能够多快写出一个粗略的作品底稿?编写一个原型软件?集中自己一段时间把所有不重要之事都推到一边,一门心思专注于一个项目或任务,直到干出些不同凡响的成果。除非最后完成或者必须暂停就绝不松手。

我最喜欢的行为模式是突击作业。我就是这样写作的 — 以快速而短暂的爆发方式。过去8年里我就是这样写出了大概1200篇文章。我并非在固定日程安排下写作;而是受到某个灵感启发后就开始创作。我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针对很多不同的话题去写作。这种方法对我来说十分管用。

我曾试着让个人写作遵从固定安排,但总是没法保持下去。因为我总会被突然袭来的灵感转移注意力,比如一个想做的新试验,一段想开始的新旅行,或一位想一起玩的新朋友。

拥有你自己的主导模式

你需要意识到任何一种模式都能帮你在生活中取得巨大成功。没有哪种要比另一种更好。两者主要区别就在于你喜欢如何管理个人精力。

在按部就班者看来,突击作业的人也许显得不够稳重,不自律和不可预测,有点我行我素。同样,喜欢突击作业的人可能觉得按部就班者了无生趣,缺乏创意和乏味迟钝。不过与其对另一种模式不屑一顾,更有益的做法莫过于尊重大家各自的优势 — 尤其应当推动这些优势的发挥,让其更伟大地展现出来。

在学校里,突击作业者常被贴上拖延者的标签。突击作业者不会每天固定完成某个科目的一小点内容,他们常喜欢用段超长马拉松时间来一下子处理整个科目 — 而且还能完成得不错。每天只完成一点内容的方法会让一个突击作业者无聊得直扯头发。突击作业者们明白,把工作留到最后一刻所积累的时间压力会帮他/她们变得更为专注,而这份专注能使他/她们以比其它方式更高的效率迎难而上,完成工作。

除了等待外在时间压力,突击作业者还会通过设置振奋人心的目标,并将它们想象成真实状况,来创造类似的激发性动力。我的朋友Joe Vitale就是我说的这种突击作业者。一旦有了新创作想法,他就会马上进入突击作业模式,迅速将其做完,发布,接着再处理下一个事情。他近来对音乐发生了兴趣,便用突击策略在仅仅18个月时间里创作了个人的头4张专辑。在谈论自己新作品时,他常会兴奋不已,即使这种兴奋之情只有他自己才感受得到。

大多数学校建立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和奖励按部就班者,所以那些擅长突击作业的人会很难融入其中。我在尝试用按部就班的方式完成学业时,就从大学里退了学 — 因为自己无法适应那种缓慢枯燥的步调。但在重新进入大学后,我把那段学习时期,包括每门科目和功课,都当作突击作业的试验,最后仅用三个学期便拿到两个学位并顺利毕业。我以前在《现在就做》和《给大学在校生的10条建议》中分享过这个故事,这里就不再赘述。关键一点是,我不得不承认大学常规课程并不是给像我这样的人设计的。我需要尽可能让它适应自己天生的突击作业能力,而这种努力使我得以在自己曾经失败的地方重获胜利。

另一方面,按部就班者也会被人贬损,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他们会被打上数豆之人的标签,似乎他们能做的贡献,比毫没意思的忙碌多不到哪里去。按部就班者常被拉到那些需要反复做常规事务的岗位上,比如会计、维修,或机关工作。按部就班者喜欢常规生活,但如果他们能更充分展现自己对常规事务的热爱,便可做出更多贡献。比起只是接听客户电话或在超市里给人打包,一个高效的按部就班者也能在艺术、科学、医疗和其它领域做出更加精彩的贡献。

识别他人的主导模式

假如你和别人一起共事,那识别他人的主导模式就十分有用。例如,给一个突击作业者安排项目时,不要期望他/她会每次只做一小点直到完工。突击作业者很可能要用一个马拉松式的时间段来完成工作,八成就是在最后期限前。别因为突击作业者没用按部就班的方法就去责怪他。你觉得压力重重的工作方式,对他们来说其实可能非常刺激和有效。

