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自主的个人成长

辛苦工作 vs. 懒惰

来自Slacker Manager网站的Brendon Connelly,向Fred Gratzon和我发出挑战,希望我俩进行一次博客对决。Fred长期以来都是位企业家,还是《懒人成功法》的作者。直到Brendon发起这场挑战前,我都从未听说过Fred,但我期待双方将进行一次有趣辩论。看起来Brendon会以问答形式主持这场挑战,开始时间是3月21日,下周一。

我想这次辩论邀请,本质上源于自己有关辛苦工作和培养自律的文章,与Fred对懒惰可以作为成功方法的主张存在矛盾。我猜双方大部分理念差异不过是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我刚读了Fred的一些博客文章,看起来他对懒惰的定义,在本质上和我对高效的定义相同。我认为Fred和我都同意,当存在完成事情的更佳做法时,辛苦低效的劳作确实毫无意义。当你能用杠杆撬动巨石,或让别人帮你搬动,或重新定义眼前问题,从而让移动巨石毫无必要时,我俩都不会再推荐用双手去搬动那块巨石。因此我怀疑Fred定义的懒惰方法,其实等同于我所定义的聪明做法。

希望我俩能越过这些语言表达上的差异,直接看到事物的核心层面。在对待效率的态度上,我们是否存在根本性差异,还是大家基本上在用不同词汇说着相同事情?我猜其中会有些根本性差异,但可能并没有那么大。我当前的观点是,相对于通过高效辛勤工作收获的成果,懒惰做法只能让你实现其中的一小部分有趣目标。在驱动你寻找一种完成事情的省力方法上,抱着懒惰心态进行思考可能确有益处。但其不利一面是,这种做法也会限制你能够拥有的人生体验。例如,若你想跑场马拉松,懒惰思维如何能让你实现这种目标?我自己跑过一次,它得付出大量辛苦工作,我真看不出如何能用懒惰思维完成实现它(除非你拥有天赐基因般的超强活力)。懒惰思维是否会妨碍你设定并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其他什么目标是你不得不放弃的,只是因为无法用懒惰方式去实现它们?

我不认为“懒人成功法”本身是种完整全面的效率哲学,但它肯定有可借鉴之处(即:值得和其他许多高效策略一起同化使用)。辛苦工作本身也非完整全面的效率哲学。懒惰和辛苦工作就像效率工具箱里的两件工具。里面还有其他许多可用工具,比如沟通技巧、施展激情和制定计划。

关键在于,要避免对任何单一工具或哲学变得太过依附,不管它是懒惰,辛苦工作,还是其他什么东西。正如我去年写作的一篇文章所言,你想要拥有的是一个包含多种技巧选项的完整工具箱。通过一起拥抱辛苦工作和懒惰做法,你可以同时获取两个世界的最佳成果。当它是最高效策略时,你可以表现得懒惰(或者说高效),而当辛苦工作很可能会带来最佳结果时,你也可以屁股朝天地埋头苦干。

有时优雅(懒惰)解决方案是最佳选择,其中可能包括重新定义眼前问题,从而消除大量辛苦工作。另一些时候粗暴直接的辛苦工作,却是最可行的解决方案。我能想起自己有很多次都犯了爱耍小聪明的错误,而那时粗暴辛苦的解决方案才是更佳选择。我还会记起,当多点聪明思考便能完全消除整个问题时,自己却在愚蠢粗暴地埋头苦干。

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是需要发展出自知何时该表现优雅,何时又该粗暴苦干的智慧。

到目前为止,我发现最接近于灵丹妙药的事情,就是定义出人生目的的概念做法。它等同于决定你的工具箱是为什么而准备。这个决定还会指导你该把什么工具放进箱子,哪些工具该保持锋利,哪些又几乎难以用到。鉴于Fred定义自己人生目的的方式,懒惰做法可能是他箱子里更重要的工具。而实现我的人生目的,可能要更经常依靠辛苦工作发挥作用。在完成人生目的方面,哪些工具对你而言又最为有用?

也许到时这场辩论的本质,会是将懒惰做法和辛苦工作看成不同的效率工具,大家共同探索两者的高效用法,还有揭露每种工具的优缺点。通过进一步拓展使用这些工具,肯定会有人从中收获更多益处。

如果你想针对这场辩论提出相关问题,可以在Slacker Manager那篇关于博客对决的文章下留言评论。

查看原文

退出移动版