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自主的个人成长

30天禁用Facebook试验

从我开始放弃使用Facebook(脸书网,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站。译者注)到现在,已经过了大概30天,所以关于这种生活是什么样子,我想分享些更新内容。还有许多人在上月也放弃了这个社交服务,另有很多人对于是否该做出相同决定正犹豫不决。

作为使用Facebook两年多的一名活跃用户,我下面要分享的就是离开Facebook网站后的一些领悟。我确信其中某些领悟中可以普遍适用于整个社交网络,但我打算主要专注于自己在使用Facebook上的个人体验。我不能保证你会在我的领悟与你的体验间找到太多重叠部分,但我肯定有些人将从中看到相似的行为模式。

Facebook网站上的沟通多半都是低优先性的噪音。

放弃使用Facebook后,我注意到生活中沟通交流的音量有了显著下降。但是,我感觉那些显得重要和富有意义的沟通交流,并未出现下降。看起来我所失去的,主要是大量噪音。

一般来说,通过Facebook进行的沟通是种肤浅空洞的体验。你从各种各样的人那里阅读简短信息的内容流,但那些信息并未包含太多深度。大部分都是琐事俗务。有些信息显得聪明机智。但你在Facebook上消化吸取的信息,很少是值得回忆和可以改变人生的。使用Facebook仍能给你一种大家彼此相连的感觉,但它提供的长期好处微不足道。

在本质上,Facebook会给你那种自己正做着某样值得去做的事情(即和人们交往联系)的情绪感受,但当你撤后一步,从一种更客观的视角审视个人行为和结果时,显而易见你只是在原地打转。

因此,当放弃使用Facebook时,我舍弃了大量琐碎沟通,但自己并未感到失去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冲动分享自有其代价。

放弃Facebook几周后,我仍感觉有和网上“朋友”分享特定事情的冲动。我有了一个挺机灵的想法时就觉得,自己应该发布这个内容。或者拍下一张非常酷的照片后便想着,我应当把它分享出去。

过去我会习惯性地分享那些花边新闻,然后晚点回来检查那条发言,阅读浏览几十条人们留下的评论。而且拥有那种连接感时,我会获得一点情感上的奖赏。

但过去30天不再有冲动分享的选项后,我便允许这些情绪感受自然来去,不对它们付诸行动。我注意到实时分享会带来一种后果,就是我没有很好地身处当下。虽然周围会发生各种事情,我却在分神思考那些网上受众,还有自己可能想和他们分享什么内容。

当停止对冲动分享的欲望付诸行动后,我变得对此刻所做的事情,更有亲身在场的感觉。我不再被要跟网上人们交往联系的想法分心干扰,而是能和自己面前的人们更好交往。我感觉更能沉浸于个人体验之中。这种改变起初很细微,但它让我感觉十分美好。

过去两年间,我常会感到有义务和网上“朋友们”频繁分享更新内容,而那些朋友中的大多数我从未见过。假如我有段时间没发布更新内容,一些人就会开始抱怨。如果我分享了某件很酷的事情,人们就会因此感谢我。

现在我回忆起这种驯化情形,便能看出它的确是条死胡同。我当初允许社交媒体驯化自己以某种方式去行动,但它并非我在其他环境下愿意做出的清醒选择。重获对这部分个人生活的清醒控制,让我感觉确实美好。

甚至过去30天后,自己想要冲动分享的欲望依然存在那里,但它变得越来越虚弱,被一种不断增强的“身处当下”的欲望所替代。我想对面前发生的事情有着全然在场的感受。我依然喜欢分享,但通过认真思考,而非冲动反应,才是更好的分享做法。

朋友失去了他们的个性,变成了一种集合体的一部分

Facebook把如此多的沟通内容压缩到一条信息流中,而这能造成一种剥夺个性的效果。随着继续用这种社交服务和全体人群互动,我逐渐开始把网上的朋友们想成一张网络,一条信息流,或难以名状的一团物体,而非将每个人当做独一无二的个体珍视。

当我发布一条状态更新信息时,谁是我本意发送的接收人?我在向哪位朋友发送更新信息?事实上,我并未跟任何特定对象进行分享。我只是在和那个集合体分享。

假如我在一位朋友的社交页面上发布了某个内容,我并非只在和那位朋友沟通。我也在和他们的网上受众进行沟通。如果我用私信功能,自己发送的信息也只是对方收到的几十条信息中的一条而已。朋友们变成了可以替换的懒虫一般。