同样,不要试图给按部就班者安排一个期限紧张的一次性创意项目,那会打乱他精心规划的常规生活,只能使他感觉紧张不安。相反,要对新工作项目进行调整,来适应按部就班者已有的工作流程。这样随着时间过去,他们就能逐步完成工作,同时仍保持自身平稳、优雅的做事节奏。

观察这些模式在孩子身上的表现也很有意思。我的儿子Kyle(9岁)现在看来很像是按部就班者。他喜欢常规生活并会抵制对其做出的改变。他喜欢一遍又一遍吃相同的食物,玩同样的游戏。他还说自己长大了要当个科学家。我每次给他做三明治时,他都会给我的厨艺做出反馈并打出从1到10的不同分数,让我知道自己的努力成果离他理想中的三明治有多接近,这样我的三明治制作水平才有希望在一段时间后获得进步。他说我现在已有改进,而且会继续耐心监督我的进步过程。

我的女儿Emily(12岁)显然更像突击作业者。她对常规事务毫不在意,而且很容易就会感到厌烦。她喜欢进行短期试验。最近她一直在观察自己周五、周六晚上可以熬夜到多久才睡着,同时关注着不同数量的咖啡因会给她的努力结果造成什么影响。若她喜欢上了一本新书或一个新游戏,就会很快看一遍或玩一遍,之后便把兴趣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她喜欢那些由灵感激发的短期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和折纸。如果我建议她尝试某样新东西,比如她很可能不喜欢的一种新食物,她却几乎总会答应。甚至当个人生活有变得单调重复的地方,她就能看出来,并设法打破那些模式,将事情搅乱。

若我对待这两个孩子时,把他们当作拥有相同的主导模式,结果往往不会怎么乐观。如果我把女儿当作按部就班者,她就会感到极其厌烦。要是我把儿子当作突击作业者,则会令他紧张不安。

当然这种说法过于简化,因为我们都有在不同情形下应用不同模式的能力。不过总的来说,你会发现人们 — 包括小孩 — 都有各自倾向的做事模式。相较于另一种模式,他们在这种模式下能获得更佳结果。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在某些生活领域,正试图用你的非主导模式去获取成功?倘若如此,你常能在转换到自身更强模式后极大改善所得结果。

优化你的工作

你是否干着一份为按部就班者设计的工作,却因自己是突击作业者而感到枯燥乏味、无精打采?你是否渴望更有创造力的工作?你是否需要工作中有更多变化和刺激,更少单调与重复?也许是时候变换你的工作或职位了,或者你可以与老板重新设计自己的岗位,让你少做常规事务,从而在更多创造性工作上有爆发式表现。你自己选择了现在的工作,所以若发现它并不合适,你就该做出其它选择。

或者,你正做着突击作业者的工作,但自己事实上是个按部就班者?若有太多新任务毫无准备地堆到自己面前,让你无法规划出任何常规流程,你是否就感到紧张不安?你是否觉得换到更稳定的工作环境会更好,那时你便能在已有工作流程上做出各种优化?没人阻止你变换工作;而且这世上有太多你想要的那种工作。

假如你做的工作更匹配个人最强模式,就会表现得更有效率。你对自己所做工作也感觉更好 — 既不无聊也没压力。变换工作时你可能要付出些努力,但在次优模式中工作几年,对你来说是生命的极大浪费。把那份工作留给更适合去干的人才是更明智选择。