让我感到惊奇的一件事,就是离开这项社交服务后,自己对Facebook上的朋友们其实没有多少想念。我很难把那些Facebook上的旧友们想成独立个人。他们都只是一个集合整体的一部分。当我从那个集合体中抽身而出时,自己并未感觉失去了任何个人朋友。我几乎无法记住曾在Facebook上交往过的所有人的名字。我已经失去了在网上分清谁是谁的能力。

舍弃Facebook一点儿都不像和几百位个人朋友断交那样。我并不想念任何特定对象,因为自己的Facebook体验就像在跟一个集合体交往。离开Facebook时,我注意到了这个集合体的缺失,但我对它本身并不想念。

例外情形是,若我在现实生活中也认识特定的Facebook朋友,即那些我们亲自见过并有过至少一次美好交谈的朋友,我就仍能将他们视为不同个体。但我反正也无需Facebook来和那些朋友保持联系,所以在舍弃Facebook后并未感觉像失去了这些交往关系。

我意识到这可能听起来相当奇怪,但它是我能给出的最好解释。我在Facebook页面上最多有过5000朋友,而且那些人都非常活跃。若我只有50-100个朋友,可能就不会有像在跟一个集合体互动的感觉。

正如你可能想象的那样,跟一个集合体互动的感受开始让人觉得相当诡异。我很高兴脱离了Facebook,因为自己真的不希望被其同化。不再觉得脑中像有一条他人想法无穷无尽的信息流一直在不停流过,确实让我感觉十分美好。我能再次听见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且它们听起来要放松协调得多。

Facebook制造出一种社交上的虚假和不满感受

我是个介于内向与外向之间的人。自己是个孩子时就十分内向。在幼儿园里,我就是那个独自在沙堆里玩耍的小孩。我当时并不认为自己孤独。我只是发现沙堆里的玩具要比人群有趣得多。

然而随着自己长大,我逐渐开始变得更加外向。产生这种结果的部分原因是自主选择。我迫使自己拓展出社交技巧,并主动拥抱曾经回避的那些事物。

据说,若你在独自一人时能恢复精力,你就是个内向者,若你在他人陪伴时能恢复精力,你就是个外向者。但这种说法在我身上似乎并不管用。我更喜欢一种平衡状态,通常会采用轮替转换生活内容的方式。若我花了大量时间独处,就会感到有外出社交的强烈渴望。但经历了社交非常活跃的一周后,我又有返回自己洞穴,享受更多独处时间的渴望。

在Facebook上保持活跃会产生填补我社交空白的效果。但这在本质上是种虚假填补,就像去喝盐水而非清水解渴。与能提供一种令人感到满足的真实连接感不同,Facebook让我以为在外和人社交,但自己在互动过后依然感到“饥饿”。Facebook活动永远无法像面对面的互动交往那样,让我重获充沛精力。

当舍弃Facebook后,我在外出社交时便开始感觉更加真实。即使在日常购物时,我也注意到自己会更多和周围的人们聊天开玩笑。而在Facebook上积极活跃时,我就不会频繁这样做,因为自己有种正和网上受众互动社交的虚假感觉。

Facebook是种电脑互动方式,而非人际互动

使用Facebook的真相是,你只不过在一个数字设备上(电脑、手机、苹果公司的产品等)打字输入,并去浏览无关紧要的信息内容。

下次你再使用这样的社交服务时,请暂停一会儿,并做个现实性检查。你实际上正在做什么?谁和你在一起?这样做如何能提升你的生活?你再这样做上20年会发生什么?你又期待从中收获什么结果?

你可以将它称为社交网络,但若你实际上只是坐在一台电脑前,那就绝非真正的社交体验。真正的社交是面对面的。

当面社交中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是无法通过互联网来解读的,至少现在还不能。

一个“拥抱”符号并非一回真正的拥抱。一个“微笑”符号也非一次真正的微笑。你在做的所有事情就是按下按键而已。

我甚至还要说Facebook并非社交网络,它其实是反社交的退避行为。

若你想为此话向我表达反对意见,你最好过来当面向我表达。如果你试图通过在一个数字设备上打些字符来斥责我,你就只在证明我是对的。这招儿真毒啊,我知道。

一位朋友并非必定是网上“朋友”

我可以和生活里的各种人友好相处,但当涉及哪些人最适合成为我的长期朋友时,通过Facebook去交往并非我真正希望培养的持久友谊类型。

主要问题在于年龄上的差异。我的大部分Facebook朋友多半处于20来岁的年纪。我确信这种年纪的人群占了社交媒体用户的一大部分。他们也是我博客读者群的一大部分,而且我的许多文章也瞄准这一年龄群体的需求。我已经有很多处于20多岁年纪的朋友,但若从这一群体中寻找太多朋友,自己会付出相应代价。