由于各种原因,我曾试着给自己规划过类似按部就班者的工作流程,但这种努力从未奏效过。我常在试过一两天后就撒手不干。我发现这种可预知性令人感觉非常沉闷,试过一两天后我就无法再继续下去。但在全身心处于突击作业模式时,我发现自己能完成更多工作,对所做事情也格外开心。比如,2011年夏天我灵感突发,一口气举办了4个工作坊,其中有3个是自己从没做过的新主题。我十分享受完成这种大量创造性工作时的爆发体验,从设计到讲授,一次性完成一个工作坊。那种经历非常有趣而且很符合我的主导工作模式。但若尝试用预备好的日程一遍又一遍讲授同样的工作坊,我很可能会因枯燥乏味而痛不欲生。比起稳定和可预见性,我更需要的是变化和挑战。

感情关系的转变

你是一个讨厌约会中起伏变化的按部就班者吗?也许在一份稳定、专一、长久的关系里,你会感到更加舒服。按部就班者喜欢把事物锁定到安稳状态。比起突击作业者,他们更有可能投入婚姻的怀抱。一份有预见性的感情关系是按部就班者的梦想。当一个按部就班者确定一份合适关系后,只要你不去打破他们的平静,搅乱其常规生活,他们可能就很高兴长年维持这种状态。

或者你是个突击作业者,喜欢中间能有停顿休息的,波浪式的浓烈交往关系?你是会很快爱上别人的那种类型吗?你喜欢新关系和新体验带来的强烈刺激吗?当你的关系变得可预见时,你是否就觉得厌烦想要脱身?突击作业者喜欢追随个人感情关系里流动的灵感,因此只要觉得合适,他们很快就可以开始深入交往。由于开放关系体现的多样性,突击作业者也比按部就班者更适合这种感情关系。

你有无可能在个人一部分生活中是突击作业者,而在另外一部分生活里是按部就班者?当然有可能。但即使你清楚了解个人以往做法,也可考虑在某些领域尝试一下相反策略,看看事情结果会怎样。你可能会惊讶发现把主导模式应用到生活中各个领域时,都能有更好结果。

我有很多年都是作为按部就班者来处理个人感情生活,同时在职业领域里又倾向于突击作业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我很多年都生活在一份长期的专一感情关系里。当我最终有机会尝试更匹配突击作业者的关系模式时,我立即采取了行动并喜爱不已。我喜欢跟新朋友交往时产生的惊喜。我对异地关系也毫不介意 — 这种关系对我很适用,因为我十分喜欢双方在一起时拥有的激情和随后而来的短期分别。有些人对这种情形感到很有压力,我却觉得其中的多样性令人兴奋… 有时甚至会感到非常安宁和放松。进入主导模式后,我在这部分个人生活中感受到了更多幸福。

一旦你识别出自己更喜欢的关系模式,就可以寻找能跟你分享同样欲求的合适伙伴,避免成为不真实的自己。与跟自己主导模式不同的人交往没有任何问题 — 事实上,那样的感情关系能够很好发展 — 只要你和你的伴侣(们)可以识别并欣赏各自的性格优势,不去强迫改变任何一方。按部就班者与突击作业者相结合的感情关系,可以为关系中的成员带来极有价值的成长体验。

精力管理

按部就班与突击作业之间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只在于你更喜欢如何管理个人精力。

你喜欢多变的强度,短期集中式体验,还有经常性的恢复休息吗?当你被某个念头激起灵感,你喜欢马上一头扎入并全力以赴工作,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吗?当你遇见某人且发现双方相互吸引,你喜欢撇开一切日程安排,立刻迅速而满怀激情地投入这段关系吗?

或者,你更喜欢长期固定付出带来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你喜欢日复一日的差事,一遍又一遍重复同一种让你感到快乐的模式吗?你欣赏常规流程的价值吗?你是否喜欢那些稳定和可预见的感情关系,这样你就总能知道别人对你的期望?

再次说明,没有哪个模式会比另一个更好。任何一种模式都能给你带来巨大成功和幸福。只要你能识别出个人主导模式并把它更好利用在当前生活中,你很可能发现自己明显变得更有效率,而且也不再像以往那样感觉挣扎了。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