我理解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所以能做某位这一年龄阶段人士的朋友,但比较罕见的是,这类人也能成为我的好朋友。他们只是还没有相应的人生经历,能给予我从一份美好友谊关系中可以收获的那种体验价值。

在20多岁时,为弄清自己生命该做什么,你要进行大量灵魂搜索和生活试验,是很常见的事情。为了让你人生的职业部分拥有良好发展,你基本上必须弄清4件事情:(1)你能做什么来赚得一份好收入,(2)你能在什么技能和天赋上拓展出极高水平,(3)你享受做什么,(4)你能为这个世界做出什么贡献。弄清这些事情需要花费一些努力。之后你还要花更多功夫让自己融入这些事情的相交领域,这样你才能做着自己热爱且擅长,又能赚到好收入的职业,还能为这个世界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我认识的大部分20多岁人士依然挣扎于弄清这些问题,所以他们没法在那些超越了这些问题的事情上,为我提供太大帮助。

我喜欢拥有年青的朋友们。他们帮我在心灵上保持年青,而且他们会让我的思维免于陈旧过时。他们的需求和关切为我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想法来源。但我也需要更加年长,人生经验更丰富的朋友,尤其是那些40多岁、50多岁,甚至年龄更大的朋友。我从他们的智慧和知识中吸取了太多收获。拥有正确的交友平衡就是关键。否则你在社交上会变得停滞,而且社交生活中的火花亮点也将耗尽。与欣赏感激自己的朋友不同,你会开始把他们当做理所应得。我注意到自己在去年就开始落入这种陷阱,所以我知道是时候来次洗牌,重新平衡这部分个人生活。

Facebook的问题在于,它对我生活的社交部分造成了极大的不平衡,使其朝着花大量时间和几乎只有我一半年纪的人们交往的方向倾斜。考虑到人生的成熟性,这种状态会把我的思维向回拉拽。在舍弃Facebook后,我的社交生活便开始自动重新平衡。这也带来了其他积极涟漪影响。当你用一种40多岁的自律或一种50多岁的耐心,而非20多岁的青春能量来处理事情时,许多问题解决起来就更轻松容易。

请问问你自己,假如社交互动中80-90%的人都只有你一半的年纪,你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你能看出那种状态可能给你的社交生活带来何种不平衡结果吗?

许多年来,这都是我生活中需要平衡的一个极具挑战的部分。我花了一些时间才看出并接受,自己的网上“朋友”,和自己当面交往的最好朋友们,会来自不同的媒介,并活动在不同的生活圈中。

我的大部分Facebook“朋友”,在作为当面交往的朋友时,并不会显得非常兼容合拍。大家缺少足够的共同之处,来发展一种特别深入的友谊关系,而且那些交往互动将很不平衡。因此用我对待当面交往朋友的相同方式,来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朋友,看起来就有些古怪。

我已经通过艰难的方式学到,自己没法通过无穷无尽的20多岁朋友来源,去填补个人社交空白并期待能有好的结果,即使他们都是非常聪明、追求成长,且心灵开放的20多岁人士。当我打开太多交往门窗时,这种不平衡状态就会默认发生,因为我的网上读者群大部分都处于20多岁的年纪。若我允许太多典型读者变成我的朋友,个人社交生活就将变得不平衡和停滞,即使它保持着充满新鲜感的幻觉。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出自己身上在发生着这种事情。

为了重新平衡这部分生活,我已经有意选择关闭那些交往门窗,以便于自己能花更多时间,和能给我生活增添严肃价值,并帮我不断成长的人士(同辈人、导师等)交往联系。我喜欢拥有一些20多岁的朋友,但我没法拥有几百位这样的朋友。所以那就是我必须舍弃Facebook的一个原因 — 使用Facebook就是我的一种徒劳尝试,期望同辈人会通过自己读者们使用的相同媒介来到我的面前。

Facebook由上瘾者们统治

这很可能显而易见,但你在Facebook上最频繁互动的那些“朋友”,倾向于是对其最上瘾的人们。由于在这种服务上花了大量时间,他们会比其他人发布更多状态更新和留言评论。因此你最终对这些最上瘾的人们给予了最多关注。

简而言之,你最终花了最多时间,在和那些对你影响最糟的人们互动 — 这些人极其低效,根本不珍视自己的时间。这能造成许多不利影响,比如导致你变得对这项服务更上瘾,仅仅为了发布信息这件事本身,就感到有去发布更多信息的冲动。

若你在Facebook上最强的交往关系就是和那些最上瘾的人们互动,这种状态长远来看又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你和这些人越亲密,就会被迫在这种服务上花越多时间。

离开Facebook后,我问过自己,我真该给予那些对网上社交最上瘾的人们如此多的关注吗?

即使这些对Facebook最上瘾的人们是极其聪明、乐于助人和追求成长的,他们的上瘾行为也倾向于损耗自身的雄心壮志,导致他们只能取得很小的人生进展。这些人中有很多在财务上停滞不前,应该也就不会令人感到惊讶。当你每天在无法创造收入的活动上投入如此多的时间,就很难提升自己的财务状况。

当舍弃Facebook后,我也脱离了那些对网上社交最上瘾的人们的雷达范围。我不会再受他们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很可能会比我愿意承认的程度更加强烈。挣脱那个生活圈就是种明智选择。我真该早点去做此事。

Facebook是懒人社交

网上社交很容易让人在社交方面变得懒惰。点击几下,你就能欺骗自己以为拥有一种积极活跃的社交生活。

但那是真实的故事吗?你在和这些朋友享受某种智性的当面交往吗?还是仅仅在相互诙谐打趣?你确实深入珍视这些友谊的价值吗?你拥有自己渴望的社交体验吗?还是仅仅在浪费时间点击打字,跟自己说你在和人社交?

除了网上社交,你还能做其他什么事情?

你可以跟男友或女友去跳舞或看演出。自己生活里没什么特别约会对象?我真好奇为何会这样… 一个有些不错社交技巧的人,在一天之内就能改变这种状态。你是否已将互联网变成自己的社交藏身之地?出门与陌生人社交的想法会让你感到焦虑吗?倘若如此,你完全能通过练习去克服这些弱点。

你还可以跟一位富有的导师好好聊聊如何提升你的财务状况。没有富有的朋友?你认为自己能在Facebook上遇见他们吗?

主动暂停一下并审视自己当前的社交结果,也许是个好主意。你的网上社交把个人生活转变得更好了吗?它帮助将充满力量的交往关系,富于价值的联系对象,还有聪明智慧的导师带进你的生活里了吗?还是让你在一个社交漂流者的海洋里继续漂流?

我发现在Facebook上花更多时间,并未在社交上给我带来太大价值。我确实会不时碰上一些有趣的交流对象,但这种结果并不值得我在它上面所花的时间。

确实,与人当面交往会更有挑战。若你的社交技巧挺弱,只用在网上抛出大量时间,就可以假装做个社交达人。但长远而言,你和人当面交往的能力,仍会受到限制。请确定你不会让个人社交技巧,萎缩到自己终会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孤独一人,徒劳无益地维持你还有个真实社交生活的幻觉。

请一定要不断在社交上挑战自己。若你只做轻松容易的事情,每过一年你都将变得更加虚弱。

Facebook是增加曝光度的昂贵方式

我知道对于网上社交的商业价值,到处都有大肆宣传。而这些宣传里的大多数,都是由试图从中赚钱的商家炒作起来的。面对以售卖铁镐和铁锨为生的人们,请小心谨慎地从他们那里听取有关掘金的建议。

从商业角度看,网上社交的一个好处是,它能增加你的曝光度。增加个人曝光度确实挺棒。如果你能被更多人见到(在正确的人群面前),你就能吸引更多生意机会。这部分道理都是对的。

但所有提高曝光度的方法都有同样的问题。若你使用Facebook来提高曝光度,它也有沉重代价。当你提升个人曝光度后,你也提升了自己被人接触的几率。

例如,若你有个Facebook页面,你也就有了一个收件箱。现在Facebook还没有提供关闭收件箱的功能。人们可以在那里向你发送邮件。我从未见过面的人们每天都会在Facebook给我发邮件。为何会如此?因为他们可以如此。Facebook使这些人能轻易做成此事。他们无需经过我的允许。Facebook甚至会让那些跟我并非网上朋友的人们,在他们想要的任意时刻,给我发送邮件。这也许是个系统漏洞,但那就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看到的结果。

如果你的Facebook页面上有留言墙,人们就能在这个留言墙上发表各种评论。若你有个粉丝页面,有人就能“关注”你的粉丝页面,在你的留言墙上发布垃圾言论,然后再“取消关注”你的粉丝页面,而且我还没法禁止他们重复这种滥用行为。你只能面对这种无奈情形。

当朋友人数较少时,被更多人接触还没那么糟糕。也许你喜欢有更多机会和人沟通交流。这完全没问题。

而在朋友人数很多时,这种曝光度和被接触度之间的连系就变得难以维持。你在Facebook上的曝光度越高,就有越多人想和你用某种方式交往互动,不管是通过发送私信、在留言墙上发布信息,还是邀请你参加活动和团体的形式。超出一定程度后,回复这些信息就变得不切实际,人们无法用任何富有意义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处理。

Facebook可能帮我提高了曝光度,把我的作品介绍给了那些也许从不知道我存在的人们,对此我很喜欢。但是,这种在曝光度上的收获,也有着被接触度上的相应提升。对我而言,那种代价看来显得太高。我喜欢帮助人们,但无法为成千上万的个体,提供私人朋友和治疗师的服务。这并非我能做出贡献的可持续性方式。

舍弃Facebook时,我长出了一口气,感到一种巨大解脱。禁用它30天后,我仍会忍不住感叹。可以不再被那么多人接触,真是一种巨大解脱。我终于觉得有了宽敞空间,可以思考自己渴望用什么身心一致的方式做出贡献,而非在其他人洪水般的无穷无尽要求面前,感到不堪重负。提高曝光度还有更为轻松容易和高效便捷的方式,而且还不会遇到被大众过多接触的惩罚,比如去接受各种专门采访。

Twitter又怎样

对于Twitter(“推特”,类似于中国的微博服务。译者注)账户,我目前尚无定论,但自己仍在使用它(2014年更新说明:我已不再使用)。

Twitter并未制造出和Facebook相同的被接触度问题,因为我在那里没有关注任何人,我也没被强迫拥有一个收件箱。即使我有一个收件箱,应该也没那么糟糕,因为人们在Twitter上只能发送不超过140字的信息。但我发现那里最好也别有收件箱,这样自己就永远不必担心,人们会期待我回复他们直接发来的信息。对于我拥有几千粉丝,却没有反向关注任何人的现实状态,有几人显然认为我缺乏Twitter社交礼仪。我倒不会为这种责怪睡不着觉。

我偶尔也会浏览查看人们发给我的公开信息,尤其是若我发布了特定问题,想要获得反馈之时,但我一般不会对各种转发信息给予过多关注。所以,若你试图在Twitter上公开向我发送一条信息,以获取我的注意力,很有可能我从未看到过它。

目前我只是在用Twitter发布广播形式的信息,因为Twitter还未迫使我遇上Facebook制造的那些问题。就算我的Twitter粉丝数量加倍,它也不会让我在维持账户的整洁方面花费更多时间。

与此同时,我关闭了自己的Linkedin账户。Linkedin本该是个商业社交服务,我在那里有350个联系人,但我发现这个服务一直对自己毫无用处,所以放弃它也根本不用太多思考。

请尝试禁用Facebook服务30天

若你对自己使用Facebook的方式有任何疑虑,我高度推荐你尝试禁用它30天。

这样做很容易,因为Facebook允许你(暂时或永久性地)停用个人账户,而且不删除你的个人数据。若你决定晚点再返回使用,永远都可以重新登录,所有数据在点击几下后便能完全恢复,包括你的留言墙、照片等内容。

至于如何完成此事,你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登录Facebook账户,点击“账户” -> “账户设置”。然后在那一页的底部,点击”停用”。然后按照页面上的说明操作。这样做并不会删除数据,但会让你的个人页面下线。之后你的账户在Facebook上就无法再被他人看到。若想在以后恢复使用,请直接登录Facebook,点击相应链接来恢复你的账户。

如果你确实想和Facebook上的特定人士保持联系,对方又不知道联系你的其他方式,你可以在停用个人账户前向对方发送一条私信,让他们知道如何在你停用Facebook期间保持联系。

我强烈推荐这种尝试。若你是名活跃的Facebook使用者,并连续30天禁用这个社交服务,就会对它在你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拥有清晰得多的理解。根据我的经验,几天内就能明显看出,使用它收获的好处,并不值得自己付出的努力。但直至几周之后,我才注意到停用Facebook,还有其他一些微妙好处。

这是你的生活。你是否正从网上活动收获有益价值,要由你来说了算。请别只是因为某种服务一直在驯化你采取特定行为方式,你就要做出某些行动姿态。

至于我自己,我确信自己显然没有返回Facebook的计划。抵抗绝非无用。

*** 给你拥抱 *** 🙂

查看原文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